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幼儿园孩子眼中的一九七六年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cus2316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5年,我被送进阜新矿务局局直幼儿园。在那里,我作为一个幼儿园孩子亲历了1976年那段特别的岁月。
  
  1975年,我被送进阜新矿务局局直幼儿园。本来我由奶奶带,只因爷爷一吃饭就爱用筷子蘸酒给我,发展到后来,筷头子已经满足不了我的需求,开始喝他的酒壶底,搞得我奶奶非常生气,但她又管不了我爷爷,所以就开始勒令爸妈将我接回自己家去。我奶奶是特别正经的老太太,有一次我和胡同里的孩子打扑克赢火柴的,被她看到,声色俱厉地教训了四十多分钟,反复灌输我“这就叫赌博”、“赌博没有好下场”。我很容易就“戒赌”了,到现在也没参与过任何赌博活动,但童子功式的酒瘾,却始终没能根除。
  我爸当时在材料科,经常天南地北地出差,一年有一多半时间不在家,我妈要上班,我姐要上学,接我回去只能送幼儿园。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对那种集体生活特别恐慌和忧愁。听说要回去,我就抱着爷爷的大腿涕泗滂沱,哀动左右,邻居们闻声都过来帮着劝。我爸也陪着笑脸跟我奶周旋,因为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细粮”问题,我在爷奶那儿吃,我姐和我妈就能好过许多。最后我爷拍了桌子,我奶才不得不暂时收回成命,勉强答应再帮着带些日子。
  哪知道世事多变,第二天晚上八点来钟,我正在炕中间为大家表演“打虎上山”,突然一阵“咚咚咚”的巨大响声。我爷家后院是全市有名的五龙老豆腐房,开始大家以为砸豆饼的动静,后来看到我在炕上摇晃不停,好像是老叔最先叫“不好,这是地震吧”,大家这才抱上我跑出院门,外边已经跑出来好多人,大家傻站半个多小时,才壮着胆子各回各家。
  后来知道这是著名的海城大地震,7.3级,准确时间是1975年2月4日。地震发生后,全市开始流行搭抗震棚子,我爷家附近没合适的地方搭棚,而且最初我爷根本不拿地震当回事,直到第二年,唐山又弄了一次大地震,把住在那里的我三叔祖全家人都拍扁了,他才从失去亲兄弟的悲痛中,深切领会这种自然灾害的残酷凶狠。
  因为我爷家没搭地震棚子,我奶便有了借口,几次三番找我爸妈接我回去。她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想让我再有机会喝“壶底”,跟我爸说,她那份细粮可以匀给我一半,这样我被弄回家。
  
  “抗震棚时代”
  
  我家的抗震棚已经初具规模,地点在小学校操场上,距家顶多三百米。我回去时只差棚顶,本来我爸管这些,到哪个矿都能要着,可是那年头人特别讲原则,越是管这个,越不敢随随便便,所以封顶的事一拖再拖,拖到天都热起来了,还不能竣工。最后竟然是我十岁的姐姐找了她的一个同学,弄来了一大张黑中泛白、半新不旧的油毡纸,解决了棚顶的材料问题。
  我爸和我爷一样,说不怕死,抗震棚他不怎么去住,我也不爱去住,最喜欢抗震棚的是我姐,周围住着她许多同学,他们每天从一个棚子窜到另一个棚子,兴奋得像一群被猎犬追赶的兔子。我说不准在棚里一共住过几回,但是最后一天的情景却记得非常清楚。那天突然又是闪电雷鸣,又是狂风骤雨,大量雨滴从棚顶漏进来,我姐跑回家拿来了两个盆,接满一盆往外倒一盆,我也帮着用搪瓷缸子接,结果不小心洒到铺盖上,急得哭起来,后来我爸妈也都过来了,突然一道强光一声巨响,小学操场上一棵“钻天杨”被雷劈倒了,好多孩子都冲进雨水里去捡摔得半死的麻雀,接着我家抗震棚被风掀开了顶,那张大油毡纸竟然风筝一样飞走了,我爸追了出去,回来时两手空空,抹着脸上的雨水傻笑了几声,于是我妈和我姐抱起湿透的被褥,四口人顶着几个脸盆,冒着瀑布一样的大雨回家了。天晴后我爸拆了只剩几根棍的抗震棚子,回来剁成劈柴棒,就这样我家“抗震棚时代”宣告结束。
  但是地震的威胁并没有结束,爸妈把一个长条箱柜里的旧大衣、破棉袄折腾出来,空箱在炕上放倒,箱底紧靠着墙壁,另一面则是去掉盖子的箱口,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作为特别保护对象钻在这个箱柜里,一直睡到1976年。
  
