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息经》解说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j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记述胎息的文字是《胎息经》,它是道家修为的重要经典之一。作者及成书年代已无考,东晋葛洪著的《抱朴子。遐览》中即有著录,可见成书当早于东晋。该经虽然对具体修持方法述写不详,但已揭明胎息的几个重要特点和基本修习途径。后代诸多有关胎息的著作,皆肇源于此。
  《胎息经》共83个字,根据内容可分为3个层次,再加上一个结尾。下面依次加以解说。
  
  一、“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
  
  这里的“胎”,应指经过修炼之后在小腹部出现的蠕蠕而动的内气团,它就像胎儿在母腹中一样。后来丹功中所说的圣胎、玄胎可能即肇源于此。“伏气”,是指归伏腹脐部位的内气。这一句意在说明“胎”和“伏气”的关系。柔缓细长的气息不断下沉腹脐部位(气沉丹田),之后又不断归伏腹脐部位(丹田呼吸),这就不断对腹脐部位进行激惹,从而引发内气,内气的不断积聚(丹田伏气),则会形成内气团,所以说,“胎”是从“伏气”中凝结而成的。伍守虚就说过,“胎与伏气,本是一事”。Ⅸ天仙正理》更阐明了伏气结胎的过程:“伏者,欲将呼吸复归于气穴,而为不呼不吸之故也(实为极微细的丹田呼吸)。必此气伏于气穴,而后元气能归,元神能凝,三者皆伏于气穴也。”
  “气从有胎中息”的气,是指呼吸之气,息是指呼吸。这一句意在说明呼吸之气同“胎”(内气团)的关系。因为此时丹田呼吸已极为微弱,心态已高度虚静,腹脐部位又出现了蠕蠕而动的内气团,神、息、气(内气)三者凝抱一起,呼吸之息已完全融入内气的蠕动之中,所以说,“气从有胎中息”。这是丹田呼吸进入更深层次的表现。总之,内气氤氤氲氲,气息细细绵绵,元神恍恍惚惚,三者在腹脐部位凝抱一起,这便是首两句所要表述的胎息状态。
  首两句还提示了胎息法的几个重要特点:
  1,胎息要先经过丹田呼吸和伏气的修炼,然后才形成蠕蠕而动的内气团,2,内气团出现之后,呼吸之息进一步微弱细缓,并和内气团紧相结合,3,自我意识进一步弱化,元神已溶化在内气团之中。
  
  二、“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这一层文字的大意为:人是依赖呼吸而生存的,所以“气入身来为之生”,如果气不入身,则神无所依托,这样神就会离开形体,而生命也就会从此死亡。只有知道神气重要性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人,才可能长生,这个措施就是要固守虚无来不断炼养神气。
  这一层表达了两个内容:其一是,炼养神气的重要性,其二是,必须采取固守虚无来炼养神气。
  呼吸之气不但为维系生命所必须,而且也是增强脏腑功能,提高生命质量的有效手段。从现代科学观点看,呼吸运动除为机体提供氧气,排除二氧化碳之外,还能产生如下一些作用:1,呼吸中枢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大的节律发生器,呼吸节律的兴奋几乎扩散到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特别是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尤为明显。柔缓细长的呼吸节律,能提高大脑的有序化,进而提高中枢神经对机体的全面控制与协调能力。2,柔缓细长的呼吸运动,通过化学感受器,能引起中枢以及外周器官的良性反应,特别是能调整心血管和内分泌的功能,这可以促使机体实现内平衡。3,通过呼吸运动形成的震动波和谐震波,能调整内脏各器官的不同震动频率,使它们的物理、化学、生理特性的周期性变化,处于一种高度有序的状态,这对增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古人在养生实践中体证到,如果运用好主动性呼吸,将能大大有益于体内的气机运化。《道乡集》说:“先天气非后天气温暖不生,亦非后天气相恋不住,故先天气之行也,唯听命于后天气。”《伍柳仙宗》说:“先后原有兼用之法,若不兼用,元气顺流而出,不能成丹矣。必假呼吸之气留归以炼之。”他们都强调炼养后天气即呼吸之气的重要性。
