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昌于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最终导致清廷覆灭、民国诞生的新军起义,史称“辛亥革命”。就在这一年,南北两地出现了两份绘制十分精美的画报——广州的《平民画报》和北京的《菊侪画报》,总算给晚清的石印画报划上了一个不无遗憾但也颇为完满的句号。
《平民画报》1911年7月16日创刊于广州,旬刊,编辑兼发行人邓警亚,撰述画师为何剑士、潘达微等。此画报刊数不详,只知1912年10月改为《广州时事画报》;而我见到的最后一期《广州时事画报》,是1913年3月出版的第十一期。目前能看到的《平民画报》,乃收藏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三册(第三、第八、第十一期)。
《平民画报》与潘达微、高剑父、陈垣、何剑士等编辑、1905年9月创刊于广州的《时事画报》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当初因拒约风潮而起的《时事画报》,后因“政府忌之愈深,欲施其剧烈手段,社友散避,而此画报遂黯然无声”,只好另办《平民画报》。光复之后,潘达微等舍弃《平民画报》,重新复活《时事画报》(即《广州时事画报》),原因是舍不得“时事”二字:“时事者,近代之观察物也。一时一事,变幻百出,绘影绘声,莫时事若。同人之不欲去此二字,职是故耳,岂有他哉?”(鲁达:《画报复活感言》,《广州时事画报》壬子年第一期,1912年10月)
与《时事画报》相似,《平民画报》同样是壮怀激烈。最典型的是第三期,发行于辛亥年闰六月十一日(1911年8月5日),离武昌起义还有两个多月;那时的广州,竟出版了如此叛逆的图像与文字,实在让人惊讶。清廷依旧严密控制,可已经风雨飘摇了,故广州画家之谈论政治,几乎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如这一期的两幅彩画,都是上下图,图文均十分精彩。潘达微(铁苍)所绘黄花岗以及叙事性质之《焚攻督署》,我在《鼓动风潮与书写革命——从<时事画报>到<真相画报>》(《文艺研究》2013年4期)中有专门论述,暂时搁下。与《焚攻督署》的慷慨悲歌略有不同,同期所刊《龙山演戏》,则带有戏谑与反讽的意味。1911年7月,已入同盟会的谭义、邓江等,因得到一笔钱财,演戏于顺德龙山乡。官兵获悉,前往搜捕,乘机放火抢劫,滥杀无辜平民,画报作者于是称:
按:群盗如毛,其今日广东之谓矣。稍有权责,无不思所以弭之。虽然,弭之之道何在哉?吴宗禹之意曰:唯有尽杀之而已。且不特杀贼,盖欲妄杀平民,以为邀功地步,由是而遍野号哭之声以起。虽然,吴之惨杀,岂自今日始哉?
这位巡防营统领吴宗禹,正是此前一年镇压广州新军起义的将领,难怪画报作者专门点出此次烧杀掳掠,“尤以吴宗禹部下为甚”。
晚清画报基本上都采用石印(偶有版刻的,如《启蒙画报》),而像《平民画报》这样石印后上彩的,我仅见此一例。这与潘达微、何剑士等都是职业画家,且乐于进行各种艺术探索有关。作为清末民初著名的漫画家,何剑士异想天开的构图以及放纵自如的笔墨,得到了美术史家高度赞赏。以下这幅“喻画”,讽刺当下之大举向外国列强借债,必将压垮政府与民众。
要说《平民画报》的制作精美,更奇特的是一幅泰安大药房的“放脚卫生洗药水”广告。讲述缠足之苦、兵燹之祸以及放脚之乐,关键是奶奶如何将脚放进泰安大药房出售的制作精良的药水里……即便放在今天,这广告的构思与制作,也都属于上乘。
似乎是在呼应吴友如之离开《点石斋画报》,转而独立创办《飞影阁画报》,曾参与晚清北京诸多画报制作的李菊侪(号听秋吟馆主人),最终也选择了独立门户,创办旬刊及日刊的《菊侪画报》以及《菊侪绘图女报》。关于《菊侪绘图女报》的基本情况,以及民国元年后出版的日刊《菊侪画报》如何从启蒙读物摇身一变而成为花边小报,王鸿莉在《李菊侪及其画报事业考述》(《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年2期)中已有论述,这里不赘。本文所讨论的,仅限于作为旬刊的《菊侪画报》。
《菊侪画报》,旬刊,宣统三年九月初一日(1911年10月22日)创办,发行兼编辑李荫林(即李菊侪),经理张啸竹。顾名思义,此画报主要由李菊侪独立绘制,日后偶有李翰园等加盟,总共发行了十三期。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清末民初报刊图画集成续编》(2003年)第16册也曾收录。
