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笼罩在浓厚宗教氛围下的尼泊尔建筑,散发着尤为迷人的魅力。本文基于尼泊尔的人文环境的背景,对该地的宗教建筑通过测量、拍照、走访等进行信息采集与考察。经过搜集资料和整理剖析,进而得出结果。本文将分为三个章节,其中第二、三节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主要以城市与空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分别用三个部分详细阐述加德满都当地的宗教建筑特征。
关键词:宗教建筑、平面布局、空间结构、地域特征
前言
人生为什么要去一次尼伯尔?作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讲,尼泊尔独特的地貌风光,精美的宗教建筑和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是极其诱人的。尼泊尔以宗教立国,君王通过宗教来巩固自己的政权。正因如此,才使得宗教信仰从统治者渗透到普通百姓中,形成了“全民信教”’的盛况。而宗教建筑,作为可以联系人与神的独一场所,隐藏在喜马拉雅山脉之后的尼泊尔宗教建筑便渐渐映入人们的眼帘。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先天”条件,为尼泊尔镀上了金身,散发出光彩夺目的地域文化特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来领略它的魅力。
一、尼泊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
自古以来,尼泊尔就是中国的邻邦,又是玄妙莫测的众神国度。相比较二者在自然地理环境上的差别,中尼两国之间虽然一脉情深,但在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和社会发展中依旧存在着诸多差异。21世纪以来,尼泊尔成为新时代“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战略的沿线国家,中尼两国有了更加深厚的交流与合作。为积极响应这一主导思想,2018年7月28日在尼泊尔加德满都的杜巴广场,顺利举办了喜马拉雅之光中国文明沙龙活动,意为以思维和真情为中尼人民搭建一座桥梁。
尼泊尔有传统历史沉淀的印记,淳朴鲜明的民风民俗,同时还被誉为“万佛之国”,是印度教与藏传佛教彼此影响的宗教圣地。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简称尼泊尔,领有147,181平方公里的疆土总面积。整个国家地形比较狭长,地势呈西北-东南走向。尼泊尔地处两大精深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和印度之间,其北部与中国接壤。一脚越过西藏的樟木口岸,就到了尼泊尔。威严神圣的喜马拉雅雪山将中国与尼泊尔隔开,它在世界屋脊的那端,令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产生无限憧憬和遐想。
说到宗教,不得不提起众神的国度—尼泊尔。它的首都加德满都,更是一个宗教风靡的中央。这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均以宗教作为主要工具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地位,宗教信仰与宗教生活几乎成为了尼泊尔这个国家的全部精神支柱。为了树立统治者的形象,加强对民众精神层面的统治要求,统治者们大肆鼓吹“君王享有和神等同地位的权益”思维。导致全国境内上到统治者,下至普通平民百姓,无一不信奉宗教。
