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踏上西班牙的土地,最先想看的是斗牛:那勇士与猛牛的对决、小城街巷人牛同奔的凶险与欢快,还有歌剧《卡门》中明爽激越的“斗牛士之歌”,都让我心向往之。
班机到达马德里,已是当地时间下午两点,急赴市里,在皇宫山不远的一家旅馆住下,便打探有关斗牛的信息。那天恰逢周日——斗牛季的周日,斗牛将在下午六时开始。我们稍作换洗,便匆匆赶向地铁站。马德里的地铁密如蛛网四通八达,然对于外国人则有些复杂,经过一番折腾,赶到时斗牛已然开始。两名衣衫不整、意态慵懒的警卫拦住第二道入口,让我们等一节结束后再进。耳听场内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又增添一重焦渴。经营者也算周到,在弧形走廊上到处悬挂一些电视,供等候入场的人权且作壁上观。于是我们看着一牛数人冲冲杀杀,同在国内看电视节目略无二致,直到那牛訇然倒地,懒警卫情绪一振,挥手准入。
这才有了亲临其境的感觉。我看到那刚刚倒下的黑牛,健锐的双角已被套上绳索,又两位骑士拖在马后,扬鞭奋蹄,先绕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弧形,再奔向出口。场内鼓乐喧阗,观众掌声四起,许多人面有得色,兴奋得嗷嗷直叫。我则瞠目结舌地望向斗牛场:粘稠的血从牛的背和颈上汩汩流下,直流向地面,就在那矫健的骑手和奔腾的骏马之后,画了一个时断时续的血弧,在夕阳映照下光彩熠熠,殷艳射人。
天哪!这便是斗牛么?
激越的鼓角再一次奏响,栅门打开,又一头公牛冲进场内,是那样精力充盛,那样威猛雄健,只是有些迟疑和惶惑。它显然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盛大场面,当不会想到明岁今日便是自己的周年。公牛也没有看到先驱者留下的血迹,早有几个快手用细沙将其掩盖得一干二净。三位短扎枪手就在此时出现了,各执鲜艳的披肩,向着正四顾茫然的公牛招摇。公牛的眼睛顿时精光四射,发力快速冲来,而扎枪手则及时躲进木障,舒头探脚,惹得公牛绕来绕去,无从下角。这时又见另一位扎枪手出来示威,公牛迅疾冲去,此兄舞弄几下,复也藏入木障后。第三位扎枪手也如法炮制,搞得公牛寻战不得,歇息无由,且躁且狂,只有逞其蛮勇,把木障撞得乱晃。这算什么?我正心中嘀咕,便听到观众席上一片嘘声,有的人还起身嚷叫,更多的人则是哄笑,整一个儿轻松氛围。
正此时,那壁厢一声号响,两位长枪手骑着高头大马傲然登场。人与马皆一身重甲,故其行甚缓。刻下的公牛已入幻觉,狂奔而来,全力撞向长枪手胯下铁骑。被蒙住眼睛的马不知躲闪,只有承受这重重一击,而长枪手则及时将利矛刺入牛脊,一人一马一牛胶着缠斗,煞是好看。接下来便有短扎枪手来引开公牛,此一番重登沙场,短扎枪手们一反适才的避战,与牛近身相搏,个个身手矫健,意态从容,手中披肩翻飞如蝶,你退我进,杀得好不热闹。六枝带有倒钩的短扎枪,先后插入公牛背部,那跃身的一击真堪称英姿飒爽,而公牛则是血珠迸溅,脚步开始有些蹒跚……
这之后自然是斗牛士闪亮登场,拿捏着身姿,演练着程式,摇曳着红披肩,戏弄着疲牛。这哪里还是斗牛,分明是耍牛、逗牛和杀牛了。残阳依然灿烂,播撒满马德里的斗牛场,又一头猛牛倒下了,又一头死牛被拖走了,又一弯血弧留给观众、紧接着被快速掩盖了。真不忍看那牛在死前一刻的眼神:愤懑,不服,无助,又有些迷惘。我无端想起乌江自刎的楚霸王,略如健牛般轰然倒地的项羽,也曾沐浴着最后的夕阳么?
