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大爱写人生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m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友君平的新书《远去的帆影》出版,请我为这本书写点什么。跟君平是几十年的文友了,对他的创作历程十分熟悉,他创作发表过大量的作品,几年前还出版过一部散文随笔集《丹江作证》,想不到时隔不久,他竟然又出书了。作为老友,对于他的想法,自是欣然应允,也算是对他的一种支持与祝贺。
  打开君平的散文随笔集《远去的帆影》,你立即会感受到一种浓烈的大爱情怀扑面而来。细读书中的文字,你会被他这种对家乡山水、故居、历史古迹、宗教圣地的大爱情怀及解读所深深地感动,你也会从中读出一个几十年来一直游走于故乡山水的写作者的赤子之心与博大胸怀。君平长期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几十年来走遍了家乡的各个角落,对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以及留存于淅川大地上的历史古迹、宗教寺庙,自是十二万分的熟悉和热爱,尤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以来,发生在身边的无数让人感慨唏嘘、悲壮而又崇高的人和事,更是让他感动不已,因此他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用新闻报道之外的散文、随笔形式,记下了他所挚爱的家乡的山水、古迹以及发生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的动人事迹。
  君平在这本书的代序中這样写到:“老家的村庄,前有滔河,后有丹江,两条河水像两条长龙,把几个匍匐河岸的村庄抱在怀中。河身弯环,清流淌淌,唱着不变的歌谣。碧水远来,滔滔而去,映射着两岸葱岭,叠影着先人在这块土地耕耘的身影,流淌着多少世代相传的动人故事。”“在我看来,那曾飘荡于丹江滔水上空的悠悠白帆,那时代耕作在两水岸边的人群,那由家乡土地出土的铜剑、陶罐和秦砖汉墓,是故乡的胎记。家乡土地所埋藏的不为人知的秘密,令我惊奇,引我探寻,促使我用文字把它们书写下来。”“进入21世纪,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故乡的丹江、滔河肩负起历史的的使命,调头北上,滋润起北方那片干涸的土地。这样,故乡的亲人们便开始了遥远的迁徙。为给故乡的山水留下点滴记忆,我写故乡的山水文化,写移民的大爱担当。尽管这些都将被渺渺碧水和历史烟尘湮灭,可我还是觉得,应该把这些记录下来,让今人和后人知道:这里的昔日是什么样子?这里的土地曾发生过什么……”这些赤诚火热的话语,向我们展示了他为何要写这些文字的良苦用心。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部作品集的目录。这部作品集共分七个部分,分别为“走读丹江”、“楚风遗韵”、“迁徙有痕”、“山水村野”、“香严禅钟”、“古关片羽”、“阅读生命”。
  “走读丹江”是回味是憧憬,读着这个栏目里的文字,我们随着君平深情的笔触,可以看见丹江那远去的帆影、丹江的崖墓,可以听见依然响亮的丹江号子、丹江船谣;“迁徙有痕”是回望是留恋,在这个栏目里,读着他文字,我们仿佛变成了因调水工程而即将离开熟悉的家园、奔赴完全陌生的新去处的移民中的一员,多想再看一眼饱经沧桑的老寨墙、祖祖辈辈曾经在此繁衍生息的老村庄,再重温一遍那铭刻的眷念、迁徙的息壤;“山水村野”是对故乡深情的回忆,我们随着他的文字,同他一起探访故乡的石磨、古树、老井、神性的岵山、门家堂的雨雾;“楚风汉韵”是对古老楚国的遥远追忆,我们随着他的文字,可以岵山仿古、问道金华山、重登马蹬驿,一起聆听金石楚韵的回响、淅川锣鼓曲,一起遥望范蠡的背影,探寻楚都丹阳与熊姓源流;“香严禅钟”是写佛教名刹——香严寺的游记散文,我们随着他的笔触,跟他一起香严寺访禅、塔园寻塔、璇台觅踪,观香严奇树,听智闲悟竹;“古关片羽”是对千年古关——荆紫关的寻访游记,我们跟着他的文墨,可以一起探访平浪宫、罗汉洞,一同古镇问商、石子烙馍、友谊碑前侃白浪;“阅读生命”是写对于生命以及生活的隽永体验,我们可以随着他的文字,一起深情回忆美丽的焊花、母亲的扁担、酸菜面条、土布温暖、轮椅上的疼痛,一同欣赏版画人生、闫生俊与淅川蛤蟆嗡以及周梦蝶的远行与孤吟……
  无疑,君平上述对于古老丹江、尘封的楚国和家乡一草一物的追忆是深情的,对于名刹、古关、古迹、幽洞的探访是虔诚的,对于母亲、乡亲、友人、贤人的回忆是真挚的,对于为了调水北上而抛家离舍、远遁他乡的移民们是充满理解、同情和赞赏的。他用详实的史料、真实的记述、博爱的情怀、忧伤而清丽的文字,记录、抒发、展现了这一切,让我们为这一切扼腕兴叹、浮想联翩、纵横古今、感慨万千。
  一篇小文,根本无法全面概括与陈述君平对于家乡亲人、友人的挚爱、对于古代先贤以及宗教大师们的虔敬、对于“为大家、舍小家”的移民们的同情与激赏,我们还是选取作品集中一些篇目的几段充满怀念忧伤而又绮丽壮美的文字,来了解、鉴赏一下作者的大爱挚情和博阔胸怀吧!
