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画报”之二十 《平民画报》与《菊侪画报》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am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昌于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最终导致清廷覆灭、民国诞生的新军起义,史称“辛亥革命”。就在这一年,南北两地出现了两份绘制十分精美的画报——广州的《平民画报》和北京的《菊侪画报》,总算给晚清的石印画报划上了一个不无遗憾但也颇为完满的句号。
  《平民画报》1911年7月16日创刊于广州,旬刊,编辑兼发行人邓警亚,撰述画师为何剑士、潘达微等。此画报刊数不详,只知1912年10月改为《广州时事画报》;而我见到的最后一期《广州时事画报》,是1913年3月出版的第十一期。目前能看到的《平民画报》,乃收藏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三册(第三、第八、第十一期)。
  《平民画报》与潘达微、高剑父、陈垣、何剑士等编辑、1905年9月创刊于广州的《时事画报》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当初因拒约风潮而起的《时事画报》,后因“政府忌之愈深,欲施其剧烈手段,社友散避,而此画报遂黯然无声”,只好另办《平民画报》。光复之后,潘达微等舍弃《平民画报》,重新复活《时事画报》(即《广州时事画报》),原因是舍不得“时事”二字:“时事者,近代之观察物也。一时一事,变幻百出,绘影绘声,莫时事若。同人之不欲去此二字,职是故耳,岂有他哉?”(鲁达:《画报复活感言》,《广州时事画报》壬子年第一期,1912年10月)
  与《时事画报》相似,《平民画报》同样是壮怀激烈。最典型的是第三期,发行于辛亥年闰六月十一日(1911年8月5日),离武昌起义还有两个多月;那时的广州,竟出版了如此叛逆的图像与文字,实在让人惊讶。清廷依旧严密控制,可已经风雨飘摇了,故广州画家之谈论政治,几乎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如这一期的两幅彩画,都是上下图,图文均十分精彩。潘达微(铁苍)所绘黄花岗以及叙事性质之《焚攻督署》,我在《鼓动风潮与书写革命——从<时事画报>到<真相画报>》(《文艺研究》2013年4期)中有专门论述,暂时搁下。与《焚攻督署》的慷慨悲歌略有不同,同期所刊《龙山演戏》,则带有戏谑与反讽的意味。1911年7月,已入同盟会的谭义、邓江等,因得到一笔钱财,演戏于顺德龙山乡。官兵获悉,前往搜捕,乘机放火抢劫,滥杀无辜平民,画报作者于是称:
  按:群盗如毛,其今日广东之谓矣。稍有权责,无不思所以弭之。虽然,弭之之道何在哉?吴宗禹之意曰:唯有尽杀之而已。且不特杀贼,盖欲妄杀平民,以为邀功地步,由是而遍野号哭之声以起。虽然,吴之惨杀,岂自今日始哉?
