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发展,各种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逐渐在学校展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希望通过分析CSCL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发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能够对当前正在开展的教学改革给予一些启迪。
关键词: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 分组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3-0072-04
一、CSCL的含义与应用
众所周知,随着建构主义思想在教育界的影响日益扩大,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实际的教学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理论指导。特别是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新教育理念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CSCL(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理念就是在这种历史形势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1.CSCL的定义
CSCL,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CSCL可以看作是协作学习与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的交叉研究领域。事实上其相关技术产品也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将CSCW的相关技术与产品应用于协作学习,另一种是基于网络的教学、学习支撑平台中增加协作学习的内容。[1]
从CSCL的定义来看,CSCL的含义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含义指协作学习,即以分组的形式组织学习者,使学习者在加入某一小组后通过参与小组的活动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共同进步的目标;第二层含义指信息技术的支持,即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促进学习的工具,学习者可以通过这种工具开展学习。
2.CSCL的应用
有关的学习理论已经证明,学习者在应用知识和技能并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的过程中受益最大,其学习效果最强,而学习优秀者在给别人讲解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也客观上帮助了同学,使同学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实质上这是一种双赢的策略,也是协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所在。
调研发现,CSCL的理念已经在很多学校被推广,很多教师已经把这种理念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的学校甚至把是否开展分组协作学习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指标之一。目前,CSCL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比较典型的应用有:中学教师以仿真实验室、Blog等为工具,开展分组实验教学;大学教师组织英语教学资源、构建教育资源平台,开展基于网络的英语角活动;部分教师以特定专题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协作学习等。[2]
二、教师的困惑
1.如何在协作学习中解决小组成员的全面发展问题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也最难避免的现象就是个人突出了自己的专长而进一步退化自己的弱项。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王老师专门提出了这一问题。王老师指出:在开展“动画制作”这一分组活动中,各个组都提交了非常漂亮的作品。然而事后的考查发现:很多同学并没有掌握自己在本课程中应该掌握的全部内容,因为每位同学都以圆满地完成作品为目的,都充分地发挥了自己原有的特长,直接导致了“强项更强,弱项更弱”的后果。
这是我们的目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认为,尽管学生的作品相当漂亮,但这个学习过程是失败的。作为协作学习,我们必须要使学习者得到全面发展。
2.如何科学而合理地分组
科学组建协作组是成功实现协作学习的根本前提。分组涉及把学生分到不同的组去,这就涉及按照什么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是协作学习的主体,如果分组不恰当造成学生对分组情况不满意,就会严重地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和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讨论中有的老师指出:由学生自由组合的分组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找不到可加入的活动组,这些学生由于不能及时地加入到小组活动中而遭受心理创伤,致使被老师强制分配到某个组后也很难积极参加活动。与此同时,小组中的其他成员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对这些新成员的歧视(敌视),造成了同学间的不和谐因素。
部分教师指出:依据成绩强制组合的分组策略也会导致小组内聚力比较差,其协作学习的效果也不理想。
3.如何提高学习者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避免搭便车现象
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协作学习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搭便车”现象。常见的情况是:部分同学认为“既然小组总成绩人人有份,那么我只需等待‘天上掉馅饼’”。因此,每次小组学习中,总有部分成员处于观望者状态,不能积极地参与小组活动。
4.采取何种评价机制是最有效的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和相互指导,促使小组内部的学习者之间能够互帮互学,真正成为一个和谐合作的团体。教师应该在评价方面进行充分的设计。
在我们的讨论中,有的老师明确提出:“我们也明白常见的评价方式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CSCL中应该通过点评小组成果、小组自评和个人自评三种方式开展评价。[3]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评价只能停留在‘观察’的水平上,往往缺乏客观性。对于协作学习中的‘搭便车’现象,往往很难真正地、客观地评价他们。因为协作支持平台中的观望者,并不一定就是‘搭便车’者,也不能只靠协作支持平台中的发贴数量来武断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5.什么样的协作支持平台是最有效的
不论是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协作学习,还是以其它方式开展协作学习,其中心目的都是通过协作学习实现学生的有意义知识建构。在目前,有各种各样的学习支持平台,比如:BBS,Blog,KF,WebCL,WebCT,还有很多高校、企业开发的教学服务平台,到底哪些平台能够最有效地支持协作学习?有的老师甚至提出:目前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匿名登录的比较好的协作学习平台,是否CSCL实践与其理论有很大的差距?CSCL实践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到底有多大?
