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非洲在我们心目中一直是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说到这片土地,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相当复杂,有触目惊心的饥荒、战乱新闻纪实照片,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特别偏好的非洲主题封面照片,当然还有《乞利马扎罗的雪》中的那只伏在山顶的猎豹。这片土地决不是一个人,一本书,一部电影就能够完全展现的,但是不管从何种角度介绍非洲大地,总是逃不开野生动物。
这一次,大游和奇灵去的是坦桑尼亚,他们最精彩的照片来自塞伦盖蒂平原。
塞伦盖蒂平原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北与肯尼亚和乌干达交界,南与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接壤,西与卢旺达、布隆迪和刚果(金)为邻,东濒印度洋。1929年,塞伦盖蒂中部228,600公顷地区被定为狩猎保护区,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是整个生态保护区的一部分,公园以拥有现今极大规模的动物群落而闻名遐迩。
赛伦盖蒂植被以开阔草原型植物为主,但在严重干旱时几乎全部变为沙漠。主要植物是马唐和鼠尾粟(盐碱土壤的代表植物)等茅草。在较湿润地区,水蜈蚣属植物生长占优。公园中部为大片金合欢林地草原、丘陵植物和茂密的林地,以及一些长廊林覆盖了公园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低地和山地植物主要是金合欢。
塞伦盖蒂是野生动物的王国,这些动物群在季节性的水源地和草场之间来往迁徙。有人说,野生动物与非洲大陆这片神秘的土地之间有种人类永远无法介入的纽带,赛伦盖蒂大草原验证了这种说法。赛伦盖蒂在马萨伊语里意思是“永远流动的土地”,这个名称也许来源于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动物每年大规模迁徙的习性。每到七八月份,草原上成千上万的动物居民便由赛伦盖蒂草原西部迁移到北部水草丰美的地方,十月则南下准备产仔,然后再折回到草原西部。年年如此,不论路上会遇到什么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不论路上有多少天敌在伺机吞噬它们的幼仔,它们迁徙的时间和路线像时钟般准确,如地球自转般无法变更。这片草原上的动物已经将每年的千里迁徙化入了本能之中。它们为什么迁徙?为什么总是走同样的路线,他们怎么把这些迁徙的知识传给族群中的幼仔?科学家们试图了解其中的奥秘,但你若不是一匹角马,又怎能知道迁徙对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赛伦盖蒂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角马一年一度的大迁徙。角马,即牛羚,这些角马过着群居的生活,常常集成大群,在开阔的草原上觅食野草和灌木。它们几乎总在迁移,寻找雨后更新的草地。每年6月,当赛伦盖蒂平原牧草稀疏、河流干涸时,角马便聚集在一起,汇成浩浩荡荡的大军,开始向草原北部和西北部的湿润草原进发。这段行程大约有160千米,历时4天左右,直到11月雨季来临,千千万万的角马才会重新返回故乡。
每年,同角马一起迁徙的还有斑马,它们排成数十个方阵,速度由慢到快,然后飞奔前进,所到之处,黄尘滚滚,吼声隆隆,场面蔚为壮观。那些队伍中的老、弱、病、残者,通常就成为狮子、豺狼和鬣狗的美食。
赛伦盖蒂草原的流动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而停止。这就是生命的本质。一匹马最美的时刻是没有任何骑手驾驭,没有任何笼头束缚,是在自由奔驰的那一瞬间。生命的魅力在这些不断前进的动物身上展露无疑。
也许惟一能够多少介入赛伦盖蒂这片神奇的自然世界的人类就是当地土著居民马萨伊人。不过,他们在外人眼里看来是那么奇异的一族,他们居住在用牛粪建成的房子里,穿着特色的马萨伊民族服装,尤其让人惊讶的是他们的耳廓上穿满了各种饰物,甚至连鼻子上也都挂满了饰品。他们同样是我们无法了解的一群人。
19世纪塞伦盖蒂和马萨伊马拉的开阔草原一直没有遭受舌蝇的侵害,畜牧业主在这里大量放牧。19世纪80年代一场牛瘟造成野生动物和家畜的大量死亡,导致许多人放弃该地远走他乡。公园的东部原先都是马赛牧区的一部分。野生动物和家畜共同分享这里的自然资源。马赛人是东非最大的游牧部族,他们的文化习俗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相关链接:
坦桑尼亚是非洲的旅游王国,全国有11个国家公园、10个野生动物保护区、50个野生动物控制区,总面积占国土的1/4。其自然景观壮丽多姿,风土民情奇异古朴。尽管旅游设施尚不完善,但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仍然吸引着各国游客。
语言: 斯瓦希里语,英语,马萨伊语
气候: 坦桑尼亚位于接近赤道的南半球,气候温暖舒适。除3-6月的雨季,游人可选择6-9月的凉季或10-2月的热季到那去旅游。
野生动物:赛伦盖蒂草原上生活着200万种野生动物,包括150万头瞪羚,2000头狮子和250头猎豹。每年六月,草原上的干季开始,成群的野生动物便从赛伦盖蒂草原西部大规模迁徙到北部有河流的地方,待到雨季开始,动物们又到东南部去产仔,然后再回到草原西部。它们每年都走着同样的路线,周而复始,年年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