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修养从根本上来说并非是闭门内省,而是一种实践活动。尤其是领导者的道德修养,无论是传承中的升华,还是自省中的深化,都必须是渗透在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实践之中的改造自我。现在,新的《廉政准则》中8个“禁止”和52个“不准”,对各级干部道德自律更提出了新要求。作为领导干部,一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模范地遵纪守法,这是从政的底线、为官的底线。那么,怎样才能守住底线?我认为必须在“七慎”上下功夫。
慎初严守初始之关口,谨防“第一次”。老子说:“不欲以静,天下自正。”即此,无欲无惑,那么“我”就是“我”。但如第一道“防线”被冲破了,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可见,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认认真真地把好“第一关”,谨防“第一次”。谨防了“第一次”,就能蓄积成“每一次”,即所谓“正本清源”。当然,“人生有坎坷,遏人有不贤”应是平常事。能否在逆境中经受考验?一方面要坚持党性和做人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保持心灵上的平衡与和谐。“能干事时肯拼命,不能干事多读书。”
慎独严守监督之盲区,谨防独处放纵。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共产党人能否“慎独”,是衡量官德修养的重要标尺,它需要有坚强的意志。而坚强意志的培养有一个积累过程,常常是从小事做起。这也就是说慎独起点在“奥微”。
慎微严守细小之微处,谨防小恶失德。“祸患常积于忽微。”清廉与腐败有多远?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不受诱惑才是关键。章太炎先生曾说过:“善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同时恶也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善达到了怎样的水平,恶也就达到怎样的水平。”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声色所迷,一定要坚持身体力行于细微处才会见出真功夫。雷锋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也没有剧烈的矛盾冲突撞击,有的只是那些平平凡凡的小事。他遇到的都是常人遇到的,他做到的只要大家愿意做都可以做到。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关心他人,谦虚礼让……雷锋正是通过这些小事为他人送去温暖,带去春风。当然,防微杜渐还离不开慎言。
慎言慎行始于谨言,谨防信口开河。现在,有一些党员干部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特别乐道于“内部消息”及“顺口溜”,甚至宣传腐败的权力观。纠正和防止党员干部信口开河,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从善护口”。用良知护持自己的言论,要如哲人般地先用“真实、善意、重要”这三个筛子筛一下我们要说的话,不轻言不妄谈。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起伟人周恩来,他平时对不必说不该说的从来不多说一字,甚至临终都不留遗言。学习周恩来,就要掌管好我们的舌头,不让它任意妄为。只有管好了自己的嘴,才能管好自己的生活。尤其是领导干部,增强党性意识,就更应在思想上、政治上、言行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诚然,慎言还须与慎行尤其与慎隐结合起来。
慎隐严守无人见处,谨防暗处作恶。所谓“慎隐”就是指隐处自律。南北朝时北齐刘昼说过:做人做事不应该“处显而修善,在隐而为非”。古人的话,是值得深思的。处在暗处、幽处就放纵自己,甚至做坏事,是不利个人品德修养的。领导干部只有坚持在“无人见处”下功夫,切实做到“金钱利诱不动心,香风毒气吹不倒”,才能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慎隐主要是为慎权。
慎权 严守权力之运时,谨防以权谋私。领导干部如何运用权力,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强弱、官德好坏的试金石。因为,权力是把“双刃剑”,正确运用权力,掌权为公,执政为民,就会使权力造福人民;相反则追祸人民。老子说:“圣人不积。”指圣人不会积蓄什么,因为他本身合于大道而生生不息、长长久久。因为人大于事,就不会为事所伤、不会被身边变换无穷的事物扰乱自己纯净的心灵。相反,你金玉满堂又怎么样?结果只会乱你心而伤身。邓小平同志曾告诫说:“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用《准则》规范自己,正确处理好权与责的关系。在运用权力时,一定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地谨慎行事。切实做到“四个第一”:即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当然,慎权当有始有终。
慎终 严守临退之晚节,谨防重晚利。善始不易,善终更难。有的领导干部革命意志衰退,在临近退职、退休之时不恋工作、不重晚节,结果作茧自缚,自毁其身,在最后一站栽进了高墙。所以,慎终如始,须心力坚毅。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善始善终,就没有失败这一说。
