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于洋,原名于延江。祖籍山东龙口市。中国共产党员,现任中国电影集团艺委会副主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北影演员剧团名誉团长、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演员,电影艺术家。
1945年任东北长春市公安局侦查员,1946年东北局土改工作团队员,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部属下文化教员。1949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1953年任北京电影演员剧团演员。1955年至1957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学习。1976年至今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演员剧团团长。1992年被广播电影电视部聘为电影艺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于洋长期从事电影表演和导演工作。建国前后共拍摄将近五十部电影及多部集电视剧,曾演出电影《桥》、《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影片。1977年转任导演,拍摄《戴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等影片,并导演《哪儿是我的家》等电视连续剧。1960年被中央文化部评为全国二十二大明星之一,1994年获国家电影局、中国电影家协会、北北京电视台联合颁发的“人民不会忘记”荣誉奖杯。2005年荣获国家人事部、广电总局颁发“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2007年获中国电影表演学会终身成就奖。”
我的东山再起
早在1972年初,正在上海远郊上影“五·七”干校所在地敬贤农场耪地的导演孙永平,就接到了上影军宣队的命令:马上回厂,准备将话剧《钢铁洪流》搬上荧幕。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上影确定筹拍的第一部电影。这部话剧原先由上海儿童艺术剧院排练,1970年公演,红极一时,震动了上海滩。
1973年5月,《钢铁洪流》摄制组成立,厂方确定由著名导演傅超武挂帅,同孙永平联合执导。傅超武组织班底时,演员的挑选令他很头痛,先后试用了十几个演员,都不满意。这时,傅超武忽然想起了他在一年前的一次经历。在1972年初冬时节,傅超武在京开会期间,偶遇了正在劳动的我,尽管没有太多的寒暄,但是,我身上体现出的劳动者的气质,给傅超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傅超武和孙永平商量后,一直认为我行。就这样,我被借调到了上海,扮演男一号赵四海,成为了剧组的一员。
我到上海拍戏,当时算是上影的一件大事,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毕竟,话剧《钢铁洪流》在上海连续公演百多场,影响太大,赵四海的形象几乎无人不知,又是“文革”后上影第一部故事片的主要英雄人物,这是多少上影人想扮演的角色啊。上影人想了解我,尽管50年代我曾经在上影拍过片,但大家都希望知道我更多的事情。在我去钢厂体验生活时,谢晋和牛本请我吃饭,为我落实了政策庆贺。晚上,他们带着我去赵丹家,虽然我和赵丹没一起拍过戏,但“文革”前赵丹到北影拍摄《烈火中永生》时,和我成了好朋友,一见面就搂着、抱着,非常亲热。赵丹十分激动,喃喃地说:“你敢来见我……”他还没有被解放,仍属于“有问题”的人。8月下旬,《钢铁洪流》开机,摄制组的人员组成很有“文革”特色,上影厂的军宣队、工宣队都有人入住,支部书记也是党委下派的。那时强调的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几位军、工宣队的人员不懂艺术,可是仍然积极出入拍摄现场,给创作人员“掺沙子”。
经过86天的日夜奋战,11月下旬影片拍竣,随即送上海市委审查。市委领导提出了一些意见,其中一位领导还对片名提出建议,觉得叫《火红的年代》是否更好?大家一致赞同,都说这个名字好。12月下旬,国务院文化组审看了片子。吴德、于会泳等负责同志认为“戏很感人,拍的还细致”,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同时间,上影厂从领导到群众,神经绷得紧紧的,摄制组主创人员更是天天守在电话机前,等候着北京的消息。文化组的意见传来,大家松了一口气,有关人员开始准备补拍工作。不久,去北京送审片子的导演傅超武打来电话,说周恩来等中央首长已审过片子,周总理看后鼓着掌站起来说:“文革”后多年没有故事片,群众需要看,要多印拷贝,国内外发行。喜讯传出,第二天全厂敲锣打鼓,一片欢腾庆祝的热烈场面。
1974年春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套红大字醒目标题,宣布《火红的年代》、《艳阳天》、《青松岭》、《战洪图》等四部故事片在全国公映。这些故事片的出现,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火红的年代》家喻户晓,我扮演的角色赵四海一时成为千家万户的朋友,成为人们街头巷议的中心人物。在上海,赵四海的发型、毛衣款式一夜间便流行起来,甚至还开设了赵四海饭馆,全国各地到处是影片的海报。
