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船员适任岗位职业及毕业生需求进行分析,从行业产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建设需要三个方面归纳航海类专业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依据国家和省政府关于应用型试点专业转型和国际海事组织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航海类高校专业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基于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岗位能力结构,构建课程体系,最终形成教学大纲。
【关键词】船员适任岗位 应用型 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立项项目“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航海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 Uprp2 0160334) 。大连海洋大学党建项目“高校基层党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发挥———以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为例”( 项目编号: zc201601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256-01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增长,关键依靠技术进步推动行业产业发展和人才资源合理利用。中国的航运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航海类人才,优质的航海教育则是决定航海类人才素质的关键因素。
一、开展航海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意义
(一)落实国家、辽宁省提出的向应用型专业转变政策的需要
为了推动航海类教育的发展,支持面向应用型专业的转型工作,响应《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支持有关高校和专业启动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开展“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航海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是落实国家、辽宁省提出的向应用型转变政策的需要,是体现行业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建设的要求,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化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要求。
(二)有效履行STCW国际公约及国家海事局相关规定的需要
《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于2012年1月1日生效,马尼拉修正案对原有的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的规定进行系统的修正。2012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正式实施。我国交通部海事局相继出台了《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及《海船船员适任评估规范》等引领性文件的出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在荷兰,课程内容设置与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相连,采用驾机综合的培养模式;在美国,采用一贯式培养模式,即把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双证书教育。在丹麦,航海类专业不是单纯以培养船员为目标,还要求学习与之相关的管理工程师要求。在英国,政府设置的高等航海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学位、国家高教育证书以及国家高等教育文凭三种航海教育模式。
我国应用型航海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一直处于借鉴国外经验与自我探索过程中。课程体系的研究一直在寻求克服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弊端,因此出现以职业能力、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研究。
三、开展航海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任务
(一)修订培养目标,以满足新形势下的航运需要
根据国家和辽宁省关于推动本科高校转型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深入分析STCW公约及国家海事局有关海船船员培训、考试和发证要求有关具体规定,紧密围绕国家海洋战略部署,以国际航运劳务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航海类教育为特色谋发展,本着“紧贴市场、补缺需求、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修订原有的培养目标,形成2016版的轮机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二)重组课程体系,以适应转型后的培养目标
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航海院校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提高學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主要涉及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方面内容,分析三大结构及要求,设置相应课程,结合用人企业的需求,以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技术船舶装备进步驱动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整合重组原有的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知识引入课程中,实现学历教育和岗位能力的培养的有机结合,使得毕业生能够更加适合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以保证海上航行 实习顺利完成
为了克服学校暂无实习船的问题,减少学校在航海类专业认识实习和海上航行实习等方面的投入。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机制,使企事业单位成为学生的海上航行实习的基地,通过在签订就业协议中,提出预分配的要求,实现早签约、早定岗,实习就业相融合,让学生有机会真正接触实际的工作岗位,海上航行即定岗实习,在学生上岗就业前能在本单位的实际的职业环境中进行锻炼,提供了平台,达到企业用人单位满意的标准。
四、结论
通过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航海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达到将航海类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职业素质满足《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10年马尼拉修正案》以及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标准的新要求。重构一套集职业素质、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STCW公约功能模块相结合,业务英语交流能力与远洋船员岗位群相匹配,“学历证书”和“海船船员三管轮适任证书”双证并重的课程体系,通过早签约、早定岗,实现预分配制度,达到企业用人单位满意的标准。
参考文献:
[1]李精宇,徐志坚,论辽宁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五点一线”战略,太平洋学报2006.2,83-91
[2]钟秉林,王新凤,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若干热点问题辨析,教育研究,2016.4,4-11
作者简介:
隋江华(1976.11-),女,满族,山东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轮机工程。
【关键词】船员适任岗位 应用型 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立项项目“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航海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 Uprp2 0160334) 。大连海洋大学党建项目“高校基层党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发挥———以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为例”( 项目编号: zc201601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256-01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增长,关键依靠技术进步推动行业产业发展和人才资源合理利用。中国的航运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航海类人才,优质的航海教育则是决定航海类人才素质的关键因素。
一、开展航海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意义
(一)落实国家、辽宁省提出的向应用型专业转变政策的需要
为了推动航海类教育的发展,支持面向应用型专业的转型工作,响应《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支持有关高校和专业启动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开展“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航海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是落实国家、辽宁省提出的向应用型转变政策的需要,是体现行业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建设的要求,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化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要求。
(二)有效履行STCW国际公约及国家海事局相关规定的需要
《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于2012年1月1日生效,马尼拉修正案对原有的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的规定进行系统的修正。2012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正式实施。我国交通部海事局相继出台了《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及《海船船员适任评估规范》等引领性文件的出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在荷兰,课程内容设置与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相连,采用驾机综合的培养模式;在美国,采用一贯式培养模式,即把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双证书教育。在丹麦,航海类专业不是单纯以培养船员为目标,还要求学习与之相关的管理工程师要求。在英国,政府设置的高等航海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学位、国家高教育证书以及国家高等教育文凭三种航海教育模式。
我国应用型航海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一直处于借鉴国外经验与自我探索过程中。课程体系的研究一直在寻求克服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弊端,因此出现以职业能力、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研究。
三、开展航海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任务
(一)修订培养目标,以满足新形势下的航运需要
根据国家和辽宁省关于推动本科高校转型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深入分析STCW公约及国家海事局有关海船船员培训、考试和发证要求有关具体规定,紧密围绕国家海洋战略部署,以国际航运劳务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航海类教育为特色谋发展,本着“紧贴市场、补缺需求、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修订原有的培养目标,形成2016版的轮机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二)重组课程体系,以适应转型后的培养目标
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航海院校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提高學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主要涉及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方面内容,分析三大结构及要求,设置相应课程,结合用人企业的需求,以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技术船舶装备进步驱动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整合重组原有的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知识引入课程中,实现学历教育和岗位能力的培养的有机结合,使得毕业生能够更加适合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以保证海上航行 实习顺利完成
为了克服学校暂无实习船的问题,减少学校在航海类专业认识实习和海上航行实习等方面的投入。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机制,使企事业单位成为学生的海上航行实习的基地,通过在签订就业协议中,提出预分配的要求,实现早签约、早定岗,实习就业相融合,让学生有机会真正接触实际的工作岗位,海上航行即定岗实习,在学生上岗就业前能在本单位的实际的职业环境中进行锻炼,提供了平台,达到企业用人单位满意的标准。
四、结论
通过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航海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达到将航海类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职业素质满足《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10年马尼拉修正案》以及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标准的新要求。重构一套集职业素质、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STCW公约功能模块相结合,业务英语交流能力与远洋船员岗位群相匹配,“学历证书”和“海船船员三管轮适任证书”双证并重的课程体系,通过早签约、早定岗,实现预分配制度,达到企业用人单位满意的标准。
参考文献:
[1]李精宇,徐志坚,论辽宁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五点一线”战略,太平洋学报2006.2,83-91
[2]钟秉林,王新凤,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若干热点问题辨析,教育研究,2016.4,4-11
作者简介:
隋江华(1976.11-),女,满族,山东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轮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