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努力优化教学语言艺术。本文认为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要求讲究语言的规范准确、畅达精炼、形象生动和幽默风趣,还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提问艺术和语言课堂评价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表达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出运用艺术语言的高低,还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以及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课堂评价,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是对各个学习环节和内容的一种引导,更是让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侧重探讨语文课堂提问语言的艺术技巧和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语言;提问艺术;评价艺术
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应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表达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出运用艺术语言的高低,还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要注意我们通常所说的讲究语言的规范准确、畅达精炼、形象生动和幽默风趣之外,还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提问艺术和语言课堂评价艺术。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评价语言的艺术性上着实下一番功夫。下面结合个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语文课堂提问语言的艺术技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有研究表明,提问的艺术和问题的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尤其是阅读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和回答问题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
(一)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教《鱼我所欲也》一文,理解作者运用假设推理来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如果人们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为达求生避患的目的会怎样做?②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③如果事实与假设不符,请举出几位历史人物来证明。经过思考和讨论,学生争相发言。不仅正确回答了问题,而且还举出了文天祥、谭嗣同、刘胡兰等人的事迹加以证明。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又培养了其理解力和想象力。
(二)疑于无疑,平中出奇。
有些课文的内容看似意蕴平平,处于无疑的境地,教师就要善于激疑,引起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例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为了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这样提问:①“永州之野产异蛇”,异在何处?②作者要突出“之异”中的哪一点?为什么?③捕蛇者为何不肯更役复赋?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讨论、回答,自然就理清文章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罪恶,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这样的提问降低了难度,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从而化解了疑难。
(三)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教学《麻雀》一课,学生要理解老麻雀的母爱精神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就可以提几个铺垫性的问题:老麻雀和小麻雀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老麻雀明知自己斗不过猎狗,却偏要从高高的树枝上飞下来呢?老麻雀这样做说明了什么?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就容易理解老麻雀的母爱精神了。
(四)问在此意在彼,直题曲问。
现行的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在提问过程中,我们要像《学记》①中所说的那样“善问者如伐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处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就是说,我们教师在提问题时,就像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再砍木材的关节。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中,“陶醉”一词通过三个步骤来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牢固掌握,正确运用的。首先提问:“听着贝多芬弹奏美妙的乐曲,兄妹俩怎么样了?”让学生准确地找出“陶醉”一词,再要求在工具书中找准词义,接着加深问题难度:“兄妹俩为什么被‘陶醉’了?”此问题较灵活,又无现成答案,于是引导学生把词把词放到课文中去理解体会。经过思考、议论,从学生中反馈出的信息是:兄妹俩生活贫苦,又渴望亲耳聆听到贝多芬的亲自演奏,当偶然中突然他们的希望变成了现实时自然陶醉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穷兄妹俩在他们破旧的茅草屋里听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家弹奏的曲子,他们激动非常,完全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之中,所以被动听的乐曲所陶醉。最后提问:除课文中的用法外,“陶醉”一词还可以怎么用?学生经过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反馈出来说:美丽的景色,精彩的節目,动听的故事等方面都可用上“陶醉”一词。这样学生就很牢固的掌握了该词的词义,运用范围,再要造出完整通顺、具体的句子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克服了一些学生死记硬背词义的坏习惯,同时也使学生感到学习轻松有趣,信息能及时反馈,为学习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阅读能力。
当然,上述语文课堂提问语言的艺术并非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一堂课并非只是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更多的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互相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对语文课堂提问语言有更深的理解,努力掌握,灵活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评价语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相对于讲解语言的教学语言,它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学习行为作出评判和引导,可分为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两种。它是课堂教学的串珠线,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操纵杆,是教学活动中的点睛之笔,是特定情景下的即兴创作,因而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智慧。
(一)评价语言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后的结果与成效,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在教学课堂中评价语言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评价语言应具有激励性。激励性评价是目前存在于课堂教学中最普遍的评价语言,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方式。课堂教学评价语是对学生学习活动作的回应与评判,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评判必有标准,结果自有正误优劣之分,教师应明确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时,教师心中首先要有一个度(标准),倘若一味地为学生叫好,是对正确的漠视,对错误的掩盖甚至是庇护。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不求实际的廉价表扬只会让他们浮躁骄傲,将他们引向思维的歧途和误区。对学生的评判不置可否或模棱两可本质上是教师在露怯,学生从中无法获益。中学生已经有了明辨是非,洞察细微的理性思辨能力,他们对教师缺乏个性的、千篇一律的评价常常不屑一顾甚至藐视,反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错误答案,教师要肯定其思维过程中有价值的部分,但对于造成错误的焦点要切中肯綮,一针见血,详加分析。既纠正当事学生的错误,也给其他学生以启迪。学生获知错误所在同样有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精彩的评价点睛之笔荡起的是学生心中自信的涟漪,收获的是最美的情感体验。
