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作是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听,说,读的能力的综合反映。但是,与听,说,读相比,写作是高中英语中难度较大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普遍最薄弱的技能,因此,加强英语写作的有效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英语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和目标。在写作教学中,写前的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是决定作文质量的关键环节。学生如果缺乏写作知识积累会让学生写作时出现无话可说,由于词汇量少无法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篇章结构和逻辑混乱,语意不连贯等问题。反之,充分有效的写作输入会让后面的写作事半功倍。本文将在分析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进行写作前准备阶段的教学提供了一些建议,并通过实践案例加以展示和说明。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准备阶段;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一)高中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学生习作的分析和访谈,学生的写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很多学生写前没有进行认真审题,构思,写提纲等,因此无明晰的文章框架及段落构思导致习作篇章逻辑混亂。2)没有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储备。由于所掌握的词汇和句型的储备量有限,一方面,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无法用英语表达出来,由此带来写作焦虑。另一方面,学生对写作话题在内容上感觉无话可说以致篇幅短小,在词汇和句型的运用上也是单调重复,且以简单句为主,语言表述呆板、不够丰富。3)缺乏关联词或关联词使用不当,所以文章的表达显得很零散,语意不连贯。4)许多学生感觉语法教学枯燥无味不愿意学,所以在习作输出时句子的语法运用也是错漏百出。5)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及缺乏对西方文化和思维的了解,学生写作时常常以中式思维进行表述。(孙勇,2013)
(二)教师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的教学任务重,而写作教学又比较耗时而且教学效果见效慢,所以有限的课时常常主要被分配到其他课型中,写作教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一直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主要以结果为导向,教师先进行范文的分析和讲解然后布置写作任务,学生按要求写作,上交后老师进行批改,即采用传统的“结果法”或者“成品法”。这种方法而只重视写作的成品,不注意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忽略学生的写作过程,不重视写作前写作知识方面的输入性引导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帮助学生做好写作的心理准备,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也缺乏交流以致学生有困惑时得不到及时的帮助。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写作的主动性,一提到写作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因此学生的写作能力很难得到提高,甚至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二、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学科素养的培养应该落实在英语教学的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提出:“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应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整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学习内容,创设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英语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参与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并从中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汲取文化营养,促进多元思维,塑造良好品格,优化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确保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所有的语言学习活动都应该在一定的主题语境下进行,即学生围绕某一具体的主题语境,基于不同类型的语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获取、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重视对语篇的赏析,比较和探究文化内涵,汲取文化精华;同时,尝试运用所学语言创造性地表达个人意图、观点和态度,并通过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提高理解和表达的效果。”由此可见,写作作为重要英语技能之一,在设计写作教学目标和活动时除了要考虑语言使用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写作能力的提高不应该只看写作的成果,学科素养应当是学生在参与写作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培育的,应该重视学生的写作过程,通过设计各种写作活动,从中观察和培养学生思维的运用,理解不同的文化并培养跨文化意识,在自主写作和合作学习中提升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最终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写前准备阶段教学建议
1.提供适量的素材输入,为写作铺垫
根据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Swain的输出假说,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是语言习得的有效方式。语言的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基础,语言输出是语言输入的目的。大量的语言输入会能够帮助语言习得者获得目的语的思维方式,提高语言使用的流畅性和正确性。因此,教师平时应给学生提供足量的语言材料,例如阅读文本,视频,MP3等都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浓厚的语言环境。其次,多鼓励学生多背诵高质量的语言材料,譬如通俗易懂又富含深刻意义的名言警句,语篇构思巧妙,修辞手法丰富的美文,用词准确,条理清楚的应用文等。另外,可引导学生建立词汇库,句型库和范文库。内化了高质量的语篇,写作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水到渠成。
在设计写作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应为学生提供与写作话题相关的适量的写作素材,为写作做好内容,技巧和语言等方面的输入性准备。比如可以采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模式,通过让学生在语篇研读的基础上获取语篇知识,分析与学习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等,为后续的写作做储备,然后再将这些知识迁移到新的语境或任务中,完成写作任务。
对于输入材料的选择,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足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也就是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才能产生习得,即 i + 1 公式。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2)既有趣又有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3)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Enough Input)(Krashen,1985).所以,教师在挑选输入性材料时应该考虑以上的因素。首先,要选择符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水平,不能太难,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输入性素材料不但让学生学无所得,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但太过简单会让学生感觉毫无挑战性,丧失写作的动力。其次,所选的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要与写作话题相关。例如,在进行地点描写的写作训练时,我挑选了两篇分别以时间顺序和以空间顺序描写的经典文本,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分组通过分析阅读材料,提炼出场景描写的篇章结构,描写技巧及语言特色,为学生提供写作模板和写作支架。这些写作所需的储备会让学生写作时感觉有章可循,减少写作的焦虑,提高写作的信心。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焦虑越少越有助于语言的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