在自然界所有动物中,牛与人类的关系当属最亲近者之一,其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也历历可数。笔者自幼生长在北方农村,亲见父老乡亲对牛的爱护:选用生产队最值得信赖的社员来养牛,在最贫困的日子也不让牛挨饿,而牛屋往往是冬日里全村最温暖的所在。晚上,孩童们挤挤挨挨地围在养牛人四周,听他讲述那陈年旧事。几只或卧或立的牛,就在我们的身后,不紧不慢地咀嚼,间或轻哞一声。火光、烟气,还有新鲜牛粪内蕴着草香的臭味,混合着牛屋独特的“小气候”。我们中常有人就这样不知不觉间睡去,一枕香甜,次日晨才带着一头草梗回家,而父母也不以为怪。那时的生产队是以拥有多少牛来判别穷富的,那时对人的最高赞誉,是叫他“老黄牛”:那时的牛才叫牛气,其重要性远超过一般的“男劳力”。
牛的地位又因国而别。我曾感慨于印度“神牛”之尊贵,懒洋洋走或卧于大街通衢,视车流人众如无物。而西班牙的斗牛,则是另一种尊贵。许多世纪以来,它们的血统一直在严格的保护之下,自小便被娇生惯养,在特殊牧场享受着四五年的幸福时光,以涵养其天性之高贵、勇猛和傲慢狂暴。许多人都曾被斗牛士手中的红披肩误导,以为公牛对红色有着特别的敌意,实则不然。所有的公牛都是色盲,而天生爱攻击移动的物体——书称有一只公牛曾攻击一列飞驰的火车。得悉了这一“牛性”,同时也消解了对斗牛士的盲目尊崇,先前看其在猛牛前挺立不动,还以为是怎样的勇敢镇定,敢情是蒙事,既蒙牛,又蒙人啊!
今天的斗牛比赛大都是奢华的:盛大壮丽的入场式,亮闪闪令人目眩的服装,红色披肩(穆莱塔)与五彩花棒(短扎枪),还有各种故示郑重的繁文缛节:而牛,也被洗濯得精精神神,背上系着标识牧场的丝带。有人将现代斗牛喻为“一场三幕戏剧”,指每一场斗牛都有三对组合,每一对组合都由斗牛士、短扎枪手和长枪手三种人构成,而短扎枪手也是三人。全场共分六节,三位斗牛士轮番登场,在通常情况下,是六头勇猛高贵的牛溅血五步,命殒沙场。牛们以自己高贵的血,在斗牛场上画下一个接一个血的弧,有的像问号,有的像句号,像阿Q就戮前那最后的圆。
未曾亲临斗牛场之前,我心目中斗牛士是果敢勇毅的英雄:经此一番观看,便大大打了折扣。假如助斗士没有藏身的厚木障;假如长枪手和马不披护甲;假如省去第一和第二波的消耗战,而让斗牛士直接面对猛牛;假如为牛角装上利刃(就像齐人田单的“火牛陷阵”),而不许斗牛士手执青锋;假如令六头牛轮攻或围攻一位斗牛士……我知道除了极少数例外,斗牛场上没有牛的胜利,但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是人类用“霸王条款”设定的一种极不公平的“比赛”。
