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n0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激励”是课堂教学中不可轻视的重要手段,以“需要”激励学生,教师必须艺术地去启发学生形成这种需要,使它产生激励学生兴致盎然的投入学习作用。
  关键词: 激励机制 语文课堂教学 运用
  
  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为科学”也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受到正確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多。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激励”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轻视的重要手段。
  
  1.以“需要”激励学生
  
  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教授说:“需要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属个性倾向。它是客观事物引起一个人情绪的重要中介物,同样的客体在不同人身上引起不同情绪反应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需要有关。学生在课堂上‘需要’的产生,其机理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必须艺术地去启发学生形成这种需要,使它产生激励学生兴致盎然的投入学习作用。
  教《草船借箭》这一课,如何激励学生认认真真地去总结课文?我从设计引发学生的“需要”入手:“赤壁之战可真是一场不简单的战斗,仗是打完了,可总得好好总计一下,如果你是周瑜,你怎么总结大获全胜的经验?如果你是曹操,你应当吸取那些失败的教训?谁愿意当周瑜?谁愿意当曹操?”我的一席话,激励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产生了当众显示一下自己才能的愿望。于是学生兴致来了,大家都想当周瑜,都想当曹操,争着上讲台总结起这场战争来。正是由于引导学生发生了“需要”,才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涨的情绪下实现了学习目标。
  
  2.以“情趣”激励学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情趣的作用主要的是“立体型”调节作用:情趣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内在活力和敬慕、仿效心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草原的描写创作一幅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颜色的“涂抹”,体会的小丘线条的“柔美”;通过颜色的浓淡,渲染草原的“翠色欲流”。
  在此基础上,我又以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地描述了草原的美景,并提出:你能根据图画,想象出羊群在草原的美吗?请用比喻句来描述。这时学生已有了创作的欲望,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说: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就像天空中漂浮的朵朵白云。有的学生说:羊在悠闲散步,像大海中扬起了点点白帆……
  
  3.以“环境”激励学生
  
  以“环境”帮助学习,实现课内外结合,这无疑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因为,所谓学习过程,换个角度说,也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在语文教学中以“环境”激励学生,可以借用社会“大环境”的激励,如配合课文的参观、访问,还可以借用课堂“小环境”。
  我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第一节时,在初学课文时创设了如下情景:打开追悼会的幻灯片,幻灯片中有鲁迅的遗体,有前来参加追悼会的学生、工人在遗体前肃立、默哀,遗体周围摆放着许多花圈。与此同时,哀乐响起。于是学生很快进入我创设的这一情景:课堂鸦雀无声,人人表情庄严。学生口述幻灯片内容时,声音低沉、哽咽;朗读课文时,沉痛的感情自然流露,有的学生还边朗读边流泪;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时,思想高度集中,发言十分踊跃。这就是感情的共鸣,给整堂课构筑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为实现教学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4.以“竞争”激励学生
  
  古人云:“并逐曰竞,对辩曰争。”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充分运用竞争的激励机制。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没有难度的学习任务,一般就较少竞争的刺激力,因此,在教学中,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能于平易处设置难度,让学生必须奋力“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而大家争摘这不易的果子时,便有了竞争刺激。如一个优秀教师教《威尼斯的小艇》,就设计了有一定难度的想象训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现在老师带你们乘坐小挺艇威尼斯,大家高兴吗?我们看到了那些人坐在小艇上,赶什么?加上你的想象说说看。”
  于是,课堂气氛顿时变得热烈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我看到小艇里有赶去上课的老师,带着书本、作业本。想象是多么丰富,但又很有道理。竞争使小学生本就活跃的思想插上了一对强健的翅膀。
  
  5.以良好氛围激励学生
  
  教师要树立民主教学的思想,就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一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要由过去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二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允许多元思维并存,鼓励张扬个性,宽容探索中的错误、荒诞和越轨,变“一言”为“群言”,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教材,敢为人先的勇气。
  在课堂教学中探求激励机制十分重要,这是因为“激励”不仅可以鼓舞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于激励而培养起来的勇于进取、乐于竞争、奋发向上的精神,也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
其他文献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古籍特藏库,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个神秘的存在。它一度只允许大四及以上年级的学生刷卡进入。除了从窗帘缝隙漏出的几缕阳光,库内几乎密不透风,一架架的线装书带着时光的沉重,沉默而肃穆。  可能一整天都不会有人来。  就是在这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大三男生张晓进啃掉了几十卷的《清代通史》(由萧一山编,记史从乾隆至同治)。他说,读书的时候,时间都静止了。读书时记下的笔记,成了后来116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实施,高中课程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严重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转变高中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的观念,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已经势在必行。下面我们重点进行研究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模式 改革 创新  新课改的实施对高中数学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对高中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也提出更高的
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在文物考古、博物馆陈列保管工作中经常见到。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的,以求得人死留名。作为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墓志铭一般形体较小,随着墓主的棺柩一起入葬土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由墓碑演变而来,由原先竖立于地面转入到地下。晋、南北朝、隋、唐造像墓志等六十余种  墓志铭的起源与发展  墓志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声音的大千世界里,声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声是人和动物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声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前者是通过声波了解、感知物体的某些特征和一些其他状况。后者是指声音对物体起到一定的物理作用。如产生变形、去污、破碎等一系列的变化。  一、声与信息  我们利用声音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例如人们通过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获取信息;医生利用“B超”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