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历史教学,小则影响该国国民道德品质修养和理论文化水准的高低,大则影响国民和执政者能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正确决策,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的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现代课程改革必须有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新一轮的课改,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一次挑战。因此,历史教师必须以全新理念采用最优化的对策以适应新一轮教改的需要。
一、更新教育理念
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既要让学生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又要通过各种有效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础方法——学会学习历史,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打下坚实基础,而绝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三大目标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方面,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方面,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3.在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把历史教学与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让学生从历史知识里学习做人的道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自我意识,勇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
二、实现角色转变
历史教师由学生一切活动的包办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引路人、促进者角色转变。
首先要平等对待学生,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依分数高低被分为好生和后进生,教师更多地关注“好生”,而忽视后进生。而今天我们强调师生间平等合作、真诚地对话,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和目标,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成为学生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中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也是教师教学的关键词。
其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一方面教师不能仅仅传播知识,而应引导学生沿着正确道路前行,并且不断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其向更高目标前进;另一方面,教师要从过去“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三、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教师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传统的学习方式“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说主动性学习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如撰写历史小论文,成立历史课外活动学习小组,也可根据历史题材进行小品表演、上网搜集资料、观看电视、电影等活动。在教学中打破“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可采用多层次教学法,针对部分“吃不饱”的学生可适当加大难度,提高层次;针对“吃不了”或“不知如何吃”的学生可适当降低难度。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同时还需要历史教师有团结合作精神,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群体优势,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历史教师还可以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合作,不断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渗透。
目前中学历史教学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如纠正管理者轻视历史教学的思想,改变教师的被动性,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历史教学的技能技巧,全面落实历史教育教学目标等。主要的还是端正对历史教学的态度,认识历史的作用,积极推进历史教学改革,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扬长避短,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理论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将来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一、更新教育理念
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既要让学生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又要通过各种有效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础方法——学会学习历史,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打下坚实基础,而绝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三大目标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方面,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方面,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3.在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把历史教学与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让学生从历史知识里学习做人的道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自我意识,勇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
二、实现角色转变
历史教师由学生一切活动的包办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引路人、促进者角色转变。
首先要平等对待学生,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依分数高低被分为好生和后进生,教师更多地关注“好生”,而忽视后进生。而今天我们强调师生间平等合作、真诚地对话,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和目标,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成为学生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中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也是教师教学的关键词。
其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一方面教师不能仅仅传播知识,而应引导学生沿着正确道路前行,并且不断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其向更高目标前进;另一方面,教师要从过去“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三、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教师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传统的学习方式“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说主动性学习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如撰写历史小论文,成立历史课外活动学习小组,也可根据历史题材进行小品表演、上网搜集资料、观看电视、电影等活动。在教学中打破“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可采用多层次教学法,针对部分“吃不饱”的学生可适当加大难度,提高层次;针对“吃不了”或“不知如何吃”的学生可适当降低难度。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同时还需要历史教师有团结合作精神,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群体优势,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历史教师还可以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合作,不断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渗透。
目前中学历史教学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如纠正管理者轻视历史教学的思想,改变教师的被动性,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历史教学的技能技巧,全面落实历史教育教学目标等。主要的还是端正对历史教学的态度,认识历史的作用,积极推进历史教学改革,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扬长避短,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理论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将来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