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学思想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sain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学是把人的整体作为对象,研究人之所以为人而具有的那些最一般的性质和特点的专门学问。我国古代尚无人学概念,但人学思想可上溯久远。《论语》就全书内容来说,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孔子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注重教给学生有关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孔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培养有积极的影响,今天仍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关于人的学说用当代的话说,可以称之为中国人学思想之源。
  关于人性的讨论始于孔子。《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即指人的本质而言,人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也就是本来的性质。孔子用“相近”二字讲性是十分精准的,相近既与相同有别,又与相异有别,可以理解为大同小异。《三字经》一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前半句“人之初,性本善”,孔子没说过,孟子也没说过,荀子主张“性恶”,更不会说了。到战国时期,人性的善与不善,才成为一个争论的问题。“人之初,性本善”的提法是宋朝哲学家的事,今天我们不能简单拿来,不分是非地教儿童背诵,以防误人子弟。我们阐明人性是“性相近”而不是“性本善”,在于回归孔子论人性的哲学立场。孔子用“相远”二字讲性的后天差别也是十分精准的。孔子明确指出相远的原因是“习”,依人的后天习染来看,人与人就有很大差别了。人的性情是由家庭的影响,社会的熏染,个人的修养程度决定的,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孔子认为人后天的知识和道德都是靠学习培养起来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孔子对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庶鄙,不论种类,认为都是可以教育的。孔子这一主张是基于人是可教、可塑的,体现了孔子从人本性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他不仅是“有教无类”的倡导者,又是践行这一主张的实践者,“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不仅是中国私人办学的第一人,又培养各类弟子三千,就是很好的证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石,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论起点。
  关于人的价值和精神境界。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周易》有天地人三才之说。《孝经》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性”同“生”,大意是说,天地之间的生物以人为最贵,这是关于人的价值学说。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超然异于群生,人类有优异的品质;人灵于万物,有创造力,人类有智能的品质;人懂得情感,有恩爱,人类有道德品质。人的基本特征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论语·里仁》子曰:“吾道一以贯之。”道是什么?天道指天文气象等方面的自然现象和规律,地道指关于地面的自然现象和规律,人道指在社会活动中人的言语行事的道德规范,孔子以及后代儒家比较注重人道。《孔子家语·哀公问政》子曰:“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孔子的“吾道”是指仁义之道,这是孔子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化人、培养人的出发点和归宿。
  孔子关于人的论述是丰富多样的。一是善人。孔子不讲“人性本善”,但主张人性向善。《论语·述而》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孔子强调人要保持一定的操守,批评本来没有却装作有;本来空的却装作充足;本来穷困却要豪华。孔子反对假大空和奢华行为,对于今天也有借鉴意义。善人是一贯行善的人,重操守,“上善若水”,最善的人要像水一样,专门利人,而不谋求个人利益。他主张“择善从之”、“善人为邦百年”,以善修身治国。二是成人。孔子讲成人,就是造就完备的人格。《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先以古人为例,说明成人要有智慧、寡欲、勇敢、多才、多艺,有文采。后又说今成人要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不忘平生诺言。前文子路三问君子,孔子三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说成人之学,其目的是让人进行精神修养,“修己”以成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者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三是仁人。孔子把有崇高人格的人称为仁人,是仁爱有德之士。《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又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志士需要仁,人民需要仁,仁是核心,仁是生命。仁人需要具备恭、宽、信、惠、智、勇、忠恕、孝和悌等多种道德品质,孔子尚且不敢以“仁人”自居。孔子倡导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一直教育和鼓舞着中华儿女,成为中华魂。四是圣人。圣人是具有最高道德标准的人,是孔子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论语·述而》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是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称赞为政以德,恩德功绩广大的人。在他看来,在“礼崩乐坏”的春秋社会是看不到一个圣人的,能看到君子就可以了。君子是指有道德的人,与“小人”相对,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但不是最高的理想人格。孔子不以圣人自居,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又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他说圣与仁我不敢当,在生活实践中做一君子,那我还没有成功。