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感兴趣,他才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进去,学习起来才会更有成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激趣;课堂;活跃剂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感兴趣,他才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进去,学习起来才会更有成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这些,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为学生创设激情燃烧的氛围,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洋溢学习的热情呢?下面是我从教多年的一些有效做法,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激趣第一招:导语的巧设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先声夺人,在上课伊始就迅速地捕获学生的“芳心”,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从而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例如:上《生命 生命》时,我轻微播放音乐《命运》,并动情地讲述了少女默然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故事,又介绍了课文作者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毫不放弃生命的事迹。“未成曲调先有情”,两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上《愚公移山》时,我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片段,学生耳闻“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的优美旋律,目睹“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的老人形象时,会真切地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
激趣第二招:媒体的运用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小说、散文、诗歌应有尽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形象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可以说是多姿多彩、图文并茂、声乐俱全。它能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迎合了身处读图时代的学生们的阅读习惯,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从而求得语文课堂的活跃和高效。例如:我上《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对紫藤萝一无所知,没有感性认识,因此,对文中的有关描写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时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紫藤萝花的画面,再配上清新典雅的乐曲,让学生看一下紫藤萝,亲身感受一下“因为紫藤萝花开得盛,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和终极,所以像一条瀑布”的奇妙感受,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的理解。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接着,对照紫藤萝花的各种姿态的画面,将文章写景抒情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深刻的讲解,突出花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不过,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遵循一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的基本理论,精心选择电教媒体,使其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要切实摒弃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的课件,避免花架子多媒体教学,得不偿失。
激趣第三招:活动的参与
1. 课前小演讲:教室里,讲台前,一同学声情并茂地演讲着,下面的同学凝神倾听着,既而,一声惊叹,一阵掌声,几句点评,些许鼓励。这是在我的语文课前常会看见的场景——课前演讲。从教十几年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做好课前演讲。课前演讲是指在每节课前用三到五分钟时间,让学生上讲台向同学介绍自己看过的有感触的哲理故事,精彩美文,名言警句,名人传记,抑或生活感悟,学习心得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利用好课前演讲这三五分钟时间,不但能使学生开眼界,添兴趣,长见识,亦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锦上添花。
2. 引入小比赛:比赛机制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其积极投入、饶有兴致地学习。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都有一颗好胜的心,都想在大众面前表现自己,都想得到公众的认可和赞扬。学生们为了能在课堂上很好地表现自己,把老师提出的问题答得准确完整,他们就会在课外积极主动地去预习课文,去寻找资料,对课后的练习题事先作一番思考;就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地思考,尔后在课后去熟读、背诵课文,完成好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了调动,学习的兴致和习惯也就得到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得到了自然的提高。如我在教授《〈孟子〉二章》时,分男、女组进行比赛,看哪组问得题,答得多,背得快。结果,在“小比赛”的催化下,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不过,在运用竞争机制的同时,教师要注意评价时用语,要肯定双方的参与和结果,避免消极因素的产生,避免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3. 开开“小火车”:语文课堂能够用到这个招式的地方有很多。在此只以文言文学习为例略说一二。在实际的教学中,无论是文言文朗读、翻译还是背诵都有多种形式:要么是老师示范,要么是媒体展示,要么是优生表演……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不能使学生很好地尝试和体验学习的快乐。这一点,“开火车”却可以做到。它能让学生意识上极大地专注,还能使学生有展示自我的平台和体验学习快乐的机会。亦能把学生置身在小游戏般的一丝自在中。假如学生乘坐了这样的列车,岂能不专注、投入与过瘾?
