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mour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因此,“读”对于培养学生语感、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显得尤其重要。然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让朗读更有效,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就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朗读;问题;优化;策略
  【中圖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201-02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朗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语感、掌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让朗读更有效,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一、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朗读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就是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体会,教师就急于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中心思想加以分析。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的语感是从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获得的。”就像你要学骑车,就一定要骑到车上去;你要学游泳也得下到水里去一个道理。如果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那么他只是课堂中的一位听众,而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失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2.没有明确朗读的目的
  很多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朗读的次数很多,时间也非常充分,但老师让学生进行朗读之前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只是根据老师下发的命令来进行朗读。全班读、小组读、同桌读、开火车读、男生读、女生读,看似形式多样,但学生却不知为何而读,怎么去读。时间虽然花了,但学生的收获却很有限,除了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外,对于课文的理解、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学生是感受不到的。长期下去,学生会感到语文学习枯燥无味,渐渐会失去朗读的兴趣。
  3.学生的朗读缺乏层次
  学生的朗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朗读的第一步,接着要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有所理解,最后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悟朗读。但有些老师就没有注意这个朗读的层次,学生连句子都没读通顺,有些字还没读准,或者對课文内容还没理解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带感情来朗读,学生又怎能读得好呢?
  4、.学生朗读的形式过于单调、面过窄
  我们朗读的方式可以更灵活、更多样化。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短,越是低年级越是容易分心。如果老师朗读的形式过于单一、机械、缺乏新意,就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不少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而大部分学生成了旁听生,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呢?
  5.朗读指导不到位
  学生的朗读要有所提高,就需要老师适当的指导,老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对于课文的重点、难点,更要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但在实际的朗读教学当中,很多教师往往过心急,没有为学生创设情境或者适当的引导,就直接告诉学生要用什么心情,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样的朗读指导显然是不到位的,学生根本不能从朗读中有所感悟,只是照着老师的要求进行模仿。有些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只注重声音形式,却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无论是哪位学生,读出来的语气语感都是一个模样,完全体现不出学生们的个性化感受。
  二、朗读教学优化策略
  1.合理分配朗读时间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然而很多时候,朗读只是流于形式,来去匆匆,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根本起不到该起的作用。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提升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全面分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提升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2.让学生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朗读
  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感情地流畅地读好课文是每位语文教师的任务。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每一次朗读前都应该给学生明确的朗读要求。让学生带着目的,带着问题去朗读,读完还要检查反馈,长期下去,学生的朗读水平会渐渐得到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初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提升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应有其明确的读的要求和任务。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阶段,有针对、有层次地向学生提出朗读要求。
  3.丰富朗读的形式,扩大朗读训练面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疲劳,兴趣点也容易转换,单一的读书形式会让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朗读形式,提高小学生朗读的兴趣,以延长有意注意持续时间,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孩子显得尤为重要。如初读时的听读、范读、自由读、同桌合作读、轮流读、跟读;理解中的个别读、练读、轻声读、小组读、齐读、看图读,开火车读;巩固提高中的配乐读、比赛读、表演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保持着盎然的兴趣。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朗读要求,就要采取不同的读书形式。当文中人物对话较多时,就可分角色读;当要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解决某些问题时,可以让学生采用默读的形式,边读边思考边动笔;当要引起学生的共鸣时,可以让学生听老师范读、或者师生合作读;当要激发学生情感时,可通过教师引读,反复诵读等方式来激发学生情感;当要借助读来渲染气氛感化学生时就应配乐读;当教学古诗文时则适宜摇头晃脑的吟诵。当文中出现名言佳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熟读成诵。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读的目的,设计不同的读的形式,渗透读的指导,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   其次,教师还要注意扩大朗读训练面,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教师提出朗读要求时要因根据不同复杂程度的语段,为各层面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更多的学生能在朗读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同他们朗读的积极性。
  4.加強朗读的指导
  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必须要多读多练,但在读练结合的同时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只有加强课堂上的朗读指导,把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读练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1)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通过文本让读者与作者的达到心灵上的相通,再内化为自己的感情读出来。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前,喜欢说:“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让我们把优美的感觉读出来吧”,“我们要带着悲伤的感情来读这一段”。其实,严格说来,这不是朗读指导,而是朗读要求。学生之所以读不出感情,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因此,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给予朗读技巧上具体的指导,如停顿、语气、语调、轻重、缓急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就要老师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让学生课课有收获,课课有提高。例如遇到长句时,可指导学生通过划节奏的方式来把长句变短,帮助学生掌握好停顿,语速。训练多了,学生的语感也就自然好了。又如指导学生读“问句、感叹句”时,就要明确:“问号”要读出升调,“感叹号”要读出加重的语气。还要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变化语速、语气与语调。如:三年级《检阅》一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好这五个问句“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这一段细致地描写了儿童队员们的心理活动。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明白那些儿童队员都心存顾虑,不知该怎么安排拄拐的博莱克。虽然连续五个都是问句,但语气、语速、语调却各不相同。前面三个是队员们提出解决方案,显然,他们对于自己说的方法也并不赞同,因此,要带着试探性的口吻,语速也要有快慢的变化,而后边两句就要读出很为难的样子,因为谁都不愿意去伤害一个同學的自尊心。又如:“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呢!”要引导学生读出赞同的语气,给人如释重负的感觉。学生一旦掌握了朗读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2)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朗读
