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斜塔经历“时光倒流”

来源 :游遍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20040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传1590年,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俐略曾在比萨斜塔的顶层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从此,人们同时记住了伽俐略和壮观且“斜而不倒”的比萨斜塔。然而,时间却使这座斜塔越来越斜了。20世纪80年代初,曾有人预言,此萨斜塔将在2003~2004年间轰然倒榻,这使所有关心比萨斜塔的人心急如焚,意大利专门成立了斜塔拯救委员会,向全世界的建筑学家和纠偏技术专家征集办法,并展开了12年之久的“纠偏扶正”拯救工程。
  直到2005年2月,意大利才正式向外界宣布,现在的比萨斜塔已回归到200年前的状态,而且将在300年内矗立不倒,看来时光似乎在比萨斜塔实现了倒流。
  比萨斜塔其实是比萨大教堂的钟楼,确切地说,它本该只是个“配角”,但由于在修建过程中地基沉陷而发生倾斜,却数个世纪以来斜而不倒,结果“喧宾夺主”,引来无数只为一睹它“斜劲”的游客。
  比萨斜塔始建于1174年,建到第3层时人们就发现塔身向南侧倾斜,建塔工程被迫停止。重新开工后,在建完第7层时再度停了下来。到1350年完工之时,塔顶中心点已偏离垂直中心线2.1米。
  应该说,比萨斜塔的扶正工程早在修建过程中就已开始。当时的工匠为了纠偏,减薄了塔身南面的大理石厚度,后来在塔顶上还加上一个钟楼,使钟楼略微向北倾斜来纠偏,但由于不得要领,这些方法并不管用。到了20世纪30年代,墨索里尼下令矫正比萨塔。工程师们在地基上钻了好几百个洞眼,灌注了80多吨水泥浆,非但未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塔身进一步倾斜。
  虽然有句俗话说::“比萨斜塔像比萨人一样结实健壮,永远不会倒下。”但事实是,从1918年开始测量以来,塔身每年平均向南倾斜约1毫米,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的距离曾达到5.2米,而发生在1972年的地震,更使得比萨斜塔岌岌可危,拯救工程迫在眉睫。
  为了游客的安全和延长斜塔的寿命,意大利有关部门从1990年1月起全面关闭斜塔,对其进行拯救性维修纠偏。
  负责拯救工程的意大利灵大学教授米凯.亚米尔乌科夫斯基在当初刚刚领导比萨斜塔拯救委员会的工作时,摆在他和同事们面前的有成千上万种五花八门的方案,无谓无奇不有。有建议说,先将斜塔分解拆除后,保存好,待夯实地基土层后再重新“组装起来”。有人则认为,应设计一个透明的巨大罩子,将斜塔笼住。还有人提出,干脆在斜塔的南侧与斜塔并排再建一塔,抵住可能倒榻的斜塔。另外,全世界的“毛遂自荐”者也不断地前往委员会献计献策。
  最后,经过反复论证,拯救委员会选择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纠偏办法,那就是从比萨斜塔的北侧地基下抽出部分渣土使斜塔的倾斜自然北移。这一办法是一位意大利人1961年就已提出的,当时由于其原理过于简单和浅显,一直没有引起专家的重视。但此人后来到了墨西哥,并用这一方法将出现倾斜的墨西哥大教堂“扶正”了。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约翰.比兰教授在抽土纠偏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兰认为,比萨斜塔倾斜不止的关键在于它的造基不是建在石头上,而是在软土上。由于塔是向南倾斜,因此抽土纠偏主要是通过向北侧地基打洞、抽出部分淤泥而进行人工沉降,从而扭转斜塔向南倾斜的角度。比兰为此还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钻管,其中有个类似开酒瓶塞子的钻头,能够在深入地下抽出软土。
  在整个拯救工程中,工作人员在斜塔北侧的塔基下码放了数百吨重的铅块,并使用钢丝绳从斜塔的腰部向北侧拽住,还抽走了斜塔北侧的许多淤泥,并在塔基地下打入10根50米长的钢柱。
  2001年12月15日,随着7声清脆洪亮的钟声,关闭了长达4359天的比萨斜塔重新正式向游客开放。人们终于可以沿着近300层螺旋状的楼梯,再次登上54.4米高的塔顶,这标志着耗时近12年,耗资2500万美元的拯救工程顺利结束。
  从那一天起到目前3年多的时间里,人工沉降的拯救方法达到了预期效果。比萨斜塔不仅停止向南倾斜,而且慢慢被“扳正”43.8厘米。
  据专家们介绍,斜塔还有一种独特的现象,就是每天在日出之后,温度升高,比萨斜塔会缓缓向西方移动。随着太阳位置和温度的变化,比萨斜塔会在人们察觉不到的情况下进行相应运动。并最终回到原来位置。
其他文献
驾车在新疆跑了半个月,觉得时间、胶卷、精力、形容词没有一个是够用的。草原、戈壁、沙漠、绿洲、雪山,每到一处都让我发出惊叹。额尔齐斯河上空的月晕还浮现在眼前,土瓦人家里传出的苏尔还萦绕在耳畔,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龙卷风似乎还在身后追逐,但是,我们要离开新疆去西藏了。走之前,要穿越它最后也是最凶险的一道屏障——阿尔金山。     备战阿尔金山     从北京开始,一路自驾,到了新疆,便舍不得往前走了。但是
