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青岛,不可不逛中山路;逛中山路,不可不进劈柴院。中山路赋予劈柴院绝佳地缘优势,劈柴院也以超级火爆的人气倾情回报。中山路的繁华似锦、亲和包容、口碑远播,骨子里与青岛人祖祖辈辈念想劈柴院大有关碍。可以说,劈柴院是中山路文脉中最传神也最具本土色彩的章节。
从开埠之初劈柴院悄然诞生,到三四十年代成长为老青岛人最惬意的美食娱乐城,再到改革开放后餐饮业红红火火叫响西半天,乃至世纪末的一点点神色黯然,劈柴院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太多鲜活生动的故事,给生活在这城市中的芸芸众生带来经久不衰的人生回味。当抖落前尘的劈柴院,迎来复兴计划的温煦朝阳,多少喜悦写上粉刷一新的老墙,多少生气回荡在挂起金字招牌的巷陌之间。
身世之谜
身处大鲍岛华人城中的劈柴院,出现在20世纪初青岛掀起第一拨建筑潮时。据载,1901年,平度商人官某与即墨商人胡某在大鲍岛直隶路(今河北路)相邻处各买地建房,当为劈柴院建筑之始。
何以叫做劈柴院,流行说法有两种:一是认为此地曾为劈柴市;二是认为当时“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推想下来,劈柴市的说法似乎更加靠谱。德国租借青岛之初大兴土木,劈柴院北临大窑场,而胶济铁路尚未通车,烧窑取暖皆靠木柴,劈柴市应运而生自在情理之中。至于劈柴架屋,偶尔有之,绝非皆然,因为德国人定规大鲍岛建筑为砖瓦结构,即便使用木料,也是上等材质,决不会用烧火劈柴。
劈柴院中有一条江宁路,往往不为人知。但是真要从《青岛指南》等一类30年代官修文献中翻阅劈柴院中的老字号,却无一例外都记在江宁路名下,如著名餐馆元惠堂在《青岛风光》中地址是江宁路48号。这其实颇为有趣,官方明明说道江宁路,百姓却只认劈柴院,各说各话,互不干涉。不过那些照本宣科认准江宁路的游客要想找到劈柴院的美食,恐怕真就摸不着门道,搞出一头雾水来。
美食街
梁实秋在顺兴楼品尝过名菜西施舍后,那味觉记忆存储了大半辈子,估计晚年撰文提及时,味蕾又一次发生了剧烈的条件反射。劈柴院美食的吸引力确实不同凡响。
顺兴楼不必说,那是岛城餐饮界三大楼之一,就是像元惠堂、异美斋这些酒家也都是劈柴院里够得上台面的。请客吃饭到这些馆子要上一桌席,照青岛人的说法——很展洋。孩子们来玩,有糖果、花生、瓜子、栗子等各种零食。好喝两口的,有酒馆“一条巷”,店中一个大缸,红纸写着斗大一个“酒”字。不过平头百姓不可能天天吃大餐,价廉物美的小吃才是草根阶层的最爱。曾有老报纸载:30年代初在劈柴院东门门洞里有个卖锅贴的,支一口锅,摆两条长凳、一张破桌子。尽管靠着门洞地方小、环境差,可锅贴做得正宗可口,没多久就打出了名气,每天来吃锅贴的人络绎不绝。没几年,锅贴店老板撅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因此,李家饺子楼、张家坛子肉、杨家豆腐脑个顶个都有一大批忠实的美食粉丝。
好吃重要,便宜更重要,而在劈柴院任你是贩夫走卒还是拉大车捡媒核的,都能吃得起吃得饱。就说30年代前期,劈柴院一碗水饺一毛五,买个纯肉包子才五分钱,分量那叫足啊。能在中山路这样散发高贵时尚气息的所在,为穷哥们穷姐们保留这么个花钱少吃得好的地界儿,劈柴院不受人爱戴才怪。中山路也是托劈柴院的福才有了大气包容的美名。即便到了80年代,劈柴院的火锅也依然料足味正招徕八方,老杨掌柜亲自打理的豆腐脑依然是生意兴隆,靠得就是百年来一脉相承的大众意识。
平民娱乐城
老劈柴院有个绰号叫“乐子院”,套用今天的说法,就是平民娱乐城。上世纪40年代《青岛晚报》特辟专栏,名曰劈柴院,专门报道此地的娱乐动态,可见影响之大。
劈柴院的说书场与茶社在岛城知名度极高。30年代劈柴院著名者有王教顺说书场、刘廷乐说书场等。据报载,那时听书“坐在凳上听一晚大鼓或是二簧,十几枚铜元也就凑付了;如果你要摆阔的话,沏一壶香茶,占一等座位,几毛钱也够你支消”。唱西河大鼓的刘泰清开有泰清茶社,他演唱西河大鼓,自创“快打慢唱”一派,经典剧目《残唐五代》、《封神演义》等都极有观众缘。不过茶社比较说书场属于高消费,特别是有歌女的,“点唱一段定价千元,手头大方的堂客一掏五千,有目的的捧场客人更是一掷千金无吝啬。”这就不是短衣帮们玩得起了。
