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内初班学生大多是南疆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较低,如何能准确恰当的描述化学实验现象,需要老师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描述现象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入手。关键词:内初班;准确;化学现象【中图分类号】G633.8
内初班是国家为培养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类人才,让广大边远贫困地区的青少年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而开办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主要面向南疆少数民族学生招生,而他们大多数小学都是在民族学校上学,普通话水平较低,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学生要细心观察每一个实验,再用客观、准确、恰当的语言把实验现象描述出来,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一开始就要精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观察习惯,养成清晰、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何培养内初班学生准确描述化学现象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1.多读书,大声读书
大声读书是眼、耳、手、口、脑各种记忆器官的综合运用,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长久坚持,形成习惯,量的积累,质的飞跃,知识储备会渐渐丰厚;而且倾听自己的声音,能给自己带来自信,获得充实和满足感;大声读书有利于培养语感,不仅是英语需要语感,对于少数民族而言,学习汉语同样需要语感,读书时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朗读者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不仅使学生精力集中还大大提高了语感素质,同时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悟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力。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所以在化学课上我经常让学生大声齐读课本,不仅锻炼了普通话,对于概念的理解也有了很大的帮助。2.鼓励学生多问问题
问题能引导人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你要整理头脑中的信息,关键要组织语言表达出来,这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极大的锻炼。刚开始有些胆怯的学生很害怕说错话被同学笑话,所以不问问题,也很少回答问题,久而久之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越来越差,回答问题坑坑巴巴,不知道怎么说,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多鼓励,多表扬,下课多与他交谈在问与被问中不仅能锻炼脑力和主动思维的习惯,也锻炼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3.要求学生多背诵
背诵不但可以强化记忆力,还能训练你形成良好的语感。像学习语文,多背诗词,格言,它们内涵丰富文字优美,如果你背的多了不仅会在情感上受到滋润,熏陶,还可以慢慢形成自己正确而生动的语言。在化学的学习中要求背的东西也很多,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口诀,一些概念,一到二十号元素,包括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等,头脑中背的知识多了,专业术语也多了,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上就更得心应手,背的知识多了自然就形成了知识体系,也可以进行比较某些物质相似处或不同处就可以长久记忆了。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实验探究活动一般是按照:操作、现象、结论来进行。在试验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但要做好化学实验,而且,还应该细心观察每一个化学实验,敏锐、准确的观察力往往是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创造能力的先导。所以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不要只是逗引学生的兴趣而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用认真、科学的态度去观察实验,而不是像看魔术一样看完高兴完就完了。在实际教学中,每做一个实验都应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应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观察的一般顺序是:一看反应物的色态,二看反应条件,三看反应现象,四看生成物色态。三.描述实验现象的的注意事项1.不能用结论代替现象.
生成物的名称是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推断得出的。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要夹带生成物名称。实验现象是描述人通过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等)所感知的现象。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不能描述成"生成了氢气",而应描述成"产生气泡,锌粒逐渐消失"。前者是结论后者是现象描述。再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而不能用结论"生成四氧化三铁"代替"生成黑色固体"等。2.要明确一些词语的区别,不能相互混用。
要明确"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这些都是学生最易犯的错误。发光"是指固体微粒被灼热的结果,说白了就是没有产生火苗。如下面实验现象描述:点燃镁带称为"耀眼的白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称为"火星四射"。"火焰"是气体燃烧时伴生的现象,即平常所说的"火苗"。
3.实验观察要仔细,现象描述要完整。
很多学生在描述实验时,现象只说一半,不说完整,让人有意犹未尽的遗憾。如:描述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只说"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而忘了描述溶液的变化"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再如:把装有氨气的试管倒扣到盛有酚酞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大多数学生都只注意到试管内液体颜色由无色变成红色的变化而忽略了试管内液面升高的变化。4.要用科学的化学术语,不能口语化。
许多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往往用词不当,使人啼笑皆非。如:把无色固体说成白色固体,"点燃酒精灯"说成"酒精灯燃了";"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描述成"石灰水变白了";"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描述成"碳酸钠化了,冒泡泡了"或"液体沸腾了"等等。这些不规范的语言描述,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讲解实验的基本操作,标准的讲解语言,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描述现象的方法和习惯。5.要注意描述的先后顺序,关注变化的本质
不少同学在描述酸碱与指示剂作用时,往往顺序颠倒,说成"紫色石蕊使盐酸变红"、"澄清石灰水使二氧化碳变浑浊"等。究其原因,没有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需要教师加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规律教学。在一些实验操作过程中,操作顺序与实验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氢气还原氧化铜,"通、点、熄、停"四步,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因此,在做每一个实验时,要弄清化学反应的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不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这样,实验现象的描述才具有科学性。