创办于武昌起义刚刚爆发不久这一特定时刻,《菊侪画报》不能不染上战争的硝烟,这使得其与沉湎于古典世界的《飞影阁画报》拉开了距离。《武汉军事消息》称:“自官军克服汉口后,旋于初十日又为革党所占。昨闻已又为官军克服。惟官军多所杀戮,颇失民心。又上海商会电云,官军在汉口焚杀甚惨。又西人电云,汉口又为官军所得,惟焚杀甚惨,颇乖人道。”战事到底进展如何,因消息极为混乱,只能并列陈述。至于作者的政治立场,也就显得模棱两可了。
画家不是战地记者,能够做的,是回过头来描述战争阴云笼罩下的京城。这边厢,因局势紧张,警察以“疑似革党”而胡乱抓人,弄得京城里人心惶惶(《竟以疑似妄拿人》);那边厢,某亲贵因四川局势变动逃至天津租界,照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乐以忘忧》)。这两幅画,很能见出时代氛围,只是没有具体的人物,显得有点虚。
相对而言,我更看重以下指名道姓的这两幅图像。《桂春要求入教》讲的是仓场侍郎桂春,看到形势紧迫,跑到西什库教堂要求入教,以求自保。我很怀疑此乃“小道消息”。因为,桂春一直官运亨通,1900年任内阁学士,后改任礼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1902年任管理全国粮仓的仓场侍郎,1911年调绥远城将军,据说曾和良弼等结宗社党,募旗兵数千,准备做殊死之斗;民国元年后,郁郁而终。这样的人物,不太可能求入教以自保。
至于《维持市面之计划》,涉及清末民初重要政治人物赵秉钧。1905年,清朝的巡警部成立,经袁世凯推荐,赵被任命为巡警部右侍郎。1909年,因袁世凯失势而被罢官。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重归权力中心,赵被任命为民政部大臣。这位以警察起家的大臣,确实有出色表现:
民政大臣赵秉钧自莅任以来,自睹北京市面日见萧条,筹画维持一时之方法。昨已与侍郎等决定,将京中之人力车车捐暂停一月,其戏馆令其照常得演夜戏,对于八大胡同中之妓院,不惟一律停捐,并取消禁止打雀将之命令。
当然,这只是大时代的小浪花。日后,唐绍仪内阁成立,赵秉钧任内务总长,后又曾出任国务总理,1914年2月病死于天津。
《平民画报》1911年7月16日创刊于广州,旬刊,编辑兼发行人邓警亚,撰述画师为何剑士、潘达微等。此画报刊数不详,只知1912年10月改为《广州时事画报》;而我见到的最后一期《广州时事画报》,是1913年3月出版的第十一期。目前能看到的《平民画报》,乃收藏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三册(第三、第八、第十一期)。
《平民画报》与潘达微、高剑父、陈垣、何剑士等编辑、1905年9月创刊于广州的《时事画报》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当初因拒约风潮而起的《时事画报》,后因“政府忌之愈深,欲施其剧烈手段,社友散避,而此画报遂黯然无声”,只好另办《平民画报》。光复之后,潘达微等舍弃《平民画报》,重新复活《时事画报》(即《广州时事画报》),原因是舍不得“时事”二字:“时事者,近代之观察物也。一时一事,变幻百出,绘影绘声,莫时事若。同人之不欲去此二字,职是故耳,岂有他哉?”(鲁达:《画报复活感言》,《广州时事画报》壬子年第一期,1912年10月)
与《时事画报》相似,《平民画报》同样是壮怀激烈。最典型的是第三期,发行于辛亥年闰六月十一日(1911年8月5日),离武昌起义还有两个多月;那时的广州,竟出版了如此叛逆的图像与文字,实在让人惊讶。清廷依旧严密控制,可已经风雨飘摇了,故广州画家之谈论政治,几乎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如这一期的两幅彩画,都是上下图,图文均十分精彩。潘达微(铁苍)所绘黄花岗以及叙事性质之《焚攻督署》,我在《鼓动风潮与书写革命——从<时事画报>到<真相画报>》(《文艺研究》2013年4期)中有专门论述,暂时搁下。与《焚攻督署》的慷慨悲歌略有不同,同期所刊《龙山演戏》,则带有戏谑与反讽的意味。1911年7月,已入同盟会的谭义、邓江等,因得到一笔钱财,演戏于顺德龙山乡。官兵获悉,前往搜捕,乘机放火抢劫,滥杀无辜平民,画报作者于是称:
按:群盗如毛,其今日广东之谓矣。稍有权责,无不思所以弭之。虽然,弭之之道何在哉?吴宗禹之意曰:唯有尽杀之而已。且不特杀贼,盖欲妄杀平民,以为邀功地步,由是而遍野号哭之声以起。虽然,吴之惨杀,岂自今日始哉?
