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已严重滞后于信息社会的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它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具有“信息高密度、传递高速度、交互高强度、反馈高效率”的特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增大教学容量,突出教学重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益,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育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手段的实施过程中,计算机既作为基础学科,又作为认知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常用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融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中,假如信息技术课程脱离了其他学科,单从技术应用层面来阐述和理解地话,那么信息技术课将显得苍白无力。同样,其他学科缺乏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那么课堂创新也只是一句空话。
在课堂教学中,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的问题一直大量而广泛地存在着,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类:
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音像视频、PowerPoint、投影齐上阵,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这就是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这样的课件教学极易导致视、听觉的疲劳,思维训练也不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良后果尤其突出。这样的教学既缺乏实效,又超出了教师精力承受度,偏离了课件使用的本义,弊大于利。
人机关系处置失当。有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信息技术课本身就是“整合了多门学科的概念、方法论、程序、认识论、专门术语、数据等”而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它是一门集知识性、应用性、技能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方式摆脱过去强调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程序设计能力的单一性学科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优势,把信息技术的学习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各学科教师都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确实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教师在“整合”的形式上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即存在着让沉重的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的倾向。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形象、直接、快捷传递课堂教学信息上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不应因此而迷失方向。弱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感官材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一个误区。
学生通过动感、直观的材料来进行学习,本来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便利和优越之处,但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学生通过形象材料来学习,追求的应是“思维学习”、“高级学习”和抽象学习,而不仅仅是感官学习、直观学习。。
课程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和心态对等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使用铅笔、橡皮、字典那样自然。
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现在很多学校都具备了“整合”的条件,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甚至是非常先进的。但具备了这些条件,并做了一些实践后,方知“整合”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个拦路虎。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得力的措施,很多学校处于观望状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踯躅不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关注似乎在降温。
在各学科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技术的因素,通过教师的开发和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够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例如语文展示课文背景、历史展示历史事件、地理展示各种地形地貌与各地方的风土人情、政治展示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与道德规范、生物展示生命世界的万千形态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引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
在教学中,各门学科都有大量的形象的教学内容需要展示,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和影视资料。常规的电教手段,只能按线性的方式组织各种媒体信息,学科教师难以控制,且交互性差。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以超文本和超媒体的非线性方式组织媒体信息,教师容易控制,且交互性好,为各学科多媒体信息的呈现提供极好的展示平台,使之成为学科教学或个别化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跌宕悬念,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李烁,《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它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具有“信息高密度、传递高速度、交互高强度、反馈高效率”的特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增大教学容量,突出教学重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益,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育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手段的实施过程中,计算机既作为基础学科,又作为认知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常用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融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中,假如信息技术课程脱离了其他学科,单从技术应用层面来阐述和理解地话,那么信息技术课将显得苍白无力。同样,其他学科缺乏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那么课堂创新也只是一句空话。
在课堂教学中,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的问题一直大量而广泛地存在着,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类:
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音像视频、PowerPoint、投影齐上阵,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这就是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这样的课件教学极易导致视、听觉的疲劳,思维训练也不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良后果尤其突出。这样的教学既缺乏实效,又超出了教师精力承受度,偏离了课件使用的本义,弊大于利。
人机关系处置失当。有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信息技术课本身就是“整合了多门学科的概念、方法论、程序、认识论、专门术语、数据等”而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它是一门集知识性、应用性、技能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方式摆脱过去强调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程序设计能力的单一性学科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优势,把信息技术的学习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各学科教师都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确实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教师在“整合”的形式上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即存在着让沉重的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的倾向。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形象、直接、快捷传递课堂教学信息上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不应因此而迷失方向。弱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感官材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一个误区。
学生通过动感、直观的材料来进行学习,本来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便利和优越之处,但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学生通过形象材料来学习,追求的应是“思维学习”、“高级学习”和抽象学习,而不仅仅是感官学习、直观学习。。
课程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和心态对等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使用铅笔、橡皮、字典那样自然。
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现在很多学校都具备了“整合”的条件,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甚至是非常先进的。但具备了这些条件,并做了一些实践后,方知“整合”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个拦路虎。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得力的措施,很多学校处于观望状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踯躅不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关注似乎在降温。
在各学科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技术的因素,通过教师的开发和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够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例如语文展示课文背景、历史展示历史事件、地理展示各种地形地貌与各地方的风土人情、政治展示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与道德规范、生物展示生命世界的万千形态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引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
在教学中,各门学科都有大量的形象的教学内容需要展示,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和影视资料。常规的电教手段,只能按线性的方式组织各种媒体信息,学科教师难以控制,且交互性差。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以超文本和超媒体的非线性方式组织媒体信息,教师容易控制,且交互性好,为各学科多媒体信息的呈现提供极好的展示平台,使之成为学科教学或个别化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跌宕悬念,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李烁,《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