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一条梭子鱼放进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任何时候梭子鱼饿了,只要张张嘴,把小鱼吞进去就行了。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鱼。开始时,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子鱼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子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这时,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梭子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张嘴。于是,这条可怜的梭子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哈!梭子鱼原来是“笨”死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以往上课时的一些情景。
从一年级上课开始,几乎每节课我都强调“人”的画法,站七坐五盘三半也天天让孩子们重复。慢慢地,学生“掌握”了人的基本画法,但是我总觉得画中缺些什么。有一次我正在辅导学生画画,下面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我循着声音望去,原来是一名男同学在讲笑话,旁边围着几名学生在小声地说笑着。“又是他!”我当时很生气,他在班级里是以调皮捣蛋出名的,经常违反課堂纪律,上课的时候总是在做自己的事,怎么讲他都不听,我快步走过去,把他从座位上拽了起来,大声地训斥了他几句后我拿起他的作业本,发现他的作业本上每一课的作业凡是画人物的都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去画“标准”的人,我心里想:“平时上课就不听,作业还不认真做,看我今天怎么治你。”于是拿起他的作业本,把他正在画的那一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掉了,随着“撕啦”一声,本来有细细簌簌声音的班上顿时安静了,所有同学都抬起了头,吃惊地看着我,那个孩子的脸涨得通红。我拿着他被撕下来的作业给全班同学看问道:“知道为什么要撕他的作业吗?‘人’的画法我们已经讲了这么多遍,还是这么画不是上课没听还有什么?”学生看我手中举着的作业发出了嘲笑的声音,“哈哈!快看画的是什么呀!”“真丑!”“笨死了!王老师讲过这么多遍还画这样!”我用余光看见那个刚才还很活泼的孩子这时眼泪已经掉了下来,一个人低着头默默地哭。
事情过去了一段时间,有一次上课学生们在画《这是我呀!》这一课时我在他们中间来回地巡视指导着,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以前孩子们画画很随意,画面效果很轻松,但是今天看见这个班的孩子们的画,包括被我撕掉作业的那个孩子,每个人都画得十分谨慎。我甚至发现有一个孩子因为画头时头型不够圆而在图画本上开始重画,如果还是画得不圆就继续重画,一直画到他觉得满意为止。有些同学在画身体时尽然开始用尺子打(我以前在课上讲过,人的身体可以看成是一个方形)。课后作业本收上来,我一本一本地翻看发现,很多作业多了一分整洁,却少了一份灵气,很多孩子的作业都开始“概念化”。
课虽然上完了,但我的心轻松不起来。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这时我想起了梭子鱼的实验,我猛然意识到梭子鱼原来并不笨,捕食小鱼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是一条能够独立生活的正常的鱼。可是,无数次地碰壁后,梭子鱼开始怀疑自己捕鱼的能力,后来,它彻底绝望了,坚信自己是一条笨鱼——这种无能感最终害死了它。而在课堂上正是我的言行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想到这儿,我不禁汗颜。其实,孩子的心是关不住的,既然让他们自由观察,就应该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于是我决定这一课要重上,这一次上这节课时我改变了做法,在布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后,我让孩子们自己上讲台摆造型,让他们自由发言。一开始孩子们还不敢怎么讲,但是经过我不断鼓励,孩子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接着我让孩子们把刚才讲的,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出来。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不但自己放开来画,而且有很多孩子开始把我交给孩子们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相结合,画出来的人物生动、形象。
小A:画出的人物用黑白画的形式来表达,头发从中间分开,咧着嘴笑,露出两颗大门牙。
同学B:他画的是自己在踢足球,腾空跃起的姿势十分生动。
同学C:画的脸瘦瘦的,眼睛一闭一睁,吐着舌头,看起来十分滑稽。
同学D:身体胖胖的,双眼皮,大眼睛,戴着眼镜,穿着花衬衫,很漂亮。
……
看着孩子们画的画,我感到很欣慰。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在美术教学中我不断鼓励,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成果有信心,引导孩子们去画最贴近儿童生活的少儿美术作品,让孩子们懂得用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去创作,而不是一上来就让他们去掌握高难度技法与技巧,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这样往往并不能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反而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当孩子因为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便会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他的潜意识就会产生“保护作用”,拒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来保护主人的信念是对的。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成了一条“笨”死的梭子鱼。
