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看气候

来源 :自然之友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renya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气候变化给中国乃至全球社会带来的挑战已经引起中国公民社会的关注。一些本土民间组织和国际民间组织在华机构纷纷开展了多种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不过,针对气候变化这个议题,中国公民社会尚未能在充分把握其国际背景的基础上,形成立足中国实际的系统回应以及行动策略。
  有鉴于此,包括自然之友、乐施会、绿色和平、行动援助、地球村、世界自然基金会、绿家园志愿者和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在内的八家机构启动了《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共识与策略》项目。旨在提升中国公民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探索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公民社会立场和策略,呼吁共同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2007年3月项目开展至今,由自然之友牵头,项目组已组织了多次调研、交流会和工作坊。2007年7月,项目组向国内二百余家从事环境与发展工作的民间组织发放了调查问卷,征询各机构对气候变化议题的观点、关注程度与开展的相关工作。2007年8月和10月分别组织了两次项目工作坊,邀请了数十家京内外民间组织参与。通过这些工作,项目组收集到了一批优秀的案例,并与各方探讨了中国环境与发展领域的民间组织应如何认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变暖的中国:公民社会思与行》卷一是《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可行性研究报告》,总结了国际与国内、政府与公民社会对气候变化的看法及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从而协助中国公民社会形成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应对气候变化立场和行动策略。
  卷二《气候变化对中国影响及中国公民社会的思与行》通过案例,介绍和分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尝试建立中国公民社会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共同视角;通过评价气候变化本身及其应对措施对不同群体的影响,提出改善应对措施的建议。
  气候变化这个议题涉及国计民生,包罗万象。很多国内外的公民社会组织基于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立场,参与到气候变化的讨论中,对许多决议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公民社会的讨论不仅仅要考虑气候变化和减排政策对全球总体福利的影响,而且还要考虑其对对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公平性的影响。在这份《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作者力图通过对国际、中国、地区社群等不同层次的分析,阐释公民社会当前应对气候变化议题的视角,以供我国的环境与发展组织思考和借鉴。
  
  一、全球气候保护制度与中国
  
  过去的十年间,国际社会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京都议定书》为核心,形成了一套全球气候保护制度。中国于1998年5月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快速增长,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气候变化给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带来的危害尤为严重。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又普遍面临着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困难。因此,加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而发展中国家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为国际气候讨论带入了重要的“发展”视角。
  
  1、碳交易: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和局限
  各国合作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是《京都议定书》设定的三个灵活机制,特别是针对南北合作减排温室气体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减排或者吸收温室气体的项目,来抵消本国的减排指标。
  一些环保机构认为,CDM是一个双赢的机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际帮助,在不阻碍其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减少了排放。在中国,2005年以来兴建的风力发电厂有90%以上申请了CDM项目。据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信用供应国,占全球交易量的41%。
  也有机构认为,作为一种新兴的机制,CDM在制度上还存在一些缺陷,造成一些项目背离了减排的初衷,而扭曲成为投资者谋取高额收益的途径。同时,有人对这样的碳排放商业化和市场化机制提出质疑,并对其中涉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进行反思,他们担心CDM项目在以获取碳额度为目的时,可能产生新的贫困和不公平,损害当地自然资源和社区利益。
  针对CDM现有机制的局限,公民社会内部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解决策略。一些NGO认同《京都议定书》中CDM机制的积极意义,建议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真正促使减排目标的实现,同时尝试以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社会公平为原则去弥补单纯市场机制的不足。
  
  2、技术合作与发展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环保技术,以协助发展中国家减排是联合国公约的原则之一。但到目前为止,这一原则实施的并不顺利,而缺乏有效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机制是技术转让裹足不前的根本原因。环保机构呼吁政府在促成气候友好型技术转让与合作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建立切实有效的国际机制,并辅以国内的相关政策和激励措施,为私营部门参与国际技术合作消除障碍。同时也有些机构认为,技术转让最主要的障碍之一是由于发达国家拒绝在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上做出让步,因此如何处理气候保护与创新支持之间的关系也是关注点之一。
  
  二、中国的低碳发展之路
  
  从某种程度上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成败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能否实现向可持续、低碳式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正处于迅速工业化的阶段,其选择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而挑战亦很大。在全世界探讨如何面对这个挑战之时,公民社会通过科学研究、政策倡导,正逐渐成为推动全球探索低碳式发展道路的重要力量。
  
  1、能源革命
  中国的NGO已经从环境污染的角度切入,开始了对发展模式的探讨。随着气候变化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得到广泛认识,公民社会也开始从这个新角度看待发展问题,认为中国可以和必须走一条不同于工业化国家的新的发展道路。
  绿色和平发布的《能源革命》报告指出,中国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可以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低碳能源变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WWF 2050展望》亦指出,利用世界上现有的可持续能源技术是以遏制气候变化,但前提是人类必须在未来五年内做出重要决策。
  
  2、贸易全球化的碳排放转移问题
  在世界生产和贸易分工的大格局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碳排放其实也是世界消费者,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的碳排放,这也加重了中国控制和减少排放的负担。根据英国Tyndall中心的最新研究,中国四分之一的排放是为了生产出口至海外的产品而产生的。
  国内NCO已经在监督、敦促跨国企业在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方而引入比较成熟的工作模式,但对于企业碳排放的关注与监督还比较少。与此同时,关于全球碳足迹的讨论也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倡导密切相关。在这些方面,公民社会都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三、国家内部公平
  