  出人头地
  
  1976年我已经习惯上幼儿园了,虽然每天我姐把我送去时,我都会带着哭音哀求说“姐你早点来接我”,但是毕竟不像最初入园时跳脚大嚎大叫。姐姐总在放学后第一时间接我,有时她上半天学,我也沾光早回来半天;赶上我爸出差回来,也先接我回家。这中间爷奶有时也想我,把我领回他们家住,那时老叔装了台收音机,能听到许多样板戏和新闻,我还记得“四五”运动当时报道中有一段,女播音员说暴徒们不光在广场捣乱,还上公共汽车,对女售票员动手动脚,有人劝阻,暴徒也不听,继续耍流氓。
  9月有一天下午,我也是提前从幼儿园被接回来了,和几个邻居孩子在小学操场上玩,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哀乐,然后又有广播声,但听不清楚内容,不一会儿,住在胡同北边第一家的尹姐从学校那边走过来,边走边哭,眼皮肿得很高,左眼角还鼓起了一个小包,她弟弟在我们中间,喊“姐你怎么了”,尹姐停下脚,一边抽泣着,一边无比轻蔑地看着我们说“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了,你们不知道?”她说完又哭着走了,她弟弟则不好意思地朝大家笑了笑。后来又玩了一会儿,非常晴朗的天,突然阴了下来。这时过来一群学生,边走边议论说毛主席有灵啊,毛主席一逝世,老天爷都有反应啊。
  这之后我第一次看到电视机和电视节目,是我爸领我去他单位看的,非常小的黑白屏幕,毛主席遗体上盖着一面旗,周围人都低着头,我爸告诉我说这叫默哀,用沉默来寄托哀伤的意思。
  我们幼儿园也搞了默哀,默哀前每人都发了黑布,用大头针别到袖子上。那段时间我很紧张,因为老师说不可以穿红色衣服,谁穿谁反动。但我只有两条衬裤,都是血红血红的。我问了我妈,她说穿里边的没事,再说小孩也没人在乎。但我还是担心被人发现,所以刻意把外边裤子穿得低些,以防止裤脚那里露出衬裤。接着我被老师发现了“才能”,她教唱的一首“松柏万年青”的歌,是专门“寄托哀伤”给毛主席的,我是班上唯一能够全部背得下歌词的孩子,其实是因为我姐整天练习这支歌,在老师没教之前,我耳朵已经听出茧子了。
  当时穿在里边的红衬裤让我惶恐不安,老师教这支歌时,我唱得非常响亮,表现得也非常哀伤,我觉得这样,大家就肯定猜不到我穿着反动的衬裤了。老师教这支歌时,跟教唱其它歌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极其严肃认真,还采取分组方式,逐一检查过关,我同班大部分孩子只能背下第一段词,被罚到走廊靠墙站的,占全班人数的一半还要多,因为我唱得最响最全最哀伤,老师狠狠地夸奖了我,并且让我站前边领唱并挥舞双手打拍子。那段时间我很早就起来,催我妈快做饭,催我姐早些送我,每天意气风发,精神抖擞,走路都是跳着走,心里还偷偷感激毛主席和他的逝世。
  
