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任何艺术形式的根基和灵魂,拥有情感的艺术作品,才是有灵性的,才是有生命的,才是上乘之作和精品之作。在美术艺术的绘画风景写生中,情景交融,状物传情,是作品艺术性和情感性的完美表达,也是绘画艺术魅力的精髓所在。风景写生不仅是一种绘画技巧的训练,也是对艺术感悟和情感思维的训练。本文从构图、造型和色彩三个方面,对风景写生中的情感表达进行了浅显的探讨,以供参考。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艺术和情感一直是相依相存、互不分离的。美国著名美学家朗格曾说:“艺术所要达到的是对于情感生活之本的观察和理解。”可见,情感是艺术表达的根基和灵魂所在,拥有情感的艺术作品,才是有灵性的,才是有生命的,才是上乘之作和精品之作。
在绘画艺术中,风景写生不仅是一种绘画技巧的训练,也是对艺术感悟和情感思维的训练。风景写生以自然景物为对象,通过绘画技法,将流动的情感物化于静态的美术作品之中。风景写生的要素是色、形、景、情。色,即色调,色调是对自然环境中千变万化的色彩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决定了整个作品的氛围基调。形,即画面中的各种形态,包括具体物象、空间纵深、虚实结合、层次质感等,形是色的载体,抓住并体现形的特点和规律,是写生创作的关键。景,即画面的构图,构图需要写实与写意的高度统一,既要具有反映景物的客观真实性,又要体现艺术美感性。情,即情感和情调,是画面意境的表现,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是绘画作品能够称为艺术作品的核心要素。
我国近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写道:“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词如此,绘画亦如此。在风景写生中,表象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意象则是作者真实情感的释放。因此,写生作品如果只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再现,在观众面前也只是一副空洞的躯壳,无法将作品的艺术性与魅力展现出来,真正优秀的作品,需要蕴含有作者的情感,让观者“触景生情”,而心生赞叹,达到以作品为媒介、作者的情感表达与观者的情感共鸣相得益彰的境界。
一、在构图中表达情感
宋代画家马远的画作《寒江独钓图》,画面只有一叶扁舟、一个独坐的渔翁,其余除了数笔水波外都是空白,却营造出一种空旷、苍凉的氛围,观其画,萧萧寒意、孤寂凄凉之感由心而生。这就是马远以局部显整体的构图风格,凸显了与众不同的境界,因此马远也被称为“马一角”。由此可见,构图对整个绘画作品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在风景写生的构图中,注重情感的表达,首先就要善于发现自然景物中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并将其作为构图的中心和重点。这种打动人心的地方,可以是难得一见的自然美景,也可以是让作者似曾相识的“第一感觉”,只要让作者感到兴奋、感到亲切、感到有强烈表达情感的欲望,仿佛“一见钟情”般牢牢地抓住它,锁定它,让整个写生过程围绕它,贯穿到这个作画过程之中。
其次,构图要明确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将是作品表象与意象的汇合点,是写实与写意的凝结点。确定中心,就必须学会取舍,绘画初学者往往追求写实性,注重面面俱到,结果进入画面中的元素过多,最终导致自己无法控制,作品给人感觉满而无序,大而无当,不知所云,既无法得到艺术美感享受,也无法引起情感共鸣。如何取舍,取决于作者需要表达何种情感,也取决于作者的艺术修养底蕴。需要注意的是,取舍之间要达到真实描绘、艺术审美、情感体验三者的平衡,取则要取得真实,抓住重点,无需矫情,直奔主题,直抒胸臆,让观者一目了然;舍则要舍得彻底,将自己的情感付诸留白,给观者更加广阔的遐想空间,让情感得以肆意的宣泄。正如毕加索所说:“画家的眼睛可以看到高于现实的东西,他的作品就是要唤起人们的想象。”
二、在造型中表达情感