导演生涯的一鸣惊人
1979年底的一天,我突然看到《电影创作》发表的剧本《戴手铐的人》,据说是山东的一个小提琴手、当年的红卫兵赵文伦创作的,是一个有较强动作性、故事情节曲折的短小精悍的电影文学剧本。这时的我早就有了尝试当导演的想法,我还为我的导演梦作了如下的计划:趁现在腿脚灵活,拍些动作性强的影片;将来走不动了,再来拍内景多的文戏。我很喜欢这个剧本,我找到厂长汪洋说:拍这个剧本不太费劲,很快就能拍完。汪洋一口答应。
对于《戴手铐的旅客》剧本,有些导演看后持否定意见,认为拍不成。厂艺委会也认为是个很一般的小片子。我却很喜欢,因为一是动作性强,剧情热闹,充满了惊险气氛,很合我的喜好;二是剧本表现了“文革”中涉及敌我斗争和红卫兵运动中的内部斗争。这些运动都是我亲历的,而且有着深刻的记忆,有着深厚的生活积累。正因如此,有时候拍着拍着会觉得很难过,尤其是老战友自杀那场戏。当时拍摄我在战友家喝酒的镜头,我是真的把半杯酒一口倒进肚子里去,我的眼睛一下子就红了,老战友的眼泪也马上流了下来。这些情节对我们来说都是有切肤之痛的,文革中有很多老干部自杀,也有很多人靠着“共产党员怕什么?”的信念挺过来,这部影片就是要表现共产党员坚强的性格。
我们把电影拍摄基地选在了大同,当时剧组工作人员连夜重新布置街道,在墙上刷标语,把大字报重新贴起来,红卫兵活动的舞台也再次搭建起来。第二天一大早上班的人看到这情景都吓坏了,当地公安局接到很多询问电话:“怎么文革又来了?”可见大家对那段历史都感到毛骨悚然,再也不愿意经历文革了。后来,是在大同市委和公安局的帮助下,通过广播向大家解释这不是真实的,只是在拍电影,才安抚了当地受到惊吓的群众。而且,当时拍电影时需要很多群众演员,大家都是自动地来帮忙,不要任何报酬。剧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这是反映文革的电影,请大家穿上他们在文革中的服装,不要穿现在的服装,群众们都热烈地支持。我想这是因为文革刚刚过去没多久,人们对这段历史太有共识了。大家都认识到不该忘记它,个人恩怨是小事情,可以和解,但是这段历史教育太深刻了,再也不该让它重复。影片公映之后,我戴着口罩到几个电影院去看,很高兴地发现,剧场气氛十分热烈,坐满了观众,人们跟着主人公的命运走,该鼓掌时鼓掌,该掉眼泪时掉眼泪。这让我深受鼓舞,觉得自己做了件好事,把历史从这个侧面记载下来了。此外,这部影片还有一个收获,就是作曲家王立平创作的影片主题曲《驼铃》成为了经典电影插曲。因为歌词中表达的浓浓战友情,而成为部队、公安、甚至同学毕业时首选的歌曲。
这是我导演生涯中拍的很过瘾的一部影片,最后把我对于“文革”的反思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同时感情上有很大的宣泄,影片满足了我这一点。
携《戴手铐的旅客》大丰收的喜悦,我腾出手来,按照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开始突击修改《大海在呼唤》的剧本。1981年6月,《大海在呼唤》的电影剧本历经将近两年的艰苦创作,终于完成并获得各方的认可。建国后,四十多人的摄制组出境拍摄,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根据交通部的安排,《大海在呼唤》摄制组登上“上海号”客轮。一开始,台湾海峡仍不让走,上海号只能从海峡外边绕,一次途中还遇上了国民党军舰,两边见面,站在船台上彼此互望,都觉得新鲜。演员们向“国军”招手,“国军”人人满脸呆滞没有表情。据船长说他们是上金门换防的。影片拍摄花了七个航次,每次来回七天,其中在香港停靠三天,到了香港,摄制组归香港新华社工委和交通部驻港机构招商局领导。影片的外景地主要在上海、香港、汕头三地拍摄。海上拍戏十分艰苦,起浪时,摄制组的人没几个不吐的。待到风平浪静,大家的胆汁都吐完了,身子软绵绵的,还得坚持拍完,毕竟船上的戏只能拍摄这么不到五十天的时间。
在这部影片中,我和王立平再度合作,写出了一首迄今热度不减的歌曲《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是在去香港的途中拍摄的。那是在一场晚会上,给女歌手伴奏的王立平,这也是他第一次出镜。在香港拍片时,《少林寺》摄制组也正好在拍摄,他们想请王立平去作曲。当时的组织观念很强,尤其在香港这个特殊的地方。王立平不敢做主,向我请示,我很痛快就答应了。结果,一首《牧羊曲》又唱遍了大江南北。
《大海在呼唤》是我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也是我第三部导演作品。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鲜明地突出了主题,反映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全民建设国家,“把过去耽误的时间夺回来”的急切心态。同时,《大海在呼唤》是“文革”后第一部“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影片,即用胶片客观的、真实地记录了香港的繁荣景象。在这一点上,我不但延续了《戴手铐的旅客》中纪实场景的美学追求,更重要的是反映出“说真话”的处世原则。
我在演艺生涯中塑造了三四十个银幕形象,其中许多形象也留在了中国电影史的记录里。然而,我还有一个心愿,在晚年时演一个父亲,一个很慈祥又很暴虐的人,通过与父亲、妻子、兄弟姐妹、子女的情感交流中展现人物性格。可是,这或许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了。
