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造物”的工匠精神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ong8595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工业化批量生产以来,产品的制作和生产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手工业时代通常只需工匠一人构思、制作到销售全程负责的工作方式,演变成由不同的人按照一定生产流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生产模式。与此同时,手工业时代只需工匠共人对产品负责的工匠精神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失去了原本的价值和意义。
  一、面向“造物”的当代工匠精神
  传统手工业时代的工匠精神建立在以“物”为中心,即以“手工产品”价值为标准的评价之上。传统工匠的造物活动从设计构思开始,整个制作过程以生产出精雕细琢的产品为目的贯穿始终,以产品交付用户使用并获得反馈和评价为结束。工匠精神体现在对产品构思和制作有着专注和严谨的态度,对产品质量和工艺有着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以及重视产品使用后的评价,希望能在行业内部和客户中形成良好口碑。这些工艺态度和价值标准又都是工匠在师徒学习中建立,并在生产中不断强化,使得身心意统一,并以产品的形式体现。
  现代工业化发展促进了设计与劳动分工,原来的生产由一名工匠独立完成,工业化背景下通过科学管理,被分解为流水线上的多个程序和岗位。设计逐渐从生产劳动中分离,成为一项专业而独立的活动,设计的产品也有着同手工时代不同的要求,为了适应批量化的快速生产,原来复杂、个人化的装饰和造型样式被简洁的、标准化的设计所取代。例如,18世纪韦奇伍德在陶瓷制造业上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归结为对传统瓷器的改良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他将传统手绘瓷器纹样改良成转印图样,模制替代手工拉坯,大幅度降低操作者和環境影响的因素,保证产品精确复制,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现代工业化生产依然以“造物”为价值核心,但产品生产者众多,分布在设计、制造的各个环节,机械化的生产过程枯燥而单调,相对于手工劳作,现代生产者缺少发挥个人主动性的机会,工作不能为他们带来愉悦感,更不能产生传统工匠在制作完成后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与此同时,劳动分工使得设计者和管理者的重要性增强,传统工匠对产品的认同感转移到了他们身上,正如当时的韦奇伍德并非首位将陶罐设计和制造区分开的陶艺大师,但他比其他制造商更清楚设计的价值,设计是工业时代以“造物”为核心的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设计教育中的“造型”能力与“造物”能力
  在工业时代,对设计的学习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取代手工时代师徒制的教育形式。“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是设计教育的最早样本,后续发展的设计教育体系大多以其为基础进行着尝试和改革。手工时代的学习以技艺为主,造型能力和审美认知是在技艺学习和实践训练中慢慢渗透和培养,因此,包豪斯在建立之初就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开创了构成基础、工艺技术、造型基础、设计理论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设计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课程体系基本沿用包豪斯的部分造型基础,但对技艺基础和设计理论的教学还停留在形式、概念的探讨,缺乏对终端产品的认知和掌控。一般情况下,企业设计和技术人员的职责是分离的,两者分工独立,缺乏有效沟通,设计人员收到的产品反馈是售后人员汇总或是销售人员的分析数据,不能像手工业时代的工匠直接从使用者中获得,直接改进方案和工艺技术,工业时代的设计者不直接接触产品,难以获得传统工匠心物合一的造物体验。
  传统造物能力是以重复性的学习为基础,工匠通过大量手脑结合的强度训练,制作中手与器物的不断接触,逐步建立与器物的联系,使得抽象的器物材质、形式特征在工匠脑海中留下了具象的印记,并在交付使用后,经由用户反馈,工匠做出修改或在下次生产中调整方案。这种从器物出发的实践方式,让工匠不断地对材质、形态、功能和结构做出感知和判断,使得物我合一,发于人,而根植于物。
  从实际的生产活动看,设计教育中对“造型”能力的培养并不能直接转化成“造物”能力,前者围绕概念性的设计课题展开,课题内容循序渐进,少有重复性内容,强调形式美感训练、形态的空间塑造、材质质感与形式表现,成型工艺等内容,侧重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以中央美术学院从2002年举办至今的“为坐而设计”比赛为例,比赛倡导以“坐”的行为方式为核心进行实验性设计研究,过往几届获奖作品主要针对不同环境、情境下坐的方式的设计,与人的记忆情感产生共鸣的设计,以及更多大奖作品涉及到对“坐”的原创理解,由此产生的概念性的前卫设计。这种设计教育导向,从创新能力培养来说是非常好的方式,但是这一类思维的出发点在于更重视设计者主观对“坐”的理解,将作品视为主观的设计表达,不同于直接面向用户的产品。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概念性的设计课题必须要和现实性的产品设计相结合,使学生明白概念性研究是培养设计能力的手段和方式,而设计的目的是以“造物”为核心,“物”需要具备严格的功能、结构和工艺标准,设计者要能和产品、使用者建立紧密联系。
  三、设计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养模式与实践
  从现阶段的设计教育开始,加强对学生的造物能力培养,是重塑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这需要通过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考核评价和应用实践等一系列的改革,使学生从专业精神到专业能力都能获得提升。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在入学之初就逐步培养专业职业道德和精神素养,使其能够自觉专注地投入到设计活动中,另一方面通过拓展教学形式和实践平台,使其具备一定专业能力,设计制作出造型、功能、结构和工艺合理的产品,并能够根据产品反馈调整设计方案和技术指标。从2015年起,梧州学院产品设计专业首饰设计方向教学团队面向15级本科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首饰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有手绘、宝石切磨、首饰雕蜡和金工制作等,改革前的教学大纲也已设置了较多门类的实践课程,但是课程种类多,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仅凭上课时间很难熟练掌握专业要求的技能。