三、我们的反思
针对上述问题,经过认真的讨论和思考,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1.CL不等于CW
目前,很多论文中都认为CL与CW有很大的相似性,导致部分教师把CL和CW混为一谈,造成教学理念上的混乱。
CW,指协同工作,主要指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协作,其核心目的是促使项目能够得到最快的发展速度和最优的质量保证。在这个过程中,是以项目的成功为最终目标的。而CL,是指协作学习,主要指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协作,其核心目的是实现小组内的知识分享与协同知识建构,促使各位学习者在协作过程中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其最终目标不是生产出产品,而是使各位学习者都得到全面提高。
事实上,正是由于CL和CW在根本目标上的不同,导致二者在策略的选择、团队组建、评价指标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CW中,我们可以把能力较差的成员排除到团队外;而在CL中,水平较低的同学是我们帮助的重点。在CW中我们应该把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专长作为主要方法,而CL中我们可能会为了培养某个同学的特定能力而要求他去做他并不擅长的任务。
在一个优秀的协作学习团队中,在团队组织、评价标准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以优等生带动差生并相互协作这一核心目标。如果在协作学习中主要以学生的作品作为小组的总评基准分,忽视了协作学习的核心目的,很可能会导致各协作小组会为了作品创优而不择手段。
2.科学、合理地构建分组,保证协作小组的凝聚力
通过文献和相关案例,结合我们的理解和思考,我们认为教师在分组时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以便于提高组建协作组的效度和信度。
①本着学生自主自愿的原则,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但不是放任自流。在分组前可通过组织调查问卷的方式让学生写下期望的合作者和最不希望的合作者,这样教师在分组时可以避免把学习者最不希望合作的对象分在一组,避免学习者的不满情绪。②尽量采用异质分组。③避免把学习者之间有上下级关系的学习者分在同一组,比如:班长和副班长就不要分在同组。④采用混合分组的原则。每组中男女比例、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之间的比例要尽量相同。组员之间的学习背景、学习方法、个性心理特征也要尽量保持不同。⑤教师的初步分组方案不要急于公布。如果教师的分组方案与学生的调查问卷中的要求有很大出入,教师应提前与相关学习者进行解释与沟通,以缓解其不满反应。
实践证明,教师在进行协作组的组织过程中一定要慎重,不要让同学们之间隐藏的问题和矛盾表面化。比较常规的策略和方法是组织调查问卷,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察:学习者的初始能力(成绩水平);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主要是认知风格);学习者的性格和动手能力;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学习者期望的合作者;学习者希望回避的合作者;学习者希望在本活动中承担的角色。
在充分调查的前提下,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进行分组(注意,调查问卷结果应对学生保密)。在组织小组过程中,尽量把初始能力差异较大、性格和智力水平不同的同学安排在一个小组内,保证分离需要回避的同学。
3.在开展协作学习前,应该对学生开展必要的指导或培训
由于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并没掌握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师有必要在开展协作学习前开展必要的指导和培训,其目标是使学习者(特别是协作小组长)明确小组的职责和小组管理方法,能够高效地协调小组内部的冲突。
不明确的目标或操作规范可能会使小组活动无所适从,严重挫伤各小组成员间的积极性,甚至导致协作学习过程的失败。
4.对小组活动设计必要的监控措施
讨论发现,很多教师在组织协作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小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激励措施。很多老师对小组成员的监控手段和评价手段仅仅是“通过观察”。
我们认为:要避免小组成员的“搭便车”现象,应该加强教师对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的监控。而具体的监控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对小组内分工和活动策略的监控和指导
教师必须了解各个小组内部是如何分工的,小组内部的分工是否能够避免部分同学的“搭便车”现象。小组内部活动采用了成绩分工法,还是切块拼接法?[1] 这种方法对本活动的开展是否合理。
(2)教师必须密切注意观察小组活动,并及时给予指导
由于CL的目标是实现知识分享与协同学习。在小组活动中,是否实现了知识分享,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传授给水平较差的学生?水平较差的学生是否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高?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必须密切注意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观察各个小组的具体活动,并对小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协调和指导。
(3)给予小组成员必要的压力和激励
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发生,教师必须在开展CSCL活动前明示可能采取的监控策略:例如课后抽查、随堂小考试、小组内监督、检查合作交流流程和数量等,给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同学压力,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去主动学习,促进知识分享的发生。