我从政的日子
在揭批“五·一六”运动中,我的人大代表被撤销,虽然后来运动结束,我解脱了拘禁,恢复了自由,但是人大代表是永远失去了,北影上下关于“于洋丢了一块‘表’”的说法也就此传开。
1981年冬,北京市海淀区成立政协,北影是海淀区重要的文化单位,要出一名区政协副主席候选人,厂里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决定让我去竞选,结果顺利当选。首届区政协是在西城区车公庄的市委党校成立的,寒冬腊月北风呼啸,我骑着自行车去开会,中午吃大食堂,自己花钱交粮票。我当选后,北影的俏皮话也随之而来:“于洋丢了一块‘表’(人大代表),补了一双‘鞋’(政协)。”这话,尤其是在我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广为流传。
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我在海淀区政协投入最大精力的工作之一。在我担任关心青少年协会顾问的9年间,经常深入到北京及外地的工读学校、戒毒所等地方,去亲近和教育孩子。从80年代末以来,我的社会职务渐渐多了起来,继担任北影演员剧团团长之后,陆续担任了全国政协第八、第九两届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长、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电总局电影复查委员会委员等。1993年3月,我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同时出任全国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在会上小组发言时,我讲了如下的话:“我们政协委员每年都要聚在一起,开上十几天会,提出一些问题。实际上,如果通过我们的协商,一年解决一至两个问题,也算是没白开。我这些天去大会堂开会,看见广场上站着那么多老百姓,他们企盼着我们这些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能替他们说说话,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应该多组织委员下去,看看老百姓是怎样生活的。不要只是去富裕的地方参观、访问,要经常去贫困地区走走,现在还有八千多万人吃饭都成问题呢!好多人都跟我讲,你是政协委员,开会时可一定要反映廉政问题,多树些正面形象。如果我们的县一级领导都能像焦裕禄那样,我们的政府官员都能像周恩来那样,我们老百姓就有信心了。人就是要有理想,没理想,人还活着干什么?尤其我还要为退休职工说几句,他们干了一辈子,不容易啊!”说这段话时,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流了眼泪。
1998年以后,在担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还担任了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几年下来除了西藏外,去过了各个省市自治区,尽管艰苦,我也愿意亲眼目睹真实情景。几次大西北之行,最远深入青海、甘肃贫困山区,一些地方干部汇报了山区教育的艰难情景。我听了以后,唏嘘不已,回来就写动议,开几个会,把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提案,哪怕能解决一件小事,心里也能有所安慰。
随时间而积累的内心情怀
从我入党以后,总是按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我拍的那些电影中也是这样的。这么多年,我没演过坏人,都是演英雄人物。在演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总是有些对比,拿英雄人物来比照自己,总是演英雄要学英雄。
我曾经在电影《英雄虎胆》中饰演侦查科长曾泰,因为过去也有过做侦察员的经历,所以,我常常在想我能不能做到那样?因为这种考虑的存在,影片的表演过程对自己来说也是思想的一次提高,对净化灵魂有很大的作用。后来我一直在演一些党委领导、团领导、战士、炼钢工人等等,都是些正面人物。那个时候我们作为一个演员就用自己的电影工具为党服务,这些角色的扮演过程对我的促进很大。我们拍了很多电影,但是我们过的生活跟大家是一样的。工薪阶层一个月挣不了多少钱,住的楼房是统一的楼房。所以在那个年代虽然工作很累,但是很愉快,因为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和看到的东西都是英雄主义的、有追求的、有理想的奋斗青年,是我们心中的榜样。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因为身兼社会职务的缘故,去了很多的地方搞调研。在这个当中我跑西北跑得比较多,内地和西北的对比对我的教育很大。我觉得我们在北京的生活确实像在天堂上一样。基于西北的实际情况,我也不断地写一些提案建议,完成分内的职责。所以我觉得这几年的基层调研对我来说也是个很大的锻炼,所以今年在建党九十周年的时候,我也冷静地回忆了我这一辈子。这一辈子,特别是最近十来年,我又介绍一些年轻人入党,还做一些党的工作。我总觉得共产党员总是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是周总理过去长教导我们的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能做什么工作,我就做什么工作。