莫奈的《睡莲》组画被誉宏伟史诗,兼备了造型和理想,使他的画更接近音乐和诗歌。在画作中,莫奈准确地把握住了睡莲、垂柳、水面等各种元素的外形特征规律,但又不被这些客观真实造型所局限,而是灵动大胆地将点、线、面进行融合,在不拘传统、近乎疯狂的复杂安排下,水面粼粼、莲叶旖旎、垂柳婆娑,整个画面挥洒狂放,似真似幻,又和谐淡定,无忧宁静。伫立画前,细品之下,竟有唐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莲花别样红”之情感共鸣。在风景写生中,面对千差万别的自然景物,作者要有极高的艺术概括能力,通过抽象思维,将不同的景物浓缩于点、线、面这三个基本元素,将个人情感倾注于点、线、面,把点、线、面作为音符、作为文字,通过不同的组合表现手法,谱写出充满主观情感的乐章和诗篇。
在中国传统绘画理念中,形魂兼备是一个重要观念。风景写生也是如此,造型是表象和意象共存的载体,造型不应该只是突出表象的真实,而是要将多种表象融汇于某一个特定造型之中,使之能够承载作者复杂多样的情感意象,做到“应物象形”。因此,正如我国唐代画家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风景写生的造型需要达到形象与抽象的和谐统一,适当合理的夸张变形不仅不会影响画作的写实性,反而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对自然景物的主观印象,将个人情感艺术化地流露在作品之中。
三、在色彩中表达情感
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代表作《星空》,用色大胆,画面深邃,以深蓝色为主色调表现夜空,局部以反差强烈的明亮黄色描绘星星,同时前景中树木呈现阴暗的墨绿色和深棕色,大面积的冷色调营造出阴沉不安的氛围,而明亮的星星又给人以光明和希望,加之梵高令人惊叹的线条运用,进行了迷幻躁动的情感释放,整个作品极具张力,让人不禁产生敬畏之心,又萌生奋斗之志。色彩是风景写生中情感表达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其实,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早已赋予色彩某些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被普遍认为代表热情、活力,蓝色代表清新、宁静,绿色代表希望、安全,紫色代表高贵、神秘,黑色代表深沉、凝重……当然,由于世界各国文化传统和背景不同,对色彩含义的解读也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况,仍以红色为例,东方文化中的红色更加具有欢庆喜悦之义,而西方文化中红色则象征着牺牲。
色彩的象征意义有着文化的背景,也是一种心理定势,对人们的情感影响是最为直接,也最为强烈的。在风景写生中,作者需要认真了解不同色彩所蕴含的情感意义,并根据相应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合理进行构思运用,进而丰富情感内涵,通过色彩强化与观者的情感互动,提升作品的表现力。
首先,要确定主色调,这是为整个作品定下基本的情感基调。一幅优秀的、富有情感的风景写生作品,其色调一定是统一的,虽然真实自然环境中色彩斑斓,但当画面中出现过多色彩时,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主题不明。因此,作者不能完全照搬真实景物的全部色彩,应将所描绘的景物当作一个承载情感的载体,通过具有主观性和个人情绪的色彩表达,赋予整个作品以深刻的情感内涵。这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理念中“随类赋彩”的内核要求。
其次,要关注色彩属性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色彩属性包括色相、纯度、明度,根据色相关系,可以分为红色调、绿色调、蓝紫色调等,这些色调和色彩本身的情感含义比较接近,例如,红色调给人以热烈激进的感觉。根据纯度关系,色调可以分为纯色调、灰色调等,大面积使用纯色调,可以使画面充满力量感,而灰色调则呈现出柔美清秀的情感体验。根据明度关系,可以分为明亮色调、深暗色调等,明亮色调可以表现快乐的情绪,而深谙色调则有莊重肃穆之感。利用色调表达情感是一个微妙的过程,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反衬,需要根据个人情感的具体表达来灵活掌握。
四、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更是画家的情感宣泄,如果失去了情感,艺术也就失去了灵魂。在风景写生表达丰富的情感,寓情于景,是绘画艺术的真谛显现,写实与写意的完美交融,是绘画艺术的至高境界。风景写生需要画笔,更需要情感,以情绘景,以情造境,以真正带给人们艺术审美的享受和灵魂深处的共鸣。