要使内初班学生学会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而进,不断积累的过程。不仅教师要做好实验操作示范,语言讲解更要规范准确,同时还要教会我们的孩子尊重实验事实,不要随意放过一个现象,不随意更改自己看到的现象,要学会分析实验现象找到现象的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观察中不断进步。
内初班是国家为培养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类人才,让广大边远贫困地区的青少年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而开办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主要面向南疆少数民族学生招生,而他们大多数小学都是在民族学校上学,普通话水平较低,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学生要细心观察每一个实验,再用客观、准确、恰当的语言把实验现象描述出来,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一开始就要精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观察习惯,养成清晰、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何培养内初班学生准确描述化学现象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1.多读书,大声读书
大声读书是眼、耳、手、口、脑各种记忆器官的综合运用,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长久坚持,形成习惯,量的积累,质的飞跃,知识储备会渐渐丰厚;而且倾听自己的声音,能给自己带来自信,获得充实和满足感;大声读书有利于培养语感,不仅是英语需要语感,对于少数民族而言,学习汉语同样需要语感,读书时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朗读者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不仅使学生精力集中还大大提高了语感素质,同时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悟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力。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所以在化学课上我经常让学生大声齐读课本,不仅锻炼了普通话,对于概念的理解也有了很大的帮助。2.鼓励学生多问问题
问题能引导人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你要整理头脑中的信息,关键要组织语言表达出来,这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极大的锻炼。刚开始有些胆怯的学生很害怕说错话被同学笑话,所以不问问题,也很少回答问题,久而久之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越来越差,回答问题坑坑巴巴,不知道怎么说,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多鼓励,多表扬,下课多与他交谈在问与被问中不仅能锻炼脑力和主动思维的习惯,也锻炼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3.要求学生多背诵
背诵不但可以强化记忆力,还能训练你形成良好的语感。像学习语文,多背诗词,格言,它们内涵丰富文字优美,如果你背的多了不仅会在情感上受到滋润,熏陶,还可以慢慢形成自己正确而生动的语言。在化学的学习中要求背的东西也很多,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口诀,一些概念,一到二十号元素,包括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等,头脑中背的知识多了,专业术语也多了,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上就更得心应手,背的知识多了自然就形成了知识体系,也可以进行比较某些物质相似处或不同处就可以长久记忆了。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实验探究活动一般是按照:操作、现象、结论来进行。在试验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但要做好化学实验,而且,还应该细心观察每一个化学实验,敏锐、准确的观察力往往是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创造能力的先导。所以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不要只是逗引学生的兴趣而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用认真、科学的态度去观察实验,而不是像看魔术一样看完高兴完就完了。在实际教学中,每做一个实验都应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应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观察的一般顺序是:一看反应物的色态,二看反应条件,三看反应现象,四看生成物色态。三.描述实验现象的的注意事项1.不能用结论代替现象.
生成物的名称是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推断得出的。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要夹带生成物名称。实验现象是描述人通过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等)所感知的现象。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不能描述成"生成了氢气",而应描述成"产生气泡,锌粒逐渐消失"。前者是结论后者是现象描述。再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而不能用结论"生成四氧化三铁"代替"生成黑色固体"等。2.要明确一些词语的区别,不能相互混用。
要明确"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这些都是学生最易犯的错误。发光"是指固体微粒被灼热的结果,说白了就是没有产生火苗。如下面实验现象描述:点燃镁带称为"耀眼的白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称为"火星四射"。"火焰"是气体燃烧时伴生的现象,即平常所说的"火苗"。
3.实验观察要仔细,现象描述要完整。
很多学生在描述实验时,现象只说一半,不说完整,让人有意犹未尽的遗憾。如:描述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只说"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而忘了描述溶液的变化"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再如:把装有氨气的试管倒扣到盛有酚酞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大多数学生都只注意到试管内液体颜色由无色变成红色的变化而忽略了试管内液面升高的变化。4.要用科学的化学术语,不能口语化。
许多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往往用词不当,使人啼笑皆非。如:把无色固体说成白色固体,"点燃酒精灯"说成"酒精灯燃了";"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描述成"石灰水变白了";"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描述成"碳酸钠化了,冒泡泡了"或"液体沸腾了"等等。这些不规范的语言描述,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讲解实验的基本操作,标准的讲解语言,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描述现象的方法和习惯。5.要注意描述的先后顺序,关注变化的本质
不少同学在描述酸碱与指示剂作用时,往往顺序颠倒,说成"紫色石蕊使盐酸变红"、"澄清石灰水使二氧化碳变浑浊"等。究其原因,没有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需要教师加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规律教学。在一些实验操作过程中,操作顺序与实验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氢气还原氧化铜,"通、点、熄、停"四步,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因此,在做每一个实验时,要弄清化学反应的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不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这样,实验现象的描述才具有科学性。
要使内初班学生学会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而进,不断积累的过程。不仅教师要做好实验操作示范,语言讲解更要规范准确,同时还要教会我们的孩子尊重实验事实,不要随意放过一个现象,不随意更改自己看到的现象,要学会分析实验现象找到现象的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观察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