到后来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电影审查委员会,还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领导小组,我都做了该做的事情。前几年,表演协会给我个终身成就奖,我拿这个奖我很惭愧的。惭愧什么呢?我说有很多人做得成绩比我大,但是他们都走了,他们都不在了。那么剩下我呢,我可能命大呀,我现在还在,所以我就代替他们,去接受现在电影人,特别是年轻人对老一代的一个褒奖吧。电影创作跟别的艺术劳动还不大一样,跟画家、作家、音乐都不一样。因为电影是集体性的劳动,作为演员也好,导演也好,离开这个创作集体,那是寸步难行的。所以给我什么奖的时候,我总是想到跟我一起工作的那些同事们,想到他们的功绩,他们的劳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更加不一样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这么样的发达,这是各个战线的共产党员的带头啊。为这个我也很受鼓舞,所以我只要能够活一天,让我做什么我还得做,我说是不虚此生吧。
我今年81岁了,这人最后总是要走的,我想人来到世界上仅仅这几十年,最后能够把自己想为这个世界贡献的东西留下一点,我觉得这是我很大的幸福。因为从我入党那一天开始,就属于党组织里的人了。我们的人生不是什么个人奋斗,说奋斗也是为了这个旗帜,你作为其中一员来奋斗。所以有时候年轻人问我说:于老师,你这么大年纪了,你红的那个年代什么都没有,没有洋房,没有车,亏不亏呀?我说:孩子们,不亏。我们那个年代有我们那个年代的追求,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和你们今天不太一样,我们那个时候是为了事业,宗旨很清楚。那会儿虽然苦一点,但是,我们的青年时代过得也很愉快。
现在很多事情都得以“钱”字为中心,都要这个钱。我就想越是在这个时候对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都是考验。在钱的面前,在名、利面前是考验。就看你的世界观、人生观到底是什么?来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倒是应当引起人们的深思的,所以最近几年,我们中央领导同志经常说要有点忧患意识,这个忧患意识,我们这些老年人真是有的。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成就越大的时候越要想我们还存在什么问题,我想今天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说啊,我们现在大家过的日子都很好,钱多钱少够花就行了。我这房子你也看了,就这么几间,老两口很满足。人家说你这房子不够大啊,都没有客厅,我说我觉得很好了,比过去好的不知道多少倍了,很多跟我同时工作的人,他们在战争年代什么都没有,我今天还这么一大家子。儿子虽然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也是我很悲痛的事情,但是我一想到,做一个老的共产党员还是面对现实吧。我和我老伴儿,她也是老党员,我们两个相互照应,女儿在美国,她有她的事业,我们自己现在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这是我的想法。
我觉得现在年轻人生活在一个非常幸福的年代,他们生正逢时,我常给他们写这句话。也许搞艺术的、搞电影的,在高科技的依托下,只要是你能想象到的东西都能拍出来,上下五千年,东南西北中,上天下海都能拍出来。我们那个年代不是这样的,我们有很多想法,我们的脑子里也有很多框框,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局限性。今天没有什么,我觉得今天给的条件都非常好。所以这些年轻人应该很好地珍惜我们这个年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所给予我们的一切。我们中国人不容易啊,我们现在不是亡国奴的时代。亡国奴时代我们经历过、看过,那个时候不当人看你,二等公民,三等公民,现在我们是国家主人,不单是国家主人,而且在世界上中国人站得很牢固,是这样一个现实,物质条件极大丰富。尤其最近世界上很多事情,像非洲国家很多事,包括美国它也有危机,也有很多事。而我们在这么一个和谐的社会里,我觉得大家还是要珍惜。
我觉得还是要学习,不学习不成。我们那个时候讲: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那个时候这个话周恩来总理经常讲,我觉得现在优良的传统,优良的作风,都得很好地继承、发扬,不许丢掉它。过去名人有一句话:忘记意味着背判。我说官儿大官儿小平安就好;钱多钱少够花就好啊;房子大房子小住得舒服就好;不管胖痩,健康就好。所以我现在一张床挺舒服,我也有个小书房,有个小客厅,我很满足了,家里家外能够和谐就好。
去年我还拍了一个电影,叫《难忘的富春江》。我和秦怡两个演老年人,老有所需,老有所活,老有所爱的这样一部电影。电视剧需要我的话我还去演一演,虽然不像年轻人那样,但是我们能尽多大力尽多大力。所以现在你也看到,电视台到建党90年了又找到我,让我讲讲过去电影怎么拍的。电影学院让我去讲党课,讲讲传统。好的传统不容易呀。优良传统还得要保持住,要发扬它。