  这位巡防营统领吴宗禹,正是此前一年镇压广州新军起义的将领,难怪画报作者专门点出此次烧杀掳掠,“尤以吴宗禹部下为甚”。
  晚清画报基本上都采用石印(偶有版刻的,如《启蒙画报》),而像《平民画报》这样石印后上彩的,我仅见此一例。这与潘达微、何剑士等都是职业画家,且乐于进行各种艺术探索有关。作为清末民初著名的漫画家,何剑士异想天开的构图以及放纵自如的笔墨,得到了美术史家高度赞赏。以下这幅“喻画”,讽刺当下之大举向外国列强借债,必将压垮政府与民众。
  要说《平民画报》的制作精美,更奇特的是一幅泰安大药房的“放脚卫生洗药水”广告。讲述缠足之苦、兵燹之祸以及放脚之乐,关键是奶奶如何将脚放进泰安大药房出售的制作精良的药水里……即便放在今天,这广告的构思与制作,也都属于上乘。
  似乎是在呼应吴友如之离开《点石斋画报》,转而独立创办《飞影阁画报》,曾参与晚清北京诸多画报制作的李菊侪(号听秋吟馆主人),最终也选择了独立门户,创办旬刊及日刊的《菊侪画报》以及《菊侪绘图女报》。关于《菊侪绘图女报》的基本情况,以及民国元年后出版的日刊《菊侪画报》如何从启蒙读物摇身一变而成为花边小报,王鸿莉在《李菊侪及其画报事业考述》(《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年2期)中已有论述,这里不赘。本文所讨论的,仅限于作为旬刊的《菊侪画报》。
  《菊侪画报》,旬刊,宣统三年九月初一日(1911年10月22日)创办,发行兼编辑李荫林(即李菊侪),经理张啸竹。顾名思义,此画报主要由李菊侪独立绘制,日后偶有李翰园等加盟,总共发行了十三期。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清末民初报刊图画集成续编》(2003年)第16册也曾收录。
  创办于武昌起义刚刚爆发不久这一特定时刻,《菊侪画报》不能不染上战争的硝烟,这使得其与沉湎于古典世界的《飞影阁画报》拉开了距离。《武汉军事消息》称:“自官军克服汉口后,旋于初十日又为革党所占。昨闻已又为官军克服。惟官军多所杀戮,颇失民心。又上海商会电云,官军在汉口焚杀甚惨。又西人电云,汉口又为官军所得,惟焚杀甚惨,颇乖人道。”战事到底进展如何,因消息极为混乱,只能并列陈述。至于作者的政治立场,也就显得模棱两可了。
  画家不是战地记者,能够做的,是回过头来描述战争阴云笼罩下的京城。这边厢,因局势紧张,警察以“疑似革党”而胡乱抓人,弄得京城里人心惶惶(《竟以疑似妄拿人》);那边厢,某亲贵因四川局势变动逃至天津租界,照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乐以忘忧》)。这两幅画,很能见出时代氛围,只是没有具体的人物,显得有点虚。
  相对而言,我更看重以下指名道姓的这两幅图像。《桂春要求入教》讲的是仓场侍郎桂春,看到形势紧迫,跑到西什库教堂要求入教,以求自保。我很怀疑此乃“小道消息”。因为,桂春一直官运亨通,1900年任内阁学士,后改任礼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1902年任管理全国粮仓的仓场侍郎,1911年调绥远城将军,据说曾和良弼等结宗社党,募旗兵数千,准备做殊死之斗;民国元年后,郁郁而终。这样的人物,不太可能求入教以自保。
  至于《维持市面之计划》,涉及清末民初重要政治人物赵秉钧。1905年,清朝的巡警部成立,经袁世凯推荐,赵被任命为巡警部右侍郎。1909年,因袁世凯失势而被罢官。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重归权力中心,赵被任命为民政部大臣。这位以警察起家的大臣,确实有出色表现:
  民政大臣赵秉钧自莅任以来,自睹北京市面日见萧条,筹画维持一时之方法。昨已与侍郎等决定,将京中之人力车车捐暂停一月,其戏馆令其照常得演夜戏,对于八大胡同中之妓院,不惟一律停捐,并取消禁止打雀将之命令。
  当然,这只是大时代的小浪花。日后,唐绍仪内阁成立,赵秉钧任内务总长,后又曾出任国务总理,1914年2月病死于天津。
其他文献
日前,为了给学生“减负”,上海市教育局推出了新版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将旧版教材中“古诗诵读”板块下的8首古诗全部删除,引发了各界的关注和热议。  9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随后,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她非常赞同习主席的观点。
期刊
