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主体和核心是“语用”教学。构建“语用”课堂,更需强化文体意识,教一篇带一类,读一篇会一类。无论是阅读还是教学,我们都要有“类”的意识,要识别和把握文章的共性和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说理文,即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可以说是简单的议论文。
一、辨识文本“体貌”
教此类说理文,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文体,教学生辨识这一类文体的“体貌”,初识议论文。如提出观点、举例论证、总结提升。在课文的结构上还应该渗透文本的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以及具体事例的作用。
如一位老师执教《说勤奋》一课,在让学生找出课文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即提出观点)后,不断地追问学生。
师:你们说十遍、一百遍,我信吗?不信怎么办?
生:举事例。
师:文中举了谁的事例?
生:司马光、童第周。
师:这么多名人,为什么偏偏选他们写入课文中呢?
…………
师:作者干吗要写两个事例?写一个不就得了吗?
生: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生聪明的,一个是基础差的。
…………
师:这么一说,我就被你们说服了。
以上片段中,虽未涉及术语“论点”和“论据”,但是这些问题,就是在让学生初识议论文这种文体,老师通过这样的发问,已经在教学生理清这一类文体的“筋脉”了。也就是“课文作者想表达怎样的观点呢?他的观点你能接受吗?作者是怎样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接受的?”进而教学生明辨这一类文体的“叙事”特点,即发现事例的典型性,发现事例的缜密性。如果说,记叙文需要进行“画面”的编织,那么议论文则需要进行“逻辑”的编织。
二、关注语言特色
在突出文体特征的同时,还应该教学生体悟这一类文体的语言,即推敲表达的准确性,品味语言的感染力。
说理文作者在表达自己观点或引起读者注意时,往往会采用一些特殊的句式,以增强表达效果。比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中设问句、反问句的运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说服力。这样的句式就要及时捕捉。如“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是一句反问句,教学时可让学生改成陈述句,并且将二者作比较,说说喜欢哪一句。学生感受到反问句在表达作者观点时语气更加强烈了,更能强调观点的正确性。还有设问句,如“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告诉学生这种自问自答的形式就叫设问,这样的句式就是设问句。然后,通过指导朗读、感知设问的作用,引起思考,强调观点。接着,让学生找出文中类似这样的句式。最后,迁移运用,让他们也来说一句设问句。这样不仅感知了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而且根据表达的需要,学生也会运用这样的句式了。
三、实践言语表达
如何教学生实践这一文体的表达,怎样进行写的训练呢?老师针对《说勤奋》教材中所举事例涵盖“古今中”,独缺了“外”,于是,就独具慧眼地补充了“外”的事例,来替换第二个。他先给出三个事例,分别是“音乐神童莫扎特”“大器晚成的齐白石”“口含石子练说的德摩斯梯尼”让学生进行选材,学生发现前两个都不适合,一非大器晚成,二非外国的,只有第三个事例适合于是,让学生迁移书上的写法,给第三个事例加个“引言”,加个“结尾”。这样就通过片段仿写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明白说理文是如何通过选择材料来论证观点的。上述教学中,教师还考虑到了学情,事例好写,如何写引言和结论是最难的于是就专门练在难点处。
四、领悟说理方法
再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为例,教学此篇说理文,除了引导学生感悟课文阐明的事理外还要领悟说理方法。本篇说理文,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来把观点说清楚的。可以联系四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说勤奋》来迁移学习,这样前后勾连,学生对此类文章的表达方法印象就会更加深刻。尤其是摆事实,作者列举的事例都是典型事例,而且还进行了正反对比,非常具有说服力教学时,就要适当渗透这样的表达方法。如学完三个名人事例后,让学生说说这三个事例有什么代表性,引导学生找出代表性之一:这些事例涵盖“古今中外”;代表性之二:这些人物都是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才取得成功的。接着告诉学生这样的事例就叫“典型事例”,选取典型事例可以增强说服力。而雨水不能穿石的事例则是反面事例,并让学生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让他们懂得要想别人认可自己的观点,该如何来表达,从而领悟说理文的说理方法。
说理文就得教出说理文的特征来,这样的语文课才能感受得到“语文味”。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的主张“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有了这种强烈的文体意识,又能回归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那么,语文课来个华丽的转身并非是件难事。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说理文,即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可以说是简单的议论文。
一、辨识文本“体貌”
教此类说理文,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文体,教学生辨识这一类文体的“体貌”,初识议论文。如提出观点、举例论证、总结提升。在课文的结构上还应该渗透文本的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以及具体事例的作用。
如一位老师执教《说勤奋》一课,在让学生找出课文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即提出观点)后,不断地追问学生。
师:你们说十遍、一百遍,我信吗?不信怎么办?