《论语·述而》中孔子有两处自述自己的人格。“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前一句讲的是孔子的精神生活,自得其乐;后一句讲的是在简约的物质生活中,精神上自得其乐。孔子以苦为乐,以道义为价值标准的人生箴言告诉我们,高尚的人格必须有高尚的精神生活、高尚的精神境界。孔子关于人的价值观,主张文与质的统一,在人格修养上追求“文质彬彬”,求真求实;在成人上主张美与善的统一,追求“尽善尽美”,做善人做仁人;在人的境界上主张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主张“仁者爱人”,人生需要充实的美,充实的境界。求真、求善、求美不仅是孔子的人生价值观,也是其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又是孔子哲学的思想基础。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代称之为“天人之际”。孔子保留了西周以来关于天命的信仰,他继承了周公的天命思想,既信仰天又强调德。《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天命”是指有意志的最高主宰。《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是指广大的自然界。孔子讲的“天”是从“意志之天”到“自然之天”的过渡。孔子的天命观具有矛盾性和多样性,重视人与自然关系是积极的一面。孔子以“天道”、“地道”、“人道”来积极探求自然生命的意义及与人的关系,是关于天人学说的核心所在。“天人合一”思想最富有创新精神,在人类文明史上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孔子告诉人们,天不言说,四季有序运行,百物照样生,这里充满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人类只有认识天体运行的“行”,了解万物生长的“生”,正确认识“行”与“生”的关系,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生物界的组成部分,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源,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也影响着环境。人类的智慧在于正确认识、合理利用、适度改造、有效保护自然。《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告诉弟子学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识得鸟兽草木之名”,不是一般的认识自然,而是运用“诗”的移情作用,全面了解自然界的动植物,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感悟自然界的生命,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增强生命关怀之心。“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是孔子对自然规律,对生命的感悟,充满哲理,流传千古。《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不用带纲的网断水取鱼,不射归巢的鸟,保护小鱼、小鸟的生命。孔子称千里马叫骥,不仅赞扬马日行千里之才,而且赞扬马拼搏奋进与人为友之德。人的德性、灵性不在于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而在于关爱一切生命。《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告诉我们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环境相关联,并具有某种类似的特征。山为仁者所乐者,乃是它静养万物的博大胸怀,仁者正是力求培养“厚德载物”的品格;水为智者所乐者,乃是其迂回漫转滋润万物生长的气度,智者力求养成“上善若水”的精神。这是孔子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体验,最深刻感悟,志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正是天圆地方,道在中央;山高水长,仁者无疆。   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子人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字的象形是二人,首先表现人与人的关系。孔子所倡导的仁,有广泛的道德观念,核心是爱人,待人友善。“仁”的出发点是承认别人也是人,尊重别人的人格和意志,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重要道德原则。《论语·雍也》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立人”是帮助他人自立于世,不仅是生活上的,而且要帮助他树立正确人生观,如果想自己立于世,也应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帮助他人自立,这是安身立命之要。“达人”是帮助别人显达,如果一个人想显达,也要帮助他人显达。孔子倡导举贤才,既是为国,也是帮助别人显达。怎样达人,孔子主张从眼下实际的事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可见“达人”不是秀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出来的。最近电视里“达人秀”很热,有的青年不知“达人”是何意,竟说是外来语,又说是网络语。其实“达人”是孔子用语,达人提倡的是人与人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行为和仁德。《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字的结构是“如”、“心”,意在人与人相处,要将心比心,感情相通,理义相通,平等待人,真诚面对。一个人有了真诚,才能与人平等互动,才能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点是遇事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喜欢的事不强加于人,这一思想具有普世价值,这一原则被现代人称为伦理金律。人不能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个人感受而忽略他人感受,否则损人不利己,后患无穷。