在这个全民信教的国度中,信奉的宗教种类众多。相较于信奉佛教的教徒比较分散,大部分都出现在加德满都的边远地区的现象,印度教徒则遍及全境各个地域。值得留意的是,这里同时也是佛教释迦摩尼的诞生地。因此,在尼泊尔信奉两个宗教及以上的人也占不少数。在这里,最大的两派宗教印度教与佛教之间和谐相处,繁荣共生。在加德满都的大街小巷中,不僅可以看到同时佩戴印度教湿婆和佛教神像的居民,也会出现印度教徒与佛教徒同出入一个神庙。不足为奇的是,同一个神庙里也可同时供奉佛教和印度教的神像。
二、宗教建筑的平面布局特点
由宫殿、神庙、商业和民居四个根本因素形成的加德满都,其中宫殿建筑占城市的主要地位,并与神庙建筑连成一个宏大的整体。典型代表的宫殿建筑与神庙建筑的集合体,集中表现在位于地势平坦的加德满都谷底,最为有名的杜巴广场。在城市的各个地方,随处散落着这些神庙建筑。毫不夸大的说只需有人生存的地方,就有神庙。因当地得天独厚的文化魅力,不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参观,导致旅游业迅速崛起,从而进一步带动了加德满都当地的商业发展。在加德满都,分数最广数量众多的建筑类型就是民居了。常见的民居一般都结合商业建筑的功能,低层作为商业场所,举办商业活动,高层则用来日常居住。
2.1选址文化差异导致的布局特征
在中国,宗教建筑的选址,多尊崇远离“世俗”,“依山傍水”,“吸取天地灵气”的原则。目前,根据大部分中国宗教建筑的遗址所在,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宗教建筑更愿意选择依山附水,多数都在参天古树环绕,虫鸣鸟叫的幽雅自然环境中。更有甚者是建造在高耸入云的山顶,崎岖险峻的悬崖峭壁中。中国著名文化遗产紫禁城—故宫,在过去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都是禁地。城内外严格把手,修建起高大的城墙,形成封闭的空间,并安排士兵护卫轮流勘察巡逻。而在尼泊尔的宫殿中,就没有此类防备措施。
不同于中国宗教建筑选址时“与世隔绝”的态度,尼泊尔的宗教建筑在选址时则看似更加“亲民”。由于宗教对统治者的渗透,在尼泊尔,国王不仅是宗教的总教主,也是忠诚的教徒,因此君主与百姓的距离不会很疏远。全境上下奉行神灵与君主合一的思维,这招致体现在建筑形式上,使得整个国度就以宗教建筑为核心来布局和发展城市。这些寺庙、宫殿、塔楼等它们遍布在城市中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在加德满都,基本走几步就会看到一座宗教建筑,或者是连成片的建筑群。就是这种“亲民”的态度,导致当地的宗教建筑与民居建筑互相行成包围融合的关系。这些大大小小集散的建筑群,并没有任何固定的朝向与方位的限度。与城市街道既不是对抗的关系,全体也没有大抵轴线可言。不同于中国宗教建筑选址的态度,尼伯尔的宗教建筑群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出入口,整体呈现出四通八达的独特地域魅力。
2.2“曼陀罗”式的平面构成
加德满都的宫殿建筑与民居建筑群具备共同的个性,都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绝大多数的建筑平面都以围合的形式为主,这与佛教寺院的平面布局较类似。听说,这点是受到了佛教建筑的影响。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为了投合印度教教义中“曼陀罗”图式的理念。因此与神相关的宫殿建筑多数采用方形的庭院建筑形式,这种“方形”的思想是为了巩固神对宇宙的控制能够更加稳定。通过这种平面规划的形式,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皇宫与民居之间的亲疏关系,在整个建筑群落中形成一层又一层,由中心向四周散发的宗教统治范围形式。 相对于佛教建筑的装饰,宫殿建筑的细部处理更加精美罢了。毗哈尔就属于佛教建筑中的最典型的精美的宗教建筑了,其特点也是以正方形的庭院为中心,建筑四周围的房间供僧人生存利用。我们从加德满都皇宫的建筑平面构成形式中不难得出结论:不论是随处散落的单个神庙和宫殿,还是成群结片的建筑群落,无一例外地,呈现出方形的平面布局样式。倘若抛开佛教寺院和宫殿建筑的艺术装饰不说,显而易见二者在平面构成上有极大的相似度,只是宫殿的层数往往比寺院或名民居建筑的层数高。
