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hly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 在目前就业压力下,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应与企业联合,积极探索和实施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文章以九江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经过实地调研,对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相应的办学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联合;订单式
  [作者简介]冯安峰(1981—),男,硕士,九江学院旅游学院教师;王燕华(1981—),女,硕士,九江学院旅游学院教师;蔡飞(1979—),男,硕士,九江学院旅游学院讲师。(江西九江332005)
  本文系2008年九江学院校级教研课题资助项目(编号:2008-35);2008年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资助项目(编号:JXJG-08-17-46)。
  
  21世纪,伴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级各类旅游教育也蓬勃发展,但是,高速增长的旅游高等教育在初期必然存在“教育模式滞后”、“人才培养错位”等问题,其中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供需错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从高等教育自身特点来看,“教室中心式”的教育是常规教育的主体模式,但这对于应用性极强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来说,是有极其明显的不合理性。因此,一些专家学者先后提出了“零距离培养模式”、“校企联合”等培养模式,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李丰生教授就对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人才进行过研究。但是专门研究探讨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多,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文以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情况调研分析
  
  为真实了解酒店管理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愿,笔者所在课题组以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以该专业毕业生及校外合作企业为对象(酒店共43家),于2008年7、8两月(暑期)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此次调研分为三部分,一是到国内四星级及以上酒店进行问卷调查;二是对酒店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企业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三是对已就业和正实习的学生问卷并谈话,了解学生的就业意愿及对酒店业的看法。
  (一)酒店行业对高校酒店管理毕业生需求高。经过走访,课题组对九江学院合作企业——43家酒店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2006、2007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后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以来,酒店企业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量在逐年上升(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需求下降),并且在未来三年这个比例还将提高。可见,高星级酒店及旅游相关行业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行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变化趋势上前景乐观。
  (二)酒店行业为毕业生提供部门一线服务岗位比例高。虽然酒店企业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十分欢迎,但多数用人单位表示更愿意提供服务人员岗位给该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中罗列出了酒店企业一系列常有的岗位名称,让受访者进行多项选择,根据选择频率统计如下:
  其中服务人员岗位的选择频率高达89%,其次领班、营销人员、文秘、主管逐渐递减,而部门经理这一岗位因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酒店一般不会直接让毕业生担任,所以,只有7%的人表示愿意提供这一岗位给特别优秀的毕业生。
  此外,在访谈中,酒店企业的管理人员明确表示高校毕业生相对社会人员有素质高,文化程度好,学习能力强等特点,但具有心理素质差,动手能力欠缺的缺陷。英语口语水平、沟通谈判、随机应变的能力是他们选择毕业生的重点,其次是形象和气质及电脑操作水平,而后是营销知识、写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此外,部分岗位也对财务、成本管理能力有一定要求,特殊岗位对酒店所在地方言的听、说也有特定要求。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Education To Order)的前身是“合作教育” (Cooperative Education)。合作教育最早创于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Dr.Herman Schneider;在国内,上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90年代后以成立全国产学合作教育研究会为标志,产学合作教育进入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实际进行探索的阶段。
  根据国内外相关办学经验,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的特性,及九江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立以来的办学与就业经验,经过实地调研后,课题组提出——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概括为:以“校企联合”为前提,整合学校和酒店企业资源,改变办学方式,实现学生“学校+酒店企业”日常式的学习,学习时即进行双向选择,形成产需对位链接,从而实现学生与酒店一对一的订单式就业。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主要适合于培养应用型人才;(2)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培养过程,教育计划由教育单位和企业共同商定并实施与管理;(3)生产工作是整个教育计划的组成部分并占有合理的比例,也是成绩考核评定的重要部分;(4)合作的范围包括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等各种社会实践;(5)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员参与相应的社会活动。
  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结合酒店管理专业以上五个特点,“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种有效教育模式,对其深入的研究探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思路与措施
  
