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烟是文化,至少抽烟的人这么想。解闷、解乏、排躁、镇定,都是香烟的好处。纽约市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前后,许多烟民通过媒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盛赞香烟之妙不可言。他们苦口婆心地向全社会解释,酒吧和餐厅的用处不仅仅是让人填饱肚子,它们还承载了重要的社交功能。而香烟,恰恰能让餐厅和酒吧的社交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借火点烟的一刹那之间的眉目传情,说不定就擦出了浪漫的火花。火柴盒上留个电话号码,没准儿就促成了一段姻缘。
夸香烟之妙,谁也比不过咱们国家的著名文学家朱自清。20世纪30年代初,朱先生写过一篇散文《谈抽烟》,千八百字就把吸烟的派头、品位、温情描绘得幽雅而精致:
抽烟其实是个玩意儿。就说抽卷烟吧,你打开匣子或罐子,抽出烟来,在桌上顿几下,衔上,擦洋火,点上。这期间每一个动作都带股劲儿,像做戏一般。自己也许不觉得,但到没有烟抽的时候,便觉得了。那时候你必然闲得无聊,特别是两只手,简直没放处。再说那吐出的烟,袅袅地缭绕着,也够你一回两回地捉摸。它可以领你走到顶远的地方去。……
好些人抽烟,为的有个伴儿。譬如说一个人单身住在北平,和朋友在一块儿,倒是有说有笑的,回家来,空屋子像水一样。这时候他可以摸出一枝烟抽起来,借点儿暖气。黄昏来了,屋子里的东西只剩些轮廓,暂时懒得开灯,也可以点上一枝烟,看烟头上的火一闪一闪的,像亲密的低语,只有自己听得出。要是生气,也不妨迁怒一下,使劲儿吸它十来口。
朱先生那个年代,还没有世界烟草控制运动。他嘲笑美国人嚼口香糖的不雅,遠不及抽烟“悠然”。的确,半个多世纪以前,抽烟完全可以登上大雅之堂。比如美国著名记者、电视节目主持人爱德华·莫罗,他的经典屏幕形象就是香烟在手,沉着冷静地面对观众。香烟,并不影响他在美国百姓心目中的人民良知形象。那个时代的电视台,也经常播出香烟广告。莫罗成名于“二战”期间,他在欧洲战场夜以继日地采制新闻,每天抽60到80枝香烟。不幸的是,莫罗英年早逝,57岁死于肺癌。更为不幸的是,他工作过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发莫罗死讯后,继续播出香烟广告。
时过境迁。现在的美国,公众人物哪敢在公共场合吸烟?!宣传烟草文化的当然有,但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早已成为时尚,无烟成为城市印象建设的一个重要元素。在美国,不仅仅纽约推行全面禁烟,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更是始终站在各种时髦社会运动的前线。20世纪90年代中期,加州就在办公室、餐厅等公共场所禁烟。2003年以来,南加州的海滩也全面禁烟。按说,室外吸烟应该不受追究,但是,一旦人们的意识中把吸烟和非健康联系起来,美丽的海滩岂容致癌陋习污染?这还不算,2006年,南加州洛杉矶郊区小镇卡拉巴萨斯把禁烟范围拓展到室内和室外一切有可能造成“二手烟”危害的地方,比如室外咖啡馆、公共汽车站、足球场、公园以及人行道等。烟民犯了瘾怎么办?可以在自己的车里抽,但是一旦旁人经过,车窗不能开,因为有可能造成“二手烟”伤害。
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家里总该不受限制了吧?非也。由于“无烟运动”深入人心,2007年加州的两个城市通过立法,限制公寓小区中的吸烟行为。南加州的葡萄酒名城蒂梅丘拉的法律规定,无烟公寓必须占整个公寓建筑套数的1/4。而贝尔蒙的法律更为苛刻,要求公寓楼内全面禁烟。这些初见端倪的公寓楼禁烟法令着实让烟民不安,连自己家里都不能抽几口烟,一旦烟瘾犯了,这可如何是好啊!对于住宅楼禁烟令,地产商的意见分两派,一派觉得太过分,是对私有财产的侵犯;另一派认为是商机。如果百姓的无烟意识日益高涨,那么无烟住宅可能成为趋势。这个需求就是利润。
