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初中生物教学中,很多知识反映的是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因此,模型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就如何开展模型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其目的在于通过模型教学的切实开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 模型教学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3-0028-02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绝大多数知识实际上是对生物的形态、结构的具体描述和直观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只要具备了有关生物形态、结构的形象再现能力,实际上也就掌握了这些知识。基于这样的认识,模型教学的开展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笔者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如何开展模型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目的在于通过模型教学的切实开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 自塑简易模型,提高实践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只注重知识、原理的传授,而忽视培养学生亲手制作模型等实践能力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即只要记住了这些概念、原理等知识,就能学好生物学了。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更强,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的能力更弱。因此,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目的在于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到自塑模型的活动中来,把看似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和易于掌握,同时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在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先出示小肠壁结构的挂图,让学生对小肠壁的结构有一些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示范做小肠结构模型时,每位同学都同时跟着做,并要求学生记录下小肠内、外壁所用纸板的面积。小肠制作完成后,请同学门比较内、外壁面积的变化,并指出自己所做好的模型中的各部分分别代表小肠结构中的哪些部分?学生能够较轻松得回答上述问题。由此,学生对“小肠面积大”的描述就有了直观的感受,从而也会促进对“小肠的内表面积大有利于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作用”这一结论性知识的理解。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亲自地动手制作简易模型就减少了制作模型过程的盲目性,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 加强生物实验,为模型的树立奠定基础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科学实验是探索生命现象的奥秘,揭示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能够获得所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为模型的树立提供直接的依据。笔者经过实践发现:实验所需材料准备的越充分,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树立的模型会越全面、越正确。否则,实验就会失败,模型就会无法正确树立。
显微镜是初中生物学中常用的观察工具。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对象的形态结构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和一些实验材料的准备。课前将实验步骤写于黑板上,课堂中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绘出所观察对象的生物图,最后展现生物图,得到正确的模型。如在初一(16)班做“观察植物细胞”试验。在试验开始前,只对洋葱内表皮的位置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按照试验步骤进行操作,要求每位同学亲自动手制作装片,并绘出细胞图。教师则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发现操作错误时进行个别辅导。15分钟后,学生已全部完成试验,并绘制出细胞图。这时请两位学生(一位正确画出了细胞图;另一位误把气泡当作细胞)分别在黑板上画出所观察到的细胞图,其他学生来判断哪一幅图是正确的,并思考另一幅图错误的原因。学生通过与植物细胞模式图的对比和讨论很快得出了结论。在与植物细胞模式图的对比后,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没有观察到细胞膜?这时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的内容,就会得出结论:细胞膜与细胞壁紧紧贴在一起,在显微镜下很难观察到。由此完善的细胞结构模型在学生的头脑中树立起来。
有些科学试验由于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制约,不能或不许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际试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试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模拟实验也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同时也是进行模型教学的方式之一。通过模拟实验,不仅使学生学会如何建立科学和正确的模型,同时也对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十分有用的。如在学习“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一节内容时,就采用了模拟实验的形式。学生通过平时的经验积累和对鱼的形态挂图的观察,已对鱼的外形较为了解。因此,请四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鱼的外形图,并要求越简单明了越好,然后师生共同选择其中的一幅,即只有椭圆形的身子和尾鳍。假如我们做一个类似于这幅简图的一个模型,那么可以用什么东西来做它的身体,可用什么来做它的尾鳍?而且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后,这条鱼还能在水中游泳?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并确定你们的制作方案,下节课来演示你们的作品。在第二节课,首先请每组的代表介绍制作模型所用的材料和过程,然后不同组间交换模型,将模型放于水中,观察这条“鱼”是否能前进,并讨论尾鳍有何作用,最后评出游的最好的“鱼”。
三 创设情境,利用模型进行合理联想
创设与模型有关的资料、实物、问题等情境,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进行合理的联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获得知识。如在学习“眼球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时,课前先准备好照相机、眼球的结构实物模型。上课时,首先请一位熟悉照相机的同学介绍照相机的结构组成,笔者加以补充并随之于黑板上画出照相机的结构示意图,然后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内容。阅读完毕后,请一位同学在讲台上向同学们介绍眼球结构实物模型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介绍完毕后,请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
①.通常所说的“白眼仁”和“黑眼仁”分别指的是眼球的什么结构?