正是因为这种看似“严格”的层层划分,将浓郁的宗教文化完美融入到了整个尼泊尔之中,真正实现了宗教立国,全民信教的高度精神升华。
三、加德满都城市宗教建筑的空间特点
尼泊尔建筑的发展,其实与宗教的发展亲密相干。上文中提及到的“宗教立国”按照时期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上古时期、李察维时期、马拉王朝时期和沙啊王朝时期这四个时期。这四个不同的时期,尼泊尔的宗教建筑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结合历史上尼泊尔整个宗教建筑的发展,以加德满都建筑的空间布局特征来看,我们大抵能够分为以下四种状况,形成了分别以神庙、庭院、金门、宫王柱为中心的布局特点。
2.1以神庙为统治的布局特征
基于当地的宫殿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散落在城市、广场、民居中的各类宗教建筑组合而成的庞大建筑群体。同时,由于国家历代处于宗教政治统治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信奉宗教,全民有信仰,导致神庙的数量远远高过宫殿的数量。那么首当其中的,就要属广场上的神庙了。在王宫广场上有诸多的建筑神庙,其中除了有因陀罗神庙、帕斯帕提纳神庙、湿婆神庙等,还有比方作为屋檐层数最多、台基最髙和建筑高度最大的尼亚塔颇拉神庙,也位于巴德岗广场上。而加德满都的塔莱珠神庙,是谷地中占地面积最大的神庙。还有好比帕坦的克里须纳神庙,是本地建筑格调和体现方式最为独特的神庙。宫殿建筑的建造,为了庇佑王室的安定繁荣,统治者们通常都热衷于修建以塔莱珠女神作为王室家神的神庙。因此,这也是体现统治者极高地位的主要标志。这些神庙大多都建在王宫庭院的旁边,以显示它高度集中的权威形象。综上所述,可以将整个宗教建筑按照神庙为中心来划分空间。
2.2以庭院为中心的布局特征
根据收集的数据我们对比发现,在尼泊尔的宗教建筑中,宫殿只是指其中某个单独的建筑,而我们此时谈到的“庭院”能够更好的概括当地的建筑组成形式。为何称之为“庭院”,是因为这里的宗教建筑多数都依附于主要的城市交通干道而建,与城市民居充分融合为了一体,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只单单研究其中一个宫殿。
那么在尼泊尔,这些空间庭院的面积大小并不能够作为判断建筑主次的标准。加德满都的神庙宫殿围绕庭院而建,是可以自由排布庭院的位置的,各房门朝向均呈向内的趋势。建筑内部由楼梯将生活区划分为上下两部分空间,各个空间里有自己独有的神龛。
在印度教中,把水视为神圣的代表。为了突显出皇宫贵族的身份和地位,通常在王宫的寝宫庭院中建造方形水池,专供统治者们使用,例如帕坦科特庭院旁的水池。有没有设立专用的水池,也是普通寺庙和民居与王宫庭院的重要区别。毕竟普通的民居建筑中是没有水池的,水池只会作为日常生活洗涤的公共设施出现在广场上,例如巴德岗广场中的水池。
加德满都的佛塔、神庙和宫殿这些建筑与水池、神像柱、亭台等建筑,穿插在民居中的岔路口形成了集散广场。也正因为这种以庭院为中心的奇特构成方式,将整个尼泊尔的空间结构划分变得更加起伏有致,丰富多彩。
2.3以金门为向导的布局特征
所谓“金门”,这里的“金”并不是指黄金,而是指那些从门头,门框及整个门顶都由镀金的黄铜装饰而成门,上面的雕刻繁杂华丽,远看十分金碧辉煌。
哈努曼卡多宫殿的大门就属于加德满都的金门。从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此门的左右两侧均有一只石狮子,其体态婀娜。在石狮背上分别载着湿婆和他的配偶法女神。金门的铜门板上刻有三组雕像,位于最右边的是帕拉塔帕国王的抚琴图;中间则是克利须纳神像作为对象雕刻;最左侧则是雕刻描绘了俩位挤奶姑娘起舞的景象。整个门板的雕琢精巧华美,内容栩栩如生。在加德满都地区以最为精致而著名的金门,就是巴德岗的“55扇窗宫”西侧的大门。巴德岗的金门髙达7米有余,整个金门气势宏伟高大。门上的纹饰浮雕更为精细,镀金的三角墻上描绘了伽卢荼为保护鞍座于下方的四头十臂塔莱珠女神的安全,不惜与大蛇搏斗的激烈场面,从而祈求女神庇佑整个国家繁荣安康的意愿。