  《远去的帆影》:每当面对这迷人的风光,我的脑海就会浮现那遥远的帆影,就会听到那响彻丹江的船工号子。恍惚间,那曲流回转、乱山夹峙的山河峡谷,船工们正身背纤绳,艰难地爬行在陡峭的悬崖之上……现在,那远去的帆影,虽然已飘散于丹江的历史天空,但它所映射的丹江精神,民族魂魄,将永远鼓励后人乘风破浪,奋发向上。
  《易碎的村庄》:村庄是大地的女儿,是乡民的精神归宿。由血缘和泥土组成的村庄,经历过多少风雨涤荡,凝聚成的是一通血脉相连的传世大碑。根脉所系,思念永恒。移民走了,他们的精神却留下了,我不仅为移民的依然舍弃而感佩,更为移民将到来的崭新生活所期待。今日的移民已不同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移民,他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重读荆紫关》:每一次我都小心翼翼地走在这青石铺地、黑板门面中间,仰望那五脊六兽的屋脊和彩绘精美的封火山墙,似乎在历史的隧道里穿越,正触摸虽已远去却依然生动的历史……心平如水,呼吸舒缓。恍惚间,那留有长辫,头戴毡帽,身着黑衣长衫的官商富贾;赤膀裸臂肩搭纤包粗喉咙大嗓门的丹江船工,推车挑担的商贾小贩,正一齐向我走来。
  《母亲的扁担》:一根榆木扁担,沉静,从容,倚靠在老家的屋檐下,勾起我许多童年的往事。昔日,家乡人用它担水,担粮,担粪,担石头……我的童年就是在母亲“吱呀、吱呀”的扁担声里长大。从记事起,母亲的扁担就一天没闲过,它一头挑着太阳,一头挑着月亮,挑来了我们兄妹长大成人,挑来母亲的一脸沟壑,儿孙满堂。
  正是以上所列这些忧伤而又绮丽的文笔,为《远去的帆影》这部作品集镀染了一层靓丽的底色,而且集子中的大部分篇什史料翔实,涵义高远,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思想、艺术两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也正因为如此,这部集子里的大部分文字,都曾在不少报刊杂志发表或者转发、选用、获奖等等。粗略统计,仅《躬耕》杂志大概就曾经发表过其中十篇左右的作品。
  最后,引用作者在这部集子的后记里所说的一段话,作为这篇小文的结尾:本书所选的每件作品,都是心路的印痕,都是借着乡土的子宫,胎生出来的。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自己所生的孩子,丑也好,俊也罢,皆为己出,都是情感的流露。写山,写水,写人,写物,为心仪所指。……今天把它们选择、整理、归类、汇集成册,就是要通过这些文字,表达一种对乡土、对家乡的特殊情感。也想让更多的人们记住乡愁,记住故乡的文化根脉。
  我想,君平出版这部书的目的已经达到。而且这部书的史料价值和社会价值,更会随着时间的延伸,愈加明晰、突出地显现出来。
其他文献
一  绵长的乡村日子拉长了岁月的时光,使农家的生活变得悠长与旷远,仿佛原野上那遥远的地平线。村头谁家的一座小院,漫不经心地打一道黄土墙,墙上栽一溜狼牙草。春天的时候,狼牙草汲天地精华,鲜鲜亮亮地活了,而且有汁有味,厚厚的叶片就弄出藻样的脉络,仿佛黄土墙上晾晒的是一盏盏叠成金字塔样的蓝田美玉。远远望去,那墙就有些金璧翠瓦的气派,让路过的旅人禁不住地猜了又猜,揣摩着里面该装着怎样的人家。  堂屋三间,
期刊
林语堂说:“一个人过于冒险独进,其险恶征兆常常可以预知。”于是,相当一部分人在忍耐后的冷淡中,变得圆熟通融,显得聪明乖巧,具有了很强的适应性。  忍耐后的冷淡,成为个人“适生”的甲壳,魏晋时期的人文状况就是极好的例证。那个时期,智者与识者对国事漠不关心,意气消沉,文人学士间流行一种风气,纵酒狂醉,抱膝清谈,迷信道家神仙之学说,追求不老不死之药。诸多学者遁入山林,自筑泥屋,不设门户,饮食辟一窗口而授
期刊
这里地处中原,晚风薄暮,一遍一遍细雨冲涤着城市的灵魂,也净扫着人们的心灵。万物蛰伏着,一双双伺机而动的眼睛后面,是一颗颗伤痕累累的心。这里已是深秋之境。  关上窗,尘世的清苦与悲欢隔在门外,我透过毛玻璃去看他们,绰约的舞姿在演绎生命的离合,看得平静而又安然。时光走过,便成了回忆。我已经记不清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坐在庭院楼阁,穿过尘世的喧嚣,一度波澜不惊。思念静得令人害怕,偶然想起一些片段,也不
期刊
