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树,落叶小乔木,叶形小如针形,蔷乔木植物。春季三月开花,花朵呈淡红、粉红或白色。果实呈球形,桃叶茂盛,桃果硕大,表面带有茸毛。桃生长于我国北方地区,栽培历史悠久。《诗经·周南·桃夭》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后来,许多文人赞颂桃,它成为文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从古至今,“桃”在陶器、年画、雕刻、绘画等多种民俗事物中都有所呈现,并一直流传至今,被人们所喜爱、赞扬,中国逐渐形成独特的桃文化。桃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种寓意,它具有丰富的民俗气息,文化内涵独特。桃的果实寓意长寿、生命力;桃木具有辟邪之意;桃花寓意硕美。桃在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本文从桃的生命力、辟邪之意、丰硕之美等角度浅析桃文化。
一、“桃”寓意生命力
在民间,人们通常把桃子称作寿桃。相传,王母娘娘每年会举行蟠桃大会,邀请众仙一同品仙桃,食仙桃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很多神话故事都有记载。民间还流传“东方朔盜桃”的故事,东方朔是汉武帝时的大臣,他诙谐滑稽,又长于文辞。《埤雅》有载:“海上有蟠桃,三千霜熟,一千年结子,东方朔曾三盗桃矣。”金代印本《东方朔盗桃》年画相传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此画一直被作为长寿的象征。
很多民俗艺术文化涉及“桃”题材。李国强的《论桃民俗》在研究桃民俗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探讨了古代婚俗与桃的关系,整理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以桃驱邪、桃木禁忌等民间遗留习俗,分析了桃在我国古代民间的影响和应用。刘璞玉、刘振亚在《我国桃文化中的神权地位初探》中诠释了桃文化、神权的相关内容和具体关系。
《百岁祝寿图》(见图1)是一幅民间木雕拓片,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在同一张宣纸上反复墨拓制作而成。画面错落、叠压椎拓十五种带有寿纹寓意的明清老木雕,组成一个行书“寿”字。四尺整张大幅老宣纸,外廓用行书组成一个“寿”字,以墨拓篆书“团寿”为中心,自上至下,墨拓仙桃纹、菊花纹、双福捧寿、蝙蝠纹、鹤衔灵芝、松纹、松鹤延年等。所用的木雕拓片均是与寿有关的纹样,在制作过程中使纹样相互叠加、交叉,最后形成一个寿字。剪纸、年画、刺绣中有诸多此类题材,表达出人们对生命、长寿的祈祷与向往。另外,一些雕刻常运用桃题材。如图2所示,该木雕以雕刻桃纹为中心,四周以回纹、龙须纹组合而成。很多人倾慕桃文化,经常会雕刻桃图案。
二、“桃”寓意辟邪
王安石《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是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辞旧迎新之际,古人常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消灾。《封神演义》中,一把桃木剑便可以让妖怪现身,可见力量之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桃符不断发生演变。《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第一副春联。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现在每年过年,家家户户贴春联,张贴在门上,寓意新的一年新的开始,这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同样表达了对神灵的敬拜。
当前,部分地区依旧保留桃符制作习俗。遂平“桃符宋”桃核雕花工艺已经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身海是其非遗传承人,其制作的桃符种类繁多,造型精美,寓意吉祥、平安,深受大众喜爱。其纯手工制作的桃符分为两类:一是古老板符,如吉祥符、平安符、祛病符、辟邪符、八卦太极等。二是各种配件,如手链符、念珠符、十二生肖符、百姓符、福寿符、断梦符、长命富贵锁等。这些桃符的创作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与丰富的创造力。
三、“桃”寓意豐硕之美
桃花十里,便是景。桃花娇艳美丽,一进入三月,人们便可一睹它的芳容。初春时节,人们纷纷驻足观赏,桃树花朵艳丽,果子甘甜美味,清凉可口,十分喜人,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性需求与实用性需求。
在安徽省泾县桃花潭景区内,人们可以欣赏山川之秀气、重峦叠嶂之壮丽的绝美风光。桃花潭此名由来说法不一,有传说源于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临别时,李白作下这首诗,其成为千古绝唱,桃花潭也因此得名。置身于桃花潭,清风徐来,花香扑鼻,游人仿佛置身于李白的诗歌意境中,流连忘返。
《诗·召南·何彼襛矣》曰:“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古代,桃花与李花常被人们并称,用来赞美人美貌多姿。另外,《韩诗外传》卷七记载:“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后来,人们就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常常给予教师“桃李满天下”的赞誉。
四、结语
桃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多种寓意,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菁华。在国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文化是诠释一个民族文化底蕴、彰显文化层次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人们要将民俗文化作为艺术创作源泉,大力创新,为艺术创作注入新鲜血液,赋予其民族内核。这是民族的根,也是民族的魂。因此,人们要正确认识桃文化的内涵与形象特征,大力弘扬桃文化,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西安工程大学)