(深圳市龙岗区文化馆)
作者简介:李新风(1966-),男,湖南怀化人,本科,研究方向:绘画和陶艺创作。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艺术和情感一直是相依相存、互不分离的。美国著名美学家朗格曾说:“艺术所要达到的是对于情感生活之本的观察和理解。”可见,情感是艺术表达的根基和灵魂所在,拥有情感的艺术作品,才是有灵性的,才是有生命的,才是上乘之作和精品之作。
在绘画艺术中,风景写生不仅是一种绘画技巧的训练,也是对艺术感悟和情感思维的训练。风景写生以自然景物为对象,通过绘画技法,将流动的情感物化于静态的美术作品之中。风景写生的要素是色、形、景、情。色,即色调,色调是对自然环境中千变万化的色彩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决定了整个作品的氛围基调。形,即画面中的各种形态,包括具体物象、空间纵深、虚实结合、层次质感等,形是色的载体,抓住并体现形的特点和规律,是写生创作的关键。景,即画面的构图,构图需要写实与写意的高度统一,既要具有反映景物的客观真实性,又要体现艺术美感性。情,即情感和情调,是画面意境的表现,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是绘画作品能够称为艺术作品的核心要素。
我国近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写道:“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词如此,绘画亦如此。在风景写生中,表象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意象则是作者真实情感的释放。因此,写生作品如果只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再现,在观众面前也只是一副空洞的躯壳,无法将作品的艺术性与魅力展现出来,真正优秀的作品,需要蕴含有作者的情感,让观者“触景生情”,而心生赞叹,达到以作品为媒介、作者的情感表达与观者的情感共鸣相得益彰的境界。
一、在构图中表达情感
宋代画家马远的画作《寒江独钓图》,画面只有一叶扁舟、一个独坐的渔翁,其余除了数笔水波外都是空白,却营造出一种空旷、苍凉的氛围,观其画,萧萧寒意、孤寂凄凉之感由心而生。这就是马远以局部显整体的构图风格,凸显了与众不同的境界,因此马远也被称为“马一角”。由此可见,构图对整个绘画作品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在风景写生的构图中,注重情感的表达,首先就要善于发现自然景物中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并将其作为构图的中心和重点。这种打动人心的地方,可以是难得一见的自然美景,也可以是让作者似曾相识的“第一感觉”,只要让作者感到兴奋、感到亲切、感到有强烈表达情感的欲望,仿佛“一见钟情”般牢牢地抓住它,锁定它,让整个写生过程围绕它,贯穿到这个作画过程之中。
其次,构图要明确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将是作品表象与意象的汇合点,是写实与写意的凝结点。确定中心,就必须学会取舍,绘画初学者往往追求写实性,注重面面俱到,结果进入画面中的元素过多,最终导致自己无法控制,作品给人感觉满而无序,大而无当,不知所云,既无法得到艺术美感享受,也无法引起情感共鸣。如何取舍,取决于作者需要表达何种情感,也取决于作者的艺术修养底蕴。需要注意的是,取舍之间要达到真实描绘、艺术审美、情感体验三者的平衡,取则要取得真实,抓住重点,无需矫情,直奔主题,直抒胸臆,让观者一目了然;舍则要舍得彻底,将自己的情感付诸留白,给观者更加广阔的遐想空间,让情感得以肆意的宣泄。正如毕加索所说:“画家的眼睛可以看到高于现实的东西,他的作品就是要唤起人们的想象。”
二、在造型中表达情感
莫奈的《睡莲》组画被誉宏伟史诗,兼备了造型和理想,使他的画更接近音乐和诗歌。在画作中,莫奈准确地把握住了睡莲、垂柳、水面等各种元素的外形特征规律,但又不被这些客观真实造型所局限,而是灵动大胆地将点、线、面进行融合,在不拘传统、近乎疯狂的复杂安排下,水面粼粼、莲叶旖旎、垂柳婆娑,整个画面挥洒狂放,似真似幻,又和谐淡定,无忧宁静。伫立画前,细品之下,竟有唐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莲花别样红”之情感共鸣。在风景写生中,面对千差万别的自然景物,作者要有极高的艺术概括能力,通过抽象思维,将不同的景物浓缩于点、线、面这三个基本元素,将个人情感倾注于点、线、面,把点、线、面作为音符、作为文字,通过不同的组合表现手法,谱写出充满主观情感的乐章和诗篇。
