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杯真正的“百姓茶”,不仅体现在价格上要亲民,更体现在质量安全方面要让百姓充分放心,那么茶叶的质量安全要如何保障,我们来听听来自茶叶质检一线工作者的心声。
福州五月的天气异常多变,上午还闷热无比,下午的风却略带寒意,让人有种捉摸不透的感觉。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福建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一上楼就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我赶紧叫住了他:“兰站长,我来咯。”现任省茶检站站长兰元应了一声,回头向我走来:“不好意思啊,最近事情比较多,这些天只有今天有点时间聊一会。”兰元一边说着,一边带我到他的办公室坐下。
针对这期的主题,我本来想跟他谈谈这些年的茶叶质检情况以及一杯“百姓茶”的背后的安全关卡,他先跟我聊起了茶检站这些年的变化。
原来,茶检站诞生的初衷就是为民服务。早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茶叶实行二类管理,由国家统购包销,独家经营。全省茶叶从收购、加工、调拨、市场供应等计划管理,到制定质量标准、核定茶叶价格等都归属省供消社统一管理。1985年,茶行业进行了流通体制改革,茶叶市场放开,茶叶生产迅速发展,但也出现了粗制滥造、掺假掺杂、农残超标、质量下降等现象。为了加强市场放开后对茶叶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福建省供销社向省编委报告,要求设立省检测机构,具体承担福建省茶叶质量监管任务。于是福建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立于1986年,并且是当年省内唯一一家具有资质的茶叶专业检测机构,那时省内质检系统的大型抽检任务也基本靠其完成。
到后来,伴随着茶行业的市场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相关的检测机构也不断涌现,特别是2006年之后各式资金雄厚、拥有完善茶叶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因为大量的投入,很多民营的检测机构在综合实力上已经远超省质检站,所以这些年站内接到的检测委托业务也日益减少。
“总体来说,这些年的茶叶安全质量都在不断提升,另外,检测的项目也在日益增多、限量指标更日趋严格,机构需要不断地引进设备、人才、技术等才能获得相应的资质能力,很多企业型检测机构完善的速度都比我们快很多,这也充分说明了当下中国对整体食品安全这块的重视程度,因为有需求才有市场。”蘭元坐在茶桌前一边烧水一边说道。
兰元的办公桌前堆满了资料,看资料摆放的方式便知道他最近都在整理翻看,他用开水将茶具都烫了一边:“所以单位这几年其实也在寻求转型,往行业更需要我们的方向转变。2016年,我们单位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划分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单位的名称如今也变更为‘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与技术推广中心’。未来的方向是围绕为茶行业提供公益属性的技术服务等方面做些工作,一方面要提升茶叶质量安全的检测技术能力水平,不断完善实验室建设,另一方面,在这基础上,依托专业技术能力,为上级主管部门省供销社更好服务‘三农’提供必要技术支持,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喝得上安全的‘放心茶’努力。”
一道高香的凤凰单丛出汤,兰元刚将我的杯子倒满,工作人员就过来问他有关实验室的相关事宜,这几天质监部门也将派专家组对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评审,兰元不断针对细节进行了相关部署。
“你看,要通过当下的所有茶叶检测资质。当真不易啊。从2005年开始,在食品安全涉茶这块的检测项目要求就越来越多,单单农药检测项目就从2005年的9项、25项、28项,不断增加到如今的48项,目前还在不断增加,跟得上的机构投入真得不小。”兰元笑着说道,“从这几年相关监管部门所发布的监督抽检结果来看,整体茶叶的合格率都比较高的,不管是高价茶还是平价茶。一是相关监管部门加大对茶叶种植、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监督检查力度,建立了茶叶安全生产可追溯体系,取得良好成效;二是茶农、茶企的对茶叶质量安全品质意识不断提高。每一年省食药监局都会面向全省投入了大量的金额和批次进行抽检,因为体量太大,所以这些检测任务往往就变成项目,面向市场所有的资质足够的机构进行招投标,所以检测资质越完善的机构越有竞争力。目前省食药监局的官网站上,几乎每隔几天都有相关茶企的违章处罚公示,大的茶企被处分一次影响多大,现在哪家敢冒这种风险。”
这几年,省茶检站接受的检测委托多来自茶企,对于大型企业的产品安全,兰元给予极高的肯定:“大型企业委托检测的茶样也多是性价比高的大宗茶,一直以来,大型茶企安全意识相对较高,从我目前掌握的检测情况来看,合格率还是令人满意的。”
“那小型的茶厂和个体户呢?”我继续追问道。
“这些年来自小型个体户委托的全项检测还是相对少,毕竟成本不小。不过,这几年我们都参与了海峡两岸茶王赛的获奖茶样检测工作,参赛的茶样很多都来自于通过QS认证的中小型茶企,也很少出现超标的情况。”由茶王赛的话题切入,兰元进一步向我阐述了当下我国对涉茶项目相关卫生指标的检测方式。
