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笔者为解决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较低,舞蹈教学难度大的问题,在幼儿舞蹈教学实践中根据“符号互动论”,采用“队形图谱”的方式进行舞蹈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 幼儿舞蹈 队形图谱 教学实践
幼儿舞蹈以它特有的充满童真、童趣和童乐的舞蹈语汇、形象化的优美动作伴之以优美的音乐,对幼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效地陶冶和开启着幼儿心灵和智慧,其教育的良好效果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首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幼儿被家长送到青少年宫、少儿活动中心,以及幼儿园内外的舞蹈学校学习舞蹈。但由于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幼儿舞蹈的教学难度较大,尤其是幼儿对于集体舞中队形和位置变化不易掌握。笔者在幼儿舞蹈的教学中根据“符号互动论”,采用“队形图谱”的方式进行舞蹈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符号互动论”简述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理论源于美国哲学家W. 詹姆斯和G. H. 米德的著作。但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H. G. 布鲁默。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
在符号互动论中,符号是基本的概念,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通过符号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
虽然符号互动论並未直接论及教育与被教育,但笔者认为其理论与观点可以应用在幼儿舞蹈教育上,用以寻求和解决幼儿舞蹈教学中的某些难题。
二、幼儿集体舞教学难点与“队形图谱”
幼儿舞蹈大多为集体舞,除了简单的舞蹈动作外,常常需要通过舞蹈队形的变化和幼儿位置的变化来提高其趣味性和艺术性,但由于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大多幼儿对于集体舞中队形和位置变化不易掌握。因此,教师在幼儿集体舞教学中为了让幼儿掌握舞蹈中队形的改变及幼儿前后、左右的位置变化,通常的做法是边讲解、边示范,边逐个交待位置变化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花去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另一方面,明显降低了幼儿在舞蹈学习中的乐趣和主动性。并且幼儿对队形与位置变化的掌握情况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为此,笔者一直努力尝试寻求—种简捷、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如采用过地上作标记,看室内参照物等方法,但都不能有效地解决。
“队形图谱”则是笔者依据“符号互动论”在幼儿学习集体舞的教学中采用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根据幼儿舞蹈学习中队形位置变化,将其设计成—种幼儿熟悉,或教师和幼儿约定的相应符号或图案,指导幼儿准确进行舞蹈中队形与位置的变化。例如,舞蹈队形的变化教师用圆圈、人字形、菱形、花朵形等图案发出指令,幼儿的位置变化教师则用与幼儿预先约定的符号发出指令,如面对面的符号是箭头对箭头,背对背的符号是箭尾对箭尾,拉手转圈的符号是风车……同时,教学时配合以在幼儿同方向的手、脚戴上标记如花环、绸带等以示区别。按照这样的教学方法,由于其图案和符号是教师与幼儿事先约定设计的,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加之图案和符号直观形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因此,幼儿领会和掌握的速度较快、效果较好。通常只需经过一定的讲解与训练,幼儿一看图案、符号就明确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共同应遵守的规定等。当幼儿完全熟悉和掌握了图案和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后,不仅教师在幼儿集体舞的教学中可轻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幼儿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也明显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改善。
三、教学实践效果统计分析与教学建议
为了解和分析“队形图谱”在幼儿集体舞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笔者选择了两个5至6岁幼儿舞蹈班各40人作为实验对象,教授内容为集体舞“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学时间35分钟。一班为对照班,另一班为实验班。具体实践效果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对照班(按通常教学方法)
以上数据说明,对照班的幼儿在集体舞学习中对于按要求进行队形、位置变换的掌握不理想,教师花费了57.1%的时间用于指导幼儿队形、位置的变换,几乎没有时间与幼儿交流与体验舞蹈乐趣的时间,也不利于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2.实验班(按队形图谱方法)
以上数据说明,实验班的幼儿在集体舞学习中对于按要求进行队形、位置变换的掌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教师只需花费20%的时间来指导幼儿队形、位置的变换,而让幼儿交流与体验舞蹈乐趣的时间大幅度增加,同时,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3.教学建议
若根据“符号互动论”采用“队形图谱”进行幼儿舞蹈教学,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采用“队形图谱”教学应注意循序渐进。少儿心理思维的特点是形象、且情趣多变。教师在采用“队形图谱”进行舞蹈教学,首先应与幼儿约定的相应符号或图案,其次需经过一定的讲解与训练,最后,教师的教学内容在选材上应强调主体鲜明,浅显易懂,新颖别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启发其想象力。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采用“队形图谱”教学应选择幼儿喜闻乐见图案与符号。根据幼儿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在采用“队形图谱”教学时,应尽量选择幼儿喜闻乐见图案与符号,即站在幼儿的角度,用幼儿般的眼睛去观察,用幼儿般的心去感受,使选择的图案和符号既直观形象又色彩丰富,这样更有利于幼儿的接受与掌握。若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采用“队形图谱”,则可让幼儿共同参与图案与符号的选择与制作,这样在教学中会获得更佳的效果。
第三,采用“队形图谱”教学应注重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一般情况下,幼儿都是由于受一定外力作用而学习舞蹈的,如出于父母长辈的要求,或幼儿园教学计划的安排。因此,对老师的教授是依顺和被动的。采用“队形图谱”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幼儿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幼儿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确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以逐步引导幼儿从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陈夏英.试论符号互动教育观[J].铜仁学院学报,2008,(4).
[2]王沪川.少儿舞蹈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浅论[J].科教文汇,2008,(1):109.
