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伦盖蒂平原

来源 :游遍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mo76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非洲在我们心目中一直是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说到这片土地,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相当复杂,有触目惊心的饥荒、战乱新闻纪实照片,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特别偏好的非洲主题封面照片,当然还有《乞利马扎罗的雪》中的那只伏在山顶的猎豹。这片土地决不是一个人,一本书,一部电影就能够完全展现的,但是不管从何种角度介绍非洲大地,总是逃不开野生动物。
  这一次,大游和奇灵去的是坦桑尼亚,他们最精彩的照片来自塞伦盖蒂平原。
  塞伦盖蒂平原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北与肯尼亚和乌干达交界,南与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接壤,西与卢旺达、布隆迪和刚果(金)为邻,东濒印度洋。1929年,塞伦盖蒂中部228,600公顷地区被定为狩猎保护区,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是整个生态保护区的一部分,公园以拥有现今极大规模的动物群落而闻名遐迩。
  赛伦盖蒂植被以开阔草原型植物为主,但在严重干旱时几乎全部变为沙漠。主要植物是马唐和鼠尾粟(盐碱土壤的代表植物)等茅草。在较湿润地区,水蜈蚣属植物生长占优。公园中部为大片金合欢林地草原、丘陵植物和茂密的林地,以及一些长廊林覆盖了公园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低地和山地植物主要是金合欢。
  塞伦盖蒂是野生动物的王国,这些动物群在季节性的水源地和草场之间来往迁徙。有人说,野生动物与非洲大陆这片神秘的土地之间有种人类永远无法介入的纽带,赛伦盖蒂大草原验证了这种说法。赛伦盖蒂在马萨伊语里意思是“永远流动的土地”,这个名称也许来源于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动物每年大规模迁徙的习性。每到七八月份,草原上成千上万的动物居民便由赛伦盖蒂草原西部迁移到北部水草丰美的地方,十月则南下准备产仔,然后再折回到草原西部。年年如此,不论路上会遇到什么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不论路上有多少天敌在伺机吞噬它们的幼仔,它们迁徙的时间和路线像时钟般准确,如地球自转般无法变更。这片草原上的动物已经将每年的千里迁徙化入了本能之中。它们为什么迁徙?为什么总是走同样的路线,他们怎么把这些迁徙的知识传给族群中的幼仔?科学家们试图了解其中的奥秘,但你若不是一匹角马,又怎能知道迁徙对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赛伦盖蒂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角马一年一度的大迁徙。角马,即牛羚,这些角马过着群居的生活,常常集成大群,在开阔的草原上觅食野草和灌木。它们几乎总在迁移,寻找雨后更新的草地。每年6月,当赛伦盖蒂平原牧草稀疏、河流干涸时,角马便聚集在一起,汇成浩浩荡荡的大军,开始向草原北部和西北部的湿润草原进发。这段行程大约有160千米,历时4天左右,直到11月雨季来临,千千万万的角马才会重新返回故乡。
  每年,同角马一起迁徙的还有斑马,它们排成数十个方阵,速度由慢到快,然后飞奔前进,所到之处,黄尘滚滚,吼声隆隆,场面蔚为壮观。那些队伍中的老、弱、病、残者,通常就成为狮子、豺狼和鬣狗的美食。
  赛伦盖蒂草原的流动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而停止。这就是生命的本质。一匹马最美的时刻是没有任何骑手驾驭,没有任何笼头束缚,是在自由奔驰的那一瞬间。生命的魅力在这些不断前进的动物身上展露无疑。
  也许惟一能够多少介入赛伦盖蒂这片神奇的自然世界的人类就是当地土著居民马萨伊人。不过,他们在外人眼里看来是那么奇异的一族,他们居住在用牛粪建成的房子里,穿着特色的马萨伊民族服装,尤其让人惊讶的是他们的耳廓上穿满了各种饰物,甚至连鼻子上也都挂满了饰品。他们同样是我们无法了解的一群人。
  19世纪塞伦盖蒂和马萨伊马拉的开阔草原一直没有遭受舌蝇的侵害,畜牧业主在这里大量放牧。19世纪80年代一场牛瘟造成野生动物和家畜的大量死亡,导致许多人放弃该地远走他乡。公园的东部原先都是马赛牧区的一部分。野生动物和家畜共同分享这里的自然资源。马赛人是东非最大的游牧部族,他们的文化习俗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相关链接:
  坦桑尼亚是非洲的旅游王国,全国有11个国家公园、10个野生动物保护区、50个野生动物控制区,总面积占国土的1/4。其自然景观壮丽多姿,风土民情奇异古朴。尽管旅游设施尚不完善,但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仍然吸引着各国游客。
  
  语言: 斯瓦希里语,英语,马萨伊语
  气候: 坦桑尼亚位于接近赤道的南半球,气候温暖舒适。除3-6月的雨季,游人可选择6-9月的凉季或10-2月的热季到那去旅游。