2.4以国王柱为标志的布局特征
在加德满都中的杜巴广场,最吸引人眼球就是立在石柱上的铜雕像了。这些出现在马拉王朝后期,位于宫殿前面髙耸的石柱就是国王柱了。当时的国王要求为自己建立与宫殿匹配的纪念雕像。在加德满都的杜巴广场上,可以看到国主柱的组成部分大致可以分为三部:笔直高大的石柱,国王像以及守候在国王像身后的眼镜蛇。眼镜蛇在印度教中享有高尚的地位,被视作是神圣的动物。石柱上的铜像通常就是身着金衣并且跪立的国王像,其神情卑微虔诚,意在向神灵祈求得到庇佑。因此,这种国王柱也成为了马拉王朝宫殿的一个明显特色。
不得不提的是,于1699年建成,巴德岗的布帕亭德拉·马拉国王柱也是颇有特点。雕像的基座同样分为三部分,以乌龟为底,背部背有莲花。高度约为1米左右,并刻有四层花瓣装饰的石钵立于上。最顶端的是双手贴在胸前,呈祷告姿态的国王像。国王雕像的上边是一个伞盖,并非眼镜蛇。
结语
尼泊尔以宗教立国,“政教合一”的制度千百年里渗透到尼泊尔人生产生存的每一方面,对尼泊尔的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体来讲,尼泊尔的宗教建筑在选址上多数是围绕着城市而建造的。从最初零散的独立建筑,慢慢随着城市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群。深刻的宗教烙印,使尼泊尔成为喜马拉雅地域建筑艺术最为兴旺的国度之一。根植于尼泊尔文化宗教性才是影响尼泊尔建筑艺术与装饰风格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王宏伟.尼泊尔—人民和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
[2]刘必权.列国志·尼泊尔[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周晶,李天.加德满都的孔雀窗—尼泊尔传统建筑[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4]杨玲艳,姚道先.中西自然观在传统宗教建筑上的反映[J].建筑与文化,2008.
[5]莫海量.神王合一的魅力:印度文化影响下的东南亚宫殿建筑[J].中外建筑,2008.
关键词:宗教建筑、平面布局、空间结构、地域特征
前言
人生为什么要去一次尼伯尔?作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讲,尼泊尔独特的地貌风光,精美的宗教建筑和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是极其诱人的。尼泊尔以宗教立国,君王通过宗教来巩固自己的政权。正因如此,才使得宗教信仰从统治者渗透到普通百姓中,形成了“全民信教”’的盛况。而宗教建筑,作为可以联系人与神的独一场所,隐藏在喜马拉雅山脉之后的尼泊尔宗教建筑便渐渐映入人们的眼帘。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先天”条件,为尼泊尔镀上了金身,散发出光彩夺目的地域文化特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来领略它的魅力。
一、尼泊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
自古以来,尼泊尔就是中国的邻邦,又是玄妙莫测的众神国度。相比较二者在自然地理环境上的差别,中尼两国之间虽然一脉情深,但在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和社会发展中依旧存在着诸多差异。21世纪以来,尼泊尔成为新时代“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战略的沿线国家,中尼两国有了更加深厚的交流与合作。为积极响应这一主导思想,2018年7月28日在尼泊尔加德满都的杜巴广场,顺利举办了喜马拉雅之光中国文明沙龙活动,意为以思维和真情为中尼人民搭建一座桥梁。
