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下,如何实施正确有效的价值观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必须认真思考和总结当前价值观教育在应对多样化社会思潮方面存在的经验和不足。本文以价值观教育在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的不足及其对策进行阐述。
关键词:多样化;社会思潮;价值观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迁、利益格局调整以及对外思想文化交流逐步引向深入,我国社会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对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决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新时期院校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强化当代大学生精神支柱指明了方向。
一、多样化社会思潮条件下的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
社会思潮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一般是指一定社会时期内、反映某一群体利益和要求的、以某种理论学说为主导或依据的、得到广泛传播并对当前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社会思潮往往是一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综合因素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的集中反映。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由于时代转化、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过渡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全方位地从保守走向开放,社会结构各个领域发生的剧烈转变,不仅给物质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急剧分化和日益多样化,生活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不断涌现新的利益集团和新的社会群体,这一切都使得各种倾向的思想观念在一定时期内百花齐放,同时并存。社会出现价值标准的多样性,增加了人们价值选择的复杂性。
特别是由于青年学生思想观念正处于过渡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独立的人生价值观念,因此,成长在这一时期的青年人在价值观的形成上自然不可避免会表现出与时代变革、社会变迁的共时性律动。他们是社会思潮的一个关键性载体,往往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最先反映者和主要受众群体。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生活,他们渴望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把握这个世界,解释这个世界,渴望为自己的新生活找到新价值,确立新理念。但与此同时,他们又对极端的社会现象,复杂的人心变化感到难以适从。在他们身上既有爱国主义的高涨,反对腐败、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健康积极的价值取向,也有把追求个人利益视为最高价值,视集体主义原则和奉献精神为过时产品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很难说不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但又很难界定是由哪一种社会思潮所左右。大多数青年学生可能并没有系统研读过有关某一社会思潮背后的理论主张,也许只是浅尝辄止,也许只是道听途说,但是哪怕只言片语式的思想观点和理论结论一旦被个人狭隘经验所认同,也会形成顽固自信的价值观念,影响他们的生活和行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急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使部分青年学生丧失了对传统价值的尊崇,一种因目标的丧失、信仰的缺失而引起的空虚、烦闷、困惑情绪在院校蔓延。这种现象十分值得关注。一些人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困惑感、茫然感、不信任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的极为突出。可以说,理想的隐退和意义的迷失,已成为困顿青年学生价值追求的最大隐忧。
二、院校价值观教育应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不足
近年来,各地方院校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同时也必须看到,院校价值观教育在面对汹涌而来的社会思潮时,也有明显不够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为以下2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当前对我国社会价值观念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大多是以学术的面貌出现的,其背后总是以某一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依托和载体。特别是由西方社会传来的新思潮新文化,一般都有很深厚的西方哲学文化传统。西方文化经典被一版再版、源源不断地译出,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社会思潮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碰撞在当代仍然具有相当市场,契合了当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转型与多元。而院校教育恰恰在思潮研究方面落后于形势。特别是随着院校人才培养逐步由学术型转向应用型,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基础学科在大学渐渐滑向边缘,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基础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满足不了学生对价值领域深层问题的追问。
二是教学内容创新不足。教育的创新,不仅要体现在教学手段上,更应当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但片面追求方式方法的革新,却很容易使教育陷入唯方法论的误区。特别是在价值观教育领域,手段的花哨至多能起到短暂吸引眼球的作用,对深层次的交流与思考无济于事。大学生内心最难以排解的思想困惑,如果在教学内容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体现,那教育模式就很值得反思。当前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们的理论传导方式依旧是强硬式的灌输,我们的价值评价体系依旧是非此即彼式的简单二分,在教学中往往对多样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避而远之,往往轻易排斥和否定人们的利益要求,有的干脆将多样化社会思潮视为洪水猛兽,采取大棒政策,谈到如何应对时也仅仅一句“正确对待”敷衍了事。这种“躲避式”的教育,不能以开放性的思维对待社会思潮,反应出的是内在的不自信,实质是不敢负责。它使学生的思想困惑不再求助于课堂,而是转向网络媒体等其他渠道,增加了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三、院校价值观教育应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对策思考
尊重、宽容、对话是现代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只有善于做到“尊重”和“宽容”,平等与之对话,才能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第一,转变教育理念。价值观教育与其他客观知识的传授有本质的不同。价值观教育,实质是人文精神的熏陶、培育。即作为人不仅要为活着而活着,还要追问活着的意义,寻求活着的价值。这种内在的要活出意义、活出价值来的冲动,是一切精神文化活动的原动力。没有这种原动力,人与禽兽无异。因而,如果对价值观的培育进行机械地灌输,效果并不会好。特别是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和信息传媒的迅猛发展,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都不再单一,有时两者的角色甚至是可以互换的。这就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强调转变教育观念,就是要变封闭教育模式下的“填鸭式”的单向教育和简单灌输方式为双向的引导型的教育。在教育实施中,既要大张旗鼓地宣扬先进的意识形态,又不要回避社会中存在的某些消极的、灰色的甚至有害的思想倾向,尤其要摒弃教育观念中非此即彼的简单二分式的思维方式,摈弃动辄就用道德大棒来显示权威的武断做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使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学生的自主选择。
第二,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社会思潮,才能根据其固有性质和传播特点找到引领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我们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统摄、引领作用,而很少看到,多样化社会思潮也以其各自迥异的方式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社会思潮的丰富性对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力和生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认真贯彻党的“二为”和“双百”方针,促进基础性理论研究向前、向深入发展。
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立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离不开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队伍。要十分重视政治理论人才培养,采取多种切实的措施,提高其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业务水平和学术地位,进一步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着力造就一批学贯中西,享誉国内外的理论大家、一批中青年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不断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感和光荣感,真正把引领工作贯穿到院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中,真正做到进入课堂、进入教材。
