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后使用带锁髓内钉的临床处理效果比较。方法:将我院88例四肢长骨干骨折骨折的患者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骨折,对照组采用单侧外固定支架法治疗骨折,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中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时间、入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都要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也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9.55%,各项统计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明显优于单侧外固定支架法的方法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愈合率高等特点,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长骨干骨折 带锁髓内钉 单侧外固定支架法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073-01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到2011年2月的88例在骨外科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所有患者中男56例,女32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4.3岁;交通事故伤53例,坠落伤12例,砸伤8例,打伤15例;所有骨折均为新鲜骨折,其中胫腓骨骨折43例,左侧23例,右侧20例,AO分型:A型21例、B型13例、C型9例;其中肱骨骨折21例,左侧14例,右侧7例,AO分型:A型12例、B型5例、C型4例;其中股骨骨折24例,左侧13例,右侧11例,AO分型:A型13例、B型6例、C型5例;受伤时间为2h~7d,平均2.8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类型等各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取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法[1]:对于胫腓骨骨折患者,闭合性骨折患者在C型臂透视下进行闭合复位,对其进行扩髓处理后静力交锁;开放性骨折患者在清创后对其进行有限扩髓与静力交锁。术后第1天开始对患者进行膝关节恢复训练,术后第3天使用拐杖进行下地训练。对于股骨骨折患者,闭合骨折患者采取牵引复位后,于C型臂透视下进行扩髓与髓内钉固定操作;开放性骨折患者在进行彻底清创后再对其进行复位与固定。术后第1天对患者的髋关节与膝关节进行活动训练,第2天使用拐杖进行负重训练。对于肱骨骨折患者,开放性骨折患者于清创后进行复位固定;闭合性骨折患者在C型臂透视下采取闭合复位与髓内钉固定。术后第2天开始对患者进行肩肘关节的功能恢复训练。需注意的是,对于长骨干骺端骨折患者,因置入髓内钉容易导致位置不佳,故在其锁钉的基础上加用Poller钉进行固定,以防止造成角畸形,并增加骨折部位的稳定性。
对照组采用单侧外固定支架法。术后两组均使用抗生素3d预防感染,术后对患肢进行锻炼,进行康复训练。
1.3术后疗效观察
疗效判定标准[2]:优:内固定牢固,无畸形,无关节粘连;良:内固定牢固,可能有膝关节或肘关节轻度粘连,活动度大于1200;一般:固定有松动,可能有旋转成角等畸形,肢体短缩2cm以内,可能有膝关节或肘关节粘连,活动度800-1200;较差:固定丢失,骨不连或严重畸形,膝关节或肘关节强直活动度小于800,出现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总有效率=优+良;手术后应记录对比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情况、入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一旦出现的术后并发症,应及时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经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啦验,P 2 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相关数据比较见表1
由上表可知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具有临床意义。
2.2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分析 见表2
3 讨论
四肢长骨干骨折在骨外科中较为常见的骨折,近年来,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在临床上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应用越来越多,带锁髓内钉的运用,即可降低骨膜脱落程度达到保护骨膜的作用,又可保证局部血运破坏减少,充分的血液供给,减短骨折愈合时间。固定在钉体和组织间的髓内钉[3],可提供均匀弹性压力分布,具有良好的抗压缩、抗旋转能力,其既可保持肢体长度,也可使断端间的稳定性增加,应力遮挡减小,骨折端的压力有效传导,使骨痂更好的生长,加快骨折愈合。本次调研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总有效率79.5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明显优于单侧外固定支架法的方法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愈合率高等特点,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宋泽荣,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长骨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6):132-133
[2]贾丽芳,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0):18-19
[3]王就彪,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疗效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2,lO(29):122-123
关键词:长骨干骨折 带锁髓内钉 单侧外固定支架法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073-01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到2011年2月的88例在骨外科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所有患者中男56例,女32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4.3岁;交通事故伤53例,坠落伤12例,砸伤8例,打伤15例;所有骨折均为新鲜骨折,其中胫腓骨骨折43例,左侧23例,右侧20例,AO分型:A型21例、B型13例、C型9例;其中肱骨骨折21例,左侧14例,右侧7例,AO分型:A型12例、B型5例、C型4例;其中股骨骨折24例,左侧13例,右侧11例,AO分型:A型13例、B型6例、C型5例;受伤时间为2h~7d,平均2.8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类型等各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取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法[1]:对于胫腓骨骨折患者,闭合性骨折患者在C型臂透视下进行闭合复位,对其进行扩髓处理后静力交锁;开放性骨折患者在清创后对其进行有限扩髓与静力交锁。术后第1天开始对患者进行膝关节恢复训练,术后第3天使用拐杖进行下地训练。对于股骨骨折患者,闭合骨折患者采取牵引复位后,于C型臂透视下进行扩髓与髓内钉固定操作;开放性骨折患者在进行彻底清创后再对其进行复位与固定。术后第1天对患者的髋关节与膝关节进行活动训练,第2天使用拐杖进行负重训练。对于肱骨骨折患者,开放性骨折患者于清创后进行复位固定;闭合性骨折患者在C型臂透视下采取闭合复位与髓内钉固定。术后第2天开始对患者进行肩肘关节的功能恢复训练。需注意的是,对于长骨干骺端骨折患者,因置入髓内钉容易导致位置不佳,故在其锁钉的基础上加用Poller钉进行固定,以防止造成角畸形,并增加骨折部位的稳定性。
对照组采用单侧外固定支架法。术后两组均使用抗生素3d预防感染,术后对患肢进行锻炼,进行康复训练。
1.3术后疗效观察
疗效判定标准[2]:优:内固定牢固,无畸形,无关节粘连;良:内固定牢固,可能有膝关节或肘关节轻度粘连,活动度大于1200;一般:固定有松动,可能有旋转成角等畸形,肢体短缩2cm以内,可能有膝关节或肘关节粘连,活动度800-1200;较差:固定丢失,骨不连或严重畸形,膝关节或肘关节强直活动度小于800,出现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总有效率=优+良;手术后应记录对比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情况、入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一旦出现的术后并发症,应及时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经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啦验,P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相关数据比较见表1
由上表可知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具有临床意义。
2.2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分析 见表2
3 讨论
四肢长骨干骨折在骨外科中较为常见的骨折,近年来,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在临床上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应用越来越多,带锁髓内钉的运用,即可降低骨膜脱落程度达到保护骨膜的作用,又可保证局部血运破坏减少,充分的血液供给,减短骨折愈合时间。固定在钉体和组织间的髓内钉[3],可提供均匀弹性压力分布,具有良好的抗压缩、抗旋转能力,其既可保持肢体长度,也可使断端间的稳定性增加,应力遮挡减小,骨折端的压力有效传导,使骨痂更好的生长,加快骨折愈合。本次调研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总有效率79.5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明显优于单侧外固定支架法的方法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愈合率高等特点,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宋泽荣,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长骨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6):132-133
[2]贾丽芳,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0):18-19
[3]王就彪,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疗效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2,lO(29):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