2.评价语言应具有创新性。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显得至关重要。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包括音乐、美术、时尚用语等,我们的教师也应跟随时代的脚步,对评价语言进行创新,以更好的找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进行评价和有效引导。
(1)评价学生要因人而异,不能用“一把尺”。评价要看对象、看场合,或直言不讳,或委婉含蓄,或严肃庄重,或热情洋溢。对差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赞许是后进生心灵的甘露,他们更需要关切的目光和贴心的话语,教师切莫让他们产生被遗弃的感受。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要严格,才有利于促进他们不断进取。当然,当他们的见解的确有水平时,同样要给予热情的肯定,以激发他们的远大志向,促进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切忌不分青红皂白地评价“真聪明”“真能干”。在表扬奖励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的评价指正,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有艺术性的评价好比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评价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恰如其分地进行鼓励和表扬。学生本身的智力水平、理解接受能力、记忆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各不相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来教学和评价,也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尽量揣摩学生的认识过程,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评价时要体谅学生的学习困难,肯定他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评价要面向个体,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好的课堂承载师生的情与意,处处奔涌着生命情思,宣泄着生之灵泉。当学生的学习行为出现明显错误或背离教学主线时,教师一个或鼓励或责备的眼神、一次貌似不经意的抚摸都比冷冰冰的口头评价语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把真挚的师生情意,把对学生的拳拳爱心,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用深情的眼神,用会心的微笑展现“真情投入的我”,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远离了虚伪,远离了做作,才会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
3.评价语言应具有感染性。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要严谨准确,而且要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讲究一定的语言艺术。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让枯燥的课文变得有生命,有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就拿读完课文后来说,教师可以这样评价:“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念得好!”“这句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等等。学生听后就会被深深感染,会大受激励。他们就会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就会自然形成的。可以说,生动丰富的评价语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二)评价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评价语言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是课堂的第二灵魂。老师能否灵活的应用评价语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态度,既而影响到整节课的有效性学习。
1.根据年龄特点进行个性评价。
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评价时就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评价。低段的学生,评价语言要有童趣,如‘你看,很多小朋友把心里那个胆小鬼打倒,举起手来了!’等这样的评价语言才能使学生爱听,百听不厌,更有积极性。高段的学生,评价语言则偏向思想性的鼓励,如:你的想法很有特点;你的语言很优美等等。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评价不仅是为了每个教学环节的引导,调节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从学生细小的动作、回答中判断出学生的思维动向,客观的进行评价。这样,学生才能在拥有自己优点的基础上再更上一层楼。 2.善于创造即兴评价语言。
评价语言一般都是在课堂生成过程中生成的,它可能是教师预先设想的,但也可能是课堂上出现预设外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即兴评价。这就考验教师课堂机智和随机应变能力,但也是一节课的关键。例如在课上,教师可以一会儿翘起大拇指,一会儿鼓掌,一会儿与学生握手,祝贺学生的精彩回答。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读有关竹子的句子,读得不错,而此时贴在黑板上的一段竹子正巧掉了下来,于是老师借题发挥:“你读得多好,看,连竹子也来祝贺你了,那老师就把它送给你吧!”说着,便把竹子递给了那个学生。那个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引得所有的学生羡慕不已。大家又纷纷发言,力争得到老师别具匠心的奖赏,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
三、语文课堂语言提问艺术和语言课堂评价艺术的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的课堂,应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我们深知,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们越来越关注课堂的语言提问和课堂评价,探讨语文课堂语言提问艺术和语言课堂评价艺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堂提问的使用率也已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提问对我们组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它还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法手段。而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会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会点燃学生热爱语文的火种,催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堂上适时、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精湛的评价语言,营造一个个优化的教学氛围,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掌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对一名语文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否掌握好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也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而且生动的教学语言会给学生莫大的愉悦感和美的享受,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课堂语言艺术上不断思考探索,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注释
① 《学记》: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参考文献
[1] 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朱向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
[3]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骆小所.《艺术语言再探索》 人民出版社,2001年.