于洋,原名于延江。祖籍山东龙口市。中国共产党员,现任中国电影集团艺委会副主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北影演员剧团名誉团长、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演员,电影艺术家。
1945年任东北长春市公安局侦查员,1946年东北局土改工作团队员,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部属下文化教员。1949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1953年任北京电影演员剧团演员。1955年至1957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学习。1976年至今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演员剧团团长。1992年被广播电影电视部聘为电影艺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于洋长期从事电影表演和导演工作。建国前后共拍摄将近五十部电影及多部集电视剧,曾演出电影《桥》、《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影片。1977年转任导演,拍摄《戴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等影片,并导演《哪儿是我的家》等电视连续剧。1960年被中央文化部评为全国二十二大明星之一,1994年获国家电影局、中国电影家协会、北北京电视台联合颁发的“人民不会忘记”荣誉奖杯。2005年荣获国家人事部、广电总局颁发“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2007年获中国电影表演学会终身成就奖。”
我的东山再起
早在1972年初,正在上海远郊上影“五·七”干校所在地敬贤农场耪地的导演孙永平,就接到了上影军宣队的命令:马上回厂,准备将话剧《钢铁洪流》搬上荧幕。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上影确定筹拍的第一部电影。这部话剧原先由上海儿童艺术剧院排练,1970年公演,红极一时,震动了上海滩。
1973年5月,《钢铁洪流》摄制组成立,厂方确定由著名导演傅超武挂帅,同孙永平联合执导。傅超武组织班底时,演员的挑选令他很头痛,先后试用了十几个演员,都不满意。这时,傅超武忽然想起了他在一年前的一次经历。在1972年初冬时节,傅超武在京开会期间,偶遇了正在劳动的我,尽管没有太多的寒暄,但是,我身上体现出的劳动者的气质,给傅超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傅超武和孙永平商量后,一直认为我行。就这样,我被借调到了上海,扮演男一号赵四海,成为了剧组的一员。
我到上海拍戏,当时算是上影的一件大事,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毕竟,话剧《钢铁洪流》在上海连续公演百多场,影响太大,赵四海的形象几乎无人不知,又是“文革”后上影第一部故事片的主要英雄人物,这是多少上影人想扮演的角色啊。上影人想了解我,尽管50年代我曾经在上影拍过片,但大家都希望知道我更多的事情。在我去钢厂体验生活时,谢晋和牛本请我吃饭,为我落实了政策庆贺。晚上,他们带着我去赵丹家,虽然我和赵丹没一起拍过戏,但“文革”前赵丹到北影拍摄《烈火中永生》时,和我成了好朋友,一见面就搂着、抱着,非常亲热。赵丹十分激动,喃喃地说:“你敢来见我……”他还没有被解放,仍属于“有问题”的人。8月下旬,《钢铁洪流》开机,摄制组的人员组成很有“文革”特色,上影厂的军宣队、工宣队都有人入住,支部书记也是党委下派的。那时强调的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几位军、工宣队的人员不懂艺术,可是仍然积极出入拍摄现场,给创作人员“掺沙子”。
经过86天的日夜奋战,11月下旬影片拍竣,随即送上海市委审查。市委领导提出了一些意见,其中一位领导还对片名提出建议,觉得叫《火红的年代》是否更好?大家一致赞同,都说这个名字好。12月下旬,国务院文化组审看了片子。吴德、于会泳等负责同志认为“戏很感人,拍的还细致”,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同时间,上影厂从领导到群众,神经绷得紧紧的,摄制组主创人员更是天天守在电话机前,等候着北京的消息。文化组的意见传来,大家松了一口气,有关人员开始准备补拍工作。不久,去北京送审片子的导演傅超武打来电话,说周恩来等中央首长已审过片子,周总理看后鼓着掌站起来说:“文革”后多年没有故事片,群众需要看,要多印拷贝,国内外发行。喜讯传出,第二天全厂敲锣打鼓,一片欢腾庆祝的热烈场面。
1974年春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套红大字醒目标题,宣布《火红的年代》、《艳阳天》、《青松岭》、《战洪图》等四部故事片在全国公映。这些故事片的出现,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火红的年代》家喻户晓,我扮演的角色赵四海一时成为千家万户的朋友,成为人们街头巷议的中心人物。在上海,赵四海的发型、毛衣款式一夜间便流行起来,甚至还开设了赵四海饭馆,全国各地到处是影片的海报。