就是电影这等舶来的洋娱乐,劈柴院也能加以大众化平民化。上海大光明电影院规模宏大设施一流,但劈柴院也有一家大光明,座位虽只有100来个,价格也便宜得很。就这样,劈柴院让很多人第一次领受了影像魔术的魅力。
像北京天桥,许多名角儿曾在劈柴院“撂过地”。相声大师马三立,来青岛闯江湖时只有18岁,与刘宝瑞搭档,演出了《对对字》、《大上寿》等段子,很叫座。多年以后,他来青岛开会,专程到柴院寻访旧地,感慨万千。著名演员新凤霞刚出道时也曾在劈柴院客串过角色。劈柴院见证了艺人们充满辛酸的成功之路,也将老青岛人一代代浸润的人生体味化为城市的精神皈依。穿过幽深小巷,踏着被岁月打磨光滑的青石板路,旧日音容仿佛就在眼前。
精彩尽在期待中
手心手背,荣衰与共,上世纪90年代末中山路风光不再,劈柴院也一度秋风萧瑟、人气大减。重振劈柴院成为青岛人的共同希冀。
新千年以来,特别是在复兴中山路的大旗下,劈柴院容姿焕发、靓丽登场。院墙贴上了仿古砖,廊柱绘上了朱红油漆,门楼旋梯古香古色,砖雕匾额各具神韵。一座戏台已经搭建成形,就等着大戏开幕、票友喝彩。以春和楼为餐饮龙头,元惠堂、李家饺子楼、增盛楼、天兴楼、协聚楼、异美斋等金子老招牌都将重新挂起牌匾。小吃在首推豆腐脑的同时,将引进美达尔烧烤、万和春排骨米饭、小倩倩馄饨等新生品牌,胶东农家大锅台、潍县朝天锅等地方特色小吃也将陆续加盟。很多老青岛人说,劈柴院又火了。
怀旧复古是重振劈柴院的精髓所在。一年来的修复性改造中,原有道路尺度、建筑高度、外形材料等都严格保留,以为最真实反映历史印记、细节与色彩。这些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明智之举,对于打造一座融合鲜明建筑风格、深厚人文积淀、丰富民间艺术的市民美食娱乐中心。
复兴劈柴院的进行式正在精彩上演,万人攒动劈柴院的胜景已经让岛城人过了一回大瘾。想到不久之后隆重开幕,劈柴院携手中山路,百年商业街的人气必将红红火火旺起来。
从开埠之初劈柴院悄然诞生,到三四十年代成长为老青岛人最惬意的美食娱乐城,再到改革开放后餐饮业红红火火叫响西半天,乃至世纪末的一点点神色黯然,劈柴院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太多鲜活生动的故事,给生活在这城市中的芸芸众生带来经久不衰的人生回味。当抖落前尘的劈柴院,迎来复兴计划的温煦朝阳,多少喜悦写上粉刷一新的老墙,多少生气回荡在挂起金字招牌的巷陌之间。
身世之谜
身处大鲍岛华人城中的劈柴院,出现在20世纪初青岛掀起第一拨建筑潮时。据载,1901年,平度商人官某与即墨商人胡某在大鲍岛直隶路(今河北路)相邻处各买地建房,当为劈柴院建筑之始。
何以叫做劈柴院,流行说法有两种:一是认为此地曾为劈柴市;二是认为当时“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推想下来,劈柴市的说法似乎更加靠谱。德国租借青岛之初大兴土木,劈柴院北临大窑场,而胶济铁路尚未通车,烧窑取暖皆靠木柴,劈柴市应运而生自在情理之中。至于劈柴架屋,偶尔有之,绝非皆然,因为德国人定规大鲍岛建筑为砖瓦结构,即便使用木料,也是上等材质,决不会用烧火劈柴。
劈柴院中有一条江宁路,往往不为人知。但是真要从《青岛指南》等一类30年代官修文献中翻阅劈柴院中的老字号,却无一例外都记在江宁路名下,如著名餐馆元惠堂在《青岛风光》中地址是江宁路48号。这其实颇为有趣,官方明明说道江宁路,百姓却只认劈柴院,各说各话,互不干涉。不过那些照本宣科认准江宁路的游客要想找到劈柴院的美食,恐怕真就摸不着门道,搞出一头雾水来。
美食街
梁实秋在顺兴楼品尝过名菜西施舍后,那味觉记忆存储了大半辈子,估计晚年撰文提及时,味蕾又一次发生了剧烈的条件反射。劈柴院美食的吸引力确实不同凡响。
