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与茶文化的渊源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shen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链接:
  蒋春音,艺名佳依,1982年出生于陶都宜兴。青年紫砂艺术家、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年度提名奖得主。祖上世袭承陶,师承紫砂艺术大师何道洪先生,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省紫砂器具收藏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美术师、徐悲鸿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
  多次参加京、广、沪等地的紫砂艺术展览,作品相继被新华社、《香港大公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河南日报》《福建日报》《天津日报》《新民晚报》《宜兴日报》等百余家国内外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争相报道,多件紫砂艺术作品被中国现代文学馆、广东省博物馆、重庆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院等国内外各大艺术机构收藏,在纯学术的艺术评比中屡获名次。
  中国的饮茶史到底起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部分人比较认同的是,始于汉,盛于唐,而兴于宋。中国的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茶学专著,当属唐·陆羽的《茶经》一书,它是一部全面、完整地记载了有关茶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饮茶技艺以及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自此以后,中国的饮茶之风盛行,有关茶的著书立说也不断涌现,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多达一百多种。
  相较于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从明代起发端的紫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要晚很多,自明中期至今,不过短短近六百年的历史。虽然如此,紫砂仍然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独一无二的,其他任何器皿都无法取代的饮茶器具。在紫砂这虽短却独特的历史中,茶文化对其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意义深远。中国古代的茶书中,也早有对紫砂壶的描述。万历时期许次纡所著的《茶疏》中这样描述:“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所作,颇极精之。”可以说,紫砂壶作为饮茶所不可或缺的器具,是在茶文化蓬勃发展的大环境熏陶下的产物,也是茶文化发展的必然。
  同时,当紫砂文化作为历史的必然产物而出现之后,它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古代的宜兴,以产茶而著称于江南,甚至是全国,并以“芬芳冠入他境”而居贡茶之列。再者,宜兴历来山清水秀,风景绝佳。在唐代,宜兴的金沙泉水曾一度作为煎茶的最佳泉水进贡朝野。得天独厚的紫砂自然资源,为明代大规模的饮茶之风的兴起与变革提供了条件,尤其是文人士大夫参与到紫砂壶的创作中来,更是赋予了紫砂文化与茶文化以新的内涵与生命力。
  紫砂文化与茶文化能够如此完美地水乳交融,与文人有着莫大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文人尚茶,因为柔静思想是茶文化的倡导主体,而文人们在个性上要求中庸内敛,在思想上崇尚的是儒释道精神。再说紫砂茶壶,讲求的是温润自然、古朴典雅,与前两者的思想不谋而合。所以,三者精神上的统一,是他们共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更重要的是,随着紫砂茶壶的不断盛行,文人开始自主地参与到茶壶的创作中来,从外形的设计,到书画的篆刻,极大地丰富和加深了紫砂茶壶的形式和内涵。
  不论是紫砂文化还是茶文化,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盛衰与起伏。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茶文化与紫砂文化再度兴盛起来。如果说在中国的古代,这两种文化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不满时局,用来躲避现实的产物,那么今天,这两种文化则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表达。
其他文献
中国画流派之一的“新安画派”,以明末清初皖南新安地区的渐江(弘仁)为先路,其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合称“新安派四大家”。他们的特点是宗法倪瓒、黄公望,多写生黄山云海松石和新安江沿岸风光。着墨无多,用笔坚洁简括,意境疏淡荒寒。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我国明清绘画史作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年初,安徽博物院举办了“新安画派作品展”专题书画展,精选了院藏新安画派名家名作百余幅,通过别具特色的陈列形