即便如此,斗牛仍是一种很危险的职业,斗牛士仍时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古往今来都有一些杰出的斗牛士惨死斗牛场。1985年8月,年仅21岁的斗牛巨星荷西在老哥尔美娜竞技场被公牛挑死,令西班牙举国哀悼。而在他之前,是另一位天皇巨星弗朗西斯科。那是一种意外,也是冥冥中一种必然。《不列颠百科全书》称:“自1770年以来,在大约125名主要的斗牛士中,有40名以上的斗牛士死在斗牛场上;初学斗牛者和骑马斗牛士的死亡人数还不包括在内。”至于被牛抵伤,则成了斗牛士的家常便饭。斗牛场是戏场和舞台,同时也是真正的沙场。尤其在上世纪初开始的现代斗牛强化贴身相搏的惊险性,斗场更充满着血腥气息。死神扑棱着黑色翅膀引去一头头公牛,偶然也会带走一位斗牛士,不管他是怎样地受人爱戴。
斗牛的魅力不正在于此么?许多观众心底不正潜蛰着对这种意外的期盼么?就在我所观看的第三场,当笨手笨脚的长枪手被公牛撞得人仰马翻,当满脸惊恐的扎枪手奔来解救,全场顿时有许多人起立鼓噪,为牛叫好,便透露出这一信息。作为一个小小族群的斗牛士,生活得也不轻松。
斗牛运动流行于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南部、拉丁美洲和南美洲。古代伊比利亚人在围猎野牛的运动中,逐渐把生存的必需演变为生活的娱乐,形成了早期的斗牛。在西班牙,斗牛是一种文化,一种源远流长的特色文化。初民们的勇武彪悍,其对野牛习性的熟悉,谋生的艰险与猎获的欢快,一开始便深深底蕴在斗牛文化中。海明威和毕加索笔下,都不乏对斗牛的叹赏和激情描绘。同样是在西班牙,也一直都有着反对斗牛比赛的声音,不少城市已经或即将禁止斗牛。去年到法国的尼斯和戛纳,我们也曾见到不少反斗牛文化的招贴画。著名画家达利在作品中,竟然把斗牛士描绘成一群粗鄙的饶舌鹦鹉,而看台上的也是一些鸟类。这位艺术大师对斗牛的态度,应是再明确不过的了。
斗牛场上也有公平的原则:受观众肯定和拥戴的斗牛士会得到牛耳、双牛耳或牛尾巴,作为优胜的奖赏;而表现出色、剽勇凶顽的牛也会成为大家的至爱,获得在死后被拖着绕场一周的“殊荣”。
班机到达马德里,已是当地时间下午两点,急赴市里,在皇宫山不远的一家旅馆住下,便打探有关斗牛的信息。那天恰逢周日——斗牛季的周日,斗牛将在下午六时开始。我们稍作换洗,便匆匆赶向地铁站。马德里的地铁密如蛛网四通八达,然对于外国人则有些复杂,经过一番折腾,赶到时斗牛已然开始。两名衣衫不整、意态慵懒的警卫拦住第二道入口,让我们等一节结束后再进。耳听场内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又增添一重焦渴。经营者也算周到,在弧形走廊上到处悬挂一些电视,供等候入场的人权且作壁上观。于是我们看着一牛数人冲冲杀杀,同在国内看电视节目略无二致,直到那牛訇然倒地,懒警卫情绪一振,挥手准入。
这才有了亲临其境的感觉。我看到那刚刚倒下的黑牛,健锐的双角已被套上绳索,又两位骑士拖在马后,扬鞭奋蹄,先绕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弧形,再奔向出口。场内鼓乐喧阗,观众掌声四起,许多人面有得色,兴奋得嗷嗷直叫。我则瞠目结舌地望向斗牛场:粘稠的血从牛的背和颈上汩汩流下,直流向地面,就在那矫健的骑手和奔腾的骏马之后,画了一个时断时续的血弧,在夕阳映照下光彩熠熠,殷艳射人。
天哪!这便是斗牛么?
