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历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是新课标下又一崭新的课题,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教育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历史学科同其它的学科一样肩负着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任,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历史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身心健康学生的客观要求和前
提。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教師心理健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涵养,加强道德修养,保持健康的心理:要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敢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要有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的能力;同时以这种良好的情感资质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这样,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人格也逐渐健全与发展完善起来,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培养出创造性的心理健康的人才。
二、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用丰富的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历史教学不只是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更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个体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得以完善、升华与提高,养成健康心理品质,这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在的潜能。
历史知识浩瀚无边, 历史内容包罗万象,博大而精深。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人物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等,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又如廉颇负荆请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都为宽阔学生的胸怀、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再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历经数百次失败后,终于研制成耐用的碳丝灯泡;居里夫妇在设备极其简陋、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努力,终于成功制取了氯化镭等等。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精心挖掘历史素材,用丰富的历史事实、众多名人伟人的言行作为来滋润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重视课堂教学,加强情感教育,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抓实课堂教学是实施心理素质教学的重要途径。由于受我国现行升学考试制度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对历史课不够重视。因此,课堂组织教学较难,再加上历史教师一般授课班级多,每班课时相对较少,师生接触、沟通交流少,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要改变这种现状,历史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健康有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教师不正视现实,调节心态,改善态度和教学方法,一味采取高压政策,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就会很紧张。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始终要用一颗诚挚的爱心,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始终保持平和、宽容、理解的心态,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以爱心和平等心对待学生,让他们在积极健康、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人才华和魅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历史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巧妙地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因素,找准切入点,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以这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才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健康心理品质
历史学科的特色,赋予它的活动空间广,活动方式多,活动内容丰富。只要历史老师肯动脑筋肯组织,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课堂活动中开展一些如知识竞赛、讲故事、猜谜语、评价历史人物、动手做一些小制作等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开展一些诸如观看现代影视作品、参观历史名胜古迹、自编自演历史剧、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既可以寓教于乐、启迪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又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踏上社会,让同学了解世界,认识社会,从中逐步调节学生的心理能力、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
一、历史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身心健康学生的客观要求和前
提。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教師心理健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涵养,加强道德修养,保持健康的心理:要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敢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要有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的能力;同时以这种良好的情感资质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这样,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人格也逐渐健全与发展完善起来,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培养出创造性的心理健康的人才。
二、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用丰富的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历史教学不只是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更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个体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得以完善、升华与提高,养成健康心理品质,这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在的潜能。
历史知识浩瀚无边, 历史内容包罗万象,博大而精深。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人物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等,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又如廉颇负荆请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都为宽阔学生的胸怀、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再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历经数百次失败后,终于研制成耐用的碳丝灯泡;居里夫妇在设备极其简陋、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努力,终于成功制取了氯化镭等等。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精心挖掘历史素材,用丰富的历史事实、众多名人伟人的言行作为来滋润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重视课堂教学,加强情感教育,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抓实课堂教学是实施心理素质教学的重要途径。由于受我国现行升学考试制度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对历史课不够重视。因此,课堂组织教学较难,再加上历史教师一般授课班级多,每班课时相对较少,师生接触、沟通交流少,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要改变这种现状,历史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健康有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教师不正视现实,调节心态,改善态度和教学方法,一味采取高压政策,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就会很紧张。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始终要用一颗诚挚的爱心,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始终保持平和、宽容、理解的心态,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以爱心和平等心对待学生,让他们在积极健康、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人才华和魅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历史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巧妙地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因素,找准切入点,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以这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才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健康心理品质
历史学科的特色,赋予它的活动空间广,活动方式多,活动内容丰富。只要历史老师肯动脑筋肯组织,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课堂活动中开展一些如知识竞赛、讲故事、猜谜语、评价历史人物、动手做一些小制作等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开展一些诸如观看现代影视作品、参观历史名胜古迹、自编自演历史剧、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既可以寓教于乐、启迪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又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踏上社会,让同学了解世界,认识社会,从中逐步调节学生的心理能力、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