导演生涯的一鸣惊人
1979年底的一天,我突然看到《电影创作》发表的剧本《戴手铐的人》,据说是山东的一个小提琴手、当年的红卫兵赵文伦创作的,是一个有较强动作性、故事情节曲折的短小精悍的电影文学剧本。这时的我早就有了尝试当导演的想法,我还为我的导演梦作了如下的计划:趁现在腿脚灵活,拍些动作性强的影片;将来走不动了,再来拍内景多的文戏。我很喜欢这个剧本,我找到厂长汪洋说:拍这个剧本不太费劲,很快就能拍完。汪洋一口答应。
对于《戴手铐的旅客》剧本,有些导演看后持否定意见,认为拍不成。厂艺委会也认为是个很一般的小片子。我却很喜欢,因为一是动作性强,剧情热闹,充满了惊险气氛,很合我的喜好;二是剧本表现了“文革”中涉及敌我斗争和红卫兵运动中的内部斗争。这些运动都是我亲历的,而且有着深刻的记忆,有着深厚的生活积累。正因如此,有时候拍着拍着会觉得很难过,尤其是老战友自杀那场戏。当时拍摄我在战友家喝酒的镜头,我是真的把半杯酒一口倒进肚子里去,我的眼睛一下子就红了,老战友的眼泪也马上流了下来。这些情节对我们来说都是有切肤之痛的,文革中有很多老干部自杀,也有很多人靠着“共产党员怕什么?”的信念挺过来,这部影片就是要表现共产党员坚强的性格。
我们把电影拍摄基地选在了大同,当时剧组工作人员连夜重新布置街道,在墙上刷标语,把大字报重新贴起来,红卫兵活动的舞台也再次搭建起来。第二天一大早上班的人看到这情景都吓坏了,当地公安局接到很多询问电话:“怎么文革又来了?”可见大家对那段历史都感到毛骨悚然,再也不愿意经历文革了。后来,是在大同市委和公安局的帮助下,通过广播向大家解释这不是真实的,只是在拍电影,才安抚了当地受到惊吓的群众。而且,当时拍电影时需要很多群众演员,大家都是自动地来帮忙,不要任何报酬。剧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这是反映文革的电影,请大家穿上他们在文革中的服装,不要穿现在的服装,群众们都热烈地支持。我想这是因为文革刚刚过去没多久,人们对这段历史太有共识了。大家都认识到不该忘记它,个人恩怨是小事情,可以和解,但是这段历史教育太深刻了,再也不该让它重复。影片公映之后,我戴着口罩到几个电影院去看,很高兴地发现,剧场气氛十分热烈,坐满了观众,人们跟着主人公的命运走,该鼓掌时鼓掌,该掉眼泪时掉眼泪。这让我深受鼓舞,觉得自己做了件好事,把历史从这个侧面记载下来了。此外,这部影片还有一个收获,就是作曲家王立平创作的影片主题曲《驼铃》成为了经典电影插曲。因为歌词中表达的浓浓战友情,而成为部队、公安、甚至同学毕业时首选的歌曲。
这是我导演生涯中拍的很过瘾的一部影片,最后把我对于“文革”的反思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同时感情上有很大的宣泄,影片满足了我这一点。
携《戴手铐的旅客》大丰收的喜悦,我腾出手来,按照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开始突击修改《大海在呼唤》的剧本。1981年6月,《大海在呼唤》的电影剧本历经将近两年的艰苦创作,终于完成并获得各方的认可。建国后,四十多人的摄制组出境拍摄,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根据交通部的安排,《大海在呼唤》摄制组登上“上海号”客轮。一开始,台湾海峡仍不让走,上海号只能从海峡外边绕,一次途中还遇上了国民党军舰,两边见面,站在船台上彼此互望,都觉得新鲜。演员们向“国军”招手,“国军”人人满脸呆滞没有表情。据船长说他们是上金门换防的。影片拍摄花了七个航次,每次来回七天,其中在香港停靠三天,到了香港,摄制组归香港新华社工委和交通部驻港机构招商局领导。影片的外景地主要在上海、香港、汕头三地拍摄。海上拍戏十分艰苦,起浪时,摄制组的人没几个不吐的。待到风平浪静,大家的胆汁都吐完了,身子软绵绵的,还得坚持拍完,毕竟船上的戏只能拍摄这么不到五十天的时间。
在这部影片中,我和王立平再度合作,写出了一首迄今热度不减的歌曲《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是在去香港的途中拍摄的。那是在一场晚会上,给女歌手伴奏的王立平,这也是他第一次出镜。在香港拍片时,《少林寺》摄制组也正好在拍摄,他们想请王立平去作曲。当时的组织观念很强,尤其在香港这个特殊的地方。王立平不敢做主,向我请示,我很痛快就答应了。结果,一首《牧羊曲》又唱遍了大江南北。
《大海在呼唤》是我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也是我第三部导演作品。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鲜明地突出了主题,反映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全民建设国家,“把过去耽误的时间夺回来”的急切心态。同时,《大海在呼唤》是“文革”后第一部“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影片,即用胶片客观的、真实地记录了香港的繁荣景象。在这一点上,我不但延续了《戴手铐的旅客》中纪实场景的美学追求,更重要的是反映出“说真话”的处世原则。
我在演艺生涯中塑造了三四十个银幕形象,其中许多形象也留在了中国电影史的记录里。然而,我还有一个心愿,在晚年时演一个父亲,一个很慈祥又很暴虐的人,通过与父亲、妻子、兄弟姐妹、子女的情感交流中展现人物性格。可是,这或许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了。
我从政的日子
