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中国近代女作家,萧红的作品充满着独特的艺术韵味,无论是作品的叙事模式,还是结构,都具有独特之处。本文分析了萧红小说的写作特点,并总结萧红小说叙事中的反讽现象。
关键词:萧红小说;叙事模式;反讽现象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小说和散文往往以悲喜交杂的情感为基调,语言刚柔并济,无论叙事还是结构都具有一种反讽特色。本文分析了萧红小说的写作特点,对萧红小说中叙事的反讽现象进行了剖析,为人们重新审视萧红的作品提供新的视角和珍贵参考。
一、萧红小说的写作特点
萧红的小说文体特征较为鲜明,小说结构具有明显的场景性。她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既能充沛地表达情感,又能较为真实地记录和反映生活。通过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和自传式叙事方法,打造了一种非情节化的叙事结构,而其诗化风格更是别具一格,较为完美地实现了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在审美意识上的衔接与沟通。萧红的作品反映了民国时期真实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底层民众的生存境遇,以女性形象的塑造著称,充分地揭露了国民人性的缺陷,作品中蕴含着浓烈而深沉的悲情,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二、萧红小说叙事中的反讽现象分析
“反讽”源自希腊文“eironia”,原指希腊戏剧中外表看来懵懂无知的角色,本质反映的是虚假与真实之间的矛盾。萧红的小说在氛围传递上与人们的阅读期待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总体叙事的策略、叙事的语言以及叙事情节的结构等不同方面来构造反讽的矛盾点,在叙事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萧红体”,格外引人关注。
(1)总体反讽叙事策略的选用
阅读萧红的作品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整体性领悟能力,因为萧红的作品既属于现实生活的实录,也具有一定的散文化倾向,文章的脉络是隐性的,需要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回味。没有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就无法领悟到她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换句话说,她所采取的这种总体反讽的叙事策略,讽刺的对象并不是十分明朗或个体化,而是对整个人类存在状况的嘲弄。就《生死场》来说,整篇小说共17章,每章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中既缺乏领军人物,也没有激烈的情节冲突。但小说整体反映了一种普遍的人生态度:生命的坚忍、生活的不易和不甘死亡的挣扎。试想在封闭的小村庄中,人们生与死,与动物无异。无论是赤裸身子在尘土飞扬的火炕上翻滚的五姑姑的姐姐还是在怀孕期间忍受丈夫性欲的金枝,都把女性的尊严践踏在尘埃中,甚至连被亲生父亲活活摔死的小金枝的死亡也波澜不惊。陈尸遍地的坟岗和形形色色的生死让我们震惊,引我们深思。只有从整体把握,我们才会感受到这种深刻到生死的哲学性反讽,文学艺术的张力才因此得以凸显。
(2)语言反讽叙事策略的选用
萧红的语言特色非常鲜明,具有一种原始的野性和张力,直白、自然而富有人生的感悟。这种语言表达已经超出了人们文学创作的常规,具有明显的萧红特色。例如,她经常使用特别的超出语法规则的语句,虽然语言生硬、粗粝,但却具有原始的风格,其反讽的意味更为强烈。例如,在《呼兰河传》中,胡家婆婆给小团圆媳妇治病时,婆婆与道士有一段关于抽贴钱的对话,胡家婆婆一听说抽一贴要十吊钱,就把十吊钱和生活中吃的豆腐、鸡、鸡蛋和小猪等联想到一起,这种关乎人命的抽帖与豆腐等形成了等价关系。这种贫苦人家对待钱的本能在性命有关的时刻显得那么直白和令人疼痛,对生命的漠视就在有关那十吊钱的一长串联想中被裸露出来,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看似幽默实则包含讽刺的语言表达令我们不得不对国民的人性产生深刻的思考。因此,萧红小说的语言在语言的表象与言语的深层寓意之间形成了一种矛盾,构成了一种实质上的反讽。语言的张力就具有了广阔的空间。言语越是天真无邪、幽默可笑,作品所体现的情感就越悲凉。
(3)结构反讽策略的选用
萧红小说的结构看似散乱,实际上却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反讽策略的设计,她打破了传统小说以因果联系来构建故事结构的模式,无意表达想象中的理想生活状态。她宁愿尊重生活的原始特征,把生活的复杂、人性的善变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直白地呈现在人们面前,重在体现生活所具有的非理性。从结构上来说,她更愿意通过隐性的线索和跳跃性的叙事来体现生活的真实场景,而不是借助某一个主人公及其有关的生活动态。这种看似松散叙事结构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情感基调和文化氛圍都具有统一性。例如,无论《生死场》还是《呼兰河传》都不具备完整连贯的叙事情节,但每个单独的场景都具有同一种氛围,十分和谐地反映出生活的本真。《生死场》中的菜圃、麦场和荒山都发生过村庄中看似琐碎的事情,找羊也好,生产也罢,哪一个也不能脱离村庄的生活背景和民俗氛围。生与死周而复始,人性的泯灭也不过人物个体的转换,场景虽然不同,但给人的讽刺意味和悲凉情感不变。