制作也较为粗糙,对首饰细节不够重视,沒有体现首饰在佩戴中与身体的和谐关系,这样设计产品仅仅是一个造型的存在,没有成为以人为中心的造物活动。基于这些现状,本次教学改革主要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室制度与导师制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和“双师型教师”培养门个方面,探讨从专业精神到专业能力的“工匠精神”全方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首先,教学团队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专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培养”课程。职业精神是基于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所反映出来的群体特有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它和专业能力相结合,就构成了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即“专业素养”。目前只有在教育、医疗等面向公众服务的专业领域开设有职业道德培养等相关课程,但是实际上各行各业的专业教育,都需要有职业精神的教育。在首饰行业,设计者、制作者到销售者都建立在诚信负责的职业精神基础之上,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获得良好的信誉,通过开设“专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培养”课程,专业老师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分析该行业的价值观,有利于深入认识“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
  其次,将产学研合作课程纳入教学体系,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学生以参加项目的形式进行课程学习。课程以自选课题和企业命题两种形式开展,包含企业学习和课堂教学两部分,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先进行哪一部分的学习,如果先选择课堂教学,就要在课堂上先确定选题,初步制订选题目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案和实施方案,再通过企业学习,进一步明确方案执行的可行性,最终完成选题的论文和设计作品;学生也可以先在企业学习,参与到设计生产的各个环节,拟定一个企业视角的选题,再回到课堂进行讨论和研究,完成课题论文和设计作品。
  最后,在部分课程评定中引入“2+1”的实践考核模式,即校内实践老师、校外专业导师结合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考核。教学大纲修改了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如学习过程考核、闭卷、实际操作、生产实践、考察调研、项目分工与协作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知识应用考核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发扬“工匠精神”的强调细致细节的评价标准,对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做出较合理的评判。
  (二)工作室制度和导师制结合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式。重复性学习和实践是传统工匠培养的重要形式,但是目前的学校教育,由于学习时间和教学要求等的限制,课程一般不会重复设置。为了弥补对熟练性的缺乏,我们教学团队按照不同的技能类型,由相应的代课老师负责组建工作室,建立了珠宝首饰手绘工作室、首饰金工工作室和首饰快速成型工作室。工作室制度不同于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封闭式教学机制,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与风格特点,教育教学环境开放,师生在工作室中比传统教学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与选择权。每个工作室都可以接受订单生产,并按产品类型划分为若干个生产流程,学生可以按兴趣自行选择进入工作室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重复性练习,要求能够熟练掌握每个流程的实操技术。学生通过参加工作室训练,再结合常规的课程学习,能够在具备较高艺术理论修养的同时又掌握了工艺技能,更好地具备“造物”能力。
  (三)以大學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专业实践和检验平台。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本科院校的覆盖面越来越广。首饰设计方向学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参与大创项目,一种是常见的学生组成“大创”团队结合教师指导的形式参与,另一种是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大创”项目,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实施质量。通过“大创”项目,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作品或设计方案投入市场运作,而在此过程中设计作品不论是造型还是内部的结构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次修正,让学生在生产中发现落在纸面上的设计作品与商品之间的差距,有利于避免理想化,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将专业理论能力转化为造物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市场得到检验和激励。
  (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实践培养机制。教师的专业能力在设计教育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在教学团队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造物”能力,塑造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首饰设计专业教学团队一方面选派教师参与企业与社会实践,到企业或传统制作技艺保护较好的地区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设计研发、技艺传承,加快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从外部引进、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高技能的企业人员、工艺美术大师来学校兼职,让师生亲身体验和学习“工匠精神”的造物精體。