[5] 李玉梅.《浅谈课堂评价语言的魅力》[J].丰台课改平台网(2006).
[6] 黄舒萍.《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中国语文网.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语言;提问艺术;评价艺术
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应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表达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出运用艺术语言的高低,还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要注意我们通常所说的讲究语言的规范准确、畅达精炼、形象生动和幽默风趣之外,还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提问艺术和语言课堂评价艺术。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评价语言的艺术性上着实下一番功夫。下面结合个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语文课堂提问语言的艺术技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有研究表明,提问的艺术和问题的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尤其是阅读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和回答问题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
(一)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教《鱼我所欲也》一文,理解作者运用假设推理来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如果人们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为达求生避患的目的会怎样做?②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③如果事实与假设不符,请举出几位历史人物来证明。经过思考和讨论,学生争相发言。不仅正确回答了问题,而且还举出了文天祥、谭嗣同、刘胡兰等人的事迹加以证明。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又培养了其理解力和想象力。
(二)疑于无疑,平中出奇。
有些课文的内容看似意蕴平平,处于无疑的境地,教师就要善于激疑,引起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例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为了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这样提问:①“永州之野产异蛇”,异在何处?②作者要突出“之异”中的哪一点?为什么?③捕蛇者为何不肯更役复赋?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讨论、回答,自然就理清文章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罪恶,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这样的提问降低了难度,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从而化解了疑难。
(三)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教学《麻雀》一课,学生要理解老麻雀的母爱精神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就可以提几个铺垫性的问题:老麻雀和小麻雀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老麻雀明知自己斗不过猎狗,却偏要从高高的树枝上飞下来呢?老麻雀这样做说明了什么?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就容易理解老麻雀的母爱精神了。
(四)问在此意在彼,直题曲问。
现行的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在提问过程中,我们要像《学记》①中所说的那样“善问者如伐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处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就是说,我们教师在提问题时,就像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再砍木材的关节。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中,“陶醉”一词通过三个步骤来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牢固掌握,正确运用的。首先提问:“听着贝多芬弹奏美妙的乐曲,兄妹俩怎么样了?”让学生准确地找出“陶醉”一词,再要求在工具书中找准词义,接着加深问题难度:“兄妹俩为什么被‘陶醉’了?”此问题较灵活,又无现成答案,于是引导学生把词把词放到课文中去理解体会。经过思考、议论,从学生中反馈出的信息是:兄妹俩生活贫苦,又渴望亲耳聆听到贝多芬的亲自演奏,当偶然中突然他们的希望变成了现实时自然陶醉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了,穷兄妹俩在他们破旧的茅草屋里听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家弹奏的曲子,他们激动非常,完全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之中,所以被动听的乐曲所陶醉。最后提问:除课文中的用法外,“陶醉”一词还可以怎么用?学生经过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反馈出来说:美丽的景色,精彩的節目,动听的故事等方面都可用上“陶醉”一词。这样学生就很牢固的掌握了该词的词义,运用范围,再要造出完整通顺、具体的句子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克服了一些学生死记硬背词义的坏习惯,同时也使学生感到学习轻松有趣,信息能及时反馈,为学习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阅读能力。
当然,上述语文课堂提问语言的艺术并非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一堂课并非只是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更多的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互相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对语文课堂提问语言有更深的理解,努力掌握,灵活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评价语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相对于讲解语言的教学语言,它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学习行为作出评判和引导,可分为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两种。它是课堂教学的串珠线,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操纵杆,是教学活动中的点睛之笔,是特定情景下的即兴创作,因而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智慧。
(一)评价语言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后的结果与成效,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在教学课堂中评价语言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评价语言应具有激励性。激励性评价是目前存在于课堂教学中最普遍的评价语言,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方式。课堂教学评价语是对学生学习活动作的回应与评判,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评判必有标准,结果自有正误优劣之分,教师应明确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时,教师心中首先要有一个度(标准),倘若一味地为学生叫好,是对正确的漠视,对错误的掩盖甚至是庇护。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不求实际的廉价表扬只会让他们浮躁骄傲,将他们引向思维的歧途和误区。对学生的评判不置可否或模棱两可本质上是教师在露怯,学生从中无法获益。中学生已经有了明辨是非,洞察细微的理性思辨能力,他们对教师缺乏个性的、千篇一律的评价常常不屑一顾甚至藐视,反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错误答案,教师要肯定其思维过程中有价值的部分,但对于造成错误的焦点要切中肯綮,一针见血,详加分析。既纠正当事学生的错误,也给其他学生以启迪。学生获知错误所在同样有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精彩的评价点睛之笔荡起的是学生心中自信的涟漪,收获的是最美的情感体验。