  国际气候谈判的焦点通常集中在国家间的利益关系上,谈判以政治实体(国家或国家集团)为主体,政府作为国内社会成员利益的唯一代表,在国际社会争取各自的国家利益。然而,对于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对不同地区或具有不同适应能力的人群带来的不同影响也应给予充分考虑。公民社会组织将对处于于会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的关注引入了错综复杂的气候议题讨论之中。
  对碳排放权的公平性的讨论,在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同样适用。事实上,中国人均能源消费在城乡之间长期处于不平衡的状况。中国农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到2004年仍然不到城市消费水平的一半。然而,中国现有的碳排放交易项目往往青睐服务于城市的大型工业,遭受气候变化影响更严重的农村地区无法从中受益。
  与此同时,能源结构调整等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些相关措施,也更易给生态脆弱地区和贫困人群带来新的问题。碳排放权交易以及各种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都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关乎政府保障社会公平的职能。一些NGO建议政府将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措施可能带来的有利或不利后果的分配加以考虑。
  此外,应对气候变化的主体已经不再限于国家,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区域性问题需要各个利益相关者,包括NGO和社区受影响群体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达成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才能真正有效动员社会资源,让国家的行动真正富有成效,并与全球公民社会一道共同面对气候变化给全人类带来的挑战。
其他文献
蓝天再次回到了北京,正好能够迎接奥运会的到来,但它们真是蓝天吗?上周中国有关部门发布了新的统计数据,宣称空气质量在1998年至2007年间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认真研究这些数据和数据收集方法的变化就会对政府的“蓝天说”产生疑问。  政府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和北京市环保局(Beijing Environmental Prote
期刊
在西藏已经待了快一个多月,出了不少外业,见识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也给自己留下了很多疑问。   我的专业是森林生态学,老师和师兄也是这方面颇有成就的专家,和我一起来的师姐,也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可是这次来西藏出外业,很多时候却感到与这里有的人有些格格不入。   以前我对于大多数环境问题一直都很坚持,其实想想作用最大的是科研。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类自然和谐的生活。通过科研,能找到更益于
期刊
鄱阳湖干涸、漓江部分断流、青海湖缩减……2007年,中国湖泊的命运令人揪心。   如果说洪水是突发的疾病,那么枯水则是一种慢性病。慢性病往往得不到重视,但是一旦造成生态缺水后果就不堪设想,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可怕的是,人们对湖泊水域的算计还在继续。  洪水是湖泊反击的开始,干涸则是湖泊报复性的慢性自杀。  2007年岁末,长江陷入130年来难遇的低水位,而鄱阳湖,这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水域面积从最
期刊
自然大学是2007年3月由多家环保组织共同发起的一所虚拟社区大学。旨在通过自助型人才培养的方式,使社区公众实地参与调查,为公众提供探寻自然环境、零距离直面环境问题的机会,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观察自然,关心周围环境的变化,珍惜、欣赏和热爱自然生命,参与到治理环境污染的活动中。“城市乐水行”是自然大学“水学院”的一个课程。持续利用每个周末的时间,组织环保专家,带领志愿者,考察北京的水环境,记录当地的“水
期刊
编者按:今年“两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被提到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的高度。不能否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将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力度很大。“两会”之上,许多环保议案被提出,其中一些环境议题尤其值得我们的关注。     评点/胡勘平(《环境保护》杂志主编)    关于我国开征环境税的建议  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提交了
期刊
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森林吸收人类制造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正在下降。这意味着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会更多地对气候造成影响,而不是安全地被锁定在树木或土壤中。  据英国《卫报》日前报导,这一报告基于对北半球30处寒冷地区二十年来的数据分析。这一结果也部分解释了为何最近一些研究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速度高于预期。如果温度升高意味着植物和微生物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减少,那么全球变暖趋势将会加速。  联合国政府间
期刊
我们“国际行动援助”是一个扶贫的组织,一直做着跟扶贫相关的工作。今天我的发言题目是“气候变化与贫困弱势群体”。  这张图是河北省怀安县的两个儿童的手,是我5月份拍的。他们可能已经两个月没洗手了,因为没有水。气候变化对全人类都有影响,但对不同的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从全球来看,对非洲、南亚还有太平洋岛国的影响程度更为严重。听说在巴厘岛会议上太平洋岛国对美国的抨击特别尖锐,为什么?因为他们面临生存或者消
期刊
自然之友成立以来,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众多社会人士的关心与支持,其中不乏有很多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人士,为进一步促进自然之发的发展,积聚组织的凝聚力。现授予以下五位自然之友“荣誉理事”的称号。    敬一丹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东方时空》节目主持人。连续获得三届“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她是自然之友会员,长期关注公益事业,支持关心自然之友,在主持节目当中多次提到自然之友的项目和活动
期刊
“全球变暖,人人买单”是自然之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的公众倡导项目。从今年1月份开始策划,我们的出发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因为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无论是政府也好,企业也好,其实对这个话题已经非常关注。  第二,因为自然之友觉得关于节能减排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作为公众来说,每个人都应该负有责任,可以为节能减排做一些事情。正如几位老师刚才提到的,有的老百姓甚至认为巴厘岛这个会议
期刊
一、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受到的气候变化影响尤为严重。而中国的环境污染原本就已经陷入危机状态。对中国来说,气候变化呈现出一种和其他环境问题相互作用,因而后果更加严重的特点。  ——气候变暖增加了中国达到未来粮食生产目标的困难。2007年4月23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在中国气象局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