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第一件陶器诞生在何处?又是怎样产生的?长期以来一直是充满争议的话题,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日本发现了公元前13000年左右的陶器,俄罗斯远东地区发现了公元前11000年左右的陶器,那么,中国的第一件陶器又是产生于何时呢?
20世纪初,瑞典学者安特生(图1)主持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图2),不仅翻开了中国考古学史的第一页,拉开了探索中华文明的序幕,同时也揭开了中国史前陶器文化神秘的面纱。此后的几十年里,特别是近三十年,随着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增多和考古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考古工作者把杂乱无序、错综复杂的各地区史前遗址分为几个大区系和几十种文化,使中国史前陶器文化发展脉络非常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乡仙人洞遗址(图3)地处赣东北万年县大源乡的东南角,距长江南148公里,地质上属于喀斯特地形,高低起伏的石灰岩峰峦环绕着一块狭长的山间小盆地。仙人洞洞口呈外弧内凹状,开阔并向前平铺伸展,外高内底,入口处2米高,最宽2.5米,洞穴深40米,洞内面积较大,分成南北4个支穴。洞外郁郁葱葱的灌木林覆盖了整个山体,洞穴周围树木林立,小河流淌,山清水秀,一片片随风摇曳的油菜花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地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很难想象20000年前我们的远古先民就居住在这座洞穴里,那时这里还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满布湖泊、沼泽,他们主要靠渔猎为生,采集野生植物果实和螺蚌一类水生动物充饥。尽管居住环境十分险恶,生活非常艰辛,先民却凭藉着粗笨的石器和棍棒,依靠群体的力量,坚忍不拔的毅力,英勇无畏的精神和智慧,同心协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地在这座洞穴里生存了下来。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考古人员就对遗址有过大规模的发掘,1993年、1995年、1999年和2000年由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AFAR)组成联合考古队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陶片、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制品和动物骨骼,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就发现于此。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吴小红教授、张弛教授、曲彤丽博士与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欧弗·巴尔·约瑟夫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考古学系的戈德伯格教授、戴维.科恩(David Cohen)博士等2009年在重新清理出来的考古地层剖面上采集了系列碳十四测年样品和地层微结构样品,确定碳十四测年样品与陶片的地层等时关系,证实以前发掘的考古地层是人类活动形成的原生堆积,不存在自然过程或者后期活动的搅扰,所测定的碳十四年代代表了同层位陶器的年代。由此证实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的年代可以早到距今20000年,是目前世界上已发表陶器的最早年代(图4),并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2012年6月28日美国的《科学》杂志上,入选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北京大学新闻网)。
经过对地处中国长江以南的江西仙人洞、吊桶环和湖南玉蟾岩早期陶器测年结果表明(图5、图6),其年代都不晚于公元前16000年,中国南方是世界上陶器出现最早的地区,并在冰期时才传播到日本和远东等邻近地区。此后,陶器在中国一直延续使用发展到今天,始终就没有中断过。当仙人洞陶器制成时,地球正处于末次冰期的冰盛期,是最寒冷的时期,陶器是由采集狩猎者制造,最初可能是被用作炊煮器,因此,测定颠覆了陶器是在全新世大暖期来临后才出现,并带动了农业、家畜驯养以及磨制石器发展的观点。那时显然还没有农业,人类应该处于狩猎或渔猎阶段。所以,仙人洞陶器的发现在早期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为探讨现代人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以及研究陶器在人类社会发展演化中的作用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也确立了中国史前陶器在人类陶器文化发展史上独特的地位。
陶器是为了适应炊煮谷物性食物的需要和远古先民穴居生活的需要而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有“神农耕而作陶”或“神农作瓦器”、“女娲抟黄土做人”的动人故事。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从“摄取性经济”过渡到“生产性经济”,迎来了新石器时代的曙光。在太阳升起的东方,人们已积累了用火的经验,他们从偶然的发现中认识了水、土、火相融的特点,又从葫芦和枝条编成篮、筐的方法中获得了灵感,用原始模制技术和泥片贴塑法、泥条叠筑法开始制陶,烧制出了大量造型各异、美观实用、绚丽多姿、独具东方韵味的生活器皿、工具、礼器、乐器、人物、动物、玩具等陶器。
