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应用课程是一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群。本文针对新闻应用课程的教学特点,从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动态教学,培养记者意识、提高实践技能,优化教师队伍、发挥主导作用,院系携手媒体、实现开门办学等多维角度入手,探索优化新闻应用课程教学的种种途径。
关键词:新闻学;应用课程;教学实践
高校新闻学属于应用性文科,其应用新闻课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新闻的采访(拍摄)、写作、编辑(制作)等科目。采、写、编、评、播等新闻应用课程在新闻教育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是“专才”教育的重要保障。而当下,高校新闻应用课程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着单一而贫乏的运作模式,与现代新闻运作趋势、以及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强化理论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缩短和消除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动态教学
新闻应用课程都有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让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二者课时的合理分配是必要的,因此,有必要适当压缩理论部分的讲授,而在实践操作中贯穿理论,使二者有机结合。如在《新闻采访学》的讲授中,教材中的教学目的、历史概述可以只用一个单位时间;“记者篇”可以联系当下新闻从业人员的现实表现来展开讨论;“采访意识与原理篇”可以提纲挈领地归纳,更多的时间留给“采访方法方法篇”和“采访重点与环节”篇,串讲中的内容可以在方法、技巧诸章节中穿插阐述。实践穿插基础理论的教学方法使得静态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动态贴近的知识,学生消除了对基础理论的疲劳感和枯燥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此外,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体现教学的动态性。新闻应用课程的教学视野要开阔,在教学中适时体现本学科前沿和传媒的新动向、新视点,以增加新的知识点,给学生及时传递新闻学界与业界的最新信息、最新学术成果,通过与前沿思想的碰撞、争鸣、整合、提升,加深和拓展新闻应用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二、培养记者意识,提高实践技能
相比较上班一族而言,高校的大学生对新闻时事的关注度明显较弱,新闻专业的学生也存在这种问题,记者意识、新闻意识普遍薄弱。在新闻应用课程的教学中,除了传授新闻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作为准新闻工作者的“记者意识”,即对社会生活敏锐的新闻敏感与理解力,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群众疾苦的意识,坚持弘扬真理和正气,敢于抨击不正之风,有朝一日能够“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在学生系统地掌握新闻应用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新闻应用课程还要提高基本的应用实践技能,教学实践为此供了有力的保障。根据教学计划规定,采、写、编、评、摄等新闻业务课每学期都要有一定时数的实训课。其中心教学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将专业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理论相结合,并在实践中逐步学习掌握新闻业务技巧;如在《电视新闻采访与制作》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实训,要求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拍摄出一定长度的新闻片,再集中分析讲评。
鉴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有限性,对于新闻教育这样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上,必须开拓多种途径,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设法增加学生的新闻实践机会,如建立平时、寒暑假和毕业前梯次推进的实习体系,并保证取得实效而不是流于形式。
三、优化教师队伍,发挥主导作用
19世纪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哈佛大学校长查理斯·艾略特有句至理名言:“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教师,影响大学发展的因素中,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应用课程的行为主体固然是学生,但需要执教教师进行具体施为才能凑效。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前要有相当的实践积累和教学准备,要授之以“渔”而不只是授之以“鱼”。教师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等个性特征对于应用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
鉴于目前用人体制的局限性,高校新闻教师存在重理论轻操作的心态。应用课程往往停留在把理论部分讲完基本就完了,只能指导学生去欣赏、评析新闻作品,但没有能力、也没有平台带领学生完成一个个案操作,更不用说在正规媒体上发表或播出新闻作品了。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师必须动手能力强。如何提高教师的媒体实践能力?以笔者的经验是,教师要对当下新闻改革、媒体运作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到当地媒体节目的策划、编导与创作中去,谙熟各媒体的运作规律;与当地宣传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为媒体担当新闻阅评员、参与地方媒体每年度新闻奖项的评比等等,都是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尝试。
四、院系携手媒体,实现开门办学
相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我国大陆地区的新闻学教育硬件还比较滞后,这种情形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新闻应用课程教学的质量。作为高校而言,一方面要面对新闻专业高投入的现实,改善院系硬件现状,另一方面应当“借船出海”,采取开门办学的模式,既要“走出去”,又要“请进来”。一方面定期送教师出去进修业务,另一方面,适当从媒体引进、聘请优秀人才,形成一支校内外优势互补、专兼职结合、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目前新闻应用课程的实践大多局限于校园新闻,其时效性、新闻价值等特征相对较弱,与社会生活相隔阂。因此,高校新闻院系应该携手媒体,实现开门办学。根据这样的思路,有必要在新闻应用课程的教改中,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新闻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该新闻工作室应该与校外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在报纸上负责一定版面;参加广播电台节目制作;给新闻专业学生搭建参与电视节目制作的平台……新闻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将在课堂理论和实际操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培养新闻专业学生采、写、编、评、播的实际能力,以优化新闻应用课程的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出更有就业竞争力的学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曾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新闻应用课程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具体而言,使学生通过新闻采、写、编、评、播等环节的系统训练,成为具有优良的职业敏感、职业行为能力和技术能力,能动手、会动手的专门人才。