尼泊尔有传统历史沉淀的印记,淳朴鲜明的民风民俗,同时还被誉为“万佛之国”,是印度教与藏传佛教彼此影响的宗教圣地。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简称尼泊尔,领有147,181平方公里的疆土总面积。整个国家地形比较狭长,地势呈西北-东南走向。尼泊尔地处两大精深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和印度之间,其北部与中国接壤。一脚越过西藏的樟木口岸,就到了尼泊尔。威严神圣的喜马拉雅雪山将中国与尼泊尔隔开,它在世界屋脊的那端,令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产生无限憧憬和遐想。
说到宗教,不得不提起众神的国度—尼泊尔。它的首都加德满都,更是一个宗教风靡的中央。这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均以宗教作为主要工具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地位,宗教信仰与宗教生活几乎成为了尼泊尔这个国家的全部精神支柱。为了树立统治者的形象,加强对民众精神层面的统治要求,统治者们大肆鼓吹“君王享有和神等同地位的权益”思维。导致全国境内上到统治者,下至普通平民百姓,无一不信奉宗教。
在这个全民信教的国度中,信奉的宗教种类众多。相较于信奉佛教的教徒比较分散,大部分都出现在加德满都的边远地区的现象,印度教徒则遍及全境各个地域。值得留意的是,这里同时也是佛教释迦摩尼的诞生地。因此,在尼泊尔信奉两个宗教及以上的人也占不少数。在这里,最大的两派宗教印度教与佛教之间和谐相处,繁荣共生。在加德满都的大街小巷中,不僅可以看到同时佩戴印度教湿婆和佛教神像的居民,也会出现印度教徒与佛教徒同出入一个神庙。不足为奇的是,同一个神庙里也可同时供奉佛教和印度教的神像。
二、宗教建筑的平面布局特点
由宫殿、神庙、商业和民居四个根本因素形成的加德满都,其中宫殿建筑占城市的主要地位,并与神庙建筑连成一个宏大的整体。典型代表的宫殿建筑与神庙建筑的集合体,集中表现在位于地势平坦的加德满都谷底,最为有名的杜巴广场。在城市的各个地方,随处散落着这些神庙建筑。毫不夸大的说只需有人生存的地方,就有神庙。因当地得天独厚的文化魅力,不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参观,导致旅游业迅速崛起,从而进一步带动了加德满都当地的商业发展。在加德满都,分数最广数量众多的建筑类型就是民居了。常见的民居一般都结合商业建筑的功能,低层作为商业场所,举办商业活动,高层则用来日常居住。
2.1选址文化差异导致的布局特征
在中国,宗教建筑的选址,多尊崇远离“世俗”,“依山傍水”,“吸取天地灵气”的原则。目前,根据大部分中国宗教建筑的遗址所在,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宗教建筑更愿意选择依山附水,多数都在参天古树环绕,虫鸣鸟叫的幽雅自然环境中。更有甚者是建造在高耸入云的山顶,崎岖险峻的悬崖峭壁中。中国著名文化遗产紫禁城—故宫,在过去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都是禁地。城内外严格把手,修建起高大的城墙,形成封闭的空间,并安排士兵护卫轮流勘察巡逻。而在尼泊尔的宫殿中,就没有此类防备措施。
不同于中国宗教建筑选址时“与世隔绝”的态度,尼泊尔的宗教建筑在选址时则看似更加“亲民”。由于宗教对统治者的渗透,在尼泊尔,国王不仅是宗教的总教主,也是忠诚的教徒,因此君主与百姓的距离不会很疏远。全境上下奉行神灵与君主合一的思维,这招致体现在建筑形式上,使得整个国度就以宗教建筑为核心来布局和发展城市。这些寺庙、宫殿、塔楼等它们遍布在城市中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在加德满都,基本走几步就会看到一座宗教建筑,或者是连成片的建筑群。就是这种“亲民”的态度,导致当地的宗教建筑与民居建筑互相行成包围融合的关系。这些大大小小集散的建筑群,并没有任何固定的朝向与方位的限度。与城市街道既不是对抗的关系,全体也没有大抵轴线可言。不同于中国宗教建筑选址的态度,尼伯尔的宗教建筑群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出入口,整体呈现出四通八达的独特地域魅力。