关于这一点,国内有些学者的做法值得提倡:
①教师随机提问。在巡视过程中或者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能会随机地询问某些同学一些问题,给同学们一定的压力,使同学们的知识不局限于自己擅长的部分,使之能够主动承担不擅长的任务。
②按序回答其他同学的质疑。在活动总结阶段,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排定顺序,然后按序回答其他小组对其作品的质疑,并把回答情况作为小组总成绩的一项指标。
③随机从每个小组中抽出一个学生,让他们成对地与对方交流,给予对方评价。
CSCL实践的事实表明:由于小组之间存在竞争,各小组都希望对方小组的同学不能回答出问题。这种方法可以给每位小组成员造成压力,促使小组内开展互帮互教活动,促使小组内各成员的全面发展。
5.评价策略的设计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和相互指导,促使小组内部的学习者之间能够互帮互学,真正成为一个和谐合作的团体,教师应该在评价方面进行充分的设计。
教师在组织协作学习过程中,除了通过集中点评小组成果、小组自评学习成果和个人自评学习效果三种方式开展评价外,还需要在小组自评、个人评价中增加评价指标,强化对下述问题的评价。
(1)强化对小组成员的知识和能力增长幅度的考察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协作学习的目标是学习而不是生产产品。所以学习水平的增长、技能的增加应该是协作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为此,在协作学习的评价策略中,必须要强化对知识水平变化和技能增长幅度方面的考察。
这里可以参考1978年美国约翰逊·霍普金斯大学斯莱文教授创设的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在这一方法中,莱文采用个人提高分与小组总评分挂钩的量表,使每个成员的成绩评价采取进步制式。[1] 也就是说进步大,测验分数提高的程度大,所得评价才高,整个小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各个成员总的提高程度。
(2)加强对小组协作情况、互助情况的考察
为此,在开展协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知识分享与交流是协作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中,必须充分注意小组内各学习者的相互交流和分享的情况,并在评价指标上给予较大的评价系数。为此,教师在设计评价量表时应对这些方面给予高度关注。
(3)把小组成员的协作成长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事实上,为了在协作学习中克服个人突出专长而弱化不擅长的本领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运用压力与激励并用的方法。教师在协作小组学习前,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协作学习从其他学生那学得几项不擅长的本领,如果最终没有达到指标,则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如果完成得好,则讲授者与学习者都有一定的奖励或加分。
6.对协作学习支持平台应用的思索
正如几位教师指出的,目前教师们可以使用的协作学习支持平台很多,各种探索学习支持平台的文章也很多。然而,当我们匿名登录某些公开的博客群、论坛、聊天室,会发现真正开展协作学习的主题很少,其教学实践的热度和学术论文讨论的热度具有明显的差异。调研发现,很多以开展协作学习名义开办的公开论坛或博客中并没有多少个真正开展协作学习的主题。
与此相反的情况是:有些非匿名登录的小型论坛中就某一学习主题展开讨论并积极开展协同知识建构的情况要好得多。经过对这种情况的认真分析,我们认为:
(1)基于web2.0理念的一些论坛、博客确实是一种非常有利的协同知识建构工具,有利于协作学习的开展。有关研究表明,对于一个学习问题,通过论坛或博客发布研究专题后,能够引导协作组成员参与专题讨论,进而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各学习者在发布问题和回帖的过程中一定会梳理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重构和进一步的系统化。从另一个角度讲,由于各位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也能够在论坛中形成不同风格的帖子,有利于不同学习风格的同学分享这些知识,使协作学习的范围从小组扩展到全班,甚至全校,进而促进学习者的积极性。
(2)为协作学习的目的而开设的论坛、博客需要强有力的主导者和激励措施。调研发现,缺乏主导者和激励措施的协作学习平台往往处于一种观望者多而发贴回帖者少的境况,很难形成有规模的讨论和反思,不利于知识共享的发生,更不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协同知识建构。
(3)允许学生把协作学习支持平台作为抒发情感、实现人际交往的工具。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学习者在协作过程中使其社会性得到锻炼也是协作学习的重要成果之一。因此,在使用协作学习平台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在完成个人作业的前提下抒发个人情感、交流思想感情,锻炼其社会性。
四、总结
作为一种学习策略,CSCL确实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开发潜能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在具体的组织过程中,如果控制不好,就很容易陷入“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泥潭,使学生的能力出现畸形发展。因此,在CSCL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仔细研究、认真组织、充分考虑、严谨评价是对每一位主持协作学习的教师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2]马秀麟.探究信息化时代教师角色[J].教育信息化,2006(3).