关键词:新闻学;应用课程;教学实践
高校新闻学属于应用性文科,其应用新闻课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新闻的采访(拍摄)、写作、编辑(制作)等科目。采、写、编、评、播等新闻应用课程在新闻教育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是“专才”教育的重要保障。而当下,高校新闻应用课程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着单一而贫乏的运作模式,与现代新闻运作趋势、以及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强化理论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缩短和消除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动态教学
新闻应用课程都有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让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二者课时的合理分配是必要的,因此,有必要适当压缩理论部分的讲授,而在实践操作中贯穿理论,使二者有机结合。如在《新闻采访学》的讲授中,教材中的教学目的、历史概述可以只用一个单位时间;“记者篇”可以联系当下新闻从业人员的现实表现来展开讨论;“采访意识与原理篇”可以提纲挈领地归纳,更多的时间留给“采访方法方法篇”和“采访重点与环节”篇,串讲中的内容可以在方法、技巧诸章节中穿插阐述。实践穿插基础理论的教学方法使得静态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动态贴近的知识,学生消除了对基础理论的疲劳感和枯燥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此外,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体现教学的动态性。新闻应用课程的教学视野要开阔,在教学中适时体现本学科前沿和传媒的新动向、新视点,以增加新的知识点,给学生及时传递新闻学界与业界的最新信息、最新学术成果,通过与前沿思想的碰撞、争鸣、整合、提升,加深和拓展新闻应用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二、培养记者意识,提高实践技能
相比较上班一族而言,高校的大学生对新闻时事的关注度明显较弱,新闻专业的学生也存在这种问题,记者意识、新闻意识普遍薄弱。在新闻应用课程的教学中,除了传授新闻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作为准新闻工作者的“记者意识”,即对社会生活敏锐的新闻敏感与理解力,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群众疾苦的意识,坚持弘扬真理和正气,敢于抨击不正之风,有朝一日能够“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在学生系统地掌握新闻应用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新闻应用课程还要提高基本的应用实践技能,教学实践为此供了有力的保障。根据教学计划规定,采、写、编、评、摄等新闻业务课每学期都要有一定时数的实训课。其中心教学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将专业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理论相结合,并在实践中逐步学习掌握新闻业务技巧;如在《电视新闻采访与制作》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实训,要求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拍摄出一定长度的新闻片,再集中分析讲评。
鉴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有限性,对于新闻教育这样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上,必须开拓多种途径,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设法增加学生的新闻实践机会,如建立平时、寒暑假和毕业前梯次推进的实习体系,并保证取得实效而不是流于形式。
三、优化教师队伍,发挥主导作用
19世纪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哈佛大学校长查理斯·艾略特有句至理名言:“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教师,影响大学发展的因素中,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应用课程的行为主体固然是学生,但需要执教教师进行具体施为才能凑效。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前要有相当的实践积累和教学准备,要授之以“渔”而不只是授之以“鱼”。教师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等个性特征对于应用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
鉴于目前用人体制的局限性,高校新闻教师存在重理论轻操作的心态。应用课程往往停留在把理论部分讲完基本就完了,只能指导学生去欣赏、评析新闻作品,但没有能力、也没有平台带领学生完成一个个案操作,更不用说在正规媒体上发表或播出新闻作品了。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师必须动手能力强。如何提高教师的媒体实践能力?以笔者的经验是,教师要对当下新闻改革、媒体运作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到当地媒体节目的策划、编导与创作中去,谙熟各媒体的运作规律;与当地宣传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为媒体担当新闻阅评员、参与地方媒体每年度新闻奖项的评比等等,都是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尝试。
四、院系携手媒体,实现开门办学
相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我国大陆地区的新闻学教育硬件还比较滞后,这种情形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新闻应用课程教学的质量。作为高校而言,一方面要面对新闻专业高投入的现实,改善院系硬件现状,另一方面应当“借船出海”,采取开门办学的模式,既要“走出去”,又要“请进来”。一方面定期送教师出去进修业务,另一方面,适当从媒体引进、聘请优秀人才,形成一支校内外优势互补、专兼职结合、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目前新闻应用课程的实践大多局限于校园新闻,其时效性、新闻价值等特征相对较弱,与社会生活相隔阂。因此,高校新闻院系应该携手媒体,实现开门办学。根据这样的思路,有必要在新闻应用课程的教改中,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新闻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该新闻工作室应该与校外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在报纸上负责一定版面;参加广播电台节目制作;给新闻专业学生搭建参与电视节目制作的平台……新闻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将在课堂理论和实际操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培养新闻专业学生采、写、编、评、播的实际能力,以优化新闻应用课程的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出更有就业竞争力的学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曾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新闻应用课程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主动构建自身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具体而言,使学生通过新闻采、写、编、评、播等环节的系统训练,成为具有优良的职业敏感、职业行为能力和技术能力,能动手、会动手的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