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曹操二子曹丕、曹植之间的王储之争,历来多有谈论。本文且以史料为依据,从曹操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时间纵向为序,讨论曹操在立王储问题上对二子态度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曹操;曹丕;曹植;王储之争
就现存资料来看,最早记述曹操二子王储之争的是《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中的一段话:“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宾、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三国志》记载虽简,但将整个事情叙述得较为清楚。从中可知,曹操因欣赏曹植之才而一度有立其为太子的想法,后因曹植性情过于简任,曹丕又从中作梗,终使曹操打消了立曹植为王储的想法。此外,在《三国志》中,还有不少零散的记载,可以从曹操的角度反映其对二子态度的变化,下面简要加以分析。
一、曹操之于曹丕
曹操对于曹丕的态度,属于按部就班式培养的。据《三国志》记载,主要有以下几个节点:第一,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第二,建安十六年(211年)冬十月,汉献帝命令魏王冠冕佩缀十二旒,乘坐金根车,套着六匹马,配置五彩的五时副车,同时,献帝还任命五官中郎将曹丕做曹操的世子。第三,建安二十二年(217)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这其中有汉献帝的诏命,但是根据当时曹操挟天子的形式来看,汉献帝并没有实权,所以他的诏命,应该可以反映曹操的意愿。所以曹操对曹丕的培养,至少可以看作是按部就班的培养接班人的形式。
二、曹操之于曹植
曹操对于曹植的态度转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因才华而寄予厚望;第二阶段,因曹植性情而逐渐失望;第三阶段,下定弃立曹植之念。
第一,寄予厚望。据《三国志》言:“建安十五年(210年),时邺铜爵台新城,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这是最早直接表现曹操欣赏曹植才能的记载。曹操也偏爱文学,其因曹植文笔斐然而大为喜爱,也是必然之事。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又封曹植为临菑侯。当年,曹操征孙权,甚至还让使植留守邺城,并告诫他说:“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邺城是当时曹操势力的中心,故让次子曹植留守邺城,足见对他的赏识与重视。而邺城这一时期,曹植的势力也在不断壮大,丁仪、丁廙、杨脩等都是他的党羽。而且随着曹操对曹植的喜爱和曹植势力的扩大,也就在这一时期,曹操甚至多次有着立曹植为世子的想法,即引言所引《三国志》中所载。因此,邺城时期,也是曹植在王储之争中发展的最高峰。
第二,逐渐失望。曹操对曹植的失望,主要来自于对曹植简逸、放性性情的失望。因为这样的太过文人的性情,对于继承王位,从事政治生涯,带领整个国家却是极为不相符的。
曹植的性情反应在做事上,也产生了一些令曹操不能忍受的事情。比如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从中可见曹操对曹植过于放任随性的失望。曹操对于不遵守法纪的行为自是难以容忍,对于曹植这种行为,自是甚为失望。而恰在这一年(217年)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自此,曹操立储决定已下,二子王储之争,曹丕最终获胜。此外,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曹操因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故令其救援曹仁,而此时曹植竟“醉不能受命”。曹操自然“於是悔而罢之”。而且,在曹操已经立曹丕为世子后,也对曹植的党羽进行了打击削减。《三国志》言:“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植益内不自安。”
三、曹操谋臣的态度
此外,曹操的主要谋臣对于立王储的看法也会对曹操产生一定影响。《三国志》所涉及的谋臣态度,主要有贾诩、荀彧、崔琰、毛玠等的劝谏。如《三国志·贾诩传》言:“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三国志·崔琰传》言:“时未立太子,临苗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瑛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長,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玻以死守之。’” 曹操谋臣基本上都秉持不赞成“废长立幼”的态度,主张立曹丕。其建议也会影响着曹操的判断,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曹操自身对二子的态度。
根据对曹操对二子态度变化情况来看,曹操起初欲立曹丕为世子。但在赏识曹植才华的时候,也确实数有改立之想。但是后因曹植性情不检,遂绝此念。
参考文献:
[1](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曹道衡.从魏国政权看曹丕曹植之争[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3):73-79.