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中国史前陶器经历了长期探索、反复试验、不断改进、逐渐完善的漫漫历程,延续发展了16000多年。
公元前18000~公元前6000年是中国史前陶器的早期——萌芽初始期。
属于中国史前陶器早期的遗址有:地处长江流域的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乡仙人洞、吊桶环两遗址和湖南省南部道县玉蟾岩遗址、浙江上山遗址,北方地区的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阳原县的泥河湾虎头梁遗址,华南地区广西桂林市南郊的甄皮岩遗址、大岩遗址、岭南贝丘遗址,柳州大龙潭锂鱼嘴第一期文化,广东翁源青塘几处洞穴遗址、潮安石尾山等。而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乡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器,是人类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
这一时期的陶器发现的数量极少,绝大多数为残片,目前还没有发现一件较为完整的陶器。其制作方法最早使用原始模制技术和泥片贴塑法、泥条叠筑法成型,陶胎中普遍羼和粗细不等的石英岩砂粒、蚌壳粉末、长石,大都为夹碳和粗砂陶。陶色斑驳不纯,色调灰暗,多为灰褐陶、黑褐色陶,也有部分红陶和红褐陶,陶胎常出现颜色不匀现象,器表有灰黑色斑痕,质地很疏松,胎壁厚重,内壁凹凸不平,薄厚不匀。采用平地堆烧法烧制,温度较低,大约在650℃左右,火候不匀,强度差,吸水性强。制陶技术相当原始,均为手制,纹饰以绳纹为主,有少量的划纹、条纹、编织纹、圆窝纹、贝印纹、蓖划纹、刻花纹、波折纹、网纹等。器形十分简单,有罐、釜和钵,多为圜底器和平底器,不见三足器和圈足器。
公元前6000~公元前3000年是中国史前陶器的中期——发展繁荣期,可分为前、后两期。 属于前期的有黄河流域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图7、图8)、后李文化、北辛文化,长江流域的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城背溪文化、河姆渡文化早期(图9)和马家浜文化早期,北方地区的兴隆洼文化、新乐下层文化等(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5000年);属于后期阶段的有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马家窑文化早期等,淮河流域的双墩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中晚期(图10)、马家浜文化中晚期、大溪文化、薛家岗文化、崧泽文化、卡诺文化,华南地区的壳丘头文化,台湾地区的大岔坑文化,北方地区的赵宝沟文化、上宅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新开流文化等(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彩陶在这一时期的多个文化中都有发现,分布在渭河流域及丹江上游地区的大地湾文化,不仅已有制作的较规整的陶器,而且有绘着简单纹饰的彩陶,大地湾一期的放射性碳素断代为约距今7800~7300年,是目前所知中国发现最早的,在我国彩陶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分布在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哈苏纳彩陶、耶莫彩陶属于同一时期,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图11)和庙底沟类型的“鹤鱼石斧图”(图12),艺术的理解和把握世界,打破时空限制,追求心理真实,按心理真实重新组合表现对像,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装饰图案和象征性画面,开创了中国史前绘画表现超自然、超现实领域的先河,使艺术与人性达到了最和谐的统一,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无形长期的影响作用,“人面鱼纹”也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
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是中国史前陶器的晚期:鼎盛衰落期。
中国史前陶器晚期阶段分为前、后两期。属于前期的有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马家窑文化中期(图13)、常山下层文化,长江流域有屈家岭文化、薛家岗文化晚期,北方地区的小河沿文化、小珠山文化等(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500年);属于后期的有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晚期、齐家文化(图14),中游的客省庄文化、王湾三期文化、陶寺文化,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后岗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长江流域的白羊村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华南地区的石峡文化、昊石山文化,台湾地区的凤鼻头文化等(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
