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谈到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时,人们总习惯于认同这样的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意思是说,每个人因为各自的家庭环境、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审美修养、人生经验不一样,对同一文学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就会大不相同。阅读教学,特别是阅读带有文学色彩的课文,虽然不能等同于文学欣赏,但同样也有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问题,而且这种感受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在这里,其实涉及到的是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的问题。我们知道,在阅读教学中,解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有多种因素介入的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阅读主体的多元性,文本意义的不明确性,给了学生解读文本的多种可能,决定了阅读过程中“多元解读”的必然性。学生在阅读时,由于理解上的不同,便产生了诸多的形象,就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时,我们不禁要问,作品中真的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反映着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自我的某种特定的认识,体现着特定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这些“特定”的内容凝固于其中,便成为一种现实的、“定型化”的存在,这种存在是读者改变不了的。作者也总是希望读者能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尽可能符合自己“本意”的理解,而不希望读者误读甚至曲解自己的作品。创作主体的单一性,决定了阅读过程中一元解读的需要与趋势。所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说,“多元解读”就是一种对于文本的“误读”和“曲解”。在阅读过程中,之所以形成了这种“作者带来文字,读者则自带意义”的“误读”和“曲解”的“多元”形象,是因为读者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作者心目中的“一元”形象的真实意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产生其实正是读者与作者间无法彻底消除的“隔膜”和“距离”所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现象。在作者的心目中,“哈姆雷特”其实只有一个。
但是,从作品的主题意义的挖掘和开发来说,“多元解读”则无异是一种“创造”。事实上,我们需要这种创造,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元的文本解读对于学生个性化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同时也能拓展文本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就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这种新理念,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越俎代庖式的“条分缕析”和“统一标准答案”,无疑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在这种新理念下,利用文本本身所具有的多元解读的空间和可能性,学生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文本。而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找准自己个性与文本的最佳切合点,对课文充分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当然,解读首先是一种对文本及作者思想的认同。要尽量寻找作品的最主要、最本质的含义,领悟作者的情感,并从中得到情与理、内容与形式的熏陶,争取把“一元”还原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阅读与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读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多元解读”才有意义。读者心中的“多元”形象,是在作品中已“定型化”的“一元”形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多元”形象的出现,也是读者试图走向作者内心的探索的需要。所以,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一元”和“多元”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进行反复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并学会调整探究体验方向,由多姿多彩的极具个性化色彩的“多元解读”逐渐向具有意义上的共同指向性的“一元解读”无限逼近,最终达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既需要体现读者个性的多元解读,也需要尊重和还原作者创作主旨的一元解读。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应该有一个是真正的哈姆雷特。在创造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过程中寻找、认识和审视这一个真正的哈姆雷特,正是阅读教学的必经之路。
(作者单位:武威第六中学)
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反映着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自我的某种特定的认识,体现着特定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这些“特定”的内容凝固于其中,便成为一种现实的、“定型化”的存在,这种存在是读者改变不了的。作者也总是希望读者能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尽可能符合自己“本意”的理解,而不希望读者误读甚至曲解自己的作品。创作主体的单一性,决定了阅读过程中一元解读的需要与趋势。所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说,“多元解读”就是一种对于文本的“误读”和“曲解”。在阅读过程中,之所以形成了这种“作者带来文字,读者则自带意义”的“误读”和“曲解”的“多元”形象,是因为读者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作者心目中的“一元”形象的真实意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产生其实正是读者与作者间无法彻底消除的“隔膜”和“距离”所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现象。在作者的心目中,“哈姆雷特”其实只有一个。
但是,从作品的主题意义的挖掘和开发来说,“多元解读”则无异是一种“创造”。事实上,我们需要这种创造,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元的文本解读对于学生个性化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同时也能拓展文本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就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这种新理念,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越俎代庖式的“条分缕析”和“统一标准答案”,无疑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在这种新理念下,利用文本本身所具有的多元解读的空间和可能性,学生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文本。而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找准自己个性与文本的最佳切合点,对课文充分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当然,解读首先是一种对文本及作者思想的认同。要尽量寻找作品的最主要、最本质的含义,领悟作者的情感,并从中得到情与理、内容与形式的熏陶,争取把“一元”还原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阅读与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读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多元解读”才有意义。读者心中的“多元”形象,是在作品中已“定型化”的“一元”形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多元”形象的出现,也是读者试图走向作者内心的探索的需要。所以,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一元”和“多元”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进行反复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并学会调整探究体验方向,由多姿多彩的极具个性化色彩的“多元解读”逐渐向具有意义上的共同指向性的“一元解读”无限逼近,最终达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既需要体现读者个性的多元解读,也需要尊重和还原作者创作主旨的一元解读。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应该有一个是真正的哈姆雷特。在创造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过程中寻找、认识和审视这一个真正的哈姆雷特,正是阅读教学的必经之路。
(作者单位:武威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