  野生动物:赛伦盖蒂草原上生活着200万种野生动物,包括150万头瞪羚,2000头狮子和250头猎豹。每年六月,草原上的干季开始,成群的野生动物便从赛伦盖蒂草原西部大规模迁徙到北部有河流的地方,待到雨季开始,动物们又到东南部去产仔,然后再回到草原西部。它们每年都走着同样的路线,周而复始,年年如一。
其他文献
只因为心中一丝莫名的冲动,前往这个川西北的边城。当汽车沿着鹧鸪山盘旋而上,只见天越来越蓝,空气越来越清。那些由远及近的山脉,山顶上被太阳照得刺眼的积雪,挂在崖壁晶莹剔透的冰凌,丝丝缕缕地在我眼前展开着,连接起一个真实的藏式小城。   来到壤塘,扑面而来宁静与纯朴,让一颗在旅途中颠簸而躁动起来的心刹那平缓下来。这里的人们悠悠的闲聊,悠悠地在舒适的阳光下做事行走,时间似乎是凝固的。我们一路走过宗科、曾
期刊
驾车在新疆跑了半个月,觉得时间、胶卷、精力、形容词没有一个是够用的。草原、戈壁、沙漠、绿洲、雪山,每到一处都让我发出惊叹。额尔齐斯河上空的月晕还浮现在眼前,土瓦人家里传出的苏尔还萦绕在耳畔,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龙卷风似乎还在身后追逐,但是,我们要离开新疆去西藏了。走之前,要穿越它最后也是最凶险的一道屏障——阿尔金山。     备战阿尔金山     从北京开始,一路自驾,到了新疆,便舍不得往前走了。但是
期刊
红杉国家公园位于美国加州西北端。它包括了三个加州州立公园。这里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蜿蜒的海岸和邻海的山脉。绵延五十五公里长的海岸线,不乏陡峭的岩壁与宽阔沙滩。从海平面到海拔950公尺得高度差异,加上丰沛的年平均降雨量与终年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使国家公园呈现缤纷多彩的自然生态风貌:已被记录的植物种类多达856种,其中699种是土生土长的,最具优势的植被形态是红杉。公园内的野生哺乳类动物有7
期刊
面对鸡鸣驿这样一座古城,就像面对一位老人,繁华已去,沉默如金,任墙畔青草年年荣枯,他不会因为你的到来而停止反嚼自己的历历往事,也不会因你倾听的姿势而躲藏自己在夕阳下沉稳的身影。不论曾经挥斥方遒,还是平庸一生,一座古城完全可以让我们把目光回归于岁月身上,不论你的城池里有没有故事,岁月总是有质感的,岁月可以把一切冲洗干净,一如这风中铮铮的青砖与灰瓦。    被遗忘的古城     当我从拥挤的小公共车上
期刊
远的大洋彼岸,日光照耀着美丽的佛罗里达海滩,漂亮的南宁姑娘严方手牵心爱的美国小伙大卫,开始了他们爱情旅途中的第一次漫步。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约定     大卫   生活太美好了,嗯嗯,上帝都没给我打个招呼,就让我爱上一个东方姑娘。我的宝贝儿在中国,为爱,我要去中国!   我要带她来美国,我要和她在佛罗里达梦幻般的海滩一起漫步。   宝贝
期刊
马尔代夫,蜜月圣地。上海女孩vivien披着婚纱和她的Stonie一起踏上这白沙、碧海、青天的情侣天堂。   第一次在网上看到了马尔代夫的风景,就使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有着蓝天白云、椰林树影的海上明珠。正好我的同事也对那里念念不忘,我们两人一拍即合。终于,因为我们两对的蜜月,使我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2003年10月17日 出发   中午,我们出发去机场。经过了5个小时左右的飞行,我们终于
期刊
方舟出差到B城,出了火车站,左右张望,准备打车下榻宾馆。忽然,一个背着一卷广告单的年轻人走到跟前,塞给方舟一张广告单。方舟瞅了一眼,三个红色艺术字“天体浴”醒目、招眼。出于好奇,方舟阅读了广告单的内容。“天体浴”广告称:B城东郊有座水库,水库中央有个岛,岛上林木次葱葱,花草斗艳;岛中央有个湖,湖面有足球场大小,湖水清澈见底。炎炎的夏日,岛中湖让自然回归,男女裸体共浴,尽释人性,燃烧激情,欢迎前往。
期刊
在云南旅行时,就见识了男女混居式的大客房。见到不同性别、国籍的旅行者同住在一个大房间里,各自一张床裹衣而眠时,我的第一反应竟比“高原反应”还强烈。   在西方,许多旅行者都喜欢背着帐篷与睡袋,走到哪儿就在哪儿驻地扎营。当他们走到目的地后,便会住进当地廉价的青年旅馆,暂作休整。青年旅馆中最便宜的房间便是六到十人的大房间,除了能拥有一个单独的柜子存放贵重物品外,还可以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这样“混
期刊
一对网友,没有相约,凭着感觉和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在丽江这个穿越时空之地,再次谱写浪漫的偶遇情怀。     1     虽然已是冬季,但丽江的阳光依旧有点灼人,阿依黛不得不拿出墨镜戴上。倘徉在古城的小巷里,逗一逗男人怀抱着的孩子,帮纳西老太太把木柴放进她身后的背篓里,看坐在小河边砸石块修路的人们,偶尔还会有拖拉机热热闹闹里从身边穿行而过……如幻境一般的岁月,感觉太不真实了。   她止不住想起了艾海
期刊
还在大学里的时候就学会了跳阿细跳月。每当逢年过节,那熟悉的乐曲在喇叭里一响,几乎每个云南的学生都会随着欢快的弦子跺脚、拍手,嘴里吆喝着“哦哦哦”围成一圈跳起来。简单的调子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你一下子就会融进韵律里,感受到一种自内心里奔涌而出的莫名欢乐。难怪彝族人常说:“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听见四弦响,心喜脚板痒”。   那时就对彝族的支系阿细人充满了好奇:这样一个总是抱着大三弦跳舞的欢快民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