综上所述,萧红的小说在总体叙事策略、语言表达和小说结构选用方面都具有典型的反讽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新校区)
关键词:萧红小说;叙事模式;反讽现象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小说和散文往往以悲喜交杂的情感为基调,语言刚柔并济,无论叙事还是结构都具有一种反讽特色。本文分析了萧红小说的写作特点,对萧红小说中叙事的反讽现象进行了剖析,为人们重新审视萧红的作品提供新的视角和珍贵参考。
一、萧红小说的写作特点
萧红的小说文体特征较为鲜明,小说结构具有明显的场景性。她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既能充沛地表达情感,又能较为真实地记录和反映生活。通过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和自传式叙事方法,打造了一种非情节化的叙事结构,而其诗化风格更是别具一格,较为完美地实现了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在审美意识上的衔接与沟通。萧红的作品反映了民国时期真实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底层民众的生存境遇,以女性形象的塑造著称,充分地揭露了国民人性的缺陷,作品中蕴含着浓烈而深沉的悲情,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二、萧红小说叙事中的反讽现象分析
“反讽”源自希腊文“eironia”,原指希腊戏剧中外表看来懵懂无知的角色,本质反映的是虚假与真实之间的矛盾。萧红的小说在氛围传递上与人们的阅读期待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总体叙事的策略、叙事的语言以及叙事情节的结构等不同方面来构造反讽的矛盾点,在叙事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萧红体”,格外引人关注。
(1)总体反讽叙事策略的选用
阅读萧红的作品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整体性领悟能力,因为萧红的作品既属于现实生活的实录,也具有一定的散文化倾向,文章的脉络是隐性的,需要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回味。没有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就无法领悟到她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换句话说,她所采取的这种总体反讽的叙事策略,讽刺的对象并不是十分明朗或个体化,而是对整个人类存在状况的嘲弄。就《生死场》来说,整篇小说共17章,每章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中既缺乏领军人物,也没有激烈的情节冲突。但小说整体反映了一种普遍的人生态度:生命的坚忍、生活的不易和不甘死亡的挣扎。试想在封闭的小村庄中,人们生与死,与动物无异。无论是赤裸身子在尘土飞扬的火炕上翻滚的五姑姑的姐姐还是在怀孕期间忍受丈夫性欲的金枝,都把女性的尊严践踏在尘埃中,甚至连被亲生父亲活活摔死的小金枝的死亡也波澜不惊。陈尸遍地的坟岗和形形色色的生死让我们震惊,引我们深思。只有从整体把握,我们才会感受到这种深刻到生死的哲学性反讽,文学艺术的张力才因此得以凸显。
(2)语言反讽叙事策略的选用
萧红的语言特色非常鲜明,具有一种原始的野性和张力,直白、自然而富有人生的感悟。这种语言表达已经超出了人们文学创作的常规,具有明显的萧红特色。例如,她经常使用特别的超出语法规则的语句,虽然语言生硬、粗粝,但却具有原始的风格,其反讽的意味更为强烈。例如,在《呼兰河传》中,胡家婆婆给小团圆媳妇治病时,婆婆与道士有一段关于抽贴钱的对话,胡家婆婆一听说抽一贴要十吊钱,就把十吊钱和生活中吃的豆腐、鸡、鸡蛋和小猪等联想到一起,这种关乎人命的抽帖与豆腐等形成了等价关系。这种贫苦人家对待钱的本能在性命有关的时刻显得那么直白和令人疼痛,对生命的漠视就在有关那十吊钱的一长串联想中被裸露出来,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看似幽默实则包含讽刺的语言表达令我们不得不对国民的人性产生深刻的思考。因此,萧红小说的语言在语言的表象与言语的深层寓意之间形成了一种矛盾,构成了一种实质上的反讽。语言的张力就具有了广阔的空间。言语越是天真无邪、幽默可笑,作品所体现的情感就越悲凉。
(3)结构反讽策略的选用
萧红小说的结构看似散乱,实际上却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反讽策略的设计,她打破了传统小说以因果联系来构建故事结构的模式,无意表达想象中的理想生活状态。她宁愿尊重生活的原始特征,把生活的复杂、人性的善变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直白地呈现在人们面前,重在体现生活所具有的非理性。从结构上来说,她更愿意通过隐性的线索和跳跃性的叙事来体现生活的真实场景,而不是借助某一个主人公及其有关的生活动态。这种看似松散叙事结构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情感基调和文化氛圍都具有统一性。例如,无论《生死场》还是《呼兰河传》都不具备完整连贯的叙事情节,但每个单独的场景都具有同一种氛围,十分和谐地反映出生活的本真。《生死场》中的菜圃、麦场和荒山都发生过村庄中看似琐碎的事情,找羊也好,生产也罢,哪一个也不能脱离村庄的生活背景和民俗氛围。生与死周而复始,人性的泯灭也不过人物个体的转换,场景虽然不同,但给人的讽刺意味和悲凉情感不变。
综上所述,萧红的小说在总体叙事策略、语言表达和小说结构选用方面都具有典型的反讽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