诚然,“七慎”的关键在“慎”字。“慎”是自尊、自爱、自强的表现,它需要“不动心”的志气。在孟子看来,如果志是气之根,志不变即“不动心”而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坚毅道德之志,不论在台上、在台下、还是在八小时以外,甚至是潜意识里的一闪念,都要经得起考验。
慎初严守初始之关口,谨防“第一次”。老子说:“不欲以静,天下自正。”即此,无欲无惑,那么“我”就是“我”。但如第一道“防线”被冲破了,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可见,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认认真真地把好“第一关”,谨防“第一次”。谨防了“第一次”,就能蓄积成“每一次”,即所谓“正本清源”。当然,“人生有坎坷,遏人有不贤”应是平常事。能否在逆境中经受考验?一方面要坚持党性和做人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保持心灵上的平衡与和谐。“能干事时肯拼命,不能干事多读书。”
慎独严守监督之盲区,谨防独处放纵。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共产党人能否“慎独”,是衡量官德修养的重要标尺,它需要有坚强的意志。而坚强意志的培养有一个积累过程,常常是从小事做起。这也就是说慎独起点在“奥微”。
慎微严守细小之微处,谨防小恶失德。“祸患常积于忽微。”清廉与腐败有多远?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不受诱惑才是关键。章太炎先生曾说过:“善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同时恶也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善达到了怎样的水平,恶也就达到怎样的水平。”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声色所迷,一定要坚持身体力行于细微处才会见出真功夫。雷锋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也没有剧烈的矛盾冲突撞击,有的只是那些平平凡凡的小事。他遇到的都是常人遇到的,他做到的只要大家愿意做都可以做到。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关心他人,谦虚礼让……雷锋正是通过这些小事为他人送去温暖,带去春风。当然,防微杜渐还离不开慎言。
慎言慎行始于谨言,谨防信口开河。现在,有一些党员干部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特别乐道于“内部消息”及“顺口溜”,甚至宣传腐败的权力观。纠正和防止党员干部信口开河,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从善护口”。用良知护持自己的言论,要如哲人般地先用“真实、善意、重要”这三个筛子筛一下我们要说的话,不轻言不妄谈。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起伟人周恩来,他平时对不必说不该说的从来不多说一字,甚至临终都不留遗言。学习周恩来,就要掌管好我们的舌头,不让它任意妄为。只有管好了自己的嘴,才能管好自己的生活。尤其是领导干部,增强党性意识,就更应在思想上、政治上、言行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诚然,慎言还须与慎行尤其与慎隐结合起来。
慎隐严守无人见处,谨防暗处作恶。所谓“慎隐”就是指隐处自律。南北朝时北齐刘昼说过:做人做事不应该“处显而修善,在隐而为非”。古人的话,是值得深思的。处在暗处、幽处就放纵自己,甚至做坏事,是不利个人品德修养的。领导干部只有坚持在“无人见处”下功夫,切实做到“金钱利诱不动心,香风毒气吹不倒”,才能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慎隐主要是为慎权。
慎权 严守权力之运时,谨防以权谋私。领导干部如何运用权力,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强弱、官德好坏的试金石。因为,权力是把“双刃剑”,正确运用权力,掌权为公,执政为民,就会使权力造福人民;相反则追祸人民。老子说:“圣人不积。”指圣人不会积蓄什么,因为他本身合于大道而生生不息、长长久久。因为人大于事,就不会为事所伤、不会被身边变换无穷的事物扰乱自己纯净的心灵。相反,你金玉满堂又怎么样?结果只会乱你心而伤身。邓小平同志曾告诫说:“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用《准则》规范自己,正确处理好权与责的关系。在运用权力时,一定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地谨慎行事。切实做到“四个第一”:即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当然,慎权当有始有终。
慎终 严守临退之晚节,谨防重晚利。善始不易,善终更难。有的领导干部革命意志衰退,在临近退职、退休之时不恋工作、不重晚节,结果作茧自缚,自毁其身,在最后一站栽进了高墙。所以,慎终如始,须心力坚毅。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善始善终,就没有失败这一说。
诚然,“七慎”的关键在“慎”字。“慎”是自尊、自爱、自强的表现,它需要“不动心”的志气。在孟子看来,如果志是气之根,志不变即“不动心”而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坚毅道德之志,不论在台上、在台下、还是在八小时以外,甚至是潜意识里的一闪念,都要经得起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