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之我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xia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经济,高科技的飞速发展,致使人才的激烈竞争,人才的竞争又归根为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突出的课题。在课堂都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知识能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大胆探索,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传统观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对于教学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希望自己成为探险者、发明者、创造者,这是正常的心理需求,也是参与教学的动力源泉。教学中,学生若能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参与教学活动,就能使学习心理处于亢奋状态,就能调动一切因素进行积极的探索。当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创造性的成功时,不但对数学问题本身有了深刻理解,而且还能通过愉快的心理体验,实现兴趣的自我培养,增进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出新的创造能力。
  数学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变化发展过程,其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所谓“再创造”是相对于数学家的原始发现而言的,它要求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明创造的机会留给学生,使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得学生在创造性学习活动中,通过听讲讨论思考,通过类比猜想,自觉能力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造思维火花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知识、能力、思想、观念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问题总是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境”相联系。教学中若能创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必能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和参与探索的积极性。具体教学时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实验和制作一些模型图表或编拟一些有联系的相关问题,甚至于一些联系实际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兴趣,如: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三)利用数学中的美,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的创造的火花,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灵活地加以应用,激起他们的创新欲望。
  三、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新问题就是创新,有时甚至比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教学中应抓住时机教会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想,掌握一些提问题的方法,进行不断探索,由此可能会在原有问题基础上得出众多新问题。我曾在讲解课本习题“在椭圆上求一点,使它到两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时,曾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是否是任意椭圆都存在其上的点与两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满足什么条件的椭圆其上的点与焦点连线互相垂直?马上就有学生提出这样问题:若把上述问题中的两焦点改为长轴两端点呢?即满足什么条件的椭圆其上存在点与长轴两端点连线互相垂直?等等。通过这样一连串问题的解答,使得对问题的探索在不断深入,学生不仅学会了提问题,学会了探索,而且心中自然也有了创新意识。
  四、倡导先猜后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猜想是人们依据事实,凭借直觉作出的似真推理,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通过观察类比联想归纳,可以诱发猜想。交给学生猜想的规律和方法,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开阔视野,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猜想是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科学上许多“发现”也是常是凭直觉先作出猜想的。当然猜想具有两重性,它既有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一面,也有将思维导入歧途的一面,因此猜想必须证明。教学时应将猜想和证明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教猜想又教证明”贯穿其间的则是对规律的领悟和对知识的理解,是发现与创新的生动过程。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从点滴做起,长期坚持,才能取得一定成效
  五、用活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创造思维新视角,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在教学中,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申、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挖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積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并加以正确引导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变得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独特,而这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灵活、流畅、新颖的特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技能逐步要转化课堂教学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引导学生,要注重科学性和新颖性融入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
期刊
目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环氧化酶-2(COX-2)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临床病理联系,从而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环氧化酶-2在人乳腺癌表
摘要:学生的学习成效是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作用而成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并可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功,喜欢数学。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让学生喜欢数学;第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多年的实践证明,培养和发
古今中外凡在学业中有成就的人,对学习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数学保持浓厚兴趣的人,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方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平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正如華罗庚所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废,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   如果学生对学习不能保持兴趣,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低,成绩下降。因此,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期刊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实践证明,“兴趣” 是小学生各种求知欲、创造力的源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现。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由此
期刊
摘要: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数学实验开展教学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一条全新的思路。这样,学生不但能在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同时还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本文结合新课改的要求阐述了初中数学实验课在教学中的一些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数学实验探究思
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需要教育鼓励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去探究,获取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障碍。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呢?  一、引发探究欲望   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数学教学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这种理念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了每節课的练习中。练习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求新、求活、求近是数学课堂练习的精髓。  一、求新——提供新鲜的东
期刊
该研究在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通过对新生大鼠进行美金胺的急性毒理学和重复用药毒理学实验,对美金胺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今后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作进一步探讨,以期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设置了同一个数学情境,面对教师设计的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思路畅通,作答流畅,而有的学生反应迟缓,苦思冥想,思路凝滞,作答语无伦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