2.2“曼陀罗”式的平面构成
加德满都的宫殿建筑与民居建筑群具备共同的个性,都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绝大多数的建筑平面都以围合的形式为主,这与佛教寺院的平面布局较类似。听说,这点是受到了佛教建筑的影响。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为了投合印度教教义中“曼陀罗”图式的理念。因此与神相关的宫殿建筑多数采用方形的庭院建筑形式,这种“方形”的思想是为了巩固神对宇宙的控制能够更加稳定。通过这种平面规划的形式,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皇宫与民居之间的亲疏关系,在整个建筑群落中形成一层又一层,由中心向四周散发的宗教统治范围形式。 相对于佛教建筑的装饰,宫殿建筑的细部处理更加精美罢了。毗哈尔就属于佛教建筑中的最典型的精美的宗教建筑了,其特点也是以正方形的庭院为中心,建筑四周围的房间供僧人生存利用。我们从加德满都皇宫的建筑平面构成形式中不难得出结论:不论是随处散落的单个神庙和宫殿,还是成群结片的建筑群落,无一例外地,呈现出方形的平面布局样式。倘若抛开佛教寺院和宫殿建筑的艺术装饰不说,显而易见二者在平面构成上有极大的相似度,只是宫殿的层数往往比寺院或名民居建筑的层数高。
正是因为这种看似“严格”的层层划分,将浓郁的宗教文化完美融入到了整个尼泊尔之中,真正实现了宗教立国,全民信教的高度精神升华。
三、加德满都城市宗教建筑的空间特点
尼泊尔建筑的发展,其实与宗教的发展亲密相干。上文中提及到的“宗教立国”按照时期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上古时期、李察维时期、马拉王朝时期和沙啊王朝时期这四个时期。这四个不同的时期,尼泊尔的宗教建筑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结合历史上尼泊尔整个宗教建筑的发展,以加德满都建筑的空间布局特征来看,我们大抵能够分为以下四种状况,形成了分别以神庙、庭院、金门、宫王柱为中心的布局特点。
2.1以神庙为统治的布局特征
基于当地的宫殿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散落在城市、广场、民居中的各类宗教建筑组合而成的庞大建筑群体。同时,由于国家历代处于宗教政治统治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信奉宗教,全民有信仰,导致神庙的数量远远高过宫殿的数量。那么首当其中的,就要属广场上的神庙了。在王宫广场上有诸多的建筑神庙,其中除了有因陀罗神庙、帕斯帕提纳神庙、湿婆神庙等,还有比方作为屋檐层数最多、台基最髙和建筑高度最大的尼亚塔颇拉神庙,也位于巴德岗广场上。而加德满都的塔莱珠神庙,是谷地中占地面积最大的神庙。还有好比帕坦的克里须纳神庙,是本地建筑格调和体现方式最为独特的神庙。宫殿建筑的建造,为了庇佑王室的安定繁荣,统治者们通常都热衷于修建以塔莱珠女神作为王室家神的神庙。因此,这也是体现统治者极高地位的主要标志。这些神庙大多都建在王宫庭院的旁边,以显示它高度集中的权威形象。综上所述,可以将整个宗教建筑按照神庙为中心来划分空间。
2.2以庭院为中心的布局特征
根据收集的数据我们对比发现,在尼泊尔的宗教建筑中,宫殿只是指其中某个单独的建筑,而我们此时谈到的“庭院”能够更好的概括当地的建筑组成形式。为何称之为“庭院”,是因为这里的宗教建筑多数都依附于主要的城市交通干道而建,与城市民居充分融合为了一体,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只单单研究其中一个宫殿。
