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钻石模型”的城市品牌形象建设 策略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fen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探索地域文化与城市品牌形象之间关联的纽带,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方方面面,促进城市品牌形象提升与发展,为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与地域文化融合提供新的思考方式,引用“双钻石模型”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地域文化与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中的关联之处,通过反复研究和验证,最终完整、系统地建构了地域文化视角下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双钻石模型”。文章致力于找寻更贴合地域文化的城市品牌形象建设方式,为城市品牌形象建设增添新的理论研究案例,为城市自身发展带来新的助益。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品牌形象;双钻石模型;包头市
  一、“双钻石模型”在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可行性
  2004年,英国设计委员会(UK Design Council)经过对10余家大型企业的设计过程及方法调查与整理,归纳出双钻石设计流程(Double Diamond Design Process)。设计产出本身是一个非线性的流程,但流程的逻辑从根本上来看是一致的。
  在已有的研究中,有很多例子将“双钻石模型”代入具体问题,用于精准地指导设计师展开设计,例如:运用“双钻石模型”解决民宿服务设计中服务设计工具合理分配问题,完成基于“双钻石模型”的民宿服务优化实践[1];在家具与室内设计中引入服务设计理念,利用“双钻石模型”探索“为老年人设计”领域中更多的可能性[2];从养猫用户对猫用宠物家具的需求与使用情况出发,站在用户角度推理使用需求,运用“双钻石模型”进行需求和对策梳理,最终为猫用宠物家具的设计拓展新思路,得到最终优化方案[3]。不同的设计师或者设计公司或许有着不一样的设计流程,但是这四个阶段可以归纳所有的过程。在“双钻石模型”的思考中,允许企业或个人根据语境选择和修改过程内容,以适应特定的问题和项目。该模型采用两个相邻的钻石型图形来表达设计过程的四个主要阶段,包括发现(Discover)、定义(Define)、发展(Develop)和输出(Deliver),它们描绘出设计过程中需要尽可能拓宽思维和探索的阶段以及需要主动进行收敛和聚焦重点的阶段。这是一个不断发散与收敛的迭代过程,从左至右是设计实现的过程,从右至左是追溯设计缘由的过程。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人们从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出发,提出了环境美、城市美、城市形象的要求。发展到现阶段,我国关于城市品牌战略已形成了社会共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针对城市品牌形象的研究,多集中于地域文化的提炼与转换方式、城市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构建、地域文化与城市品牌形象之间关联度的研究、城市或地区品牌形象建设方法等,缺乏针对方法论层面的研究。基于此现状,笔者尝试性地引用服务设计中“双钻石模型”的非线性思维方式,利用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的迭代思考方式,来宏观地思考城市品牌形象塑造阶段中地域文化与城市品牌形象的纽带关系,以及传播阶段中的挑战和与之相对应的策略,并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为例进行展开说明,希望为国内城市品牌形象建设提供新的思考方式,为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案例。
  近年来,在一些关于城市品牌形象建设和地区品牌形象建设的研究中,已经有了一些服务设计思维助力品牌形象研究的探索。例如:刘洋等在2020年发表于《包装工程》上的文章《城市品牌形象创新设计方法》,运用了服务设计中的“用户画像”工具,分析城市中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特征,运用“触点矩阵”分析不同年龄阶层城市受众的出行旅程触点,来选择城市形象宣传的投放位置,从而达到了投放效果最优化的结果[4];2020年江西财经大学董美慧的硕士学位论文《服务设计语境下皖南历史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研究》,运用了“触点矩阵”和“顾客旅程图”来分析西递历史古镇保护与开发的服务设计实践[5]。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实例,这些实例都从不同程度上说明了服务设计工具和服务设计的思维方式可以用于品牌形象设计中,并且能为不同级别的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带来良多助益。
  二、地域文化引导城市品牌形象建設
  1953—1957年,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期间采取了有重点地进行城市建设的方针,并按当时工业建设的比重和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对全国城市进行了分类。第一类为重点进行工业建设的城市,有北京、包头、大同、齐齐哈尔、大冶、兰州、成都、西安等8个城市”[6]。
