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和个性差异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实现有差异发展。数学知识的形成往往要经历感知——表象——概念——内化的过程,而伴随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活动,将是操作——表达——抽象——概括,那么,怎样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来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呢?
一、让学生动手凭直观获得感知
人们对数学的认识都是从实践开始,但数学研究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不是从对象本身获得知识,而是从对象的行动,从行动本身获得知识而进行抽象,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学生进行操作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它的代替物。同时,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形象思维阶段又往往要依靠事物或者动作行为为思维的起点,所以,让儿童操作物质化的实物来揭示出数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具体事物引入,凭直观获得感知,应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个原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人人动手学会操作,明确操作目的、顺序,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切忌盲目地操作。
如讲9加几,指导学生先在盒里放几个皮球,在盒外放几个皮球,要求一共有多少皮球?应该从哪里去拿皮球?拿几个皮球放到哪里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9个皮球加上2个皮球,是从盒外2个皮球中,拿出1个皮球放到盒里,凑成10个皮球的初步印象。
二、让学生动脑,把感知内化为表象
操作并不是教学目的,决不能追求形式,单纯地为了“操作而操作”是凑热闹。要通过操作促使学生思维,把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直观感知进行内化形成表象。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动脑进行思考,才能使学生的动作思维逐步过渡到具体思维。这样,教师要结合学生动手操作,提出恰当的思考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动脑思考时间,让他们独立、自由地思考,使学生的活动充分、细致。决不能直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要设计好有助于学生继续展开思考的问题。
仍然以9加几为例,结合学生动手操作应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你是怎样摆的?为什么先拿1个皮球放到盒子里?盒外的皮球分成1和几?盒里是多少个皮球?再加上1个皮球是多少个皮球?”让他们动脑思考,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把获得感知进行内化,使学生既看到了“凑十法”的演示过程,又理解了“凑十法”的方法,在脑海中唤起并形成表象。
三、让学生动口,经过抽象进行概括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初步获得感知形成表象。可是数学活动并没有结束,伴随着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应及时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操作、思考的过程,强化操作引起的形象思维。但是,不能仅停留于此,还要继续让学生动口,抽象出用数学名词、术语、符号来表达,或者概括为公式、法则,从而摆脱对直观的依赖。
继续以9加几为例,当学生会用“凑十法”摆出9+2,也能口述出9+2的操作过程后,应继续提出:如果没有实物该怎样想呢?启发学生:先想9加几得10?9加1得10。就把2分成1和1,9加1凑成10,10再加上1得11,从而概括出9加2的口算方法。并且在以后几个例题中,联想例1分层次进行操作,说口算方法、思考填空,把操作、思维、语言表达结合起来,抽象概括出9加几的“凑十”口算方法,从而完成9加几的教学任务。
总之,教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动脑,遵循认识论原则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作者单位:404026重庆市万州区走马中心小学双流完小)
一、让学生动手凭直观获得感知
人们对数学的认识都是从实践开始,但数学研究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不是从对象本身获得知识,而是从对象的行动,从行动本身获得知识而进行抽象,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学生进行操作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它的代替物。同时,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形象思维阶段又往往要依靠事物或者动作行为为思维的起点,所以,让儿童操作物质化的实物来揭示出数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具体事物引入,凭直观获得感知,应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个原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人人动手学会操作,明确操作目的、顺序,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切忌盲目地操作。
如讲9加几,指导学生先在盒里放几个皮球,在盒外放几个皮球,要求一共有多少皮球?应该从哪里去拿皮球?拿几个皮球放到哪里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9个皮球加上2个皮球,是从盒外2个皮球中,拿出1个皮球放到盒里,凑成10个皮球的初步印象。
二、让学生动脑,把感知内化为表象
操作并不是教学目的,决不能追求形式,单纯地为了“操作而操作”是凑热闹。要通过操作促使学生思维,把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直观感知进行内化形成表象。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动脑进行思考,才能使学生的动作思维逐步过渡到具体思维。这样,教师要结合学生动手操作,提出恰当的思考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动脑思考时间,让他们独立、自由地思考,使学生的活动充分、细致。决不能直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要设计好有助于学生继续展开思考的问题。
仍然以9加几为例,结合学生动手操作应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你是怎样摆的?为什么先拿1个皮球放到盒子里?盒外的皮球分成1和几?盒里是多少个皮球?再加上1个皮球是多少个皮球?”让他们动脑思考,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把获得感知进行内化,使学生既看到了“凑十法”的演示过程,又理解了“凑十法”的方法,在脑海中唤起并形成表象。
三、让学生动口,经过抽象进行概括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初步获得感知形成表象。可是数学活动并没有结束,伴随着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应及时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操作、思考的过程,强化操作引起的形象思维。但是,不能仅停留于此,还要继续让学生动口,抽象出用数学名词、术语、符号来表达,或者概括为公式、法则,从而摆脱对直观的依赖。
继续以9加几为例,当学生会用“凑十法”摆出9+2,也能口述出9+2的操作过程后,应继续提出:如果没有实物该怎样想呢?启发学生:先想9加几得10?9加1得10。就把2分成1和1,9加1凑成10,10再加上1得11,从而概括出9加2的口算方法。并且在以后几个例题中,联想例1分层次进行操作,说口算方法、思考填空,把操作、思维、语言表达结合起来,抽象概括出9加几的“凑十”口算方法,从而完成9加几的教学任务。
总之,教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动脑,遵循认识论原则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作者单位:404026重庆市万州区走马中心小学双流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