生:举事例。
师:文中举了谁的事例?
生:司马光、童第周。
师:这么多名人,为什么偏偏选他们写入课文中呢?
…………
师:作者干吗要写两个事例?写一个不就得了吗?
生: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生聪明的,一个是基础差的。
…………
师:这么一说,我就被你们说服了。
以上片段中,虽未涉及术语“论点”和“论据”,但是这些问题,就是在让学生初识议论文这种文体,老师通过这样的发问,已经在教学生理清这一类文体的“筋脉”了。也就是“课文作者想表达怎样的观点呢?他的观点你能接受吗?作者是怎样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接受的?”进而教学生明辨这一类文体的“叙事”特点,即发现事例的典型性,发现事例的缜密性。如果说,记叙文需要进行“画面”的编织,那么议论文则需要进行“逻辑”的编织。
二、关注语言特色
在突出文体特征的同时,还应该教学生体悟这一类文体的语言,即推敲表达的准确性,品味语言的感染力。
说理文作者在表达自己观点或引起读者注意时,往往会采用一些特殊的句式,以增强表达效果。比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中设问句、反问句的运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说服力。这样的句式就要及时捕捉。如“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是一句反问句,教学时可让学生改成陈述句,并且将二者作比较,说说喜欢哪一句。学生感受到反问句在表达作者观点时语气更加强烈了,更能强调观点的正确性。还有设问句,如“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告诉学生这种自问自答的形式就叫设问,这样的句式就是设问句。然后,通过指导朗读、感知设问的作用,引起思考,强调观点。接着,让学生找出文中类似这样的句式。最后,迁移运用,让他们也来说一句设问句。这样不仅感知了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而且根据表达的需要,学生也会运用这样的句式了。
三、实践言语表达
如何教学生实践这一文体的表达,怎样进行写的训练呢?老师针对《说勤奋》教材中所举事例涵盖“古今中”,独缺了“外”,于是,就独具慧眼地补充了“外”的事例,来替换第二个。他先给出三个事例,分别是“音乐神童莫扎特”“大器晚成的齐白石”“口含石子练说的德摩斯梯尼”让学生进行选材,学生发现前两个都不适合,一非大器晚成,二非外国的,只有第三个事例适合于是,让学生迁移书上的写法,给第三个事例加个“引言”,加个“结尾”。这样就通过片段仿写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明白说理文是如何通过选择材料来论证观点的。上述教学中,教师还考虑到了学情,事例好写,如何写引言和结论是最难的于是就专门练在难点处。
四、领悟说理方法
再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为例,教学此篇说理文,除了引导学生感悟课文阐明的事理外还要领悟说理方法。本篇说理文,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来把观点说清楚的。可以联系四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说勤奋》来迁移学习,这样前后勾连,学生对此类文章的表达方法印象就会更加深刻。尤其是摆事实,作者列举的事例都是典型事例,而且还进行了正反对比,非常具有说服力教学时,就要适当渗透这样的表达方法。如学完三个名人事例后,让学生说说这三个事例有什么代表性,引导学生找出代表性之一:这些事例涵盖“古今中外”;代表性之二:这些人物都是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才取得成功的。接着告诉学生这样的事例就叫“典型事例”,选取典型事例可以增强说服力。而雨水不能穿石的事例则是反面事例,并让学生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让他们懂得要想别人认可自己的观点,该如何来表达,从而领悟说理文的说理方法。
说理文就得教出说理文的特征来,这样的语文课才能感受得到“语文味”。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的主张“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有了这种强烈的文体意识,又能回归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那么,语文课来个华丽的转身并非是件难事。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