②.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学生完成上述问题后,积极地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外国人的眼睛为什么是蓝色的?白内障是怎么回事?诸如此类的问题。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创设情境能够加深学生对模型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联想思维的培养。
总之,在初中生物课上,模型教学的开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学生在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建立知识结构能力和动手能力等诸方面得到了提高,但仍有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 模型教学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3-0028-02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绝大多数知识实际上是对生物的形态、结构的具体描述和直观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只要具备了有关生物形态、结构的形象再现能力,实际上也就掌握了这些知识。基于这样的认识,模型教学的开展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笔者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如何开展模型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目的在于通过模型教学的切实开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 自塑简易模型,提高实践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只注重知识、原理的传授,而忽视培养学生亲手制作模型等实践能力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即只要记住了这些概念、原理等知识,就能学好生物学了。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更强,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的能力更弱。因此,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目的在于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到自塑模型的活动中来,把看似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和易于掌握,同时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在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先出示小肠壁结构的挂图,让学生对小肠壁的结构有一些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示范做小肠结构模型时,每位同学都同时跟着做,并要求学生记录下小肠内、外壁所用纸板的面积。小肠制作完成后,请同学门比较内、外壁面积的变化,并指出自己所做好的模型中的各部分分别代表小肠结构中的哪些部分?学生能够较轻松得回答上述问题。由此,学生对“小肠面积大”的描述就有了直观的感受,从而也会促进对“小肠的内表面积大有利于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作用”这一结论性知识的理解。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亲自地动手制作简易模型就减少了制作模型过程的盲目性,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 加强生物实验,为模型的树立奠定基础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科学实验是探索生命现象的奥秘,揭示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能够获得所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为模型的树立提供直接的依据。笔者经过实践发现:实验所需材料准备的越充分,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树立的模型会越全面、越正确。否则,实验就会失败,模型就会无法正确树立。
显微镜是初中生物学中常用的观察工具。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对象的形态结构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和一些实验材料的准备。课前将实验步骤写于黑板上,课堂中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绘出所观察对象的生物图,最后展现生物图,得到正确的模型。如在初一(16)班做“观察植物细胞”试验。在试验开始前,只对洋葱内表皮的位置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按照试验步骤进行操作,要求每位同学亲自动手制作装片,并绘出细胞图。教师则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发现操作错误时进行个别辅导。15分钟后,学生已全部完成试验,并绘制出细胞图。这时请两位学生(一位正确画出了细胞图;另一位误把气泡当作细胞)分别在黑板上画出所观察到的细胞图,其他学生来判断哪一幅图是正确的,并思考另一幅图错误的原因。学生通过与植物细胞模式图的对比和讨论很快得出了结论。在与植物细胞模式图的对比后,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没有观察到细胞膜?这时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的内容,就会得出结论:细胞膜与细胞壁紧紧贴在一起,在显微镜下很难观察到。由此完善的细胞结构模型在学生的头脑中树立起来。
有些科学试验由于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制约,不能或不许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际试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试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模拟实验也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同时也是进行模型教学的方式之一。通过模拟实验,不仅使学生学会如何建立科学和正确的模型,同时也对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十分有用的。如在学习“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一节内容时,就采用了模拟实验的形式。学生通过平时的经验积累和对鱼的形态挂图的观察,已对鱼的外形较为了解。因此,请四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鱼的外形图,并要求越简单明了越好,然后师生共同选择其中的一幅,即只有椭圆形的身子和尾鳍。假如我们做一个类似于这幅简图的一个模型,那么可以用什么东西来做它的身体,可用什么来做它的尾鳍?而且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后,这条鱼还能在水中游泳?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并确定你们的制作方案,下节课来演示你们的作品。在第二节课,首先请每组的代表介绍制作模型所用的材料和过程,然后不同组间交换模型,将模型放于水中,观察这条“鱼”是否能前进,并讨论尾鳍有何作用,最后评出游的最好的“鱼”。
三 创设情境,利用模型进行合理联想
创设与模型有关的资料、实物、问题等情境,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进行合理的联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获得知识。如在学习“眼球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时,课前先准备好照相机、眼球的结构实物模型。上课时,首先请一位熟悉照相机的同学介绍照相机的结构组成,笔者加以补充并随之于黑板上画出照相机的结构示意图,然后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内容。阅读完毕后,请一位同学在讲台上向同学们介绍眼球结构实物模型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介绍完毕后,请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
①.通常所说的“白眼仁”和“黑眼仁”分别指的是眼球的什么结构?
②.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学生完成上述问题后,积极地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外国人的眼睛为什么是蓝色的?白内障是怎么回事?诸如此类的问题。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创设情境能够加深学生对模型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联想思维的培养。
总之,在初中生物课上,模型教学的开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学生在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建立知识结构能力和动手能力等诸方面得到了提高,但仍有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