在揭批“五·一六”运动中,我的人大代表被撤销,虽然后来运动结束,我解脱了拘禁,恢复了自由,但是人大代表是永远失去了,北影上下关于“于洋丢了一块‘表’”的说法也就此传开。
1981年冬,北京市海淀区成立政协,北影是海淀区重要的文化单位,要出一名区政协副主席候选人,厂里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决定让我去竞选,结果顺利当选。首届区政协是在西城区车公庄的市委党校成立的,寒冬腊月北风呼啸,我骑着自行车去开会,中午吃大食堂,自己花钱交粮票。我当选后,北影的俏皮话也随之而来:“于洋丢了一块‘表’(人大代表),补了一双‘鞋’(政协)。”这话,尤其是在我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广为流传。
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我在海淀区政协投入最大精力的工作之一。在我担任关心青少年协会顾问的9年间,经常深入到北京及外地的工读学校、戒毒所等地方,去亲近和教育孩子。从80年代末以来,我的社会职务渐渐多了起来,继担任北影演员剧团团长之后,陆续担任了全国政协第八、第九两届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长、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电总局电影复查委员会委员等。1993年3月,我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同时出任全国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在会上小组发言时,我讲了如下的话:“我们政协委员每年都要聚在一起,开上十几天会,提出一些问题。实际上,如果通过我们的协商,一年解决一至两个问题,也算是没白开。我这些天去大会堂开会,看见广场上站着那么多老百姓,他们企盼着我们这些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能替他们说说话,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应该多组织委员下去,看看老百姓是怎样生活的。不要只是去富裕的地方参观、访问,要经常去贫困地区走走,现在还有八千多万人吃饭都成问题呢!好多人都跟我讲,你是政协委员,开会时可一定要反映廉政问题,多树些正面形象。如果我们的县一级领导都能像焦裕禄那样,我们的政府官员都能像周恩来那样,我们老百姓就有信心了。人就是要有理想,没理想,人还活着干什么?尤其我还要为退休职工说几句,他们干了一辈子,不容易啊!”说这段话时,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流了眼泪。
1998年以后,在担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还担任了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几年下来除了西藏外,去过了各个省市自治区,尽管艰苦,我也愿意亲眼目睹真实情景。几次大西北之行,最远深入青海、甘肃贫困山区,一些地方干部汇报了山区教育的艰难情景。我听了以后,唏嘘不已,回来就写动议,开几个会,把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提案,哪怕能解决一件小事,心里也能有所安慰。
随时间而积累的内心情怀
从我入党以后,总是按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我拍的那些电影中也是这样的。这么多年,我没演过坏人,都是演英雄人物。在演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总是有些对比,拿英雄人物来比照自己,总是演英雄要学英雄。
我曾经在电影《英雄虎胆》中饰演侦查科长曾泰,因为过去也有过做侦察员的经历,所以,我常常在想我能不能做到那样?因为这种考虑的存在,影片的表演过程对自己来说也是思想的一次提高,对净化灵魂有很大的作用。后来我一直在演一些党委领导、团领导、战士、炼钢工人等等,都是些正面人物。那个时候我们作为一个演员就用自己的电影工具为党服务,这些角色的扮演过程对我的促进很大。我们拍了很多电影,但是我们过的生活跟大家是一样的。工薪阶层一个月挣不了多少钱,住的楼房是统一的楼房。所以在那个年代虽然工作很累,但是很愉快,因为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和看到的东西都是英雄主义的、有追求的、有理想的奋斗青年,是我们心中的榜样。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因为身兼社会职务的缘故,去了很多的地方搞调研。在这个当中我跑西北跑得比较多,内地和西北的对比对我的教育很大。我觉得我们在北京的生活确实像在天堂上一样。基于西北的实际情况,我也不断地写一些提案建议,完成分内的职责。所以我觉得这几年的基层调研对我来说也是个很大的锻炼,所以今年在建党九十周年的时候,我也冷静地回忆了我这一辈子。这一辈子,特别是最近十来年,我又介绍一些年轻人入党,还做一些党的工作。我总觉得共产党员总是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是周总理过去长教导我们的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能做什么工作,我就做什么工作。