编辑/刘文捷
关键词:多样化;社会思潮;价值观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迁、利益格局调整以及对外思想文化交流逐步引向深入,我国社会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对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决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新时期院校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强化当代大学生精神支柱指明了方向。
一、多样化社会思潮条件下的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
社会思潮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一般是指一定社会时期内、反映某一群体利益和要求的、以某种理论学说为主导或依据的、得到广泛传播并对当前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社会思潮往往是一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综合因素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的集中反映。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由于时代转化、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过渡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全方位地从保守走向开放,社会结构各个领域发生的剧烈转变,不仅给物质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急剧分化和日益多样化,生活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不断涌现新的利益集团和新的社会群体,这一切都使得各种倾向的思想观念在一定时期内百花齐放,同时并存。社会出现价值标准的多样性,增加了人们价值选择的复杂性。
特别是由于青年学生思想观念正处于过渡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独立的人生价值观念,因此,成长在这一时期的青年人在价值观的形成上自然不可避免会表现出与时代变革、社会变迁的共时性律动。他们是社会思潮的一个关键性载体,往往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最先反映者和主要受众群体。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生活,他们渴望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把握这个世界,解释这个世界,渴望为自己的新生活找到新价值,确立新理念。但与此同时,他们又对极端的社会现象,复杂的人心变化感到难以适从。在他们身上既有爱国主义的高涨,反对腐败、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健康积极的价值取向,也有把追求个人利益视为最高价值,视集体主义原则和奉献精神为过时产品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很难说不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但又很难界定是由哪一种社会思潮所左右。大多数青年学生可能并没有系统研读过有关某一社会思潮背后的理论主张,也许只是浅尝辄止,也许只是道听途说,但是哪怕只言片语式的思想观点和理论结论一旦被个人狭隘经验所认同,也会形成顽固自信的价值观念,影响他们的生活和行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急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使部分青年学生丧失了对传统价值的尊崇,一种因目标的丧失、信仰的缺失而引起的空虚、烦闷、困惑情绪在院校蔓延。这种现象十分值得关注。一些人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困惑感、茫然感、不信任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的极为突出。可以说,理想的隐退和意义的迷失,已成为困顿青年学生价值追求的最大隐忧。
二、院校价值观教育应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不足
近年来,各地方院校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同时也必须看到,院校价值观教育在面对汹涌而来的社会思潮时,也有明显不够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为以下2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当前对我国社会价值观念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大多是以学术的面貌出现的,其背后总是以某一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依托和载体。特别是由西方社会传来的新思潮新文化,一般都有很深厚的西方哲学文化传统。西方文化经典被一版再版、源源不断地译出,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社会思潮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碰撞在当代仍然具有相当市场,契合了当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转型与多元。而院校教育恰恰在思潮研究方面落后于形势。特别是随着院校人才培养逐步由学术型转向应用型,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基础学科在大学渐渐滑向边缘,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基础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满足不了学生对价值领域深层问题的追问。
二是教学内容创新不足。教育的创新,不仅要体现在教学手段上,更应当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但片面追求方式方法的革新,却很容易使教育陷入唯方法论的误区。特别是在价值观教育领域,手段的花哨至多能起到短暂吸引眼球的作用,对深层次的交流与思考无济于事。大学生内心最难以排解的思想困惑,如果在教学内容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体现,那教育模式就很值得反思。当前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们的理论传导方式依旧是强硬式的灌输,我们的价值评价体系依旧是非此即彼式的简单二分,在教学中往往对多样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避而远之,往往轻易排斥和否定人们的利益要求,有的干脆将多样化社会思潮视为洪水猛兽,采取大棒政策,谈到如何应对时也仅仅一句“正确对待”敷衍了事。这种“躲避式”的教育,不能以开放性的思维对待社会思潮,反应出的是内在的不自信,实质是不敢负责。它使学生的思想困惑不再求助于课堂,而是转向网络媒体等其他渠道,增加了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三、院校价值观教育应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对策思考
尊重、宽容、对话是现代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只有善于做到“尊重”和“宽容”,平等与之对话,才能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第一,转变教育理念。价值观教育与其他客观知识的传授有本质的不同。价值观教育,实质是人文精神的熏陶、培育。即作为人不仅要为活着而活着,还要追问活着的意义,寻求活着的价值。这种内在的要活出意义、活出价值来的冲动,是一切精神文化活动的原动力。没有这种原动力,人与禽兽无异。因而,如果对价值观的培育进行机械地灌输,效果并不会好。特别是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和信息传媒的迅猛发展,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都不再单一,有时两者的角色甚至是可以互换的。这就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强调转变教育观念,就是要变封闭教育模式下的“填鸭式”的单向教育和简单灌输方式为双向的引导型的教育。在教育实施中,既要大张旗鼓地宣扬先进的意识形态,又不要回避社会中存在的某些消极的、灰色的甚至有害的思想倾向,尤其要摒弃教育观念中非此即彼的简单二分式的思维方式,摈弃动辄就用道德大棒来显示权威的武断做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使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学生的自主选择。
第二,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社会思潮,才能根据其固有性质和传播特点找到引领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我们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统摄、引领作用,而很少看到,多样化社会思潮也以其各自迥异的方式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社会思潮的丰富性对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力和生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认真贯彻党的“二为”和“双百”方针,促进基础性理论研究向前、向深入发展。
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立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离不开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队伍。要十分重视政治理论人才培养,采取多种切实的措施,提高其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业务水平和学术地位,进一步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着力造就一批学贯中西,享誉国内外的理论大家、一批中青年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不断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政治责任感和光荣感,真正把引领工作贯穿到院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中,真正做到进入课堂、进入教材。
编辑/刘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