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农村中学一名普通数学教师,这里没有现代化设备,教学手段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挂图”的传统教法。我认为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教师没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学习积极性。为了能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全面展示知识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躬行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以感悟数学思想,适当地改变教学方法是必要的。
一、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的作用,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产生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的作用,由数学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数学的探索性学习,自主去探索、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从而促进自己数学知识的形成和能力发展。为了做到教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剖析难点,用事先准备好的语言,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最近发现区”。在课堂的黄金时间段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我常常说努力把“教室”变成“学室”,就是努力把学生变成在他们天地里的主人——“学习主人”。
二、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
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从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尽可能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活动的余地,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探索的情境,使学生有足够时间独立思考问题,有足够时间去探索、发现知识、运用知识。在空间上,要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增加学生的个别学习、同桌学习、小组学习和大组讨论等形式,最大限度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互相合作学习中,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经历数学产生的过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就比较注重学生“经历数学产生的过程”,我曾经组织探索过一个数学课题叫“一引二全三动”,是指“在教师指引下,全体学生全过程参与动手、动口、动脑的数学过程”。
三、力争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看书自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难易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课堂教学中集中精力侧重理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经过实践,我潜心钻研教材,在明确教材系统及其主次的基础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处理、“裁剪”教材,凭着自己对教材的切身感受去适度地旁征博引,合理地拓宽加深,果断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内容,“真正挠到痒处”,为学生编织系列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或自学课本,然后从对问题的讨论中获取知识。这种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探索方式,能使学生从教师的“灌、抱、喂”中解放出来,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时数学教材有些内容比较单一、难度不大,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视实际需要,针对学生所画的“龙”再进行点睛,以收到精讲精练的效果,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向45分钟要质量”。
四、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其中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大多只是认同,但不一定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构建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并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这样,学生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明晰,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又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表现机会,且有利于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且学生在经历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价值,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和潜能。这样,课堂教学就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 罗峰
一、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的作用,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产生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的作用,由数学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数学的探索性学习,自主去探索、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从而促进自己数学知识的形成和能力发展。为了做到教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剖析难点,用事先准备好的语言,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最近发现区”。在课堂的黄金时间段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我常常说努力把“教室”变成“学室”,就是努力把学生变成在他们天地里的主人——“学习主人”。
二、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
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从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尽可能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活动的余地,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探索的情境,使学生有足够时间独立思考问题,有足够时间去探索、发现知识、运用知识。在空间上,要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增加学生的个别学习、同桌学习、小组学习和大组讨论等形式,最大限度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互相合作学习中,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经历数学产生的过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就比较注重学生“经历数学产生的过程”,我曾经组织探索过一个数学课题叫“一引二全三动”,是指“在教师指引下,全体学生全过程参与动手、动口、动脑的数学过程”。
三、力争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看书自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难易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课堂教学中集中精力侧重理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经过实践,我潜心钻研教材,在明确教材系统及其主次的基础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处理、“裁剪”教材,凭着自己对教材的切身感受去适度地旁征博引,合理地拓宽加深,果断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内容,“真正挠到痒处”,为学生编织系列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或自学课本,然后从对问题的讨论中获取知识。这种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探索方式,能使学生从教师的“灌、抱、喂”中解放出来,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时数学教材有些内容比较单一、难度不大,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视实际需要,针对学生所画的“龙”再进行点睛,以收到精讲精练的效果,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向45分钟要质量”。
四、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其中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大多只是认同,但不一定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构建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并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这样,学生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明晰,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又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表现机会,且有利于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且学生在经历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价值,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和潜能。这样,课堂教学就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