[3]何克抗,李克东.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 分组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3-0072-04
一、CSCL的含义与应用
众所周知,随着建构主义思想在教育界的影响日益扩大,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实际的教学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理论指导。特别是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新教育理念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CSCL(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理念就是在这种历史形势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1.CSCL的定义
CSCL,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CSCL可以看作是协作学习与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的交叉研究领域。事实上其相关技术产品也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将CSCW的相关技术与产品应用于协作学习,另一种是基于网络的教学、学习支撑平台中增加协作学习的内容。[1]
从CSCL的定义来看,CSCL的含义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含义指协作学习,即以分组的形式组织学习者,使学习者在加入某一小组后通过参与小组的活动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共同进步的目标;第二层含义指信息技术的支持,即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促进学习的工具,学习者可以通过这种工具开展学习。
2.CSCL的应用
有关的学习理论已经证明,学习者在应用知识和技能并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的过程中受益最大,其学习效果最强,而学习优秀者在给别人讲解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也客观上帮助了同学,使同学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实质上这是一种双赢的策略,也是协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所在。
调研发现,CSCL的理念已经在很多学校被推广,很多教师已经把这种理念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的学校甚至把是否开展分组协作学习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指标之一。目前,CSCL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比较典型的应用有:中学教师以仿真实验室、Blog等为工具,开展分组实验教学;大学教师组织英语教学资源、构建教育资源平台,开展基于网络的英语角活动;部分教师以特定专题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协作学习等。[2]
二、教师的困惑
1.如何在协作学习中解决小组成员的全面发展问题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也最难避免的现象就是个人突出了自己的专长而进一步退化自己的弱项。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王老师专门提出了这一问题。王老师指出:在开展“动画制作”这一分组活动中,各个组都提交了非常漂亮的作品。然而事后的考查发现:很多同学并没有掌握自己在本课程中应该掌握的全部内容,因为每位同学都以圆满地完成作品为目的,都充分地发挥了自己原有的特长,直接导致了“强项更强,弱项更弱”的后果。
这是我们的目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认为,尽管学生的作品相当漂亮,但这个学习过程是失败的。作为协作学习,我们必须要使学习者得到全面发展。
2.如何科学而合理地分组
科学组建协作组是成功实现协作学习的根本前提。分组涉及把学生分到不同的组去,这就涉及按照什么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是协作学习的主体,如果分组不恰当造成学生对分组情况不满意,就会严重地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和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讨论中有的老师指出:由学生自由组合的分组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找不到可加入的活动组,这些学生由于不能及时地加入到小组活动中而遭受心理创伤,致使被老师强制分配到某个组后也很难积极参加活动。与此同时,小组中的其他成员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对这些新成员的歧视(敌视),造成了同学间的不和谐因素。
部分教师指出:依据成绩强制组合的分组策略也会导致小组内聚力比较差,其协作学习的效果也不理想。
3.如何提高学习者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避免搭便车现象
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协作学习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搭便车”现象。常见的情况是:部分同学认为“既然小组总成绩人人有份,那么我只需等待‘天上掉馅饼’”。因此,每次小组学习中,总有部分成员处于观望者状态,不能积极地参与小组活动。
4.采取何种评价机制是最有效的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和相互指导,促使小组内部的学习者之间能够互帮互学,真正成为一个和谐合作的团体。教师应该在评价方面进行充分的设计。
在我们的讨论中,有的老师明确提出:“我们也明白常见的评价方式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CSCL中应该通过点评小组成果、小组自评和个人自评三种方式开展评价。[3]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评价只能停留在‘观察’的水平上,往往缺乏客观性。对于协作学习中的‘搭便车’现象,往往很难真正地、客观地评价他们。因为协作支持平台中的观望者,并不一定就是‘搭便车’者,也不能只靠协作支持平台中的发贴数量来武断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5.什么样的协作支持平台是最有效的
不论是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协作学习,还是以其它方式开展协作学习,其中心目的都是通过协作学习实现学生的有意义知识建构。在目前,有各种各样的学习支持平台,比如:BBS,Blog,KF,WebCL,WebCT,还有很多高校、企业开发的教学服务平台,到底哪些平台能够最有效地支持协作学习?有的老师甚至提出:目前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匿名登录的比较好的协作学习平台,是否CSCL实践与其理论有很大的差距?CSCL实践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到底有多大?
