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匠人宜兼得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2s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语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最终目标就是育人之美,自然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条指向“诗人”,一条指向“匠人”。所谓“诗人”,是更倾向于对母语的一种感觉、感悟,是人文的、隐性的,是母语的精、气、神;所谓“匠人”,是更侧重于对母语的表达与运用,是工具的、外显的,是母语的技、艺、术。教学中,“诗人”与“匠人”俱得,才能落实好母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
  一、努力培育学生诗人之妙悟
  传统语文教学理论明确指出:人类的母语素养主要靠“习得”。所谓“习得”,就是在广阔的语言环境中无意识地吸收语言材料,潜移默化地发展自己的语言。大量诵读正是提供这种广阔的语言环境。但是,培养学生的灵性,仅靠大量读背是不够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明确提出:“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言:“和经典作品(起码是优秀作品)对话,往返出入于作品的语言之间,吸收其中的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的精神素质;同时培养经典的优秀的语言作品的审美能力,提高语言作品的鉴赏水平。对此不管不顾,似乎也是语文教学致命的缺陷。”
  在这方面,潜心建构诗意语文教育的王崧舟老师堪称典范。他执教《长相思》的教学片断时,在师生配乐齐诵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的朗诵边感受眼前出现的画面和情景,然后描述出来。不用说,王崧舟老师这一课,最是“培养学生诗人之妙悟”的典型。诚如《文心雕龙》“神思”篇所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二、努力培养学生匠人之手腕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谁也不会质疑的课程目标取向。但是,母语教学是不是在这一目标取向上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答案是令人失望的。吕叔湘老先生曾质问:“十年的时间,两千七百多个课时,用来学本国语言,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究其原因,我想,这正是学生从小在“语言文字——母语最重要的媒介”这片“海洋”里学习“游泳”的实践少得可怜!
  江苏管建刚老师“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革命意义深远!此“革命”,正是在引导学生做“专门的学问”——“一要懂得字义,二要懂得字音,三要懂得字句的排列法,四要懂得某字某句的音义对于读者所生的影响”(朱光潜语)。从这一角度看,管老师为我们打开了阅读教学的一片新天地。以写作为本位来进行阅读教学,无疑具有颇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努力探索。
  三、努力建设“兼得”之语文课程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它决定着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诗人、匠人要兼得,就必须戮力改革,建设语文课程新体系。
  其一,课程实施的载体——教材,是实现“诗人”与“匠人”兼得的基础。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既然只是一个例子,为什么要让一篇篇课文承载这么多期许?何不让这一“例子”功能再单纯些,再体系化一些?因此,要让“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真正更有生命力、更有影响力,就必须为其打造一片适用之天地(管老师正在努力建设这一片天地),就必须重建母语教学的课程,特别是教材建设,打破“一本”化,让指向诵读与鉴赏、指向写作、指向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的教材多元化。
  其二,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课堂应该成为二者兼得的实践保障。现实的课堂仍然高唱着“昨天的故事”——教学目标依然模棱两可,学生主体依然被遮蔽。虽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有十余年时间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已基本被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比较深刻地理解与接受,但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却远远落后于这些理念。
  以五年级《落花生》一文来说,就内容而言,学生哪有读不明白的?可不少的教师仍然还在沉醉于“从文中来到文中去”,“从内容来到内容去”,趣味何在?意义何在?最近,我校一位教师立足课文最鲜明的一个点——“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然后将老舍先生写的《花生》片断引进课堂教学,把同属借物喻人典范的名作《桃花心木》片断以及古代同类型的代表诗词,《石灰吟》《竹石》等融进课堂教学,让学生非常深刻、鲜活地感受、理解他们从文中无法一读就明的语文魅力。紧接着,这位老师再次顺学而导,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这种写作特色进行小练笔,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有积累,更有运用,实为“诗人”之妙悟与“匠人”之手腕俱得的一堂好课。
  更重要的是,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之一——教师,要有科学的课程意识,从课程理解到课堂实践,从目标定位到内容设计,都要以“兼得”为诉求,不盲目,不偏颇,使语文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责任编辑 罗 峰
其他文献
误区之一:学生的知识面当然小于教师的知识面。 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时代结束了,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自主发问自主探究,课堂已是他们的地盘。他们思维活跃,思想的触角伸向知识的各个角落,又像是一匹匹思想脱缰的野马。这对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主持者——教师来说,切忌大意,一定不要认为自己是教师就肯定比学生懂的多,自己走的桥比他们走的路都多,从而没有认真准备便走进课堂。这会让自己非常被动,要知道教室里
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学生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而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空间,开发其智能,提高其数学素质。  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
自语言出现以来,口述历史便成为人类记录和传播历史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口述史学已经成为史学研究的新热点,也开始进入到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堂。  高中口述历史教学初探  整合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和第22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以此为课例,探索高中口述历史教学。  1.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
校本研修是学校立足自身发展的实际,以改进实践为目的、以问题探究为核心、以研训一体为特征、以学校资源为依托、以合作研习为形式的实践活动。近年来,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结合并校后出现一校地址的实际情况,立足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教师的基本理念,在一校多址下教师校本研修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健全一校多址下的校本研修机制,提高校本研修实效  1. 从“人”的发展出发,制定校本培
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写作,掌握这种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言语形式,从而可以更广泛更有效地进行交际和交流。  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  对作文而言,阅读是“流”。阅读不但会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而且大量的长时间的积累,还会在内容、构思、语言等方面,对写作产生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教师首
新基础教育的评课,就是看学生有没有得到主动发展为标准,因此,让学生能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成为我们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教师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华英学校地理课堂由原来的“一问一答”、“师问生答”模式变成“互问互答”。  一、“互问互答”是“问”和“答”的一种高境界  古语有云“心病还需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互问互答”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互问”让学生变成“系铃人”,自
2014年12月,缘于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的海外研修项目,我随考察团去美国参加了为期21天的培训,收获甚多。这次学习,全美排名第一的教育研究生院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为我们提供了七场讲座。期间,又到十所学校作了实地考察,包括两所小学,两所初中,两所高中和四所大学,让我对美国教育文化有了全面而生动的认识。回国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想法迫切地想与同行和家长朋友分享,那就是:教育
驻校社工是进驻学校进行社会工作的简称,也指从事学校社会工作的人。  一、驻校社工的实践模式  1. 定期开展班建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抗逆力与心理素质  这是指社工每月一次在全校各班举行主题班会,通过设计特定的游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反思,培育学生的抗逆力。例如“阳光少年,欢乐团健”的主题班会,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倾听、沟通的重要性,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培育对班级的归属感。“心存感恩”则顺应英语科组
打造教育特色品牌需要文化的引领。深圳市宝安区宝民小学“平凡教育”办学理念的确立、体系设计和实践活动都是根植于学校的发展历史,根植于学区实际和社区居民的教育现状与需求的。我们期望通过正确的理念引领,提升宝民小学的文化建设品位,增强办学软实力,进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平凡教育”的核心理念  (一)“平凡教育”理念提出的历史渊源  “平凡教育”办学理念的启示来自于校园里
2014年11月,我随广东省初中名教师成为有独特教学风格的专家型教师培训团,赴美国进行为期二十一天的基础教育考察。短短的时间里,虽不是很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但对美国基础教育已有了一些直观和直觉的认识。中美的基础教育,都是以本土文化和历史发展背景之土之根长出的树木,有什么样的土壤,有什么样的文化根基、历史背景,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国民,以致深深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