2.评价语言应具有创新性。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显得至关重要。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包括音乐、美术、时尚用语等,我们的教师也应跟随时代的脚步,对评价语言进行创新,以更好的找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进行评价和有效引导。
(1)评价学生要因人而异,不能用“一把尺”。评价要看对象、看场合,或直言不讳,或委婉含蓄,或严肃庄重,或热情洋溢。对差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赞许是后进生心灵的甘露,他们更需要关切的目光和贴心的话语,教师切莫让他们产生被遗弃的感受。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要严格,才有利于促进他们不断进取。当然,当他们的见解的确有水平时,同样要给予热情的肯定,以激发他们的远大志向,促进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切忌不分青红皂白地评价“真聪明”“真能干”。在表扬奖励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的评价指正,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有艺术性的评价好比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评价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恰如其分地进行鼓励和表扬。学生本身的智力水平、理解接受能力、记忆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各不相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来教学和评价,也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尽量揣摩学生的认识过程,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评价时要体谅学生的学习困难,肯定他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评价要面向个体,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好的课堂承载师生的情与意,处处奔涌着生命情思,宣泄着生之灵泉。当学生的学习行为出现明显错误或背离教学主线时,教师一个或鼓励或责备的眼神、一次貌似不经意的抚摸都比冷冰冰的口头评价语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把真挚的师生情意,把对学生的拳拳爱心,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用深情的眼神,用会心的微笑展现“真情投入的我”,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远离了虚伪,远离了做作,才会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
3.评价语言应具有感染性。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要严谨准确,而且要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讲究一定的语言艺术。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让枯燥的课文变得有生命,有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就拿读完课文后来说,教师可以这样评价:“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念得好!”“这句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等等。学生听后就会被深深感染,会大受激励。他们就会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就会自然形成的。可以说,生动丰富的评价语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二)评价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评价语言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是课堂的第二灵魂。老师能否灵活的应用评价语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态度,既而影响到整节课的有效性学习。
1.根据年龄特点进行个性评价。
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评价时就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评价。低段的学生,评价语言要有童趣,如‘你看,很多小朋友把心里那个胆小鬼打倒,举起手来了!’等这样的评价语言才能使学生爱听,百听不厌,更有积极性。高段的学生,评价语言则偏向思想性的鼓励,如:你的想法很有特点;你的语言很优美等等。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评价不仅是为了每个教学环节的引导,调节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从学生细小的动作、回答中判断出学生的思维动向,客观的进行评价。这样,学生才能在拥有自己优点的基础上再更上一层楼。 2.善于创造即兴评价语言。
评价语言一般都是在课堂生成过程中生成的,它可能是教师预先设想的,但也可能是课堂上出现预设外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即兴评价。这就考验教师课堂机智和随机应变能力,但也是一节课的关键。例如在课上,教师可以一会儿翘起大拇指,一会儿鼓掌,一会儿与学生握手,祝贺学生的精彩回答。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读有关竹子的句子,读得不错,而此时贴在黑板上的一段竹子正巧掉了下来,于是老师借题发挥:“你读得多好,看,连竹子也来祝贺你了,那老师就把它送给你吧!”说着,便把竹子递给了那个学生。那个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引得所有的学生羡慕不已。大家又纷纷发言,力争得到老师别具匠心的奖赏,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
三、语文课堂语言提问艺术和语言课堂评价艺术的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的课堂,应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我们深知,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们越来越关注课堂的语言提问和课堂评价,探讨语文课堂语言提问艺术和语言课堂评价艺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堂提问的使用率也已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提问对我们组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它还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法手段。而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会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会点燃学生热爱语文的火种,催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堂上适时、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精湛的评价语言,营造一个个优化的教学氛围,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掌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对一名语文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否掌握好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也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而且生动的教学语言会给学生莫大的愉悦感和美的享受,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课堂语言艺术上不断思考探索,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注释
① 《学记》: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参考文献
[1] 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朱向东.《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
[3]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骆小所.《艺术语言再探索》 人民出版社,2001年.
[5] 李玉梅.《浅谈课堂评价语言的魅力》[J].丰台课改平台网(2006).
[6] 黄舒萍.《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中国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