三、我们的反思
针对上述问题,经过认真的讨论和思考,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1.CL不等于CW
目前,很多论文中都认为CL与CW有很大的相似性,导致部分教师把CL和CW混为一谈,造成教学理念上的混乱。
CW,指协同工作,主要指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协作,其核心目的是促使项目能够得到最快的发展速度和最优的质量保证。在这个过程中,是以项目的成功为最终目标的。而CL,是指协作学习,主要指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协作,其核心目的是实现小组内的知识分享与协同知识建构,促使各位学习者在协作过程中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其最终目标不是生产出产品,而是使各位学习者都得到全面提高。
事实上,正是由于CL和CW在根本目标上的不同,导致二者在策略的选择、团队组建、评价指标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CW中,我们可以把能力较差的成员排除到团队外;而在CL中,水平较低的同学是我们帮助的重点。在CW中我们应该把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专长作为主要方法,而CL中我们可能会为了培养某个同学的特定能力而要求他去做他并不擅长的任务。
在一个优秀的协作学习团队中,在团队组织、评价标准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以优等生带动差生并相互协作这一核心目标。如果在协作学习中主要以学生的作品作为小组的总评基准分,忽视了协作学习的核心目的,很可能会导致各协作小组会为了作品创优而不择手段。
2.科学、合理地构建分组,保证协作小组的凝聚力
通过文献和相关案例,结合我们的理解和思考,我们认为教师在分组时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以便于提高组建协作组的效度和信度。
①本着学生自主自愿的原则,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但不是放任自流。在分组前可通过组织调查问卷的方式让学生写下期望的合作者和最不希望的合作者,这样教师在分组时可以避免把学习者最不希望合作的对象分在一组,避免学习者的不满情绪。②尽量采用异质分组。③避免把学习者之间有上下级关系的学习者分在同一组,比如:班长和副班长就不要分在同组。④采用混合分组的原则。每组中男女比例、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之间的比例要尽量相同。组员之间的学习背景、学习方法、个性心理特征也要尽量保持不同。⑤教师的初步分组方案不要急于公布。如果教师的分组方案与学生的调查问卷中的要求有很大出入,教师应提前与相关学习者进行解释与沟通,以缓解其不满反应。
实践证明,教师在进行协作组的组织过程中一定要慎重,不要让同学们之间隐藏的问题和矛盾表面化。比较常规的策略和方法是组织调查问卷,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察:学习者的初始能力(成绩水平);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主要是认知风格);学习者的性格和动手能力;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学习者期望的合作者;学习者希望回避的合作者;学习者希望在本活动中承担的角色。
在充分调查的前提下,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进行分组(注意,调查问卷结果应对学生保密)。在组织小组过程中,尽量把初始能力差异较大、性格和智力水平不同的同学安排在一个小组内,保证分离需要回避的同学。
3.在开展协作学习前,应该对学生开展必要的指导或培训
由于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并没掌握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师有必要在开展协作学习前开展必要的指导和培训,其目标是使学习者(特别是协作小组长)明确小组的职责和小组管理方法,能够高效地协调小组内部的冲突。
不明确的目标或操作规范可能会使小组活动无所适从,严重挫伤各小组成员间的积极性,甚至导致协作学习过程的失败。
4.对小组活动设计必要的监控措施
讨论发现,很多教师在组织协作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小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激励措施。很多老师对小组成员的监控手段和评价手段仅仅是“通过观察”。
我们认为:要避免小组成员的“搭便车”现象,应该加强教师对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的监控。而具体的监控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对小组内分工和活动策略的监控和指导
教师必须了解各个小组内部是如何分工的,小组内部的分工是否能够避免部分同学的“搭便车”现象。小组内部活动采用了成绩分工法,还是切块拼接法?[1] 这种方法对本活动的开展是否合理。
(2)教师必须密切注意观察小组活动,并及时给予指导
由于CL的目标是实现知识分享与协同学习。在小组活动中,是否实现了知识分享,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传授给水平较差的学生?水平较差的学生是否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高?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必须密切注意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观察各个小组的具体活动,并对小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协调和指导。
(3)给予小组成员必要的压力和激励
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发生,教师必须在开展CSCL活动前明示可能采取的监控策略:例如课后抽查、随堂小考试、小组内监督、检查合作交流流程和数量等,给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同学压力,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去主动学习,促进知识分享的发生。