顺兴楼不必说,那是岛城餐饮界三大楼之一,就是像元惠堂、异美斋这些酒家也都是劈柴院里够得上台面的。请客吃饭到这些馆子要上一桌席,照青岛人的说法——很展洋。孩子们来玩,有糖果、花生、瓜子、栗子等各种零食。好喝两口的,有酒馆“一条巷”,店中一个大缸,红纸写着斗大一个“酒”字。不过平头百姓不可能天天吃大餐,价廉物美的小吃才是草根阶层的最爱。曾有老报纸载:30年代初在劈柴院东门门洞里有个卖锅贴的,支一口锅,摆两条长凳、一张破桌子。尽管靠着门洞地方小、环境差,可锅贴做得正宗可口,没多久就打出了名气,每天来吃锅贴的人络绎不绝。没几年,锅贴店老板撅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因此,李家饺子楼、张家坛子肉、杨家豆腐脑个顶个都有一大批忠实的美食粉丝。
好吃重要,便宜更重要,而在劈柴院任你是贩夫走卒还是拉大车捡媒核的,都能吃得起吃得饱。就说30年代前期,劈柴院一碗水饺一毛五,买个纯肉包子才五分钱,分量那叫足啊。能在中山路这样散发高贵时尚气息的所在,为穷哥们穷姐们保留这么个花钱少吃得好的地界儿,劈柴院不受人爱戴才怪。中山路也是托劈柴院的福才有了大气包容的美名。即便到了80年代,劈柴院的火锅也依然料足味正招徕八方,老杨掌柜亲自打理的豆腐脑依然是生意兴隆,靠得就是百年来一脉相承的大众意识。
平民娱乐城
老劈柴院有个绰号叫“乐子院”,套用今天的说法,就是平民娱乐城。上世纪40年代《青岛晚报》特辟专栏,名曰劈柴院,专门报道此地的娱乐动态,可见影响之大。
劈柴院的说书场与茶社在岛城知名度极高。30年代劈柴院著名者有王教顺说书场、刘廷乐说书场等。据报载,那时听书“坐在凳上听一晚大鼓或是二簧,十几枚铜元也就凑付了;如果你要摆阔的话,沏一壶香茶,占一等座位,几毛钱也够你支消”。唱西河大鼓的刘泰清开有泰清茶社,他演唱西河大鼓,自创“快打慢唱”一派,经典剧目《残唐五代》、《封神演义》等都极有观众缘。不过茶社比较说书场属于高消费,特别是有歌女的,“点唱一段定价千元,手头大方的堂客一掏五千,有目的的捧场客人更是一掷千金无吝啬。”这就不是短衣帮们玩得起了。
就是电影这等舶来的洋娱乐,劈柴院也能加以大众化平民化。上海大光明电影院规模宏大设施一流,但劈柴院也有一家大光明,座位虽只有100来个,价格也便宜得很。就这样,劈柴院让很多人第一次领受了影像魔术的魅力。
像北京天桥,许多名角儿曾在劈柴院“撂过地”。相声大师马三立,来青岛闯江湖时只有18岁,与刘宝瑞搭档,演出了《对对字》、《大上寿》等段子,很叫座。多年以后,他来青岛开会,专程到柴院寻访旧地,感慨万千。著名演员新凤霞刚出道时也曾在劈柴院客串过角色。劈柴院见证了艺人们充满辛酸的成功之路,也将老青岛人一代代浸润的人生体味化为城市的精神皈依。穿过幽深小巷,踏着被岁月打磨光滑的青石板路,旧日音容仿佛就在眼前。
精彩尽在期待中
手心手背,荣衰与共,上世纪90年代末中山路风光不再,劈柴院也一度秋风萧瑟、人气大减。重振劈柴院成为青岛人的共同希冀。
新千年以来,特别是在复兴中山路的大旗下,劈柴院容姿焕发、靓丽登场。院墙贴上了仿古砖,廊柱绘上了朱红油漆,门楼旋梯古香古色,砖雕匾额各具神韵。一座戏台已经搭建成形,就等着大戏开幕、票友喝彩。以春和楼为餐饮龙头,元惠堂、李家饺子楼、增盛楼、天兴楼、协聚楼、异美斋等金子老招牌都将重新挂起牌匾。小吃在首推豆腐脑的同时,将引进美达尔烧烤、万和春排骨米饭、小倩倩馄饨等新生品牌,胶东农家大锅台、潍县朝天锅等地方特色小吃也将陆续加盟。很多老青岛人说,劈柴院又火了。
怀旧复古是重振劈柴院的精髓所在。一年来的修复性改造中,原有道路尺度、建筑高度、外形材料等都严格保留,以为最真实反映历史印记、细节与色彩。这些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明智之举,对于打造一座融合鲜明建筑风格、深厚人文积淀、丰富民间艺术的市民美食娱乐中心。
复兴劈柴院的进行式正在精彩上演,万人攒动劈柴院的胜景已经让岛城人过了一回大瘾。想到不久之后隆重开幕,劈柴院携手中山路,百年商业街的人气必将红红火火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