期刊
沧州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专门收藏浅绛彩瓷器的公立博物馆。在这个名为“浅绛瓷韵”的专馆中,分十个专题、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浅绛彩瓷器超逸、典雅的艺术风采。其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收藏专题叫“瓷绘文心”,集中展示了一批大口径浅绛彩文房笔筒,其藏品之精,数量之众,品位之高,令人过目难忘。  笔者近期有幸多次欣赏这批精彩的浅绛文房重器,反复想象这批文雅之作,曾经陈设于名士硕商、文人墨客的案头,朝夕相伴,摩挲观赏
期刊
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是两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应国的贵族墓地。该墓地自西周早期起用,直至东汉初期以后才逐渐废弃,延至唐代、清代尚有个别墓葬。应国墓地是1979年发现、1986年发掘,到2007年,现已发掘古墓葬计有500余座,如以墓葬年代区分,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的应国贵族墓;二是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的楚系贵族墓;三是西汉至东汉初期的平民墓葬。  平顶山市北与许昌市接
期刊
2014年12月18日下午,由香港特区中央狮子会(Lions Clubs International) 、亚洲杰出成就者联合会(Asia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ward )联合举办的2014年度亚洲各行业杰出成就提名奖评选活动,在香港宏照道magebox大厦百乐门宴会厅揭晓,评选出亚洲十大民营博物馆,并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获奖的亚洲十大民营博物馆是: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
期刊
燕下都乃春秋战国时期都城之一,其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易县县城东南五华里处,其规模在战国时期诸侯国都城中最大,遗址面积约40余平方公里。百余年来,出土瓦当数量之丰富、纹饰种类之多样、制作工艺之精美、青铜气息之浓郁、文化内涵之深厚,为学术界所关注,与齐临淄瓦当和秦雍城、栎阳、咸阳瓦当并称为我国先秦时期三大地域瓦当。  瓦当乃建筑物脊端和檐前筒瓦的当头部分,除保护建筑物檐前、脊端免受风侵雨蚀外,在其上设计纹
期刊
评委集体亮相:  路遥文学奖联合终评委(一、二审评委)  王向晖 文学批评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作家  王素霞 文学批评家、深圳大学教授  方 岩 文学批评家、《扬子江评论》编辑  萧夏林 文学批评家  邵燕君 文学批评家、北京大学教授  陈汉萍 文学批评家、新华文摘理论编辑  赵 勇 文学批评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旷新年 文学批评家、清华大学教授  黄发有 文学批评家、南京大学教授  顾
期刊
人类第一件陶器诞生在何处?又是怎样产生的?长期以来一直是充满争议的话题,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日本发现了公元前13000年左右的陶器,俄罗斯远东地区发现了公元前11000年左右的陶器,那么,中国的第一件陶器又是产生于何时呢?  20世纪初,瑞典学者安特生(图1)主持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图2),不仅翻开了中国考古学史的第一页,拉开了探索中华文明的序幕,同时也揭开了中国史前陶器文化神秘的面纱
期刊
2014年12月19日,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五周年这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记者前往澳门参观采访由中国紫檀博物馆、澳门美高梅联合主办的“老北京城紫檀雕刻展——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五周年”。  “老北京城紫檀雕刻展”主题展品为永定门城楼、天坛祈年殿这两件大型紫檀雕刻艺术珍品,向澳门市民和广大游客展示昔日老北京城的风貌。为配合展览主题,澳门美高梅将展览现场布置成明清时期宫廷面貌,同时展示名贵紫檀木家具,还
期刊
唐代 “参军戏”俑  胎呈白色,一件着绿釉长衫,穿长靴;另一件彩绘装饰,着衣与绿釉基本相同,两俑微向前偃,面部形象丰富。两俑多被认为是侍从仆人,应是排优俑,他们是唐代流行的“参军戏”中的角色。这种戏一般由两个人演,一个机智,穿着绿衣服叫“参军”,一个愚笨,叫“苍鹘”,二人对话诙谐。  “参军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戏曲形式,由优伶演变而来。十六国后赵石勒时,一个参军贪污军费,石勒就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
期刊
印纹陶是指表面压印几何纹以作装饰的陶器,也称几何印纹陶器。几何印纹陶可分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两种。印纹硬陶烧成温度比正常陶器较高,达到了1150到1200摄氏度左右。因此敲击胎体有铿锵之声,有的陶器表面还有透明釉状体。  印纹陶是比较特殊的一种陶瓷,除了制作工艺有别于一般的陶器,重要的一点是,印纹硬陶(这里强调一下是印纹硬陶,不是其他的印纹陶)是陶与瓷的联结点,或者说是印纹硬陶孕育了今后的瓷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