曾臻积6年之功,呕心沥血,创作的《苍野无语》(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2016年9月出版),这部长达50万字的著作,真实而客观地描写和反映了20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原地区尤其是宛东地区历史的变迁以及生活在底层的民众的生存状况和对困苦命运的抗争。作品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家族个人命运的演变交织在大的历史框架之中,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纵深感,又呈现出家族命运和个人情感的悲剧性和人性的光輝。这种将“大历史
期刊
土地知道自己金贵,从没心思说闲话。  大块小块土地手牵手向远处伸去,鹰鸟一样,不倦地仰天飞翔。  天滚着天,月滚着月,年滚着年。一天紧过一天的日子里,土地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来,没白没黑地做着天下最大的事。  没人不知道,土地知根知底的伙伴是村庄。土地选择了村庄,村庄选定了土地。它们天天说着生命里最该说的话,想着岁月中最该想的心思和愿望。  土梁上,一片凌乱的房屋松松散散地站立着。200户人家,不足
期刊
中华农耕文明五千年,年年都要过大年。但年是怎样来的,年又应该怎么过?历来众说纷纷。有人说,年是我们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形成的规矩;也有人说,年是岁月轮回的节点,是人们庆贺丰收的约定;还有人说,年是人们庆团圆时的狂欢。但不管人们怎样说,年自古以来周而复始地在城乡上演着,热闹非凡的乡村年俗,既展现了古老中华文化的辉煌,又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无限的幸福和欢乐。  乡村是文明的起源地,乡村又是民俗的诞生处,年在
期刊
凛凛严凝雾气昏,空中祥瑞降纷纷。  须臾四野难分路,顷刻千山不见痕。  银世界,玉乾坤,望中隐隐接昆仑。  若还下到三更后,仿佛填平玉帝门。  一天一夜的大雪封着了道路、阻断了出行。阻断出行的人们,望着漫天飞雪油然地想起了宣和年间的那场大雪:“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风雪中一个人“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雪借风势,风助雪威,天地
期刊
一  以前小豹子是不怕水成龙的。不但不怕,他还老欺负他,有事没事就欺负他。他觉得欺负这样一个家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那时候,小豹子一见到水成龙,就像唤狗一样朝他摆摆手。水成龙的眼睛似乎有些畏光,他看人时要眯起眼睛仰起下巴。他的眸子透过发黄的睫毛,看见对面站着的是小豹子,脸上就有了些犹豫的神色。水成龙当然不愿意过去,但他知道不过去不行,不过去会有更大的麻烦。于是他挠了挠满是浅黄色绒发的头皮,摇摇晃晃地
期刊
年越近,年味越浓,莫小兰心里越是凄凉。她离婚后,已经过了三个凄凉的年了,马上又要过第四个。一个家庭,没女人不行,没男人也不行。看着人家夫妻双双提着年货把家还,莫小兰直想流泪。人家变心了,在外面有人了,她莫小兰是自尊心特别强的人,怎么可以容忍呢?房子和孩子归她,她就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她原以为凭自己的长相和工作,找个好男人是很容易的事,却想不到那么难。男人很多,但合适的几乎没有,看着顺眼的都没有。闺
期刊
一  最后的唢呐破空而来 它穿行在  寒风中 以笙 响板 小号为伴  传递出无尽哀痛的旋律 街坊四邻  和亲友同事的面孔 一瞬间  仿佛冻僵似的 沉默而持久  只有主事儿的忙前忙后  悲伤的祭礼上 他依然满脸春风  二  还有一家响器班 充盈着  强烈的时代气息 亲人在老去者的  灵堂哀哀痛哭 纵情流泪  而门口的音箱 喇叭在小镇的街道  上空 一遍遍地奏响《真的好想你》  头围孝布的孙男孙女 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