  《论语》作为孔子与弟子对话、应答的语录文体,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是处理人与社会的好教材。《论语·微子》记载孔子面对当时隐者的讥讽,叹息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是社会人,只能和人同群共处。孔子重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人应有社会责任心,必须对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孔子五十五岁带领十余名弟子,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历尽千辛万苦,坚持信念,坚韧不拔,正是他對社会的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是学会中庸,二是促进和谐。《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中庸者,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平常之理,这是至德,是做人处事的最高标准。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社会中调节个人情感和言行,遇事不偏颇,无过无不及。在社会上,一个人要心态正常,做事不偏不倚,做人不奇奇怪怪,一切正常,保持平常心,去伪存真,实事求是。《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平衡,关系恰到好处,而不盲从附和。孔子弟子有若把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等尚和思想概括为“和为贵”,强调礼的作用,以和为贵,遇事要做得恰当。孔子“中庸思想”与“和谐思想”是内在相连的,都是以“仁者爱人”为核心观念。一个人善于关心他人心境,关心他人处境,关心他人生存和发展;善于关心社会时政,关心社会进步和发展,关心人民生活,你就掌握了中庸,也为和谐作出了贡献。“和为贵”,乃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重大特征。
其他文献
1939年,著名画家徐悲鸿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邀请,前往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在为期三年的讲学期间,泰戈尔常常陪同徐悲鸿游览喜马拉雅山麓的著名风景区大吉岭。  由于大吉岭地处2000多米高的海拔,他们游览时,常常需要骑着马才能方便出行。徐悲鸿开始不会骑马,看到这种高大、威武的骏马,徐悲鸿心里很胆怯。在泰戈尔耐心指导下,徐悲鸿很快学会了骑马。他们在马背上,一边畅谈文学和绘画,一边游览大吉岭的秀丽山色,还
期刊
錢锺书身体多病,但是,他从不忌言生死,总是乐观面对。杨绛先生说,他是个乐观的人,对生死自然规律看得很明白。1989年3月,他晚上睡不好,白天头晕,就对人说,同他一起出来的历史学家黎澍和外交家宦乡相继过世,他也快了。大年三十,人家打电话来拜年,他会突然冒出一句:“老啦!要死啦!”他不喜过生日,认为“祝寿祝寿,我看是促寿!”“‘祝寿’可以‘促寿’,‘延年’能使‘厌年’,此又物极必反之理也”。你安慰他病
期刊
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幼年丧父,他母亲让他学医,将来可以有门活命的手艺。一次,袁了凡上山采药,路过慈云寺的时候,遇到一个鹤发童颜的老先生,自称姓孔,善于推算人的命运。他很好奇,就让他算,先生说:“你本是个当官儿的主儿,明年就能考中秀才,还是别学医了吧!”   袁了凡将信将疑,征得母亲同意后,弃医从学,第二年果然考中秀才,连他考试的名次都跟预测的一模一样。他服了,把孔先生请到家中,让他推算一生的命运
期刊
当走进苏州那些白墙乌瓦的明清故居时,请想象,堂屋或寝室里挂有一只硕大的鲜花花篮,袅袅吐香。到夜晚,篮筐内竟有一只玻璃灯盏亮起焰光,将花影与篮体编纹的纵横影路投到天花、粉墙与地面,让一室夜色染上宁静的生动。  今天我们作为游客参观旧式民居,因为这些地方往往只会陈设一些几椅床箱之类的基本家具,空荡荡的,毫无生气,很多人会误会先人缺乏享受的能力和手段,生活一定贫乏单调。其实,往昔时光中曾经有过太多细腻的
期刊
两篇八股文入选了杭州高级中学高二学生的语文教材,一时间八股文该不该入选高中教材的争议瞬间升温。在多年的学校教育里,尤其是在历史教科书上,八股文历来被说成是禁锢人们思想,阻碍创新与进步的一种文体,在很多人眼里成为了洪水猛兽,从此被一竿子打翻。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不是在大学学古典文学的人,恐怕很少有人会去读一读这被带上了原罪的八股文。  八股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经义文体,最早起源于宋朝。王安石变法期间
期刊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高于一切,每个村的宗庙都建在中轴线上,其他的庙,即使人人敬仰的观音庙、关公庙,也得往旁边靠靠。但凡中国人,有事没事都希望祖宗保佑,因为是自家人嘛。但奇怪的是,多数宗族的一世祖、二世祖都不怎么靠谱,就是说,是不是一家人很可疑。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自己家的一世祖是范仲淹,他就不大相信,因为姓范的祖先都是范仲淹。他说了,怎么可能北宋那会儿,别的姓范的都闲着,生孩子的事儿全让范仲淹家包办了。
期刊
1909年2月1日上午11时,万国禁烟会议在外滩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正式开幕。来自中、美、英、法、德、俄、日、意、荷、葡、奥匈帝国和暹罗(今泰国)、波斯(今伊朗)等13个国家的41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禁烟大计。2月1日至26日,大会共举行正式会议14次。代表们在各次会上分别就本国和在远东属地鸦片问题作了报告,并进行了讨论。其中最精彩的当属中国代表唐国安舌战英国代表的发言和他的长篇演讲,堪称中
期刊
【主编手记】上期回顾中华民族是从什么时候起发生了质变乃至突变其质变的推动力是什么机理过程是怎样的上一期特稿的最后留给了我们一系列发人深省的疑问本期特稿将一一解答之将这场关于文明时代标志的大讨论推向深处1.原始科学的出现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首要标志  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科学技术是
期刊
(论语·卫灵公)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破题)  夫志士仁人,皆心有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承题)  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死生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起讲) 
期刊
圣旨,作为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无论措辞还是格式,都是严肃而生硬的。可是,在如此严谨的“红头文件”中,偏偏出现了一个另类:这道特殊的圣旨有着谜一样的外表,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令人动容的儿女情长。  《汉书》记载:公元前72年,汉宣帝刘询突然颁发了一道令人莫名其妙的诏书,他在诏书中说:我在贫微之时曾有一把旧剑,现在我非常怀念它啊,众位爱卿能否为我把它找回来呢?看了圣旨后,很多大臣都是一头雾水,不明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