作者单位:南京市夫子庙小学
从一年级上课开始,几乎每节课我都强调“人”的画法,站七坐五盘三半也天天让孩子们重复。慢慢地,学生“掌握”了人的基本画法,但是我总觉得画中缺些什么。有一次我正在辅导学生画画,下面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我循着声音望去,原来是一名男同学在讲笑话,旁边围着几名学生在小声地说笑着。“又是他!”我当时很生气,他在班级里是以调皮捣蛋出名的,经常违反課堂纪律,上课的时候总是在做自己的事,怎么讲他都不听,我快步走过去,把他从座位上拽了起来,大声地训斥了他几句后我拿起他的作业本,发现他的作业本上每一课的作业凡是画人物的都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去画“标准”的人,我心里想:“平时上课就不听,作业还不认真做,看我今天怎么治你。”于是拿起他的作业本,把他正在画的那一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掉了,随着“撕啦”一声,本来有细细簌簌声音的班上顿时安静了,所有同学都抬起了头,吃惊地看着我,那个孩子的脸涨得通红。我拿着他被撕下来的作业给全班同学看问道:“知道为什么要撕他的作业吗?‘人’的画法我们已经讲了这么多遍,还是这么画不是上课没听还有什么?”学生看我手中举着的作业发出了嘲笑的声音,“哈哈!快看画的是什么呀!”“真丑!”“笨死了!王老师讲过这么多遍还画这样!”我用余光看见那个刚才还很活泼的孩子这时眼泪已经掉了下来,一个人低着头默默地哭。
事情过去了一段时间,有一次上课学生们在画《这是我呀!》这一课时我在他们中间来回地巡视指导着,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以前孩子们画画很随意,画面效果很轻松,但是今天看见这个班的孩子们的画,包括被我撕掉作业的那个孩子,每个人都画得十分谨慎。我甚至发现有一个孩子因为画头时头型不够圆而在图画本上开始重画,如果还是画得不圆就继续重画,一直画到他觉得满意为止。有些同学在画身体时尽然开始用尺子打(我以前在课上讲过,人的身体可以看成是一个方形)。课后作业本收上来,我一本一本地翻看发现,很多作业多了一分整洁,却少了一份灵气,很多孩子的作业都开始“概念化”。
课虽然上完了,但我的心轻松不起来。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这时我想起了梭子鱼的实验,我猛然意识到梭子鱼原来并不笨,捕食小鱼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是一条能够独立生活的正常的鱼。可是,无数次地碰壁后,梭子鱼开始怀疑自己捕鱼的能力,后来,它彻底绝望了,坚信自己是一条笨鱼——这种无能感最终害死了它。而在课堂上正是我的言行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想到这儿,我不禁汗颜。其实,孩子的心是关不住的,既然让他们自由观察,就应该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于是我决定这一课要重上,这一次上这节课时我改变了做法,在布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后,我让孩子们自己上讲台摆造型,让他们自由发言。一开始孩子们还不敢怎么讲,但是经过我不断鼓励,孩子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接着我让孩子们把刚才讲的,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出来。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不但自己放开来画,而且有很多孩子开始把我交给孩子们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相结合,画出来的人物生动、形象。
小A:画出的人物用黑白画的形式来表达,头发从中间分开,咧着嘴笑,露出两颗大门牙。
同学B:他画的是自己在踢足球,腾空跃起的姿势十分生动。
同学C:画的脸瘦瘦的,眼睛一闭一睁,吐着舌头,看起来十分滑稽。
同学D:身体胖胖的,双眼皮,大眼睛,戴着眼镜,穿着花衬衫,很漂亮。
……
看着孩子们画的画,我感到很欣慰。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在美术教学中我不断鼓励,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成果有信心,引导孩子们去画最贴近儿童生活的少儿美术作品,让孩子们懂得用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去创作,而不是一上来就让他们去掌握高难度技法与技巧,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这样往往并不能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反而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当孩子因为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便会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他的潜意识就会产生“保护作用”,拒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来保护主人的信念是对的。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成了一条“笨”死的梭子鱼。
作者单位:南京市夫子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