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阅读能力;通读;精读;研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A)-0044-01
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要运用主体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培养阅读教材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做到读有其法,读有所思,思有所悟,由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通读——读懂教材,了解教材基本内容
1、通读教材,不是让学生盲目地去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去阅读,要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去探究问题。通过通读教材,学生可以粗略地了解教材,然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从整体上认知教材。
2、通读教材,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和漫画。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图表和漫画直观、形象,是精心配置的对正文的补充和说明,它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诸多重要的社会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会读、会分析、会联系教材中出现的图表和漫画,并将文、图、表、画联系在一起,不断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3、通读教材,要注意教材中的辅助内容。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辅助内容有名言名句,探究讨论、交流、分享等内容中的教学资料,它们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助内容往往写得生动形象,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要求学生认真地阅读这些辅助内容,以便进一步理解教材。
二、精读——细读教材,把握教材的脉络
精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将教材化厚为薄,再变薄为厚的重要途径,从而让学生把握教材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1、要精读引言,总体认识教材。思想品德教材每一单元和每一课开头都设有一段引言,主要介绍本单元、本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观点,并提出本课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完整地把握教材的材料。教师要让学生先认真地带着问题去读、去探究引言部分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层次,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每课学完后,回过头来,让学生再读引言,以便让他们对本课内容进行总体归纳,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2、要充分发挥教材中目录的作用,宏观驾驭教材。教材中的目录展现了教材的编排思想与科学的知识体系,把握了目录也就获得了对教材的宏观把握。在学生阅读目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目录梳理知识点,以纲带目,这样学生就会将教材化厚为薄,再变薄为厚,从而驾驭教材、把握课本的内在逻辑、理解和消化知识。
3、归纳梳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学完一课的内容后,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对本课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比较、拓展应用、重新编排组合。经过反复读、疏、编,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并深深地将知识记在脑海中。
三、研读——读透教材,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通过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内涵,了解单元与单元、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把零散孤立的知识点串成线、铺成面,充分挖掘教材深层的知识,找出教材的内在脉络,实现知识的迁移。
1、思想品德课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起来。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系统地、有思想地读教材,还没有学会自主探究式地去读教材。如学习九年级《神圣的一票》后,让学生重读教材就是要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有着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是公民参与政治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A)-0044-01
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要运用主体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培养阅读教材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做到读有其法,读有所思,思有所悟,由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通读——读懂教材,了解教材基本内容
1、通读教材,不是让学生盲目地去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去阅读,要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去探究问题。通过通读教材,学生可以粗略地了解教材,然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从整体上认知教材。
2、通读教材,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和漫画。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图表和漫画直观、形象,是精心配置的对正文的补充和说明,它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诸多重要的社会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会读、会分析、会联系教材中出现的图表和漫画,并将文、图、表、画联系在一起,不断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3、通读教材,要注意教材中的辅助内容。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辅助内容有名言名句,探究讨论、交流、分享等内容中的教学资料,它们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助内容往往写得生动形象,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要求学生认真地阅读这些辅助内容,以便进一步理解教材。
二、精读——细读教材,把握教材的脉络
精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将教材化厚为薄,再变薄为厚的重要途径,从而让学生把握教材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1、要精读引言,总体认识教材。思想品德教材每一单元和每一课开头都设有一段引言,主要介绍本单元、本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观点,并提出本课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完整地把握教材的材料。教师要让学生先认真地带着问题去读、去探究引言部分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层次,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每课学完后,回过头来,让学生再读引言,以便让他们对本课内容进行总体归纳,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2、要充分发挥教材中目录的作用,宏观驾驭教材。教材中的目录展现了教材的编排思想与科学的知识体系,把握了目录也就获得了对教材的宏观把握。在学生阅读目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目录梳理知识点,以纲带目,这样学生就会将教材化厚为薄,再变薄为厚,从而驾驭教材、把握课本的内在逻辑、理解和消化知识。
3、归纳梳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学完一课的内容后,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对本课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比较、拓展应用、重新编排组合。经过反复读、疏、编,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并深深地将知识记在脑海中。
三、研读——读透教材,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通过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内涵,了解单元与单元、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把零散孤立的知识点串成线、铺成面,充分挖掘教材深层的知识,找出教材的内在脉络,实现知识的迁移。
1、思想品德课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起来。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系统地、有思想地读教材,还没有学会自主探究式地去读教材。如学习九年级《神圣的一票》后,让学生重读教材就是要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有着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是公民参与政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