到后来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电影审查委员会,还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领导小组,我都做了该做的事情。前几年,表演协会给我个终身成就奖,我拿这个奖我很惭愧的。惭愧什么呢?我说有很多人做得成绩比我大,但是他们都走了,他们都不在了。那么剩下我呢,我可能命大呀,我现在还在,所以我就代替他们,去接受现在电影人,特别是年轻人对老一代的一个褒奖吧。电影创作跟别的艺术劳动还不大一样,跟画家、作家、音乐都不一样。因为电影是集体性的劳动,作为演员也好,导演也好,离开这个创作集体,那是寸步难行的。所以给我什么奖的时候,我总是想到跟我一起工作的那些同事们,想到他们的功绩,他们的劳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更加不一样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这么样的发达,这是各个战线的共产党员的带头啊。为这个我也很受鼓舞,所以我只要能够活一天,让我做什么我还得做,我说是不虚此生吧。
我今年81岁了,这人最后总是要走的,我想人来到世界上仅仅这几十年,最后能够把自己想为这个世界贡献的东西留下一点,我觉得这是我很大的幸福。因为从我入党那一天开始,就属于党组织里的人了。我们的人生不是什么个人奋斗,说奋斗也是为了这个旗帜,你作为其中一员来奋斗。所以有时候年轻人问我说:于老师,你这么大年纪了,你红的那个年代什么都没有,没有洋房,没有车,亏不亏呀?我说:孩子们,不亏。我们那个年代有我们那个年代的追求,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和你们今天不太一样,我们那个时候是为了事业,宗旨很清楚。那会儿虽然苦一点,但是,我们的青年时代过得也很愉快。
现在很多事情都得以“钱”字为中心,都要这个钱。我就想越是在这个时候对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都是考验。在钱的面前,在名、利面前是考验。就看你的世界观、人生观到底是什么?来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倒是应当引起人们的深思的,所以最近几年,我们中央领导同志经常说要有点忧患意识,这个忧患意识,我们这些老年人真是有的。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成就越大的时候越要想我们还存在什么问题,我想今天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说啊,我们现在大家过的日子都很好,钱多钱少够花就行了。我这房子你也看了,就这么几间,老两口很满足。人家说你这房子不够大啊,都没有客厅,我说我觉得很好了,比过去好的不知道多少倍了,很多跟我同时工作的人,他们在战争年代什么都没有,我今天还这么一大家子。儿子虽然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也是我很悲痛的事情,但是我一想到,做一个老的共产党员还是面对现实吧。我和我老伴儿,她也是老党员,我们两个相互照应,女儿在美国,她有她的事业,我们自己现在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这是我的想法。
我觉得现在年轻人生活在一个非常幸福的年代,他们生正逢时,我常给他们写这句话。也许搞艺术的、搞电影的,在高科技的依托下,只要是你能想象到的东西都能拍出来,上下五千年,东南西北中,上天下海都能拍出来。我们那个年代不是这样的,我们有很多想法,我们的脑子里也有很多框框,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局限性。今天没有什么,我觉得今天给的条件都非常好。所以这些年轻人应该很好地珍惜我们这个年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所给予我们的一切。我们中国人不容易啊,我们现在不是亡国奴的时代。亡国奴时代我们经历过、看过,那个时候不当人看你,二等公民,三等公民,现在我们是国家主人,不单是国家主人,而且在世界上中国人站得很牢固,是这样一个现实,物质条件极大丰富。尤其最近世界上很多事情,像非洲国家很多事,包括美国它也有危机,也有很多事。而我们在这么一个和谐的社会里,我觉得大家还是要珍惜。
我觉得还是要学习,不学习不成。我们那个时候讲: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那个时候这个话周恩来总理经常讲,我觉得现在优良的传统,优良的作风,都得很好地继承、发扬,不许丢掉它。过去名人有一句话:忘记意味着背判。我说官儿大官儿小平安就好;钱多钱少够花就好啊;房子大房子小住得舒服就好;不管胖痩,健康就好。所以我现在一张床挺舒服,我也有个小书房,有个小客厅,我很满足了,家里家外能够和谐就好。
去年我还拍了一个电影,叫《难忘的富春江》。我和秦怡两个演老年人,老有所需,老有所活,老有所爱的这样一部电影。电视剧需要我的话我还去演一演,虽然不像年轻人那样,但是我们能尽多大力尽多大力。所以现在你也看到,电视台到建党90年了又找到我,让我讲讲过去电影怎么拍的。电影学院让我去讲党课,讲讲传统。好的传统不容易呀。优良传统还得要保持住,要发扬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