激趣第四招:拓展的加入
许多老师都抱怨,花了好些时间和精力备课,课堂上,又把传授的知识讲的很细,最后收到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原因就在于上课的老师只传授了书本上的知识,这样既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又不能拓展学生的眼界,学生认为你在照本宣科,他们从心底里就不佩服这样的老师,当然也就没有兴趣听课了。所以,我们应该在传授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延伸,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不断学习和提高。以下“三式”算作抛砖引玉吧。
1. 补充情节式。适当延伸故事情节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孔乙己》一文中,最后作者用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结尾。结合文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我们可以断定孔乙己必死无疑。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孔乙己的悲惨结局进行合理的联想。这种续写活动是有机延伸了课文的思想内容,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比较异同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题材相类似的作品,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的特色。例如,在学习《桥之美》时,教师就可将其与《中国石拱桥》相比。《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所写语言具有科学性,严谨、准确、平实,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而《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是从画家的视角来审视桥的美,虽然采用了一定的说明方法,但描写、抒情的句子在文中很普遍,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教师应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进一步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
3. 挖掘背景式。 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而更加丰富,一个作家在不同阶段的作品风格往往也是有变化的。如课文《智取生辰纲》中将青面兽杨志的精明能干、粗暴蛮横、急功近利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可这篇课文只是选自《水浒传》中第十六回,教师可以借此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激发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杨志后来的命运,培养学生探知名著的兴趣。
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上所谈“激趣——语文课堂的活跃剂”仅是一家之言,如有欠妥之处,恳请斧正。
【关键词】激趣;课堂;活跃剂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感兴趣,他才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进去,学习起来才会更有成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这些,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为学生创设激情燃烧的氛围,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洋溢学习的热情呢?下面是我从教多年的一些有效做法,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激趣第一招:导语的巧设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先声夺人,在上课伊始就迅速地捕获学生的“芳心”,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从而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例如:上《生命 生命》时,我轻微播放音乐《命运》,并动情地讲述了少女默然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故事,又介绍了课文作者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毫不放弃生命的事迹。“未成曲调先有情”,两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上《愚公移山》时,我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片段,学生耳闻“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的优美旋律,目睹“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的老人形象时,会真切地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
激趣第二招:媒体的运用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小说、散文、诗歌应有尽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形象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可以说是多姿多彩、图文并茂、声乐俱全。它能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迎合了身处读图时代的学生们的阅读习惯,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从而求得语文课堂的活跃和高效。例如:我上《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对紫藤萝一无所知,没有感性认识,因此,对文中的有关描写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时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紫藤萝花的画面,再配上清新典雅的乐曲,让学生看一下紫藤萝,亲身感受一下“因为紫藤萝花开得盛,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和终极,所以像一条瀑布”的奇妙感受,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的理解。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接着,对照紫藤萝花的各种姿态的画面,将文章写景抒情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深刻的讲解,突出花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不过,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遵循一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的基本理论,精心选择电教媒体,使其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要切实摒弃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的课件,避免花架子多媒体教学,得不偿失。
激趣第三招:活动的参与
1. 课前小演讲:教室里,讲台前,一同学声情并茂地演讲着,下面的同学凝神倾听着,既而,一声惊叹,一阵掌声,几句点评,些许鼓励。这是在我的语文课前常会看见的场景——课前演讲。从教十几年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做好课前演讲。课前演讲是指在每节课前用三到五分钟时间,让学生上讲台向同学介绍自己看过的有感触的哲理故事,精彩美文,名言警句,名人传记,抑或生活感悟,学习心得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利用好课前演讲这三五分钟时间,不但能使学生开眼界,添兴趣,长见识,亦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锦上添花。
2. 引入小比赛:比赛机制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其积极投入、饶有兴致地学习。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都有一颗好胜的心,都想在大众面前表现自己,都想得到公众的认可和赞扬。学生们为了能在课堂上很好地表现自己,把老师提出的问题答得准确完整,他们就会在课外积极主动地去预习课文,去寻找资料,对课后的练习题事先作一番思考;就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地思考,尔后在课后去熟读、背诵课文,完成好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了调动,学习的兴致和习惯也就得到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得到了自然的提高。如我在教授《〈孟子〉二章》时,分男、女组进行比赛,看哪组问得题,答得多,背得快。结果,在“小比赛”的催化下,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不过,在运用竞争机制的同时,教师要注意评价时用语,要肯定双方的参与和结果,避免消极因素的产生,避免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3. 开开“小火车”:语文课堂能够用到这个招式的地方有很多。在此只以文言文学习为例略说一二。在实际的教学中,无论是文言文朗读、翻译还是背诵都有多种形式:要么是老师示范,要么是媒体展示,要么是优生表演……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不能使学生很好地尝试和体验学习的快乐。这一点,“开火车”却可以做到。它能让学生意识上极大地专注,还能使学生有展示自我的平台和体验学习快乐的机会。亦能把学生置身在小游戏般的一丝自在中。假如学生乘坐了这样的列车,岂能不专注、投入与过瘾?
激趣第四招:拓展的加入
许多老师都抱怨,花了好些时间和精力备课,课堂上,又把传授的知识讲的很细,最后收到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原因就在于上课的老师只传授了书本上的知识,这样既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又不能拓展学生的眼界,学生认为你在照本宣科,他们从心底里就不佩服这样的老师,当然也就没有兴趣听课了。所以,我们应该在传授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延伸,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不断学习和提高。以下“三式”算作抛砖引玉吧。
1. 补充情节式。适当延伸故事情节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孔乙己》一文中,最后作者用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结尾。结合文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我们可以断定孔乙己必死无疑。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孔乙己的悲惨结局进行合理的联想。这种续写活动是有机延伸了课文的思想内容,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比较异同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题材相类似的作品,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的特色。例如,在学习《桥之美》时,教师就可将其与《中国石拱桥》相比。《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所写语言具有科学性,严谨、准确、平实,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而《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是从画家的视角来审视桥的美,虽然采用了一定的说明方法,但描写、抒情的句子在文中很普遍,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教师应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进一步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
3. 挖掘背景式。 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而更加丰富,一个作家在不同阶段的作品风格往往也是有变化的。如课文《智取生辰纲》中将青面兽杨志的精明能干、粗暴蛮横、急功近利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可这篇课文只是选自《水浒传》中第十六回,教师可以借此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激发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杨志后来的命运,培养学生探知名著的兴趣。
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上所谈“激趣——语文课堂的活跃剂”仅是一家之言,如有欠妥之处,恳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