按现行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要求,都是以干茶中的相关残留物为检测对象,并不是茶汤,虽然从饮用角度出发,很多农残都属溶脂性而不溶于水,但国内始终都是以干茶中残留量作为判定依据,且部分农残项目的限量指标要求非常严格,多是以0.01毫克每公斤的合量进行要求,这样的规定其实比很多国家都要严格许多。
作为消费者最关心的农残防治问题,兰元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农产品要全面禁用很难,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就显得至关重要。去年我国发布了最新《农药管理条例》,该条例分别从农药登记、农药生产、农药经营、农药使用、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修订,也进一步加强了农药管理。条例在源头上对农药的成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很多剧毒的农药已经不让生产了。另外,在流通渠道方面,国家建立了农资监管平台,对销售经营企业进行约束,要求他们针对农药、化肥等农资,入库多少、出库多少,卖给谁都要进行相关登记,确保后期农药能够追根溯源,并且,对于卖出的农药,监管部门还会进行相关抽检,防止成分和标识有偏差,这样基本能保障大多数茶园农药施用的安全性。”
“那单位职责调整后,在茶叶安全技术推广这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针对省质检站逐渐从单一的茶叶质量检验和品质鉴定往综合技术服务方向发展的趋势,我进一步问起了未来的具体规划。
“其实目前省内的茶叶质量安全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但依然不时新的质量安全问题出现。过去我们所做的检测多是‘求果’,未来我们将利用完善的检测技术,对检测的数据综合分析,进行追根溯源地‘求因’,并将问题反馈到源头。希望能对整个行业的种植、生产起到帮助,同时,也会加强和行业协会、企业、茶叶合作社、茶农等的互动合作,希望能为茶行业的良性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茶行业目前已经在往更加良性、规范的方向发展,我们也正在积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于单位未来的工作方向,兰元充满了信心。
跟兰元站长聊了一下午,断断续续地喝完了一泡凤凰单丛,听他讲完了一段关于省茶检站转型升级的故事,机构一路发展的历程完全是整个行业对茶叶质量安全的“保卫战”不断提升换代的缩影,伴随着时代的文明进程,茶叶的安全问题将面临越来越严苛的考验,只有经得住考验的茶,才有资格成为一杯“百姓茶”,只有经得住考验的企业,才有发展前景,时代在进步,茶行业也将越来越让人放心。
福州五月的天气异常多变,上午还闷热无比,下午的风却略带寒意,让人有种捉摸不透的感觉。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福建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一上楼就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我赶紧叫住了他:“兰站长,我来咯。”现任省茶检站站长兰元应了一声,回头向我走来:“不好意思啊,最近事情比较多,这些天只有今天有点时间聊一会。”兰元一边说着,一边带我到他的办公室坐下。
针对这期的主题,我本来想跟他谈谈这些年的茶叶质检情况以及一杯“百姓茶”的背后的安全关卡,他先跟我聊起了茶检站这些年的变化。
原来,茶检站诞生的初衷就是为民服务。早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茶叶实行二类管理,由国家统购包销,独家经营。全省茶叶从收购、加工、调拨、市场供应等计划管理,到制定质量标准、核定茶叶价格等都归属省供消社统一管理。1985年,茶行业进行了流通体制改革,茶叶市场放开,茶叶生产迅速发展,但也出现了粗制滥造、掺假掺杂、农残超标、质量下降等现象。为了加强市场放开后对茶叶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福建省供销社向省编委报告,要求设立省检测机构,具体承担福建省茶叶质量监管任务。于是福建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立于1986年,并且是当年省内唯一一家具有资质的茶叶专业检测机构,那时省内质检系统的大型抽检任务也基本靠其完成。
到后来,伴随着茶行业的市场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相关的检测机构也不断涌现,特别是2006年之后各式资金雄厚、拥有完善茶叶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因为大量的投入,很多民营的检测机构在综合实力上已经远超省质检站,所以这些年站内接到的检测委托业务也日益减少。
“总体来说,这些年的茶叶安全质量都在不断提升,另外,检测的项目也在日益增多、限量指标更日趋严格,机构需要不断地引进设备、人才、技术等才能获得相应的资质能力,很多企业型检测机构完善的速度都比我们快很多,这也充分说明了当下中国对整体食品安全这块的重视程度,因为有需求才有市场。”蘭元坐在茶桌前一边烧水一边说道。