  包头是“包克图”的音译,在蒙语中意为“有鹿的地方”,故而包头市有“鹿城”之称。包头市是国内以冶金、稀土、机械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是“呼包银经济带”“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历史中的包头素有“水旱码头”“皮毛重镇”等美称,更有“皮毛一动百业兴”等美名,今天的包头享有“草原钢城”“塞外钢城”以及“稀土之都”等美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包头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先后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百强城市、中华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等多项殊荣[7]。地域文化受到地理特征、经济实力、特色产业优势、历史渊源、文化底蕴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也因此成为了归类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依据,例如,十三朝古都西安、山城重庆和春城昆明等等。在此基础上的城市类型划分能够更直接地引导城市管理者和经营者依据城市自身优势条件进行建设。在城市形象方面,包头市先后有过“水旱码头”“草原钢城”“鹿城”“稀土之都”等城市形象建设,但是随着城市发展脚步的不断前进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后。因此,对地域文化与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之间关联性的宏观分析能够引导更多与包头同类型的工业城市不断完善、巩固和发展城市品牌形象建设。
  三、基于“双钻石模型”的包头城市品牌
  形象建设思考
  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包头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传播的具体应用中,将此四个阶段依据现实情况分别调整为探索(Discover)、发展(Develop)、深入(Depth)和输出(Deliver)四个部分。   探索阶段,是双钻石模型的第一个阶段,是思维发散的阶段,是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开端,意味着任务的启动,通常开始于一个最初的想法或者灵感。此处以探索包头城市品牌形象发展现状作为起点,探索城市品牌形象在城市各个部分中的体现,归纳和整理已有的文献资料。通过文献梳理法浏览和整理地方志中相关记载,采用田野调查法走访包头市内各个区域,运用访谈、拍照记录等多种手段,从城市公务识别系统、城市公务员识别系统、城市形象展示与传播系统、城市产品视觉系统、城市公共交通形象系统、城市标识导向信息系统、“城市家具”系统、城市商业步行街与城市商圈形象系统八个角度,对包头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现状进行梳理。
  发展阶段,是双钻石模型的第二个阶段,此阶段的思维进入收敛时期,是由繁到简的转变期,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此阶段,整合了第一阶段中得出的城市品牌形象发展现状,对照现有基础,从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构建内容,对包头城市品牌形象进行塑造、发展和完善,从城市形象视觉识别基础系统和城市形象视觉识别应用系统两个大方面入手进行细化,最终形成完整的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构建体系。至此,第一颗塑造包头城市品牌形象的“钻石”模型完成。
  深入阶段,是双钻石模型的第三个阶段,此阶段意味着任务进入一个转折期,此时城市品牌形象建设进入到了传播阶段,利用用户画像工具对城市品牌形象的受众群体进行年龄段和阶层的分析,运用触点矩阵工具细化受众群体与城市的接触面,分析受众行动轨迹,寻找触点,从活动推广、媒体推广、旅游推广和信息网点推广四个角度,让包头的城市品牌形象推广由表及里不断深入。
  输出阶段,是双钻石模型的第四个阶段,此时意味着任务进入最后的收缩阶段,通过思维和设计成果的二次收敛,达到任务预期的效果。在此阶段,将第三阶段中利用服务设计思维寻找到的城市受众群体与城市产生的触点进行针对性输出,从而达到提高包头城市的知名度和凝聚力,提升城市内居民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加深外来游客对城市印象的目的。服务设计的流程通常不是一次性设计,而是综合利弊、考量人的需求行为与可行模式的循序渐进过程。城市品牌形象塑造、傳播过程亦是一样的道理,过程是曲折的,时间是漫长的,总体趋势是呈上升状态的。
  四、结语
  现代化发展的时代大潮流中,城市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知名度和竞争力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手,针对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研究有以下几点意义:一是有利于推动资源的优势整合,增加城市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二是可以加强城市的对外传播功能,提高城市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是有利于把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总的来说,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的过程就是城市美誉度不断提升和知名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城市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城市的全方位发展又可以反作用于城市品牌形象的提升,二者互相依存。因此,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研究对树立城市品牌形象意识、实施城市品牌形象战略、加强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促进城市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样,于东玖,赵乘.基于双钻石模型(4Ds)的民宿服务设计探析[J].包装工程,2020(14):73-84.
  [2]刘佳.基于“双钻石”模型的老年人家居服务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0(3):84-85.
  [3]陆晓枫,周宁昌,张超.基于用户研究的猫用宠物家具设计[J].工业设计,2020(8):151-153.
  [4]刘洋,王玲,解真,等.城市品牌形象创新设计方法[J].包装工程,2020(10):235-241,273.
  [5]董美慧.服务设计语境下皖南历史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西递历史古镇为例[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0.
  [6]周明长.“一五”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工业城市的发展[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增刊1):123-126.