陶器的制作前期已出现轮制,但不普遍,后期在各个文化中普遍使用快轮。快轮制作陶器的特点是拉坯成型的器皿不仅非常规整,而且胎壁薄厚均匀,造型更加美观大方。快轮制陶术的普及,推动了制陶业的急速发展,中国史前陶器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是中国史前陶器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陶器以柔润细腻的胎质、丰富多样的器形、精致高超的制作工艺将中国史前陶器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图15、16、17、18),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成为了中国史前陶器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马家窑文化彩陶器形丰富多样,陶质柔润细腻,胎体打磨光洁,色彩凝重热烈,色调单纯明快,构图严谨细密,花纹绚丽醒目,图案斑斓繁褥,用笔娴熟流畅,被誉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之冠,谱写了中国彩陶文化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更是人类远古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国史前陶器中期偏晚阶段盛行的彩陶到晚期趋向衰落,黄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器(图19)、龙山文化陶器,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陶器(图20)、石家河文化陶器,北方地区的小珠山上层文化陶器,成为了中国史前陶器文化的绝唱。
中国史前陶器是远古先民用心灵和智慧创造的无法再现的原始艺术,器形从早期的圜底釜到中期的三足钵,再到晚期的蛋壳杯,展现给我们的是丰富多样、千姿百态、蕴涵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精神和文化意味;纹饰从最初的绳纹、石子纹、宽带纹,到人面鱼纹、动物纹、花瓣纹,再到旋纹、舞蹈纹、几何纹和变体人纹,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灵动活泼、绚丽多姿、变化无穷、独具东方诗韵的精美画面。
中国史前陶器是华夏文明的晨曦,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远古文化的多样性和趋同性。中国史前陶器也是人类远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早期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史前陶器以它诞生年代最早、文化类型分布最多、延续发展时间最长、艺术表现形式最全面,而成为了人类原始文化艺术中最杰出的代表。中国史前陶器更是以中华民族独有的造物方式和超现实、超自然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构成了完整而系统的中国史前陶器文化发展史,书写了新石器时代人类陶器艺术最辉煌的篇章,是人类远古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
(责编:雨岚)
20世纪初,瑞典学者安特生(图1)主持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图2),不仅翻开了中国考古学史的第一页,拉开了探索中华文明的序幕,同时也揭开了中国史前陶器文化神秘的面纱。此后的几十年里,特别是近三十年,随着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增多和考古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考古工作者把杂乱无序、错综复杂的各地区史前遗址分为几个大区系和几十种文化,使中国史前陶器文化发展脉络非常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乡仙人洞遗址(图3)地处赣东北万年县大源乡的东南角,距长江南148公里,地质上属于喀斯特地形,高低起伏的石灰岩峰峦环绕着一块狭长的山间小盆地。仙人洞洞口呈外弧内凹状,开阔并向前平铺伸展,外高内底,入口处2米高,最宽2.5米,洞穴深40米,洞内面积较大,分成南北4个支穴。洞外郁郁葱葱的灌木林覆盖了整个山体,洞穴周围树木林立,小河流淌,山清水秀,一片片随风摇曳的油菜花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地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很难想象20000年前我们的远古先民就居住在这座洞穴里,那时这里还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满布湖泊、沼泽,他们主要靠渔猎为生,采集野生植物果实和螺蚌一类水生动物充饥。尽管居住环境十分险恶,生活非常艰辛,先民却凭藉着粗笨的石器和棍棒,依靠群体的力量,坚忍不拔的毅力,英勇无畏的精神和智慧,同心协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地在这座洞穴里生存了下来。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考古人员就对遗址有过大规模的发掘,1993年、1995年、1999年和2000年由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AFAR)组成联合考古队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陶片、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制品和动物骨骼,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就发现于此。