  炼神更为练功家所重视。神是生命体的主宰,它不但指挥、控制机体的外在行为,而且还对机体的内在生理活动以及呼吸运动,产生重要影响。自然态的不随意呼吸是人的生理本能,而气功态的随意呼吸,则是由神来掌控的。气功修炼中神和气的关系很微妙:一方面神是气的主宰,它控制气的运动状态(速度、强度、深度等);另一方面气的柔缓运动状态,又可反作用于神,让神安定下来。《道乡集》说得好:“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黄元吉在《道德经注》中指出:“欲招先天元气服养干身中,必凝其神,调其息,迨至后天息平,先天胎息见,似有似无之内,先天元气寓焉。”他们都强调炼神和炼息的重要。
  那么应该如何炼养神气呢?《胎息经》说,要“固守虚无以养神气”。所谓虚无,是一种高度虚静,高度超脱,全无杂念的心态。《性命圭旨》云:“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至游子·坐忘论》云:“有闻如不闻焉,有见如不见焉,毁誉善恶不入于心,其名日虚。”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的无极境界。“固守虚无”之所以能够炼养神气,这是因为“心机无为,天机自转”,“身心无为而神气自然有为”(《道家·太极门》);这是因为“虚中恬淡自致神”(《黄庭内景经》);这是因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内经·上古天真论》)。《听心斋客问》说得好:“心归虚静,身入无为,动静两忘,到这地位,三宫自然升降,百脉自然流通,精白化气,气白化神,神自还虚。”经文着重提出虚无一定要固守,这有三个用意:1,强调守住虚无的重要性,这是内气产生并最终结胎的先决条件;2,要防止守而不固的情况,要随时清除可能产生的杂念;3,告诫不可放松,因为离开虚无,神气便得不到炼养,胎息自然也就不能实现。
  
  三、“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经文第一层次概括了胎息的特点,指出胎同伏气、伏气同气息的关系;第二层次点明神气的重要性,强调一定要固守虚无来炼养神气;而第三层次则指出神在修习中的统摄作用,揭示神气相注是修习胎息的根本途径。
  “神行即气行,神住则气住。”这是点明神的统摄作用。我们知道,实现伏气结胎,必须经过一段修持过程。初始阶段,先要让神(真意)引导气(呼吸之息)沉入腹脐部位,这就是丹经上说的“气沉丹田”。因为呼吸之息实际上是从肺泡通过气管、鼻腔进出的,根本不可能直接达到小腹。练功时主体是利用呼吸时膈肌降升和腹肌张缩组成的动觉移动线,来造成气沉丹田的感觉。其作用机理是利用呼吸运动时产生的震动波、谐震波和内压力,对腹脐部位进行激惹。这一过程,没有“神”的引导,“气”是不能下行至腹脐的,所以说“神行气行”。经过一段时间修持,功夫有了长进,于是神便停守在腹脐部位, 这就是丹经上说的“凝神人气穴”。“神”停守在丹田,“气”也就跟着停伏在腹脐部位,这便是丹经上说的“丹田呼吸”。此时,元神恍恍惚惚地、轻轻地守着腹脐部位,气息也在腹脐部位细细绵绵地、缓缓地进出,所以说“神住即气住”。
  修习气功是为了强健身体,延年益寿,要想通过胎息达到长生的目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做到“神气相注”,所谓“相注”就是互相依附的意思。其实“神行即气行,神注即气住”已经是“神气相注”的体现;但这还是较低层次的体现。为了实现气沉丹田和丹田呼吸,神的活动相对说还较明显,心理强度相对说也强了一些(即神行、神住);气息呢,相对说还不够柔缓细弱,呼吸动觉相对说也较明显(即气行、气住)。到了伏气结胎阶段,对神和气有了更高要求。它既要求“心不动念,无来无去”,又要求气息“不出不入”,好像没有呼吸一样。所谓“心不动念,无来无去”,是指“内念不萌,外想不入”,让意识处于觉醒态的最低水平,神的统摄作用已从显态转入潜态,此时仅保持“先天以来的一点灵光”似守非守地停在腹脐部位。所谓“不出不入”,是说气息已极为微弱,并已和内气团膠结一起,主体只感受到蠕蠕而动的内气团,完全感觉不到呼吸的存在。实现并保持这样的态势,神和气自然会更紧密地依附在一起,凝抱在一起。这正是更高层次的“神气相注”,也是胎息时的神气状态。《慧命经》说:“盖胎者非有形有象,而别物可以成之,实我之神气也。先以神入乎其气,后气来包乎其神,神气相结而意则寂然不动,所谓胎矣。”真是深中肯綮之言。
  《胎息经》结尾两句为:“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这是劝告读者,上述这些内容,是修习胎息的正确方法,大家一定要坚持不懈地修炼。