  [7]李静.包头城市旅游形象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作者单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纪念性景观空间环境的塑造包含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通过物质景观空间的营造表达出纪念主题的情感精神空间,是它的中心思想所在。文章结合具体创作案例分析了淮海战役纪念性景观情感空间塑造的方法,以促进淮海战役纪念性景观空间及此类景观环境的设计建造。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淮海战役;情感空间;环境塑造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红色文化传承视阈下淮海战役纪念性建筑与景观设计
期刊
摘 要:中国建筑集团作为国家大型中央企业,充分发挥自己在投资、设计及建造领域的优势,近年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深度参与全国的乡村振兴。文章综述整理相关文献和中国建筑集团近年来参与的乡村振兴实践,并结合上海市青浦区章堰村乡村振兴项目,提出中国建筑集团参与乡村振兴的三大思考,即:策劃先行,规划引领;校企合作,强强联合;造节营销,IP打造。中国建筑集团参与乡村振兴的一大探索,即乡村产业振兴。  关
期刊
摘 要:海南黎族村落船型屋建筑群对于研究黎族先民的历史与文脉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建造时期、建筑形式、历史故事等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其不断被损坏,或遗弃,或拆毁。因此,文章基于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应急避难的视角,探讨和研究村落修缮保护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黎族;传统村落;修缮保护;应急避难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 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基于海南黎族船型屋民居传统营造
期刊
摘 要:历史街区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文化遗产之一,“修旧如旧”后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获得国内外的认可的事实表明,对“修旧如旧”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完善历史地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文章通过梳理中外“修旧如旧”的发展脉络、现状,以及分析国际上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提出我国历史地区类文化遗产保护中普遍运用的“修旧如旧”方法,既符合我国文化遗产的特点,又遵循了国际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关键词:修旧如旧;文化遗产;
期刊
摘 要:20世纪50年代“得州骑警”探索现代建筑的设计方法,形成了以“九宫格”练习为代表的现代建筑设计教学体系。“九宫格”练习的设计方法对后世影响深刻,现在很多建筑的建成都得益于“九宫格”练习。文章通过对CIEN住宅的分析,了解CIEN住宅的设计方法以及隐藏其中的透明性,探索“九宫格”练习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建筑结构;“九宫格”练习;CIEN住宅;透明性  一、CIEN住宅及“九宫格”练习  
期刊
摘 要:当今,中国城市处于空间碎片化的状态,而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纽带,其功能性作用就变得愈发重要。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经济全球化催生出的空间类型,应该不断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基于此,文章通过对其精神性的研究,望为中国城市空间的发展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碎片化;公共空间;屋顶花园;精神性  现代信息革命正在进行,人工智能成为热门话题,人们开始崇尚技术力
期刊
摘 要:与曲线柔软、优美、富有弹性的特性不同,折线具有简洁的特点,具有现代感又极具韵律。对于作品来说,折线的恰当运用会产生现代、立体、丰富的感觉,因此折线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广泛。通过对折线特征特点的深入分析,可以使其更加具体地运用在景观设计之中,完善景观设计的艺术处理手法。  关键词:折线;景观设计;融合性  《园冶》中说:“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这表明了曲折有致、蜿蜒绵长的回廊,更能营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每个城市对地铁的建设都在有序进行,随之而来的就是地铁站的“千站一面”“站站相同”的站内装饰风格,然而西安地铁的建设实现了“千站千面”,且合理运用了传统文化元素。文章以西安地铁的环境设计为例,分析了传统文化元素在地铁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环境设计;传统文化元素;西安地铁  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使环境设计工艺和材料日新月异,设计师挖掘和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力度也
期刊
摘 要: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是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基础,是解决人口流失的突破口。文章以吉林省传统村落锦江木屋村为例,通过田野考察、入户调研等方式,分析了锦江木屋村人居环境现状,以村情为导向,提出优化村民居住空间、完善村落公共设施、基于环境保护生态化寻求经济多元化发展、提高村民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的主动性、挖掘传统村落多元化价值五项改善策略,旨在优化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为传统村落发展提供启示和帮助。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北京中山公园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考察、相关文献着重讨论中山公园的前身——社稷坛成为公园的发展过程。采用视觉文化研究的方法对作为公共空间的中山公园进行空间、时间、记忆、物等方面的分析,试图从新视角出发重新解读中山公园如何发生巨变。  关键词:社稷坛;北京中山公园;视觉文化;图底关系  北京中山公园与它的前身——明清社稷坛各自包含了极为重要的文化意涵。谈及“视觉”,关于社稷坛的研究众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