期刊
红杉国家公园位于美国加州西北端。它包括了三个加州州立公园。这里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蜿蜒的海岸和邻海的山脉。绵延五十五公里长的海岸线,不乏陡峭的岩壁与宽阔沙滩。从海平面到海拔950公尺得高度差异,加上丰沛的年平均降雨量与终年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使国家公园呈现缤纷多彩的自然生态风貌:已被记录的植物种类多达856种,其中699种是土生土长的,最具优势的植被形态是红杉。公园内的野生哺乳类动物有7
期刊
面对鸡鸣驿这样一座古城,就像面对一位老人,繁华已去,沉默如金,任墙畔青草年年荣枯,他不会因为你的到来而停止反嚼自己的历历往事,也不会因你倾听的姿势而躲藏自己在夕阳下沉稳的身影。不论曾经挥斥方遒,还是平庸一生,一座古城完全可以让我们把目光回归于岁月身上,不论你的城池里有没有故事,岁月总是有质感的,岁月可以把一切冲洗干净,一如这风中铮铮的青砖与灰瓦。    被遗忘的古城     当我从拥挤的小公共车上
期刊
远的大洋彼岸,日光照耀着美丽的佛罗里达海滩,漂亮的南宁姑娘严方手牵心爱的美国小伙大卫,开始了他们爱情旅途中的第一次漫步。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约定     大卫   生活太美好了,嗯嗯,上帝都没给我打个招呼,就让我爱上一个东方姑娘。我的宝贝儿在中国,为爱,我要去中国!   我要带她来美国,我要和她在佛罗里达梦幻般的海滩一起漫步。   宝贝
期刊
马尔代夫,蜜月圣地。上海女孩vivien披着婚纱和她的Stonie一起踏上这白沙、碧海、青天的情侣天堂。   第一次在网上看到了马尔代夫的风景,就使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有着蓝天白云、椰林树影的海上明珠。正好我的同事也对那里念念不忘,我们两人一拍即合。终于,因为我们两对的蜜月,使我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2003年10月17日 出发   中午,我们出发去机场。经过了5个小时左右的飞行,我们终于
期刊
方舟出差到B城,出了火车站,左右张望,准备打车下榻宾馆。忽然,一个背着一卷广告单的年轻人走到跟前,塞给方舟一张广告单。方舟瞅了一眼,三个红色艺术字“天体浴”醒目、招眼。出于好奇,方舟阅读了广告单的内容。“天体浴”广告称:B城东郊有座水库,水库中央有个岛,岛上林木次葱葱,花草斗艳;岛中央有个湖,湖面有足球场大小,湖水清澈见底。炎炎的夏日,岛中湖让自然回归,男女裸体共浴,尽释人性,燃烧激情,欢迎前往。
期刊
在云南旅行时,就见识了男女混居式的大客房。见到不同性别、国籍的旅行者同住在一个大房间里,各自一张床裹衣而眠时,我的第一反应竟比“高原反应”还强烈。   在西方,许多旅行者都喜欢背着帐篷与睡袋,走到哪儿就在哪儿驻地扎营。当他们走到目的地后,便会住进当地廉价的青年旅馆,暂作休整。青年旅馆中最便宜的房间便是六到十人的大房间,除了能拥有一个单独的柜子存放贵重物品外,还可以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这样“混
期刊
一对网友,没有相约,凭着感觉和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在丽江这个穿越时空之地,再次谱写浪漫的偶遇情怀。     1     虽然已是冬季,但丽江的阳光依旧有点灼人,阿依黛不得不拿出墨镜戴上。倘徉在古城的小巷里,逗一逗男人怀抱着的孩子,帮纳西老太太把木柴放进她身后的背篓里,看坐在小河边砸石块修路的人们,偶尔还会有拖拉机热热闹闹里从身边穿行而过……如幻境一般的岁月,感觉太不真实了。   她止不住想起了艾海
期刊
还在大学里的时候就学会了跳阿细跳月。每当逢年过节,那熟悉的乐曲在喇叭里一响,几乎每个云南的学生都会随着欢快的弦子跺脚、拍手,嘴里吆喝着“哦哦哦”围成一圈跳起来。简单的调子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你一下子就会融进韵律里,感受到一种自内心里奔涌而出的莫名欢乐。难怪彝族人常说:“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听见四弦响,心喜脚板痒”。   那时就对彝族的支系阿细人充满了好奇:这样一个总是抱着大三弦跳舞的欢快民族
期刊
长久以来,非洲在我们心目中一直是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说到这片土地,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相当复杂,有触目惊心的饥荒、战乱新闻纪实照片,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特别偏好的非洲主题封面照片,当然还有《乞利马扎罗的雪》中的那只伏在山顶的猎豹。这片土地决不是一个人,一本书,一部电影就能够完全展现的,但是不管从何种角度介绍非洲大地,总是逃不开野生动物。   这一次,大游和奇灵去的是坦桑尼亚,他们最精彩的照片来自塞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