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吴小红教授、张弛教授、曲彤丽博士与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欧弗·巴尔·约瑟夫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考古学系的戈德伯格教授、戴维.科恩(David Cohen)博士等2009年在重新清理出来的考古地层剖面上采集了系列碳十四测年样品和地层微结构样品,确定碳十四测年样品与陶片的地层等时关系,证实以前发掘的考古地层是人类活动形成的原生堆积,不存在自然过程或者后期活动的搅扰,所测定的碳十四年代代表了同层位陶器的年代。由此证实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的年代可以早到距今20000年,是目前世界上已发表陶器的最早年代(图4),并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2012年6月28日美国的《科学》杂志上,入选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北京大学新闻网)。
经过对地处中国长江以南的江西仙人洞、吊桶环和湖南玉蟾岩早期陶器测年结果表明(图5、图6),其年代都不晚于公元前16000年,中国南方是世界上陶器出现最早的地区,并在冰期时才传播到日本和远东等邻近地区。此后,陶器在中国一直延续使用发展到今天,始终就没有中断过。当仙人洞陶器制成时,地球正处于末次冰期的冰盛期,是最寒冷的时期,陶器是由采集狩猎者制造,最初可能是被用作炊煮器,因此,测定颠覆了陶器是在全新世大暖期来临后才出现,并带动了农业、家畜驯养以及磨制石器发展的观点。那时显然还没有农业,人类应该处于狩猎或渔猎阶段。所以,仙人洞陶器的发现在早期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为探讨现代人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以及研究陶器在人类社会发展演化中的作用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也确立了中国史前陶器在人类陶器文化发展史上独特的地位。
陶器是为了适应炊煮谷物性食物的需要和远古先民穴居生活的需要而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有“神农耕而作陶”或“神农作瓦器”、“女娲抟黄土做人”的动人故事。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从“摄取性经济”过渡到“生产性经济”,迎来了新石器时代的曙光。在太阳升起的东方,人们已积累了用火的经验,他们从偶然的发现中认识了水、土、火相融的特点,又从葫芦和枝条编成篮、筐的方法中获得了灵感,用原始模制技术和泥片贴塑法、泥条叠筑法开始制陶,烧制出了大量造型各异、美观实用、绚丽多姿、独具东方韵味的生活器皿、工具、礼器、乐器、人物、动物、玩具等陶器。
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中国史前陶器经历了长期探索、反复试验、不断改进、逐渐完善的漫漫历程,延续发展了16000多年。
公元前18000~公元前6000年是中国史前陶器的早期——萌芽初始期。
属于中国史前陶器早期的遗址有:地处长江流域的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乡仙人洞、吊桶环两遗址和湖南省南部道县玉蟾岩遗址、浙江上山遗址,北方地区的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阳原县的泥河湾虎头梁遗址,华南地区广西桂林市南郊的甄皮岩遗址、大岩遗址、岭南贝丘遗址,柳州大龙潭锂鱼嘴第一期文化,广东翁源青塘几处洞穴遗址、潮安石尾山等。而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乡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器,是人类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
这一时期的陶器发现的数量极少,绝大多数为残片,目前还没有发现一件较为完整的陶器。其制作方法最早使用原始模制技术和泥片贴塑法、泥条叠筑法成型,陶胎中普遍羼和粗细不等的石英岩砂粒、蚌壳粉末、长石,大都为夹碳和粗砂陶。陶色斑驳不纯,色调灰暗,多为灰褐陶、黑褐色陶,也有部分红陶和红褐陶,陶胎常出现颜色不匀现象,器表有灰黑色斑痕,质地很疏松,胎壁厚重,内壁凹凸不平,薄厚不匀。采用平地堆烧法烧制,温度较低,大约在650℃左右,火候不匀,强度差,吸水性强。制陶技术相当原始,均为手制,纹饰以绳纹为主,有少量的划纹、条纹、编织纹、圆窝纹、贝印纹、蓖划纹、刻花纹、波折纹、网纹等。器形十分简单,有罐、釜和钵,多为圜底器和平底器,不见三足器和圈足器。
公元前6000~公元前3000年是中国史前陶器的中期——发展繁荣期,可分为前、后两期。 属于前期的有黄河流域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图7、图8)、后李文化、北辛文化,长江流域的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城背溪文化、河姆渡文化早期(图9)和马家浜文化早期,北方地区的兴隆洼文化、新乐下层文化等(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5000年);属于后期阶段的有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马家窑文化早期等,淮河流域的双墩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中晚期(图10)、马家浜文化中晚期、大溪文化、薛家岗文化、崧泽文化、卡诺文化,华南地区的壳丘头文化,台湾地区的大岔坑文化,北方地区的赵宝沟文化、上宅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新开流文化等(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