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后,如何实现素质教育成为高中历史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本文认为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理解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理解
新课程理念在高中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既有新旧观念、方法的冲突,又有具体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学科观念上要放弃旧有的观念,才能实现新课改后的素质教育。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笔者认为要加深对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理解。
1.打破传统历史理念的认识误区
高中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对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关键是对“基础”这个概念的重
新认识。中学历史教育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主要是为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打基础,具体说是为高考历史打基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历史教材越编越厚,历史知识越讲越深,历史考试越来越难。学生是越背越烦,越考越怵,历史学习兴趣从初中到高中呈递减趋势。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清楚初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定位,明白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到底是在为什么打基础。
2.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价值
历史知识是文化素养的重要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一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素养和最起码的历史常识,如“炎黄子孙”、“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四面楚歌”,还有长城、故宫、天坛、北京人遗址等,都应该有所了解。
学史使人明智,这里的智,既包括鉴往知来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进取、推陈出新的创新智慧。史学的宗旨在于“经世致用”、“彰往而察来”,学习历史要注重从中领悟做人行事的智慧。历史,其实就是人类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进步的经验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思想、文艺无所不包,历史教科书所撷取的是其中的精华。治国安邦的道理、军事外交的谋略、科技发明的创见、思想观点的深刻、文学艺术的魅力,以及个人成就的历程,无不给后人以智慧的启迪。
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带有历史学科独特性的思维品质。前苏联著名教学专家莱纳对历史思维的定义是“历史科学范畴内的创造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关于历史思维的独特性,我认为最重要的有这样几点:首先是思维的综合性和发散性。历史上一些重要决策和改革,总要综合地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在学习这些内容时,需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其次是联系性,包括时序的、空间的、因果的。这些联系有双向的,也有多向的。搞清这些联系,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历史,才能构建科学的历史知识结构。再就是“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历史认识必须以客观的历史材料为依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立论,可以向“权威”的观点质疑。这种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我认为,历史学习,追求的主要不是结论,而是得出历史判断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的教科书要尽可能地少写现成的结论,就是写结论也应以介绍观点的方式为主,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依据材料去得出认识。
科学史观主要是指唯物史观,它是科学地认识和阐释历史的观点和方法。这是指导我们研究历史的思想方法,主要有:社会生产力决定历史进步的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观点;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等等。科学史观的养成必须通过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学习和探究来训练。如西欧的殖民问题,把它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然后再用今天的眼光从历史进程的发展角度来分析,并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分析,就会有多方面的认识。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是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如“新文化运动”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新文化运动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自己的答案,它的设问是在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中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新理念。《历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鉴于此,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
因此在新一轮课改中,应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综上所述,要实现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就必须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误区,对历史教学要充分的重视,理解它的价值,让高中历史成为对学生有用的一门学科。同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有所扬弃,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新课后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理解
新课程理念在高中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既有新旧观念、方法的冲突,又有具体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学科观念上要放弃旧有的观念,才能实现新课改后的素质教育。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笔者认为要加深对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理解。
1.打破传统历史理念的认识误区
高中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对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关键是对“基础”这个概念的重
新认识。中学历史教育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主要是为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打基础,具体说是为高考历史打基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历史教材越编越厚,历史知识越讲越深,历史考试越来越难。学生是越背越烦,越考越怵,历史学习兴趣从初中到高中呈递减趋势。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清楚初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定位,明白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到底是在为什么打基础。
2.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价值
历史知识是文化素养的重要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一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素养和最起码的历史常识,如“炎黄子孙”、“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四面楚歌”,还有长城、故宫、天坛、北京人遗址等,都应该有所了解。
学史使人明智,这里的智,既包括鉴往知来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进取、推陈出新的创新智慧。史学的宗旨在于“经世致用”、“彰往而察来”,学习历史要注重从中领悟做人行事的智慧。历史,其实就是人类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进步的经验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思想、文艺无所不包,历史教科书所撷取的是其中的精华。治国安邦的道理、军事外交的谋略、科技发明的创见、思想观点的深刻、文学艺术的魅力,以及个人成就的历程,无不给后人以智慧的启迪。
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带有历史学科独特性的思维品质。前苏联著名教学专家莱纳对历史思维的定义是“历史科学范畴内的创造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关于历史思维的独特性,我认为最重要的有这样几点:首先是思维的综合性和发散性。历史上一些重要决策和改革,总要综合地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在学习这些内容时,需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其次是联系性,包括时序的、空间的、因果的。这些联系有双向的,也有多向的。搞清这些联系,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历史,才能构建科学的历史知识结构。再就是“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历史认识必须以客观的历史材料为依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立论,可以向“权威”的观点质疑。这种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我认为,历史学习,追求的主要不是结论,而是得出历史判断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的教科书要尽可能地少写现成的结论,就是写结论也应以介绍观点的方式为主,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依据材料去得出认识。
科学史观主要是指唯物史观,它是科学地认识和阐释历史的观点和方法。这是指导我们研究历史的思想方法,主要有:社会生产力决定历史进步的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观点;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等等。科学史观的养成必须通过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学习和探究来训练。如西欧的殖民问题,把它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然后再用今天的眼光从历史进程的发展角度来分析,并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分析,就会有多方面的认识。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是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如“新文化运动”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新文化运动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自己的答案,它的设问是在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中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新理念。《历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鉴于此,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
因此在新一轮课改中,应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综上所述,要实现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就必须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误区,对历史教学要充分的重视,理解它的价值,让高中历史成为对学生有用的一门学科。同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有所扬弃,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新课后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