作者简介:刘再展,男,汉族,1990年8月生,河南省平顶山市人,硕士学历。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关键词:曹操;曹丕;曹植;王储之争
就现存资料来看,最早记述曹操二子王储之争的是《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中的一段话:“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宾、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三国志》记载虽简,但将整个事情叙述得较为清楚。从中可知,曹操因欣赏曹植之才而一度有立其为太子的想法,后因曹植性情过于简任,曹丕又从中作梗,终使曹操打消了立曹植为王储的想法。此外,在《三国志》中,还有不少零散的记载,可以从曹操的角度反映其对二子态度的变化,下面简要加以分析。
一、曹操之于曹丕
曹操对于曹丕的态度,属于按部就班式培养的。据《三国志》记载,主要有以下几个节点:第一,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第二,建安十六年(211年)冬十月,汉献帝命令魏王冠冕佩缀十二旒,乘坐金根车,套着六匹马,配置五彩的五时副车,同时,献帝还任命五官中郎将曹丕做曹操的世子。第三,建安二十二年(217)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这其中有汉献帝的诏命,但是根据当时曹操挟天子的形式来看,汉献帝并没有实权,所以他的诏命,应该可以反映曹操的意愿。所以曹操对曹丕的培养,至少可以看作是按部就班的培养接班人的形式。
二、曹操之于曹植
曹操对于曹植的态度转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因才华而寄予厚望;第二阶段,因曹植性情而逐渐失望;第三阶段,下定弃立曹植之念。
第一,寄予厚望。据《三国志》言:“建安十五年(210年),时邺铜爵台新城,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这是最早直接表现曹操欣赏曹植才能的记载。曹操也偏爱文学,其因曹植文笔斐然而大为喜爱,也是必然之事。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又封曹植为临菑侯。当年,曹操征孙权,甚至还让使植留守邺城,并告诫他说:“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邺城是当时曹操势力的中心,故让次子曹植留守邺城,足见对他的赏识与重视。而邺城这一时期,曹植的势力也在不断壮大,丁仪、丁廙、杨脩等都是他的党羽。而且随着曹操对曹植的喜爱和曹植势力的扩大,也就在这一时期,曹操甚至多次有着立曹植为世子的想法,即引言所引《三国志》中所载。因此,邺城时期,也是曹植在王储之争中发展的最高峰。
第二,逐渐失望。曹操对曹植的失望,主要来自于对曹植简逸、放性性情的失望。因为这样的太过文人的性情,对于继承王位,从事政治生涯,带领整个国家却是极为不相符的。
曹植的性情反应在做事上,也产生了一些令曹操不能忍受的事情。比如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从中可见曹操对曹植过于放任随性的失望。曹操对于不遵守法纪的行为自是难以容忍,对于曹植这种行为,自是甚为失望。而恰在这一年(217年)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自此,曹操立储决定已下,二子王储之争,曹丕最终获胜。此外,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曹操因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故令其救援曹仁,而此时曹植竟“醉不能受命”。曹操自然“於是悔而罢之”。而且,在曹操已经立曹丕为世子后,也对曹植的党羽进行了打击削减。《三国志》言:“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植益内不自安。”
三、曹操谋臣的态度
此外,曹操的主要谋臣对于立王储的看法也会对曹操产生一定影响。《三国志》所涉及的谋臣态度,主要有贾诩、荀彧、崔琰、毛玠等的劝谏。如《三国志·贾诩传》言:“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三国志·崔琰传》言:“时未立太子,临苗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瑛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長,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玻以死守之。’” 曹操谋臣基本上都秉持不赞成“废长立幼”的态度,主张立曹丕。其建议也会影响着曹操的判断,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曹操自身对二子的态度。
根据对曹操对二子态度变化情况来看,曹操起初欲立曹丕为世子。但在赏识曹植才华的时候,也确实数有改立之想。但是后因曹植性情不检,遂绝此念。
参考文献:
[1](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曹道衡.从魏国政权看曹丕曹植之争[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3):73-79.
作者简介:刘再展,男,汉族,1990年8月生,河南省平顶山市人,硕士学历。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