激越的鼓角再一次奏响,栅门打开,又一头公牛冲进场内,是那样精力充盛,那样威猛雄健,只是有些迟疑和惶惑。它显然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盛大场面,当不会想到明岁今日便是自己的周年。公牛也没有看到先驱者留下的血迹,早有几个快手用细沙将其掩盖得一干二净。三位短扎枪手就在此时出现了,各执鲜艳的披肩,向着正四顾茫然的公牛招摇。公牛的眼睛顿时精光四射,发力快速冲来,而扎枪手则及时躲进木障,舒头探脚,惹得公牛绕来绕去,无从下角。这时又见另一位扎枪手出来示威,公牛迅疾冲去,此兄舞弄几下,复也藏入木障后。第三位扎枪手也如法炮制,搞得公牛寻战不得,歇息无由,且躁且狂,只有逞其蛮勇,把木障撞得乱晃。这算什么?我正心中嘀咕,便听到观众席上一片嘘声,有的人还起身嚷叫,更多的人则是哄笑,整一个儿轻松氛围。
正此时,那壁厢一声号响,两位长枪手骑着高头大马傲然登场。人与马皆一身重甲,故其行甚缓。刻下的公牛已入幻觉,狂奔而来,全力撞向长枪手胯下铁骑。被蒙住眼睛的马不知躲闪,只有承受这重重一击,而长枪手则及时将利矛刺入牛脊,一人一马一牛胶着缠斗,煞是好看。接下来便有短扎枪手来引开公牛,此一番重登沙场,短扎枪手们一反适才的避战,与牛近身相搏,个个身手矫健,意态从容,手中披肩翻飞如蝶,你退我进,杀得好不热闹。六枝带有倒钩的短扎枪,先后插入公牛背部,那跃身的一击真堪称英姿飒爽,而公牛则是血珠迸溅,脚步开始有些蹒跚……
这之后自然是斗牛士闪亮登场,拿捏着身姿,演练着程式,摇曳着红披肩,戏弄着疲牛。这哪里还是斗牛,分明是耍牛、逗牛和杀牛了。残阳依然灿烂,播撒满马德里的斗牛场,又一头猛牛倒下了,又一头死牛被拖走了,又一弯血弧留给观众、紧接着被快速掩盖了。真不忍看那牛在死前一刻的眼神:愤懑,不服,无助,又有些迷惘。我无端想起乌江自刎的楚霸王,略如健牛般轰然倒地的项羽,也曾沐浴着最后的夕阳么?
在自然界所有动物中,牛与人类的关系当属最亲近者之一,其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也历历可数。笔者自幼生长在北方农村,亲见父老乡亲对牛的爱护:选用生产队最值得信赖的社员来养牛,在最贫困的日子也不让牛挨饿,而牛屋往往是冬日里全村最温暖的所在。晚上,孩童们挤挤挨挨地围在养牛人四周,听他讲述那陈年旧事。几只或卧或立的牛,就在我们的身后,不紧不慢地咀嚼,间或轻哞一声。火光、烟气,还有新鲜牛粪内蕴着草香的臭味,混合着牛屋独特的“小气候”。我们中常有人就这样不知不觉间睡去,一枕香甜,次日晨才带着一头草梗回家,而父母也不以为怪。那时的生产队是以拥有多少牛来判别穷富的,那时对人的最高赞誉,是叫他“老黄牛”:那时的牛才叫牛气,其重要性远超过一般的“男劳力”。
牛的地位又因国而别。我曾感慨于印度“神牛”之尊贵,懒洋洋走或卧于大街通衢,视车流人众如无物。而西班牙的斗牛,则是另一种尊贵。许多世纪以来,它们的血统一直在严格的保护之下,自小便被娇生惯养,在特殊牧场享受着四五年的幸福时光,以涵养其天性之高贵、勇猛和傲慢狂暴。许多人都曾被斗牛士手中的红披肩误导,以为公牛对红色有着特别的敌意,实则不然。所有的公牛都是色盲,而天生爱攻击移动的物体——书称有一只公牛曾攻击一列飞驰的火车。得悉了这一“牛性”,同时也消解了对斗牛士的盲目尊崇,先前看其在猛牛前挺立不动,还以为是怎样的勇敢镇定,敢情是蒙事,既蒙牛,又蒙人啊!