控制烟草成为社会风尚。烟,就这样随风而去。
(摘自吉林出版集团《世界到底怎么了?》 作者:朱焱)
夸香烟之妙,谁也比不过咱们国家的著名文学家朱自清。20世纪30年代初,朱先生写过一篇散文《谈抽烟》,千八百字就把吸烟的派头、品位、温情描绘得幽雅而精致:
抽烟其实是个玩意儿。就说抽卷烟吧,你打开匣子或罐子,抽出烟来,在桌上顿几下,衔上,擦洋火,点上。这期间每一个动作都带股劲儿,像做戏一般。自己也许不觉得,但到没有烟抽的时候,便觉得了。那时候你必然闲得无聊,特别是两只手,简直没放处。再说那吐出的烟,袅袅地缭绕着,也够你一回两回地捉摸。它可以领你走到顶远的地方去。……
好些人抽烟,为的有个伴儿。譬如说一个人单身住在北平,和朋友在一块儿,倒是有说有笑的,回家来,空屋子像水一样。这时候他可以摸出一枝烟抽起来,借点儿暖气。黄昏来了,屋子里的东西只剩些轮廓,暂时懒得开灯,也可以点上一枝烟,看烟头上的火一闪一闪的,像亲密的低语,只有自己听得出。要是生气,也不妨迁怒一下,使劲儿吸它十来口。
朱先生那个年代,还没有世界烟草控制运动。他嘲笑美国人嚼口香糖的不雅,遠不及抽烟“悠然”。的确,半个多世纪以前,抽烟完全可以登上大雅之堂。比如美国著名记者、电视节目主持人爱德华·莫罗,他的经典屏幕形象就是香烟在手,沉着冷静地面对观众。香烟,并不影响他在美国百姓心目中的人民良知形象。那个时代的电视台,也经常播出香烟广告。莫罗成名于“二战”期间,他在欧洲战场夜以继日地采制新闻,每天抽60到80枝香烟。不幸的是,莫罗英年早逝,57岁死于肺癌。更为不幸的是,他工作过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发莫罗死讯后,继续播出香烟广告。
时过境迁。现在的美国,公众人物哪敢在公共场合吸烟?!宣传烟草文化的当然有,但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早已成为时尚,无烟成为城市印象建设的一个重要元素。在美国,不仅仅纽约推行全面禁烟,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更是始终站在各种时髦社会运动的前线。20世纪90年代中期,加州就在办公室、餐厅等公共场所禁烟。2003年以来,南加州的海滩也全面禁烟。按说,室外吸烟应该不受追究,但是,一旦人们的意识中把吸烟和非健康联系起来,美丽的海滩岂容致癌陋习污染?这还不算,2006年,南加州洛杉矶郊区小镇卡拉巴萨斯把禁烟范围拓展到室内和室外一切有可能造成“二手烟”危害的地方,比如室外咖啡馆、公共汽车站、足球场、公园以及人行道等。烟民犯了瘾怎么办?可以在自己的车里抽,但是一旦旁人经过,车窗不能开,因为有可能造成“二手烟”伤害。
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家里总该不受限制了吧?非也。由于“无烟运动”深入人心,2007年加州的两个城市通过立法,限制公寓小区中的吸烟行为。南加州的葡萄酒名城蒂梅丘拉的法律规定,无烟公寓必须占整个公寓建筑套数的1/4。而贝尔蒙的法律更为苛刻,要求公寓楼内全面禁烟。这些初见端倪的公寓楼禁烟法令着实让烟民不安,连自己家里都不能抽几口烟,一旦烟瘾犯了,这可如何是好啊!对于住宅楼禁烟令,地产商的意见分两派,一派觉得太过分,是对私有财产的侵犯;另一派认为是商机。如果百姓的无烟意识日益高涨,那么无烟住宅可能成为趋势。这个需求就是利润。
控制烟草成为社会风尚。烟,就这样随风而去。
(摘自吉林出版集团《世界到底怎么了?》 作者:朱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