兰元的办公桌前堆满了资料,看资料摆放的方式便知道他最近都在整理翻看,他用开水将茶具都烫了一边:“所以单位这几年其实也在寻求转型,往行业更需要我们的方向转变。2016年,我们单位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划分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单位的名称如今也变更为‘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与技术推广中心’。未来的方向是围绕为茶行业提供公益属性的技术服务等方面做些工作,一方面要提升茶叶质量安全的检测技术能力水平,不断完善实验室建设,另一方面,在这基础上,依托专业技术能力,为上级主管部门省供销社更好服务‘三农’提供必要技术支持,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喝得上安全的‘放心茶’努力。”
一道高香的凤凰单丛出汤,兰元刚将我的杯子倒满,工作人员就过来问他有关实验室的相关事宜,这几天质监部门也将派专家组对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评审,兰元不断针对细节进行了相关部署。
“你看,要通过当下的所有茶叶检测资质。当真不易啊。从2005年开始,在食品安全涉茶这块的检测项目要求就越来越多,单单农药检测项目就从2005年的9项、25项、28项,不断增加到如今的48项,目前还在不断增加,跟得上的机构投入真得不小。”兰元笑着说道,“从这几年相关监管部门所发布的监督抽检结果来看,整体茶叶的合格率都比较高的,不管是高价茶还是平价茶。一是相关监管部门加大对茶叶种植、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监督检查力度,建立了茶叶安全生产可追溯体系,取得良好成效;二是茶农、茶企的对茶叶质量安全品质意识不断提高。每一年省食药监局都会面向全省投入了大量的金额和批次进行抽检,因为体量太大,所以这些检测任务往往就变成项目,面向市场所有的资质足够的机构进行招投标,所以检测资质越完善的机构越有竞争力。目前省食药监局的官网站上,几乎每隔几天都有相关茶企的违章处罚公示,大的茶企被处分一次影响多大,现在哪家敢冒这种风险。”
这几年,省茶检站接受的检测委托多来自茶企,对于大型企业的产品安全,兰元给予极高的肯定:“大型企业委托检测的茶样也多是性价比高的大宗茶,一直以来,大型茶企安全意识相对较高,从我目前掌握的检测情况来看,合格率还是令人满意的。”
“那小型的茶厂和个体户呢?”我继续追问道。
“这些年来自小型个体户委托的全项检测还是相对少,毕竟成本不小。不过,这几年我们都参与了海峡两岸茶王赛的获奖茶样检测工作,参赛的茶样很多都来自于通过QS认证的中小型茶企,也很少出现超标的情况。”由茶王赛的话题切入,兰元进一步向我阐述了当下我国对涉茶项目相关卫生指标的检测方式。
按现行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要求,都是以干茶中的相关残留物为检测对象,并不是茶汤,虽然从饮用角度出发,很多农残都属溶脂性而不溶于水,但国内始终都是以干茶中残留量作为判定依据,且部分农残项目的限量指标要求非常严格,多是以0.01毫克每公斤的合量进行要求,这样的规定其实比很多国家都要严格许多。
作为消费者最关心的农残防治问题,兰元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农产品要全面禁用很难,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就显得至关重要。去年我国发布了最新《农药管理条例》,该条例分别从农药登记、农药生产、农药经营、农药使用、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修订,也进一步加强了农药管理。条例在源头上对农药的成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很多剧毒的农药已经不让生产了。另外,在流通渠道方面,国家建立了农资监管平台,对销售经营企业进行约束,要求他们针对农药、化肥等农资,入库多少、出库多少,卖给谁都要进行相关登记,确保后期农药能够追根溯源,并且,对于卖出的农药,监管部门还会进行相关抽检,防止成分和标识有偏差,这样基本能保障大多数茶园农药施用的安全性。”
“那单位职责调整后,在茶叶安全技术推广这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针对省质检站逐渐从单一的茶叶质量检验和品质鉴定往综合技术服务方向发展的趋势,我进一步问起了未来的具体规划。
“其实目前省内的茶叶质量安全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但依然不时新的质量安全问题出现。过去我们所做的检测多是‘求果’,未来我们将利用完善的检测技术,对检测的数据综合分析,进行追根溯源地‘求因’,并将问题反馈到源头。希望能对整个行业的种植、生产起到帮助,同时,也会加强和行业协会、企业、茶叶合作社、茶农等的互动合作,希望能为茶行业的良性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茶行业目前已经在往更加良性、规范的方向发展,我们也正在积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对于单位未来的工作方向,兰元充满了信心。
跟兰元站长聊了一下午,断断续续地喝完了一泡凤凰单丛,听他讲完了一段关于省茶检站转型升级的故事,机构一路发展的历程完全是整个行业对茶叶质量安全的“保卫战”不断提升换代的缩影,伴随着时代的文明进程,茶叶的安全问题将面临越来越严苛的考验,只有经得住考验的茶,才有资格成为一杯“百姓茶”,只有经得住考验的企业,才有发展前景,时代在进步,茶行业也将越来越让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