[3]黄式茂.幼儿舞蹈教学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4]高日梅,张弘.幼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5]李韵葳,张刚.试论少儿舞蹈创新教育[J].时代教育,2008,(6):239-240.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 幼儿舞蹈 队形图谱 教学实践
幼儿舞蹈以它特有的充满童真、童趣和童乐的舞蹈语汇、形象化的优美动作伴之以优美的音乐,对幼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效地陶冶和开启着幼儿心灵和智慧,其教育的良好效果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首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幼儿被家长送到青少年宫、少儿活动中心,以及幼儿园内外的舞蹈学校学习舞蹈。但由于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幼儿舞蹈的教学难度较大,尤其是幼儿对于集体舞中队形和位置变化不易掌握。笔者在幼儿舞蹈的教学中根据“符号互动论”,采用“队形图谱”的方式进行舞蹈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符号互动论”简述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理论源于美国哲学家W. 詹姆斯和G. H. 米德的著作。但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H. G. 布鲁默。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
在符号互动论中,符号是基本的概念,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通过符号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
虽然符号互动论並未直接论及教育与被教育,但笔者认为其理论与观点可以应用在幼儿舞蹈教育上,用以寻求和解决幼儿舞蹈教学中的某些难题。
二、幼儿集体舞教学难点与“队形图谱”
幼儿舞蹈大多为集体舞,除了简单的舞蹈动作外,常常需要通过舞蹈队形的变化和幼儿位置的变化来提高其趣味性和艺术性,但由于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大多幼儿对于集体舞中队形和位置变化不易掌握。因此,教师在幼儿集体舞教学中为了让幼儿掌握舞蹈中队形的改变及幼儿前后、左右的位置变化,通常的做法是边讲解、边示范,边逐个交待位置变化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花去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另一方面,明显降低了幼儿在舞蹈学习中的乐趣和主动性。并且幼儿对队形与位置变化的掌握情况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为此,笔者一直努力尝试寻求—种简捷、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如采用过地上作标记,看室内参照物等方法,但都不能有效地解决。
“队形图谱”则是笔者依据“符号互动论”在幼儿学习集体舞的教学中采用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根据幼儿舞蹈学习中队形位置变化,将其设计成—种幼儿熟悉,或教师和幼儿约定的相应符号或图案,指导幼儿准确进行舞蹈中队形与位置的变化。例如,舞蹈队形的变化教师用圆圈、人字形、菱形、花朵形等图案发出指令,幼儿的位置变化教师则用与幼儿预先约定的符号发出指令,如面对面的符号是箭头对箭头,背对背的符号是箭尾对箭尾,拉手转圈的符号是风车……同时,教学时配合以在幼儿同方向的手、脚戴上标记如花环、绸带等以示区别。按照这样的教学方法,由于其图案和符号是教师与幼儿事先约定设计的,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加之图案和符号直观形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因此,幼儿领会和掌握的速度较快、效果较好。通常只需经过一定的讲解与训练,幼儿一看图案、符号就明确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共同应遵守的规定等。当幼儿完全熟悉和掌握了图案和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后,不仅教师在幼儿集体舞的教学中可轻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幼儿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也明显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改善。
三、教学实践效果统计分析与教学建议
为了解和分析“队形图谱”在幼儿集体舞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笔者选择了两个5至6岁幼儿舞蹈班各40人作为实验对象,教授内容为集体舞“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学时间35分钟。一班为对照班,另一班为实验班。具体实践效果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对照班(按通常教学方法)
以上数据说明,对照班的幼儿在集体舞学习中对于按要求进行队形、位置变换的掌握不理想,教师花费了57.1%的时间用于指导幼儿队形、位置的变换,几乎没有时间与幼儿交流与体验舞蹈乐趣的时间,也不利于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2.实验班(按队形图谱方法)
以上数据说明,实验班的幼儿在集体舞学习中对于按要求进行队形、位置变换的掌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教师只需花费20%的时间来指导幼儿队形、位置的变换,而让幼儿交流与体验舞蹈乐趣的时间大幅度增加,同时,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3.教学建议
若根据“符号互动论”采用“队形图谱”进行幼儿舞蹈教学,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采用“队形图谱”教学应注意循序渐进。少儿心理思维的特点是形象、且情趣多变。教师在采用“队形图谱”进行舞蹈教学,首先应与幼儿约定的相应符号或图案,其次需经过一定的讲解与训练,最后,教师的教学内容在选材上应强调主体鲜明,浅显易懂,新颖别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启发其想象力。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采用“队形图谱”教学应选择幼儿喜闻乐见图案与符号。根据幼儿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在采用“队形图谱”教学时,应尽量选择幼儿喜闻乐见图案与符号,即站在幼儿的角度,用幼儿般的眼睛去观察,用幼儿般的心去感受,使选择的图案和符号既直观形象又色彩丰富,这样更有利于幼儿的接受与掌握。若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采用“队形图谱”,则可让幼儿共同参与图案与符号的选择与制作,这样在教学中会获得更佳的效果。
第三,采用“队形图谱”教学应注重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一般情况下,幼儿都是由于受一定外力作用而学习舞蹈的,如出于父母长辈的要求,或幼儿园教学计划的安排。因此,对老师的教授是依顺和被动的。采用“队形图谱”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幼儿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幼儿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确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以逐步引导幼儿从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陈夏英.试论符号互动教育观[J].铜仁学院学报,2008,(4).
[2]王沪川.少儿舞蹈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浅论[J].科教文汇,2008,(1):109.
[3]黄式茂.幼儿舞蹈教学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4]高日梅,张弘.幼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5]李韵葳,张刚.试论少儿舞蹈创新教育[J].时代教育,2008,(6):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