  结论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敬业态度及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能为现阶段的设计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造物”是传统工匠精神的核心体现,也必然成为当代工匠精神的追求目标,但是现行的设计教育更多重视创造性的造型能力培养,忽视了重复性、手脑结合的动手能力训练才是深刻认识创造的“物”的最有效途径。梧州学院的首饰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以“造物”为当代工匠精神培养的切入点,初浅地进行了一些尝试,希望能在后续的研究中探索出更多可行有效的方法。
其他文献
摘要:探究符合老年用户认知和反应特征的智能产品交互设计方法。通过文献调查了解老年群体认知能力和反应能力特征;根据研究现状选择家用智能血压仪为研究产品对象;通过观察法观察老年使用智能血压仪的操作过程并进行记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老年群体对现有产品界面语义的认知结果,并通过SPSS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和探索未来产品设计趋势和倾向。得出符合老年用户认知和反应特性的设计案例。提出符合老年用户认知和反应特征的设
期刊
摘要:为城市公园的适老性改造提供参考借鉴。以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龙津公园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踏查、问卷调查以及随机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来园老年人的个人基本资料、活动状况以及对公园的使用情况。得到POE评价分析报告,同时结合龙津公园的设计背景及设计特色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优化建议。城市公园需要提高老年人安全系数,改善老年人活动设施,加强公园的服务管理,进一步利用植物功能。  关键词:老龄化
期刊
引言  产品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反复修正、走向完善的改进过程,能否高效、准确地达到设计目标,反映了设计开发的高水平和在多个设计方案中取得胜利的实力。数字化技术在设计界的运用普遍适用,相对于建筑设计的参数化表皮,工业设计可以用同样的辅助技术手段来设计。设计师在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设计产品时,快捷地修改产品造型和主要部分的建模速度,表现出实时模型状态和表面纹理,而且产生了全新的产品表皮设计风格,是
期刊
引言  随着空间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空间设计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向传统文化学习的大的背景下,“石窟空间”作为传统佛教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受到了研究者的亲睐。出于实现“体验无限广袤的佛国世界”的基本设计目标驱动下,使用一定的设计策略将“有限”的石窟空间转变成“无限的佛国世界”就成了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恰恰可以实现这一设计目标。  一、概
期刊
2019年4月2日,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迎来了开馆以来首位华人设计师的作品大展。由于是在学院博物馆中的个展,展览着重选择了卢志荣在建筑、室内、家具、器物、雕塑五个领域的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力求全面地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展览将持续到2019年5月31日。  卢志荣不仅亲自设计了展陈空间,还邀请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家马尔科.比拉吉(Marco Biraghi)教授对其设计观念进行再
期刊
引言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从人机交互到服务设计,用户体验的范畴、内容服务和连接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用户的背景也变得非常丰富,情感需求也日益多元化。  用户体验会进化,使用产品过程中容易出现惰性,需要不断的丰富体验的形式,以物联网为平台可以不断提供新的生活场景,出现新的交互形式,因此,结合物联网思维可以更好地为用户体验做设计。  一、用户体验下的新生活场景  (一)用户
期刊
一、形态、形态学以及设计艺术形态学的概念  (一)何为形态  在辛华泉的《形态构成学》中说道,“形状,指物体或图形由外部的面或线条组合而呈现的外表。形象则是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形状或姿态。形态则是事物内在本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包括形状和情态两个方面。概念的意义在于强调了形状之所以如此,把内部和外内统一起来”。而林华则在《设计艺术形态学》中对“形态的定义为设计的视觉化(设计方案)和设计的
期刊
摘要:对成都地铁导视系统设计中存在的图形符号进行再设计研究。利用调研分析法,造型特征因子分析法及形状文法。分析图形符号特点与导视系统的辩证关系,把成都金沙遗址地铁站台导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调研数据提取文化造型因子并进行分析,将得到的特征因子加入形状文法运算进行再设计。得到以成都金沙遗址地铁站台导视牌标识为例的站台导视系统牌再设计方案。文章通过探讨导视系统与图形符号关系,以成都金沙地铁站台的标识
期刊
引言  随着我国的人口数量激增,且城市空间一直都是处于平面扩张状态,导致人均占地面積日益减少。因而平面空间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对于空间的思考方式已经从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如今的城市公共区域不仅存在着空间问题,也存在功能较为单一、形式较为呆板等问题,所以应发展纵向空间来弥补平面空间的不足。在城市活动性质、内容和特点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现代人对于公共设施的功能拓展需求越来越高,人们对于景观
期刊
设计说明:《一粒珠》(如图2)犹如一颗珍珠般珠圆玉润,饱满而剔透,壶身一大珠壶钮一小珠,如同“母子珠”般形影不离,晶润温婉,壶钮与壶身均为圆润饱满的球形,壶盖与壶身融为一体,圆润之余不显臃肿。为适合现代的泡茶方式,一改传统的三彎壶嘴,并改变壶把与壶嘴传统的黏接的方式。嘴、把、钮、身“四位一体”,壶身圆润饱满的球形主体突出并饰以隐约可见的跳刀纹,此跳刀纹饰在紫砂的应用实为首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