  风光远去
  
  这样风光了一个来月,算起来是我人生历程上,首次凭借文艺才能“出人头地”。然而不久,“金色的十月”到来了。有一天,老师先通知大家,有一首歌的歌词有改动,原先的歌词是“红小兵斗志高,对着邓小平猛开炮”,现在改成“对着四人帮猛开炮”,然后说剩下的时间我们组织批判会,主要批江青,希望大家踊跃发言,谁先来?
  对江青我可一点说不出什么,看看大家,基本上也都是惶恐或茫然的表情,只有一个叫什么松的孩子举了手,说他知道,老师如获至宝,请他站到前边去,他先讲了毛主席的病本来没事,但是不能翻身,可是江青太坏了,进了病房,偏去给毛主席翻身,结果毛主席的病就严重了,最后逝世了,如果不是江青去乱翻,毛主席还能活下去。
  老师连声说“好”,又鼓励他再批。
  那天上午,这个叫什么松的孩子出尽风头,把我前时所有风光都夺走了,最后他说江青什么都是假的,头发是假的,咂儿也是假的,连屁股都是假的,有一次上茅房,屁股竟然顺着坑口,掉到下边粪池子里去了。大家都听傻了,眼睛里充满对他的崇敬,我也非常羡慕他能知道这么多,但更多的是一种酸溜溜的感觉。老师狠狠地夸奖了他,最要命的是,还当场宣布让他接替我打拍子的任务,领着大家唱“对着四人帮猛开炮”。
  我到现在也不知道那个什么松从哪里得知江青那么多的“秘密”。当时的人即使是小孩子,在这一点上都非常驾轻就熟:捧人就捧上天,把人变成神;埋汰人就往死埋汰,把人变成鬼。
  从那以后,我基本上就被这位老师遗忘了,仿佛从来没夸奖过一样,她再也没夸奖过我,让我在六岁时就过早地领略到:一切荣耀都只是过眼烟云。 ■
其他文献
2009年第4期的《先锋国家历史》上,刊登了台湾传记作家王丰《蒋介石的最后岁月与真假遗嘱问题》一文,王认为,蒋逝世后公布的最后遗嘱是“补写”,是台湾官方版“政治遗嘱”,不是真正的遗嘱。曾长期服侍蒋介石与蒋经国的“贴身卫士”翁元,也对媒体称,蒋最后遗嘱是其死后由人“补写”的。王丰、翁元否定蒋介石最后遗嘱真实性的基本理由是,蒋逝世当天根本没有留下遗嘱,又不可能事先留遗嘱。翁元接受访问时还反问道:“谁敢
期刊
受司法伦理限制,美国法官对待审、在审、已审案件必须慎言,否则将受司法惩戒。但是,如果某人参与法官竞选,肯定要向选民介绍、阐明本人的司法理念,其间难免涉及个案评说。这种情形下,评点个案究竟算不算违反司法伦理呢?如果不算,是否意味着人们在竞选法官时,可以任意就个案发言?如果算,是否属于限制参选者言论自由,进而影响其选举表现?上述假设并非空想,而是联邦最高法院2002年审理的一起真实案件。  事情要从明
期刊
2010年5月29日晚上,中山大学梁銶琚堂举办了纪录片《目送1949》在祖国大陆的首映式,龙应台在放映完之后与观众交流。片名叫《目送一九四九》,显然巧妙地聚合了龙应台两本书的名字,其实主要还是与写60年前沧桑巨变的那本《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有关。这部纪录片是龙应台采写那场导致两岸分治现实的历史鼎革时,台湾稻田电影工作室的制片人和导演王小棣、黄黎明,追随她的行踪拍摄了150多个小时的素材后,剪辑加工
期刊
清朝新政的军事改革,有个编练36镇新军的规划。此番进行的军事改革,跟当初曾国藩练湘军一样,也是另起炉灶,制度、建制、人员,全都重新来过,跟原有的军队,一点关系也没有。当初曾国藩练湘军的时候,不肯以绿营打底,担心的就是旧军积习太重,以至于求新不成,反成累赘。同样,新政的新军编练,也是担心新军沾染旧军习气,所以,必须重打鼓,另开张。  其实,在各省编练新军之前,已经有了北洋军现成的经验。袁世凯的新建陆
期刊
“户口”的背后,是名分,是利益,是意识。    2001年,武汉大学首创国学试验班。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第一家国学院。近十年来,不少大学相继创办了国学教育与研究机构,开设了有关国学的课程。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 按照国家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的学科、专业目录》,分为哲学、经济学
期刊
继2004年的“读经论辨”之后,又一场关涉国学的“论战”拉开了序幕。    2009年12月18日下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国学争鸣”的沙龙。该院教授刘泽华作报告,“回应”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梁涛。  此前11天,也就是12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梁涛的一篇文章,题为《论国学研究的态度、立场和方法:评刘泽华先生王权主义的“国学观”》,直批刘泽华“片面”、“画地为牢”、缺乏“历史的
期刊
找到了古书,就等于找到了罪证。第二天过午,三小推车古书,一把火给烧了,纸灰象一个个黑蝴蝶,漫天飞舞。    1967冬天,我在望户公社当公安特派员。有一天,公社主任打电话,要我马上赶到堡南村,说是发生了一件重要案件,跟“破四旧”有关。  堡南村正在白马山上搞“小流域治理”,领导蹲点抓。高音喇叭唱着“天上布满星,月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突然,歌声象二胡断了弦。“喂,喂,全体贫下
期刊
提起法西斯,人人都能联想到他们对权力、战争、集中营的兴趣。其实,时尚同样是法西斯政权掌中的玩物。墨索里尼公开宣称:“我们相信这(二十世纪)将是一个权力的世纪、右翼的世纪、一个法西斯的世纪。如果十九世纪是个人的世纪,那我们相信这将是一个集体的世纪,也因此必然是国家的世纪。”  在这种论调的支持下,时尚再也不仅仅是体现品味的小情调,而是事关国家形象和荣誉,将个人固定于集体之中的大工程,从墨索里尼到希特
期刊
改名:8月24日,首都红卫兵组织了40万人的大会,将苏联驻华大使馆前的“扬威路”,改名为“反修路“。北京协和医院改名为“反帝医院”,北京“全聚德”改名为“北京烤鸭店”。不只是“改名”,还包括:剪长发,剪长辫子,剪烫过的头发,剪小裤脚管,剪漂亮的裙子,改警服。    烧戏装、道具:8月23日,北京市一些红卫兵将市文化局集中收存的戏装、道具,堆积到国子监(孔庙)大院中心,纵火焚烧。    打人:196
期刊
如果说,没有父亲的童年,人生是不圆满的,那么,我的人生就是不圆满的——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父亲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过一天。  如果说,不能亲自教养女儿的父亲,心中是有缺憾的, 那么,我的父亲心中是有缺憾的——他一生中从未听我叫过他一声“父亲”。  这一切只因为我的父亲虽然是文坛宿将、“拼命三郎”萧军,但是我的生母却不是他的夫人王德芬,而是另有其人,一位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知识女性。  我原来的名字叫张萧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