关于这一点,国内有些学者的做法值得提倡:
①教师随机提问。在巡视过程中或者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能会随机地询问某些同学一些问题,给同学们一定的压力,使同学们的知识不局限于自己擅长的部分,使之能够主动承担不擅长的任务。
②按序回答其他同学的质疑。在活动总结阶段,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排定顺序,然后按序回答其他小组对其作品的质疑,并把回答情况作为小组总成绩的一项指标。
③随机从每个小组中抽出一个学生,让他们成对地与对方交流,给予对方评价。
CSCL实践的事实表明:由于小组之间存在竞争,各小组都希望对方小组的同学不能回答出问题。这种方法可以给每位小组成员造成压力,促使小组内开展互帮互教活动,促使小组内各成员的全面发展。
5.评价策略的设计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和相互指导,促使小组内部的学习者之间能够互帮互学,真正成为一个和谐合作的团体,教师应该在评价方面进行充分的设计。
教师在组织协作学习过程中,除了通过集中点评小组成果、小组自评学习成果和个人自评学习效果三种方式开展评价外,还需要在小组自评、个人评价中增加评价指标,强化对下述问题的评价。
(1)强化对小组成员的知识和能力增长幅度的考察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协作学习的目标是学习而不是生产产品。所以学习水平的增长、技能的增加应该是协作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为此,在协作学习的评价策略中,必须要强化对知识水平变化和技能增长幅度方面的考察。
这里可以参考1978年美国约翰逊·霍普金斯大学斯莱文教授创设的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在这一方法中,莱文采用个人提高分与小组总评分挂钩的量表,使每个成员的成绩评价采取进步制式。[1] 也就是说进步大,测验分数提高的程度大,所得评价才高,整个小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各个成员总的提高程度。
(2)加强对小组协作情况、互助情况的考察
为此,在开展协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知识分享与交流是协作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中,必须充分注意小组内各学习者的相互交流和分享的情况,并在评价指标上给予较大的评价系数。为此,教师在设计评价量表时应对这些方面给予高度关注。
(3)把小组成员的协作成长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事实上,为了在协作学习中克服个人突出专长而弱化不擅长的本领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运用压力与激励并用的方法。教师在协作小组学习前,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协作学习从其他学生那学得几项不擅长的本领,如果最终没有达到指标,则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如果完成得好,则讲授者与学习者都有一定的奖励或加分。
6.对协作学习支持平台应用的思索
正如几位教师指出的,目前教师们可以使用的协作学习支持平台很多,各种探索学习支持平台的文章也很多。然而,当我们匿名登录某些公开的博客群、论坛、聊天室,会发现真正开展协作学习的主题很少,其教学实践的热度和学术论文讨论的热度具有明显的差异。调研发现,很多以开展协作学习名义开办的公开论坛或博客中并没有多少个真正开展协作学习的主题。
与此相反的情况是:有些非匿名登录的小型论坛中就某一学习主题展开讨论并积极开展协同知识建构的情况要好得多。经过对这种情况的认真分析,我们认为:
(1)基于web2.0理念的一些论坛、博客确实是一种非常有利的协同知识建构工具,有利于协作学习的开展。有关研究表明,对于一个学习问题,通过论坛或博客发布研究专题后,能够引导协作组成员参与专题讨论,进而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各学习者在发布问题和回帖的过程中一定会梳理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重构和进一步的系统化。从另一个角度讲,由于各位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也能够在论坛中形成不同风格的帖子,有利于不同学习风格的同学分享这些知识,使协作学习的范围从小组扩展到全班,甚至全校,进而促进学习者的积极性。
(2)为协作学习的目的而开设的论坛、博客需要强有力的主导者和激励措施。调研发现,缺乏主导者和激励措施的协作学习平台往往处于一种观望者多而发贴回帖者少的境况,很难形成有规模的讨论和反思,不利于知识共享的发生,更不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协同知识建构。
(3)允许学生把协作学习支持平台作为抒发情感、实现人际交往的工具。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学习者在协作过程中使其社会性得到锻炼也是协作学习的重要成果之一。因此,在使用协作学习平台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在完成个人作业的前提下抒发个人情感、交流思想感情,锻炼其社会性。
四、总结
作为一种学习策略,CSCL确实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开发潜能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在具体的组织过程中,如果控制不好,就很容易陷入“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泥潭,使学生的能力出现畸形发展。因此,在CSCL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仔细研究、认真组织、充分考虑、严谨评价是对每一位主持协作学习的教师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2]马秀麟.探究信息化时代教师角色[J].教育信息化,2006(3).
[3]何克抗,李克东.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