从古至今,“桃”在陶器、年画、雕刻、绘画等多种民俗事物中都有所呈现,并一直流传至今,被人们所喜爱、赞扬,中国逐渐形成独特的桃文化。桃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种寓意,它具有丰富的民俗气息,文化内涵独特。桃的果实寓意长寿、生命力;桃木具有辟邪之意;桃花寓意硕美。桃在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本文从桃的生命力、辟邪之意、丰硕之美等角度浅析桃文化。
一、“桃”寓意生命力
在民间,人们通常把桃子称作寿桃。相传,王母娘娘每年会举行蟠桃大会,邀请众仙一同品仙桃,食仙桃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很多神话故事都有记载。民间还流传“东方朔盜桃”的故事,东方朔是汉武帝时的大臣,他诙谐滑稽,又长于文辞。《埤雅》有载:“海上有蟠桃,三千霜熟,一千年结子,东方朔曾三盗桃矣。”金代印本《东方朔盗桃》年画相传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此画一直被作为长寿的象征。
很多民俗艺术文化涉及“桃”题材。李国强的《论桃民俗》在研究桃民俗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探讨了古代婚俗与桃的关系,整理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以桃驱邪、桃木禁忌等民间遗留习俗,分析了桃在我国古代民间的影响和应用。刘璞玉、刘振亚在《我国桃文化中的神权地位初探》中诠释了桃文化、神权的相关内容和具体关系。
《百岁祝寿图》(见图1)是一幅民间木雕拓片,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在同一张宣纸上反复墨拓制作而成。画面错落、叠压椎拓十五种带有寿纹寓意的明清老木雕,组成一个行书“寿”字。四尺整张大幅老宣纸,外廓用行书组成一个“寿”字,以墨拓篆书“团寿”为中心,自上至下,墨拓仙桃纹、菊花纹、双福捧寿、蝙蝠纹、鹤衔灵芝、松纹、松鹤延年等。所用的木雕拓片均是与寿有关的纹样,在制作过程中使纹样相互叠加、交叉,最后形成一个寿字。剪纸、年画、刺绣中有诸多此类题材,表达出人们对生命、长寿的祈祷与向往。另外,一些雕刻常运用桃题材。如图2所示,该木雕以雕刻桃纹为中心,四周以回纹、龙须纹组合而成。很多人倾慕桃文化,经常会雕刻桃图案。
二、“桃”寓意辟邪
王安石《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是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辞旧迎新之际,古人常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消灾。《封神演义》中,一把桃木剑便可以让妖怪现身,可见力量之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桃符不断发生演变。《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第一副春联。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现在每年过年,家家户户贴春联,张贴在门上,寓意新的一年新的开始,这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同样表达了对神灵的敬拜。
当前,部分地区依旧保留桃符制作习俗。遂平“桃符宋”桃核雕花工艺已经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身海是其非遗传承人,其制作的桃符种类繁多,造型精美,寓意吉祥、平安,深受大众喜爱。其纯手工制作的桃符分为两类:一是古老板符,如吉祥符、平安符、祛病符、辟邪符、八卦太极等。二是各种配件,如手链符、念珠符、十二生肖符、百姓符、福寿符、断梦符、长命富贵锁等。这些桃符的创作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与丰富的创造力。
三、“桃”寓意豐硕之美
桃花十里,便是景。桃花娇艳美丽,一进入三月,人们便可一睹它的芳容。初春时节,人们纷纷驻足观赏,桃树花朵艳丽,果子甘甜美味,清凉可口,十分喜人,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性需求与实用性需求。
在安徽省泾县桃花潭景区内,人们可以欣赏山川之秀气、重峦叠嶂之壮丽的绝美风光。桃花潭此名由来说法不一,有传说源于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临别时,李白作下这首诗,其成为千古绝唱,桃花潭也因此得名。置身于桃花潭,清风徐来,花香扑鼻,游人仿佛置身于李白的诗歌意境中,流连忘返。
《诗·召南·何彼襛矣》曰:“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古代,桃花与李花常被人们并称,用来赞美人美貌多姿。另外,《韩诗外传》卷七记载:“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后来,人们就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常常给予教师“桃李满天下”的赞誉。
四、结语
桃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多种寓意,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菁华。在国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文化是诠释一个民族文化底蕴、彰显文化层次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人们要将民俗文化作为艺术创作源泉,大力创新,为艺术创作注入新鲜血液,赋予其民族内核。这是民族的根,也是民族的魂。因此,人们要正确认识桃文化的内涵与形象特征,大力弘扬桃文化,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西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