  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所以我们教师指导朗读时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如在教《月球之谜》时,文中有一个段落是描写月球上十分奇异的景象的。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月球表面的图片,让学生对于月球表面的情况有个了解,接着让他们说说看到眼前这样的情景,你会有什么感觉。有的同学说感到荒凉,因为上面没有任何生命;有同学说感到很失望,因为自己所想象的东西都没有;有同学说感到很惊奇,因为眼前提景象是从没看见过的;有同学感到自豪,因为几千年来,人们都对月球充满了向往,今天终于可以一睹它的真面目……总之,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因为他们所站的角度不一样,正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看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们独特的感受,从而引导他们把内心的感受对过朗读表达出来。
  (3)妙设情境,融情入文
  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地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学课文《爬山虎的脚》,我把爬山虎带回课室,让学生们观察它的藤、叶、脚并亲手触摸,通过观察触摸,孩子们对于爬山虎这种植物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时再来进行朗读,就能自然而然地读出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感情色彩非常到位。再如教学《翠鸟》一课时,文章描写翠鸟鲜艳的样子及捕鱼时动作迅速敏捷,学生们对于翠鸟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我准备了很多翠鸟的图片,有近的、有远的,有各种动作的。我还准备了一段翠鸟捕鱼的视频,让学生们观看,这样学生对于翠鸟有了一个立体的认识。这样,无需老师过多的指导学生自然读得有声有色,情真意切。
  除了创设情境以外,老师还可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语、引语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引读的内容设计的精妙、贴切的引语能营造一种语境,渲染一种氛围。有时候还可以巧用活动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还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音乐、图画、录像等来刺激、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未成曲调先有情”,产生强烈的读的需要、读的冲动,这样你的朗读指导就更灵活、更有效。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所以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良好的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我们语文课堂中的朗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讨、不断研究,寻找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文章例话》(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13.9第一版).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一版).
  [3]《孙双金与情智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第一版第123页).
  [4]李文举《学生多读书,教师少提问》(《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302期第19页).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仅仅是公办高校,作为新势力发展主力之一的民办院校,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壮大对我国高等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办院校的就业创业教育也同普通公办院校一样,对大学生未来就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但是由于课程设置、人员安排等问题,通常只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更多地停留在纸面上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的创业水平。本文以民办院
期刊
【摘要】由于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158-0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素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构成。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虽然我国各大学校的音乐教育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提升,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的音乐教育发展比较晚,所以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改进策略  【中
期刊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指一个人不愿意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长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民族之林,所以教师的责任重中之重,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当今教师的一大民族责任。而传统教育的统一化、单一化、培养出千人一面的学生,忽视学生个性化的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如何很大程度体现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体现在作文上。学生怕写作文,说到作文抓耳挠腮,对作文毫无兴趣可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提高作文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做法。  一、引导学生认识生活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写作是人们通过文字抒写生活感受,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当我们听到学生抱怨“生活太单调,没什么可写”时,不要首先想到向学生传授写作章法技巧问题,而应思考
期刊
【摘要】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课标提出了四大能力的培养,即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四大能力的培养不可分割,有机整合在写作实践中完。  【关键词】兴趣;创新;激励;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1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具有奠基作用。因此,我在关注儿童的生活和需求,着眼儿童的成长和生存发展的同时,特对小学语文低段的阅读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193-02  一、有效渗透课
期刊
【摘要】近年来,职业教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中等职业教育服装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实践性强,课程较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进行了创新,加之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普及,使服装职业培训更加的人性化和多元化。农村职教作为改善城市化进程和拉近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已经得到了广泛普及。本文基于农村职教的视角下分析新时代发展中服装实训的教学方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是一个个有鲜明性格的个体。学生们要在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就必须要有创新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一定要融化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里,转化为自觉的能动意识,其正确的学习行为才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本人通过二十四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的积累,探讨摸索出一套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创新的教学方法,就是“内化、互化、活化”“三化”教学法,与校内校际老师们共享后,大家一致认为:实施“三化”教学,能够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课程改课不断深入,再加上我国社会逐渐转变成创新型社会,因此小学语文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符合课程改革新理念及语文学科发展需求的具体表现,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测量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