那么在尼泊尔,这些空间庭院的面积大小并不能够作为判断建筑主次的标准。加德满都的神庙宫殿围绕庭院而建,是可以自由排布庭院的位置的,各房门朝向均呈向内的趋势。建筑内部由楼梯将生活区划分为上下两部分空间,各个空间里有自己独有的神龛。
在印度教中,把水视为神圣的代表。为了突显出皇宫贵族的身份和地位,通常在王宫的寝宫庭院中建造方形水池,专供统治者们使用,例如帕坦科特庭院旁的水池。有没有设立专用的水池,也是普通寺庙和民居与王宫庭院的重要区别。毕竟普通的民居建筑中是没有水池的,水池只会作为日常生活洗涤的公共设施出现在广场上,例如巴德岗广场中的水池。
加德满都的佛塔、神庙和宫殿这些建筑与水池、神像柱、亭台等建筑,穿插在民居中的岔路口形成了集散广场。也正因为这种以庭院为中心的奇特构成方式,将整个尼泊尔的空间结构划分变得更加起伏有致,丰富多彩。
2.3以金门为向导的布局特征
所谓“金门”,这里的“金”并不是指黄金,而是指那些从门头,门框及整个门顶都由镀金的黄铜装饰而成门,上面的雕刻繁杂华丽,远看十分金碧辉煌。
哈努曼卡多宫殿的大门就属于加德满都的金门。从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此门的左右两侧均有一只石狮子,其体态婀娜。在石狮背上分别载着湿婆和他的配偶法女神。金门的铜门板上刻有三组雕像,位于最右边的是帕拉塔帕国王的抚琴图;中间则是克利须纳神像作为对象雕刻;最左侧则是雕刻描绘了俩位挤奶姑娘起舞的景象。整个门板的雕琢精巧华美,内容栩栩如生。在加德满都地区以最为精致而著名的金门,就是巴德岗的“55扇窗宫”西侧的大门。巴德岗的金门髙达7米有余,整个金门气势宏伟高大。门上的纹饰浮雕更为精细,镀金的三角墻上描绘了伽卢荼为保护鞍座于下方的四头十臂塔莱珠女神的安全,不惜与大蛇搏斗的激烈场面,从而祈求女神庇佑整个国家繁荣安康的意愿。
2.4以国王柱为标志的布局特征
在加德满都中的杜巴广场,最吸引人眼球就是立在石柱上的铜雕像了。这些出现在马拉王朝后期,位于宫殿前面髙耸的石柱就是国王柱了。当时的国王要求为自己建立与宫殿匹配的纪念雕像。在加德满都的杜巴广场上,可以看到国主柱的组成部分大致可以分为三部:笔直高大的石柱,国王像以及守候在国王像身后的眼镜蛇。眼镜蛇在印度教中享有高尚的地位,被视作是神圣的动物。石柱上的铜像通常就是身着金衣并且跪立的国王像,其神情卑微虔诚,意在向神灵祈求得到庇佑。因此,这种国王柱也成为了马拉王朝宫殿的一个明显特色。
不得不提的是,于1699年建成,巴德岗的布帕亭德拉·马拉国王柱也是颇有特点。雕像的基座同样分为三部分,以乌龟为底,背部背有莲花。高度约为1米左右,并刻有四层花瓣装饰的石钵立于上。最顶端的是双手贴在胸前,呈祷告姿态的国王像。国王雕像的上边是一个伞盖,并非眼镜蛇。
结语
尼泊尔以宗教立国,“政教合一”的制度千百年里渗透到尼泊尔人生产生存的每一方面,对尼泊尔的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体来讲,尼泊尔的宗教建筑在选址上多数是围绕着城市而建造的。从最初零散的独立建筑,慢慢随着城市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群。深刻的宗教烙印,使尼泊尔成为喜马拉雅地域建筑艺术最为兴旺的国度之一。根植于尼泊尔文化宗教性才是影响尼泊尔建筑艺术与装饰风格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王宏伟.尼泊尔—人民和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
[2]刘必权.列国志·尼泊尔[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周晶,李天.加德满都的孔雀窗—尼泊尔传统建筑[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4]杨玲艳,姚道先.中西自然观在传统宗教建筑上的反映[J].建筑与文化,2008.
[5]莫海量.神王合一的魅力:印度文化影响下的东南亚宫殿建筑[J].中外建筑,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