  《胎息经》对后代的气功实践有很大影响。唐代修习胎息法的人特别多,因之出现了大量有关胎息法的著述。《诸真圣胎神用诀》收录了这一时期二十多家胎息法,虽然各家功法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均师承《胎息经》基本修持法则。相传为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所著的《胎息精微论》,对胎息养生的原理、要则及意义,有更深刻的阐述。署名幻真先生作的《胎息经注》,是《胎息经》的最早注本。也是影响最大的注本。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对胎息作过研究和阐述。明代王文禄的《胎息经疏略》,发扬Ⅸ胎息经》之精神,强调胎息要义在于专气抱神,神住气住,对后人亦有很大影响。总之,《胎息经》是最早阐述胎息的专著,对修习胎息有重要指导意义,所以准确地理解《胎息经》的内容,便显得十分必要。
其他文献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是浙江省医药化工行业优秀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作为中小企业版第一股在深圳上市.目前公司已经在浙江绍兴(新昌、上虞)、安徽宣城和山东
我好想问问,  你们从哪来?  星星从哪来?  秋天从哪来?  七月从哪来?  还有那苹果香甜的气息,  从哪来?    有没有谁规定它们从哪来?  七月是从六月那来,六月呢?  有没有谁让它们藏在一个地方?  如果星星藏在天空,  天空又藏在哪呢?    真想问问,你们从哪来?  答案又会是什么?    (指导老师:何捷)  点评:  多有意思的问题啊!一个个充满灵性的问题描绘出世界的奇妙,也勾
期刊
自从1997年踏上“课堂教学”这条远征的航船,我便与“迎风击浪”“勇往直前”连在了一起.rn1999年10月在武汉举办的“迈向21世纪语文教改实验演示报告会”上,学习讲课仅两年
期刊
2 科学气功是思想教育、陶情培德的通用钥匙科学气功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对各界人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品质具有独特的功效,特别是对培养广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目前习练科学气功已经显现的成效。习练科学气功要求以良好的道德意识作指导,以良好的道德关系作保证,以良好的道德行为实践做功。这对心灵美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效。因此,在社会上或在学
近年来镁的研究逐渐深入,镁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镁是机体代谢过程中很多酶的激活剂,约有200多种酶与它有关,参与维持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肺心病心衰患者胃肠道瘀血,镁的摄
各国(地区)资本市场发展史就是一部金融危机史,也是一部金融监管体制变革史。每次危机爆发,都会揭示出市场内部运行机制与外部调节机制的诸多弊端和问题。2015年6月以来,我国
2017年6月14日,商务部公布了2017年《2017年流通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由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起草的《废纸分类等级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规范》、《再生资
期刊
综观中国的拳术,无论内功拳、外功拳,都注意内功练习。不可心浮气躁,都要求气向下沉。太极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明代道士张三丰创造太极拳,实际上是以道家养气的功夫将少林拳加以,改造。在张三丰以前的太极功三十七式和长拳即注重练气,也有太极拳之名。可见内功拳在中国早已有了,现在的太极拳是在历代的太极拳与长拳的基础上充实了内功后(也就是气功)发展起来的。中国拳术界流传的“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不是两
总结前人对高强度气体放电灯(HID)在高频工作时发生的电弧不稳定现象的论述.介绍声谐振产生的原因,并对之前消除声谐振的方法进行概括和分析,主要介绍了各种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需要皮内注射(如皮试等),由于注射部位皮肤细嫩,加之药物注射在表皮与真皮之间,患者往往感到疼痛难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