时间:2014年3月16日  地点:北大中关新园一八九八咖啡馆  人物:李零 杨念群 黄纪苏 唐晓峰 邵燕君 高秀芹 等  主题:李零《鸟儿歌唱——20世纪猛回头》新书座谈  黄纪苏:老李曾经翻译过书,后来写有关中国方术、《易经》、孔子等的书。老李给我一种感觉,在学人里头,他是一个充满世俗智慧的人,他的所有书,无论是随笔,还是比较艰深的学问话题,字里行间都布满世俗智慧。我们读书界不要错过他的作品。
期刊
“威利,你能到楼上把我的针线垫拿来吗?”  “我怕。”威利说。  “你怕什么?”妈妈问。  “我怕黑。”  “黑是什么呀,它只是一个影子而已,看,我把手移开,就亮了。你看,你在墙上的影子会伤害你吗?”  “妈妈,我相信它不会伤害我的。”  “对啊,黑暗只是笼罩世界万物的大影子,当你再大点,我就会告诉你制造阴影的原因,我希望你成为一个不害怕影子的勇敢的男孩子,你现在敢去替我拿针线了吧?”  “我敢,
期刊
我很少参加各类社交或会议,不过,在2014年1月21日上午,应老友的情分,我为数字论坛(据说是15年来第一次年会)做了主旨演讲。心智地图是接着我在中山大学传媒学院演讲的发挥,写了不少新内容。因为,在中山大学的一小时发言,主要面对学生,只可介绍“小世界”和“深思”以及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而在数字论坛,我面对的是IT业专家,可以不介绍网络,只谈“深思”与公共政策,并索引最新文献。不过,心智地图,
期刊
如果说诺曼底登陆是20世纪最漫长的一天,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斯诺登的揭秘之路,也可被看作21世纪到目前为止十分漫长的一条路。这一年多以来,有关斯诺登的几本图书陆续出版,相关电影也纷纷进入日程。斯诺登事件大众化、娱乐化的进程也是后斯诺登时代重要的一环。  然而,目前大部分长篇累牍的新闻报道依然还是局限在新闻事件本身,而对于事件背后的挖掘,尤其是对于政府监控公民的争议、对于本次事件真正的主角——美国
期刊
我并不是钱老师的嫡传弟子,像我这样的人,在北大内外有一批又一批,一群又一群,只是受影响程度不同而已。记得80年代末,一位师兄就说过,钱老师是北大中文系几级学生共同的精神导师。后来,孔庆东师兄(钱老师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将一篇写钱老师的文章命名为《老钱的灯》,我觉得其实钱老师自己就是那盏灯。这盏灯在80年代虽然明亮但并不特别奇异,这些年来,经过疾风骤雨的吹打和风花雪月的消磨,它变得如异数一般稀有珍贵
期刊
出生于1937年的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谦称自己不是学者,只是一个写历史的人。盐野七生在26岁时游学意大利,此后定居罗马,研究罗马史至今。从1992年开始,她花费15年的时间完成15卷的《罗马人的故事》,此书上市后成为风靡中日韩三国的畅销书。  10月22日下午,盐野七生首次来到中国,在北京大学与中国的读者见面。当晚,盐野七生参加了由中信出版社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历史论坛。盐野七生此次中
期刊
1907年12月,位于湖南省东部的小城醴陵迎来了一位37岁的年轻官员。他眉目清晰,面阔圆润,头戴镶边小帽,身着立领长棉袍,体态微微偏胖,有着中国传统官绅的沉稳气质。此人虽然年纪尚轻,却深受当地人的敬重。他就是清末民初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的奠基人、后来的民国总理——熊希龄。  熊希龄是湖南凤凰人,一生热血奔腾,参与了诸多重大的政治活动,但不管是维新运动,还是组建民国内阁后的政治改革,在风雨飘摇的清末民初
期刊
标语,言简义丰,是凝缩了时代特征的符号。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此后,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在社会流行的标语中。
期刊
二战前夕 祖父母的蜜月时光  英国人巴利·布雷顿在整理自己祖母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一个装满胶片的木箱。箱子内有一叠胶片,记录了1939年祖父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蜜月旅行。在近75年的时间里,布雷顿一家曾多次搬迁,幸而这些照片尚未遗失。  布  雷顿的祖父母即是这组照片的主角。他们于1939年4月在伦敦结婚,8月份带着宠物猫开始了横跨英国的公路蜜月之旅。他们当摄影师的表弟埃尔德雷德也陪伴出行。这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