今天的斗牛比赛大都是奢华的:盛大壮丽的入场式,亮闪闪令人目眩的服装,红色披肩(穆莱塔)与五彩花棒(短扎枪),还有各种故示郑重的繁文缛节:而牛,也被洗濯得精精神神,背上系着标识牧场的丝带。有人将现代斗牛喻为“一场三幕戏剧”,指每一场斗牛都有三对组合,每一对组合都由斗牛士、短扎枪手和长枪手三种人构成,而短扎枪手也是三人。全场共分六节,三位斗牛士轮番登场,在通常情况下,是六头勇猛高贵的牛溅血五步,命殒沙场。牛们以自己高贵的血,在斗牛场上画下一个接一个血的弧,有的像问号,有的像句号,像阿Q就戮前那最后的圆。
未曾亲临斗牛场之前,我心目中斗牛士是果敢勇毅的英雄:经此一番观看,便大大打了折扣。假如助斗士没有藏身的厚木障;假如长枪手和马不披护甲;假如省去第一和第二波的消耗战,而让斗牛士直接面对猛牛;假如为牛角装上利刃(就像齐人田单的“火牛陷阵”),而不许斗牛士手执青锋;假如令六头牛轮攻或围攻一位斗牛士……我知道除了极少数例外,斗牛场上没有牛的胜利,但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是人类用“霸王条款”设定的一种极不公平的“比赛”。
即便如此,斗牛仍是一种很危险的职业,斗牛士仍时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古往今来都有一些杰出的斗牛士惨死斗牛场。1985年8月,年仅21岁的斗牛巨星荷西在老哥尔美娜竞技场被公牛挑死,令西班牙举国哀悼。而在他之前,是另一位天皇巨星弗朗西斯科。那是一种意外,也是冥冥中一种必然。《不列颠百科全书》称:“自1770年以来,在大约125名主要的斗牛士中,有40名以上的斗牛士死在斗牛场上;初学斗牛者和骑马斗牛士的死亡人数还不包括在内。”至于被牛抵伤,则成了斗牛士的家常便饭。斗牛场是戏场和舞台,同时也是真正的沙场。尤其在上世纪初开始的现代斗牛强化贴身相搏的惊险性,斗场更充满着血腥气息。死神扑棱着黑色翅膀引去一头头公牛,偶然也会带走一位斗牛士,不管他是怎样地受人爱戴。
斗牛的魅力不正在于此么?许多观众心底不正潜蛰着对这种意外的期盼么?就在我所观看的第三场,当笨手笨脚的长枪手被公牛撞得人仰马翻,当满脸惊恐的扎枪手奔来解救,全场顿时有许多人起立鼓噪,为牛叫好,便透露出这一信息。作为一个小小族群的斗牛士,生活得也不轻松。
斗牛运动流行于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南部、拉丁美洲和南美洲。古代伊比利亚人在围猎野牛的运动中,逐渐把生存的必需演变为生活的娱乐,形成了早期的斗牛。在西班牙,斗牛是一种文化,一种源远流长的特色文化。初民们的勇武彪悍,其对野牛习性的熟悉,谋生的艰险与猎获的欢快,一开始便深深底蕴在斗牛文化中。海明威和毕加索笔下,都不乏对斗牛的叹赏和激情描绘。同样是在西班牙,也一直都有着反对斗牛比赛的声音,不少城市已经或即将禁止斗牛。去年到法国的尼斯和戛纳,我们也曾见到不少反斗牛文化的招贴画。著名画家达利在作品中,竟然把斗牛士描绘成一群粗鄙的饶舌鹦鹉,而看台上的也是一些鸟类。这位艺术大师对斗牛的态度,应是再明确不过的了。
斗牛场上也有公平的原则:受观众肯定和拥戴的斗牛士会得到牛耳、双牛耳或牛尾巴,作为优胜的奖赏;而表现出色、剽勇凶顽的牛也会成为大家的至爱,获得在死后被拖着绕场一周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