  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具备相适应的办学理念、体制和课程设置,具体变革思路和措施如下:
  (一)变革办学体制与课程设置,立足于酒店行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目前,许多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沿袭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理论课与技能课、实训课比例失调。教学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严重,学生在黑板上种田、作业中练艺、脱不开普教的学历教育模式,毕业生有文凭无技能。这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比例高,专业技术技能突出,应用能力强的特点相违背,客观上要求高校的办学体制与课程设置与酒店企业紧密联系。具体做法如专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可聘请酒店行业高层管理者参与制定;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训教学比例,实训与理论比达到1:1甚至3:2;专业课堂的教学可定期聘请酒店企业管理者进行听课;专业实训课程可根据酒店企业实际岗位要求的技能设置,并根据酒店行业技能的变化发展定期进行修正等。总之,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体制与课程设置,必须立足于酒店行业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
  (二)变革办学形式,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经验。德国青少年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面在学校接受教育,这种形式的学习被人们称为“双元制”教育。学生第一学年每周要在企业劳动三天半的时间(同时领取企业发给的工资),而每周有一天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包括实践性教学和7个学时左右的理论教学)。一般情况下,第一学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是2:3,第二、三学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是4:1。可见,德国双元制教育特别重视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整个教育的前提是“校企结合”。
  根据我国国情,德国双元制教育不可能照搬硬套,但其校企合作、社会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拘一格的办学形式值得学习。我国的高校应主动采取行动,加入行业协会,寻找良好企业,与企业联合招生,建立“专业+企业(公司)基地”的办学模式,完善合作制度与交流方式,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实现双赢。
  (三)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师资培养策略。“双师型”教师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能力、交往和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九江学院旅游学院即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师资培养策略,请进来——聘请酒店行业高层管理者、知名专业技能手为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定期把他们请进课堂,请进实训室,与教师进行“切磋”;走出去——加大教师得实践锻炼力度,鼓励教师多参加专业实践,要求新任专业教师必须先下基层单位实践方可任教。在每年的学生教学实习、毕业实习,都有教师带队入住酒店并任职半年至一年,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学习,如酒店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专业技能学习、岗位实际问题处理等,此外完成酒店岗位要求工作及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在几年的实践中,验证了该策略的可行性和效果良好性。
  (四)校企联合,实行一对一“订单式”就业。校企联合是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和基础,酒店企业为高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日常式的“学校+酒店企业”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不同地区、不同星级的酒店进行选择和适应,酒店可以通过学生在岗的实习实践表现进行挑选,进而实现一对一的产需对位链接,学校作为“中间人”进行全程的组织、监督和管理,促使学生与酒店达成协议,实现订单式就业。
  尽管九江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离开学校到企业后,学校的管理略显“鞭长莫及”;酒店管理学生的方法完全职业化、商业化,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不利影响;初出校门在酒店企业实践学习的学生(大部分独生子女),有心理落差大、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强度大、环境不适应等问题。但是,经过几年的探索,学校、酒店企业、学生与前几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改善,许多问题得到解决。根据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和丰富经验,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大优越性和很高可行性,值得不断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美)蒂莫西•R•辛金著;陈晓东,吴卫译.酒店管理案例: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罗德清,蔡平.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3]沈虹.基于模块化教学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探究与实践[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4]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责任编辑:徐永祥]
其他文献
近期,我们深入县、乡镇、村、培训机构和相关部门走访座谈,对我市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主要特点    (一)注重宣传引导。首先,我们出台了《九江市“雨露计划”2006-2010实施意见》,把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列入对各县(市)扶贫部门的目标考核。采取对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部门实行专项补贴、对培训投入大和培训质量好的单位给予重点奖励、对自主创业的农民提供创业基金
期刊
实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扶贫开发和救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没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做出兜底性制度安排,通过救助维持其基本生活;对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给予新的支持,通过扶持促进其脱贫致富,形成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这样一个新的工作格局,这也是对《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奋斗目标的一种制度保证
期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会议和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议精神,推进扶贫开发科学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赣州市将以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认真贯彻落实新阶段扶贫工作的新标准新要求,全面完成“十一五”扶贫工作各项任务,为谋划全市“十二五”扶贫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一、2009年赣州市扶贫工作成效    2009年,赣州市各级扶贫部门面
期刊
一、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就    樟树市地处欠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市贫困乡镇较多,贫困人口基数较大。为帮助困难群众摆脱困境,1986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各级扶贫部门的支持下,在由樟树市委、市政府直接组织,在全市贫困乡村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工作。  二十多年来,经过全市各级各部门、贫困地区干群的不懈奋斗,我市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市农村贫困户6489户,贫困人口25961人的温饱
期刊
2009年12月3日,以张崇纪为组长的省委巡视二组一行来湖口县检查指导扶贫开发工作。  省委巡视组一行先后深入到该县文桥乡枫树村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和九江水梨产业基地进行视察,详细了解了作为湖口县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文桥乡枫树村近年来在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的扶持下所取得的发展成果。  视察结束后,在枫树村支部召开了座谈会。通过视察和听取汇报,巡视组认为湖口县紧紧围绕整村推进、“雨露计划”、社会化扶贫和产业扶贫
期刊
根据省办布置的五项调研课题和刘永思主任讲话精神,抚州市办于8月10日至9月21日先后抽调人员,挤出时间到南城、金溪、资溪、黎川、南丰、宜黄、崇仁等七县十个乡镇十五个自然村进行调研,先后与116名移民座谈,倾听他们的意见。通过调研,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开展移民扶贫工作中,只有科学合理地编制移民项目规划,才能加快移民的经济发展,提高移民的生活水平。  (一)整村推进工作是移民工作主动融入省委、省政府重大
期刊
从2003年开始,江西省九江市以彻底解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增加搬迁群众收入为目的,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移民扶贫搬迁工程。6年来共搬迁移民迁出点855个。全市共新建移民集中安置小区197个,搬迁农户生产生活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一、主要做法    1.坚持政府主导,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我市三个实施移民工作任务的县,县委、政府对移民扶贫工作高度重视,由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有
期刊
扶贫工作是事关区域经济发展大局的关键环节。江西湖口县委、县政府多年来要求各级各部门视扶贫为己任,形成一个纵横结合、整体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扶贫工作新格局。但是,据近期抽样调查,全县贫困发生率仍高达8.2%,扶贫开发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致贫的主要原因    1.农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仍然较差,直接制约着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仍然落后。目前全县还有50%的道
期刊
[提要]教师话语对于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尤为重要。教师话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效果和质量。文章结合二语习得中Krashen的输入理论,提出了正确、恰当、地运用教师话语的方法,从而正面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出,积极推动和促进外语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教师话语;语言输入;语言输出  [作者简介]林磊(1972-),男,江西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江西南昌 330013)
期刊
[提要]新时期旅游业竞争发生本质变化,旅游发展已进入区域竞争时代。文章以抚河流域地质旅游资源的发展为倒,简要分析了区域地质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提出了区域地质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产业;抚河流域;地质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对策  [作者简介]熊国保(1970-),男,东华理工大学教师;(江西抚州 344000)李雅翠(1965-),女,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