彩陶在这一时期的多个文化中都有发现,分布在渭河流域及丹江上游地区的大地湾文化,不仅已有制作的较规整的陶器,而且有绘着简单纹饰的彩陶,大地湾一期的放射性碳素断代为约距今7800~7300年,是目前所知中国发现最早的,在我国彩陶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分布在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哈苏纳彩陶、耶莫彩陶属于同一时期,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图11)和庙底沟类型的“鹤鱼石斧图”(图12),艺术的理解和把握世界,打破时空限制,追求心理真实,按心理真实重新组合表现对像,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装饰图案和象征性画面,开创了中国史前绘画表现超自然、超现实领域的先河,使艺术与人性达到了最和谐的统一,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无形长期的影响作用,“人面鱼纹”也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
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是中国史前陶器的晚期:鼎盛衰落期。
中国史前陶器晚期阶段分为前、后两期。属于前期的有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马家窑文化中期(图13)、常山下层文化,长江流域有屈家岭文化、薛家岗文化晚期,北方地区的小河沿文化、小珠山文化等(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500年);属于后期的有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晚期、齐家文化(图14),中游的客省庄文化、王湾三期文化、陶寺文化,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后岗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长江流域的白羊村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华南地区的石峡文化、昊石山文化,台湾地区的凤鼻头文化等(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
陶器的制作前期已出现轮制,但不普遍,后期在各个文化中普遍使用快轮。快轮制作陶器的特点是拉坯成型的器皿不仅非常规整,而且胎壁薄厚均匀,造型更加美观大方。快轮制陶术的普及,推动了制陶业的急速发展,中国史前陶器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是中国史前陶器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陶器以柔润细腻的胎质、丰富多样的器形、精致高超的制作工艺将中国史前陶器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图15、16、17、18),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成为了中国史前陶器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马家窑文化彩陶器形丰富多样,陶质柔润细腻,胎体打磨光洁,色彩凝重热烈,色调单纯明快,构图严谨细密,花纹绚丽醒目,图案斑斓繁褥,用笔娴熟流畅,被誉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之冠,谱写了中国彩陶文化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更是人类远古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国史前陶器中期偏晚阶段盛行的彩陶到晚期趋向衰落,黄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器(图19)、龙山文化陶器,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陶器(图20)、石家河文化陶器,北方地区的小珠山上层文化陶器,成为了中国史前陶器文化的绝唱。
中国史前陶器是远古先民用心灵和智慧创造的无法再现的原始艺术,器形从早期的圜底釜到中期的三足钵,再到晚期的蛋壳杯,展现给我们的是丰富多样、千姿百态、蕴涵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精神和文化意味;纹饰从最初的绳纹、石子纹、宽带纹,到人面鱼纹、动物纹、花瓣纹,再到旋纹、舞蹈纹、几何纹和变体人纹,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灵动活泼、绚丽多姿、变化无穷、独具东方诗韵的精美画面。
中国史前陶器是华夏文明的晨曦,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远古文化的多样性和趋同性。中国史前陶器也是人类远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早期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史前陶器以它诞生年代最早、文化类型分布最多、延续发展时间最长、艺术表现形式最全面,而成为了人类原始文化艺术中最杰出的代表。中国史前陶器更是以中华民族独有的造物方式和超现实、超自然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构成了完整而系统的中国史前陶器文化发展史,书写了新石器时代人类陶器艺术最辉煌的篇章,是人类远古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