在中国传统绘画理念中,形魂兼备是一个重要观念。风景写生也是如此,造型是表象和意象共存的载体,造型不应该只是突出表象的真实,而是要将多种表象融汇于某一个特定造型之中,使之能够承载作者复杂多样的情感意象,做到“应物象形”。因此,正如我国唐代画家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风景写生的造型需要达到形象与抽象的和谐统一,适当合理的夸张变形不仅不会影响画作的写实性,反而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对自然景物的主观印象,将个人情感艺术化地流露在作品之中。
三、在色彩中表达情感
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代表作《星空》,用色大胆,画面深邃,以深蓝色为主色调表现夜空,局部以反差强烈的明亮黄色描绘星星,同时前景中树木呈现阴暗的墨绿色和深棕色,大面积的冷色调营造出阴沉不安的氛围,而明亮的星星又给人以光明和希望,加之梵高令人惊叹的线条运用,进行了迷幻躁动的情感释放,整个作品极具张力,让人不禁产生敬畏之心,又萌生奋斗之志。色彩是风景写生中情感表达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其实,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早已赋予色彩某些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被普遍认为代表热情、活力,蓝色代表清新、宁静,绿色代表希望、安全,紫色代表高贵、神秘,黑色代表深沉、凝重……当然,由于世界各国文化传统和背景不同,对色彩含义的解读也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况,仍以红色为例,东方文化中的红色更加具有欢庆喜悦之义,而西方文化中红色则象征着牺牲。
色彩的象征意义有着文化的背景,也是一种心理定势,对人们的情感影响是最为直接,也最为强烈的。在风景写生中,作者需要认真了解不同色彩所蕴含的情感意义,并根据相应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合理进行构思运用,进而丰富情感内涵,通过色彩强化与观者的情感互动,提升作品的表现力。
首先,要确定主色调,这是为整个作品定下基本的情感基调。一幅优秀的、富有情感的风景写生作品,其色调一定是统一的,虽然真实自然环境中色彩斑斓,但当画面中出现过多色彩时,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主题不明。因此,作者不能完全照搬真实景物的全部色彩,应将所描绘的景物当作一个承载情感的载体,通过具有主观性和个人情绪的色彩表达,赋予整个作品以深刻的情感内涵。这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理念中“随类赋彩”的内核要求。
其次,要关注色彩属性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色彩属性包括色相、纯度、明度,根据色相关系,可以分为红色调、绿色调、蓝紫色调等,这些色调和色彩本身的情感含义比较接近,例如,红色调给人以热烈激进的感觉。根据纯度关系,色调可以分为纯色调、灰色调等,大面积使用纯色调,可以使画面充满力量感,而灰色调则呈现出柔美清秀的情感体验。根据明度关系,可以分为明亮色调、深暗色调等,明亮色调可以表现快乐的情绪,而深谙色调则有莊重肃穆之感。利用色调表达情感是一个微妙的过程,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反衬,需要根据个人情感的具体表达来灵活掌握。
四、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更是画家的情感宣泄,如果失去了情感,艺术也就失去了灵魂。在风景写生表达丰富的情感,寓情于景,是绘画艺术的真谛显现,写实与写意的完美交融,是绘画艺术的至高境界。风景写生需要画笔,更需要情感,以情绘景,以情造境,以真正带给人们艺术审美的享受和灵魂深处的共鸣。
(深圳市龙岗区文化馆)
作者简介:李新风(1966-),男,湖南怀化人,本科,研究方向:绘画和陶艺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