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认知传播研究在中国经历了30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理论框架,逐渐显现出传播学未来演变的中国特征,被认为是传播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分支.认知传播学的三大价值题域包括:对人文视角、人际关系和非实体空间的发掘,坚持了一种从主体性升华为主体间性的人文主义进路;把体验作为人类传播实践的中心,涵盖了从意向性中认知世界的直接体验和着重于阐释传播的间接体验;认为所有进入人脑的事实和意义都经过了知识、经验、情感、立场、爱好等主观因素掺和施效下的心智的加工改造.
【机 构】
: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庆400031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阐释与对外传播"(19XXW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传播研究在中国经历了30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理论框架,逐渐显现出传播学未来演变的中国特征,被认为是传播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分支.认知传播学的三大价值题域包括:对人文视角、人际关系和非实体空间的发掘,坚持了一种从主体性升华为主体间性的人文主义进路;把体验作为人类传播实践的中心,涵盖了从意向性中认知世界的直接体验和着重于阐释传播的间接体验;认为所有进入人脑的事实和意义都经过了知识、经验、情感、立场、爱好等主观因素掺和施效下的心智的加工改造.
其他文献
对生命的敬畏感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所独具的特性,是人这一生命生存与发展的本源要求、行动与实践的伦理依据.教育作为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发展生命的事业,关涉人的生命敬畏感理应成为教育内在的价值逻辑.然而,现实中功利思潮的涌动使得对生命的敬畏感在人的精神贫困中走向消解;利己主义的张扬弱化了人的生命敬畏感;美善德性的遗失消弭了人的生命敬畏感.面对人对生命的敬畏感弱化的现状,教育应当对其予以关注与培育,注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充盈,引领人在精神丰富中感知生命可敬;关注人"类生命"的发展,指引人在"类存在"状态中体
南宋时期的东南漕运因漕供机制变化、转般与直达供漕方式的交替进行、漕供运程远及供输压力大而产生了水脚糜费.官般与民般这两种承运方式在运行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脚糜费.漕粮交卸地变动与州县官员违规办漕过程中的水脚糜费,导致上供欠折.对水脚糜费造成的上供欠折,宋廷借助货币政策与司法手段予以应对.
宋代统治者深知疫病的有效防治与中央集权加强和地方社会秩序稳定密切相关,因此在疫病的防治过程中,积极应对,并对疫病防治进行监督,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问责.主要从信息获取、药材购买、用药情况、隔离治疗、民间"巫医"的惩治等方面入手,建立了较系统的问责监督体系,其特点是防治中的动态问责监督和多元化问责监督等.虽然宋代针对疫病防治建立了较为细致的问责监督制度,但仍有局限性,如监司职权分散、混淆等.
近代中国分税制思想肇始于晚清,发展于民国,是中国传统集权财政思想向近代财政分权思想转型的标志.晚清时期,部臣疆吏对税收划分标准和地方税分级展开了讨论;北洋政府时期,政学两界的讨论将税收划分深入到支出责任的划分,并提出将田赋划为地方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分税制思想从税收和支出责任划分进一步深入到事权划分,并延伸到分税制制度类型及补助金制度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税收划分标准从五花八门到渐趋统一,地方财政从省县不分到各自独立.可以说,近代分税制思想为近代中国分税制立法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国内对哲学合法性的讨论往往集中于传统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几乎被无视.这跟近代中国的落后、西方科学力量的强大,以及哲学观的过分狭窄密切相关.近代中国的落后主要表现在科学方面,而人们又普遍将西方哲学当成是西方科学的支持性因素,并将哲学活动视为求知活动,于是,为了救亡图存,中国哲学不得不以西方哲学为标准进行剧烈重构.但是,西方哲学并不直接支持西方科学,它们之间更不互相涵盖,哲学的主要目标也并非获取知识,而是提供价值、界定意义.因此,需要反思西方哲学重构中国哲学的合理性和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合法性.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合法
朱熹于乾道九年编成的《伊洛渊源录》,是理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理学学派的著作.朱熹在编纂此书过程中,一是广搜博采原始文献,尽载行实可作实录;二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精心编排省察世情;三是师法《史记》叙事传统,以人系事纵横对比,全面客观地反映出以周敦颐、二程、张载等人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宗派的学术面貌,用坚实的文献依据奠定了二程在宋代道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伊洛渊源录》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西方环境美学从对比艺术审美与自然审美入手进行理论建构,将"非框架性"视为自然对象区别于艺术作品的重要特性.环境美学对框架的反思则经历了颠覆、回归、重构三个阶段.从批判视角出发,环境美学中的非框架主义将框架视作艺术美学传统对自然审美的强行规训,主张颠覆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艺术审美框架.从自然审美的主客体关系出发,框架主义认为框架不仅是自然对象需要保持独立和区分的必要边界,而且是主体审美经验选择与聚焦审美对象的必然要求,从而回归了框架的本然内涵.在分歧与争论中,环境美学以科学知识、文化叙事等因素不断丰富着框
虚拟现实使媒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VR电影和VR游戏因特征相似而让人产生了边界会逐渐消失的疑虑.但从VR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来看,在许多层面二者的边界依然明确存在.从视觉层面看,VR电影和VR游戏的相似性来源于交互性沉浸影像产生的奇观感受,当奇观消退后二者视觉画面的最终功能与目的存在差异.电影倾向于叙事和审美,游戏则更偏爱替换现实的参与式体验,这是二者的视觉边界所在.从表达层面看,VR电影仍具有语言性和平行于叙事空间的表意空间;在VR游戏中语言性却是可有可无的,其空间表达相比电影较为单一、客观,更强调玩家的直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明确劳资两利的政策,以发展生产为中心、以订立集体合同为中心环节,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民主、平等、两利、契约"的新型劳资关系.这种新型劳资关系是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繁荣经济、坚持调动劳资双方积极性的思想指导下建立的,具有鲜明的特点.建立新型的劳资关系有利于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稳定社会秩序,对恢复国民经济、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增加市场供应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人与神灵沟通的工具,商周时期的祝寿类语辞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嬗变的发展历程.先周时期,商、周两个族群祝寿类语辞内涵既呈现出以现实需求为根的共性,又因文化差异而呈现出商人重神性与周人重人情的礼制区别.西周时期,周人的祝寿类语辞充斥于贵族的礼制生活,一元独尊化、现实政治化、亲族人伦化的倾向愈加明显.东周时期,祝寿类语辞的使用出现了向下层贵族泛化的趋势,其礼制内涵也逐渐形式化、空洞化.这一嬗变过程一方面反映了不同族群、不同时代礼制的起伏跌宕,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一个轻礼制的新时代的来临.