这位巡防营统领吴宗禹,正是此前一年镇压广州新军起义的将领,难怪画报作者专门点出此次烧杀掳掠,“尤以吴宗禹部下为甚”。
晚清画报基本上都采用石印(偶有版刻的,如《启蒙画报》),而像《平民画报》这样石印后上彩的,我仅见此一例。这与潘达微、何剑士等都是职业画家,且乐于进行各种艺术探索有关。作为清末民初著名的漫画家,何剑士异想天开的构图以及放纵自如的笔墨,得到了美术史家高度赞赏。以下这幅“喻画”,讽刺当下之大举向外国列强借债,必将压垮政府与民众。
要说《平民画报》的制作精美,更奇特的是一幅泰安大药房的“放脚卫生洗药水”广告。讲述缠足之苦、兵燹之祸以及放脚之乐,关键是奶奶如何将脚放进泰安大药房出售的制作精良的药水里……即便放在今天,这广告的构思与制作,也都属于上乘。
似乎是在呼应吴友如之离开《点石斋画报》,转而独立创办《飞影阁画报》,曾参与晚清北京诸多画报制作的李菊侪(号听秋吟馆主人),最终也选择了独立门户,创办旬刊及日刊的《菊侪画报》以及《菊侪绘图女报》。关于《菊侪绘图女报》的基本情况,以及民国元年后出版的日刊《菊侪画报》如何从启蒙读物摇身一变而成为花边小报,王鸿莉在《李菊侪及其画报事业考述》(《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年2期)中已有论述,这里不赘。本文所讨论的,仅限于作为旬刊的《菊侪画报》。
《菊侪画报》,旬刊,宣统三年九月初一日(1911年10月22日)创办,发行兼编辑李荫林(即李菊侪),经理张啸竹。顾名思义,此画报主要由李菊侪独立绘制,日后偶有李翰园等加盟,总共发行了十三期。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清末民初报刊图画集成续编》(2003年)第16册也曾收录。
创办于武昌起义刚刚爆发不久这一特定时刻,《菊侪画报》不能不染上战争的硝烟,这使得其与沉湎于古典世界的《飞影阁画报》拉开了距离。《武汉军事消息》称:“自官军克服汉口后,旋于初十日又为革党所占。昨闻已又为官军克服。惟官军多所杀戮,颇失民心。又上海商会电云,官军在汉口焚杀甚惨。又西人电云,汉口又为官军所得,惟焚杀甚惨,颇乖人道。”战事到底进展如何,因消息极为混乱,只能并列陈述。至于作者的政治立场,也就显得模棱两可了。
画家不是战地记者,能够做的,是回过头来描述战争阴云笼罩下的京城。这边厢,因局势紧张,警察以“疑似革党”而胡乱抓人,弄得京城里人心惶惶(《竟以疑似妄拿人》);那边厢,某亲贵因四川局势变动逃至天津租界,照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乐以忘忧》)。这两幅画,很能见出时代氛围,只是没有具体的人物,显得有点虚。
相对而言,我更看重以下指名道姓的这两幅图像。《桂春要求入教》讲的是仓场侍郎桂春,看到形势紧迫,跑到西什库教堂要求入教,以求自保。我很怀疑此乃“小道消息”。因为,桂春一直官运亨通,1900年任内阁学士,后改任礼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1902年任管理全国粮仓的仓场侍郎,1911年调绥远城将军,据说曾和良弼等结宗社党,募旗兵数千,准备做殊死之斗;民国元年后,郁郁而终。这样的人物,不太可能求入教以自保。
至于《维持市面之计划》,涉及清末民初重要政治人物赵秉钧。1905年,清朝的巡警部成立,经袁世凯推荐,赵被任命为巡警部右侍郎。1909年,因袁世凯失势而被罢官。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重归权力中心,赵被任命为民政部大臣。这位以警察起家的大臣,确实有出色表现:
民政大臣赵秉钧自莅任以来,自睹北京市面日见萧条,筹画维持一时之方法。昨已与侍郎等决定,将京中之人力车车捐暂停一月,其戏馆令其照常得演夜戏,对于八大胡同中之妓院,不惟一律停捐,并取消禁止打雀将之命令。
当然,这只是大时代的小浪花。日后,唐绍仪内阁成立,赵秉钧任内务总长,后又曾出任国务总理,1914年2月病死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